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
3月13日,科睿唯安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更新,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成功迈入全球前1‰学科行列,成为全国农林大学第10所、安徽省属大学第2所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的高校。ESI(Essential2025-03-144 浏览 · 0 收藏 -
“帽子”治理、分类评价,如何“立”与“破”
今年,“帽子”问题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全国两会期2025-03-116 浏览 · 0 收藏 -
改革评价制度 加快人才培养
人才评价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挥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近年来,有关2025-03-112 浏览 · 0 收藏 -
如何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教育的先导性、基2025-03-105 浏览 · 0 收藏 -
西湖大学33岁海归博导:爱开飞机、玩游戏,“我的实验室不打卡”
2019年6月,28岁的陈子博度过了一个不太开心的假期。他精心规划的课题研究,刚刚被同行率先发表在Nature上,这对于初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后的他,是个沉重打击。站在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前,陈子博瞬2025-03-074 浏览 · 0 收藏 -
尹双凤代表:构建“失败有价值”科技评价容错机制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复杂因素导致研究失败是常态。那么,如果实验没达到预期、假设被推翻、技术路线短期不可行,这些科研探索就没有价值了吗?“失败是科学探索的必经之路。”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林业科2025-03-073 浏览 · 0 收藏 -
学者呼吁肿瘤研究亟须跨国界、跨学科的协作
2月27日,《癌症细胞》(Cancer Cell)在线刊发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徐瑞华/骆卉妍团队同合作者撰写题为《全球癌症转化研究联盟》的评论文章。他们呼吁国际社会整合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政策协2025-03-062 浏览 · 0 收藏 -
职称评审搭建实验技术人才成长阶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验技术人才在科研创新、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颁布,让实验技术人员有了专属的职称评审渠道,搭建了实验技术人2025-03-054 浏览 · 0 收藏 -
DeepSeek式创新,年轻科学家为何不敢做
“DeepSeek给国内研究机构敲响了警钟。”日前,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在《国家科学评论》的社论中尖锐发问:国内研究机构获得大量AI项目资助、聘用大批人才,论文发表量激增,为何出不2025-03-046 浏览 · 0 收藏 -
“破四唯”立新标 人才评价用能力贡献“说话”
虽无论文发表,也未曾主持纵向科研项目,但凭借100多项专利授权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王世波被引进为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两年后的2023年,王世波以重大成果回报这场“双向奔赴”的选择。“学校坚持2025-03-043 浏览 · 0 收藏 -
研究员退休前“大胆开麦”,写一本“普通学者”生存指南
没几年就退休了,施爱东却搞了一个“大动作”。这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研究员,用十几年的人生跨度完成了一部学术圈的纪实之作,名为《蛋先生的学术生存》。自2024年7月出版以来,该书的口碑节节攀高,2025-03-042 浏览 · 0 收藏 -
95后南大校友发表重磅研究,作者仅2人!
2024年11月6日早上6点半,陈宇轩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他习惯性地打开邮箱,一封来自导师的邮件跳入眼帘——“Congrats!(祝贺!)”。看着论文终于被接收的好消息,陈宇轩长舒一口气,心里悬着的石2025-02-2815 浏览 · 0 收藏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工作9年,北京怀柔已 培养107名科研人才
记者近日从北京怀柔区了解到,怀柔区自2015年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关工作以来,已连续9年推荐相关单位成功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与国内高校合作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更便捷的渠道2025-02-274 浏览 · 0 收藏 -
一位研究员的非典型选择:做不到“从0到1”怎么办?
对于盘军而言,最迷茫的时刻是他40岁的时候。那是2013年,他刚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调入国家天文台不久。曾经的学术轨迹仿佛遭遇了引力坍缩——自博士后阶段开始的蓬勃上升态势放缓了,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突2025-02-2614 浏览 · 0 收藏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主要供给方。长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加上转化本身存在不确定性,科研人员和相关管理者因担心被追责而“不敢转”的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突2025-02-2515 浏览 · 0 收藏 -
大咖坐前排,年轻人闭麦:学术会议不能这样开!
“我去参加国际上的学术会议,所有座位随便坐——无论是诺奖得主,还是硕士博士。而国内会议的惯例则是,院士和其他‘贵宾’坐在第一排,后面两排是长江学者、杰青,这样又怎么平等地讨论科学问题呢?特别是一些规格2025-02-219 浏览 · 0 收藏 -
入学3个月后,我发现导师学术不端
当Frank满怀憧憬地踏入美国西南地区某知名大学,开启研究生生涯之时,却猝不及防地发现,导师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竟然站不住脚。Frank再三检查后把问题反映给导师,导师却安抚他“不要把问题搞大”。“初生2025-02-178 浏览 · 0 收藏 -
钱学森:给年轻人回信承认自己论文有误
1964年1月19日,天寒地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一个名叫郝天护的年轻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提笔写一封信。信的收件人是钱学森。彼时,郝天护名不见经传,而钱学森早已是享誉国际的大科学家。为什么要2025-02-139 浏览 · 0 收藏 -
如此“抽象”太荒唐,科学家的精神律令哪儿去了
近日,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某知名学术出版商旗下英文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以下简称ESPR,《环境科学2025-02-115 浏览 · 0 收藏 -
数千名的高引用率科学家至少有一次撤稿经历
1月30日,《PLOS Biology》发布了一项旨在描绘撤稿规模和表现形式的研究,将撤稿与高被引论文联系起来,发现全球超过8000位高引用率的科学家至少有一篇论文被撤回,被撤论文的自引率比未撤回论文2025-02-105 浏览 · 0 收藏
圈子
- QQ群 |
- 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