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观点热议>考不上编制,是全职备考更好,还是先工作更好呢?

考不上编制,是全职备考更好,还是先工作更好呢?

发布日期:2023-11-06 作者:几木 阅读量:48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见到不少身份人的真实案例,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已辞职的公务员,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企业白领等),在如此焦虑的环境之下,笔者想分享一下关于“考编选择”的看法。


最近在某社交平台,笔者看到这样一篇“树洞”投稿——


”考公考了两年,第一次只复习了一个月就进面了,觉得自己有天赋,没想到后面每次都是只能走到进面这一步,最接近编制的时候二选一,我笔试超常发挥排名第一,但因为和第二名分差不高,面试的时候心态也不好,结果被人逆袭了。”

“今年开始投高校,双非硕士真的太难了,感觉我们专业的都在考这些地方。我爸妈不许我去外省工作,本地学校选择太少了,我只能同时考编,但是我超两年了,应届身份明年用不上了应该。”

“我家人说明年让我在家里全职继续考,说实话要考吐了,我不知道我再考不上我还能做什么……找工作也不顺,两年空白期不知道怎么解释,好多公司看了一下简历就已读不回了。”

“我的人生好像才刚开始,但是似乎已经结束了。”


文字说长不长,但仿佛看到了很多考编人的影子。



把所有底牌全部all in只为了一个编制?不得不说,现阶段年轻人对编制的执念超乎想象。见到不少身份人的真实案例,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已辞职的公务员,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企业白领等),在如此焦虑的环境之下,笔者想分享一下关于考编选择的看法。


01.

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现在的年轻人被大潮流裹挟前进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


有的大学生,应届毕业直接考上了体制内,可是百般不适应,自我拉扯,反复怀疑,马上就要过一年考核期了,最后关头主动选择了放弃。辞职,宁愿档案留底,也要告别“围城”。


有的大学生,毕业去了私企,一方面虽然自由,但是收入水平每年提升不高,并且对比体制内的亲朋好友来看,资本家确实更不近人情,比如假比体制内好请,但请多了就要“走人”。


那么,哪条路才是对的呢?


这个问题你只要放到网上,收获的答案一定是:“当然是体制内,去了以后不用担心35岁失业,不用担心65岁退休。”可是这个正确答案的「按钮」,却不是谁都能按下。



笔者有个好朋友是211的硕士,前几年毕业后直接进了某大厂,还参与了不少国外项目。从此,她发的朋友圈定位基本都在世界各地,前不久还晒了潜水证书。配图极美,她就像一条蓝色的美人鱼。


说实话,这样松弛自由的人生态度,很难看到不说一句:她好开心。


不过她并非没有烦恼了。闲聊得知,她身边大部分的同学这几年纷纷从大厂辞职,回去考编。她说自己仿佛在过一种与大部队逆行的生活。


于是在这样的焦虑的氛围之下,她也会忍不住怀疑自己——

“我不考编是不是很傻啊?”

“但我现在真的看不下去那些书。”


即便间歇性会冒出此类想法,她也没有为考编作出任何努力。因为身边那些有名校title的同学,听说考编考了好几年还没上岸,她觉得比起这样的遗憾,不如先过好当下。


其实这里就有一个观点分歧了。编制这么难,还要不要冲一把呢?辞掉工作,孤注一掷?不达目的不罢休?在看多了别人的答案以后,我发现这个问题,或许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02.

“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笔者认为,脱产考编或者在职考编的问题是有前提条件的。


- 你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的话,所谓的全职脱产备考,其实有点赌徒心态。

- 如果经济上毫无负担,心理上也完全可以承受多次失败的可能,备考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话又说回来,有些人想要备考编制,对编制是一个完全积极肯定的心态。但是有些人的备考编制,完全就是一种随大流。



如果你是像这位211硕士这样——

热爱旅游,每年甚至还有跨境游;

更乐意把视界放到世界,而不是某个城市、某个区县、某个单位;

自身专业在所在的领域内,未来也有提升和发展的空间,苦读多年不想放弃;

工作占据未来三十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并不想草草选个“三不限”;

抗拒任何约定俗成的随大流,更强调个性的发挥;

工作上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厌恶任何“没有意义”的内容;

……


为了“稳定”便放弃这一切,可能一辈子做上行下效写非本专业材料的工作,甚至会远离省会市中心的家,在没有任何使命感的驱动下,去到偏远地区下基层,然后因为鲜明的落差而抱怨……


你是否提前想好了,这就是你所需要的呢?


如果你平时没有什么爱好,对工作的态度是糊口饭吃,得过且过,咸鱼一般的人生就是你想要的,那么听起来“一眼可以望到头”的体制内似乎是适合你的。


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体制内又不太一样。身边不少朋友是基层体制内的,他们目前都做着看似不用打卡上班996,实际上随叫随到经常整月无休的工作。


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你是否完全提前了解过了?而不是单单跟着旁人重复一句:“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说到这里,笔者又想讲个故事——


一位公务员朋友前几天周末出门逛街,因为局长找她有事,明明没空,也要说自己有空。领导自然而然就说:那我马上带着材料来你家于是她马不停蹄赶回了家中,还换上了得体的着装,给领导准备了茶水,欢送领导后,自己就开始加班写材料……


这听起来很惊讶,不像是我所了解生活中的她,但仔细一想,又可以理解了。因为体制内的同事领导可能相处一辈子,凡事不能完全随心而为,不得罪人,凡事妥帖,也是为自己好。


从理性的角度看,朋友并非在做一件「低自尊」的事情,因为她做到了自洽和接受,也不会为此感到矛盾和痛苦。只不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又有多少人代入自己以后是可以做到的呢?



03.

“人上岸前,心先上岸。”


诚然,不考虑个体,体制内的工作在现在的大环境里绝对是旱涝保收的首选。它的优点,但凡有考公考编想法的人都了解得七七八八,这里不多赘述。


只是,若要坚定地走上这条道路,「评估自己是否做好了以上准备,自己对未来人生的想法是什么样的」,这个步骤是万万不能省略的。


普通人的人生全部换算成数字,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寿命。传统的人生路线可以复制,但是个体的感受,却千奇百怪。


“你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么为了这种生活,你还需要做出什么努力?”当我们问完我要不要为了考编制放弃xxxx”,再问这样一句话,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几年,一些硕士博士为了自由和稳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除了考公外,还会考虑去高校就业。因为高校的运营模式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从政策上都是参照事业单位条例。所以,勉强也算是体制内工作的一种。


不少新毕业的小朋友来问笔者,如何求职高校的建议时,除了根据对方的专业和简历客观分析外,每每遇上“我要不要同时考公务员?”“我要不要辞职全职备考编制?”的问题。


我总会想到:当初自己也是在焦虑与迷茫中,也曾胡乱接受了一些并不适合我的建议。只是我很快发现,这种建议我只能参考,却不能套用。


你问第三人的意见,这建议要么是从第三方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要么是宏观上利弊的分析。放在不同的人身上,选择了看似正确的道路,感受到的利弊程度却有大大不同。


从入职高校的结果上看——双非硕士也能上岸,名校硕士也能上岸,普通博士也能上岸,海归硕博也能上岸。看起来人人都有机会,但尝试过以后发现这条路没有想象中简单。


有的人全职备考,最后修成正果了,但或许只是一百人中的那一个幸运儿,剩下的,则是九十九个落榜人的失落。即便如此,每年毕业的硕士博士想去体制内、高校的依旧不少。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不如先尝试一段时间。脱产适不适合自己,在职适不适合自己,地方政府合同工做一段时间,你还想不想做这样的工作?等等。


而旁人的选择,父母是父母,同学是同学,就算人生路线复制粘贴,人生结果也会各不相同。所以,一些有标答的问题,你尽管寻求帮助,这样更省时间。


但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还是在答卷上写自己的答案吧!


来源:   高校人才网V(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高校人才网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校人才网V”,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2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