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最新动态
- 求职攻略
- 职场分享
- 就业形势
- 观点热议
- 学术科研
- 新闻动态
-
高校人才网招聘信息日报(2024年9月14日)
1、事业编制!西安财经大学2024年博士(含外籍博士)招聘公告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2、温州肯恩大学2024年秋季公开招聘公告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3、湖南信息学院2024年招聘公告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4、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24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成都天府新校区建设诚聘优秀博士人才)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2024-09-150 浏览 · 0 收藏 -
天河招聘会单位抢先看!华南师范大学等30+广州知名单位诚聘
【天河招聘会】时间:9月20日(周五)13:30-17:00地点: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 · 一楼国际会议厅(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886号)2024-09-141 浏览 · 0 收藏 -
公办高校招聘教师、辅导员等,含编制岗,待遇从优!丨一周招聘精选
高校人才网2024下半年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帷幕,首场现场招聘会将于9月23日在重庆举办(详情请点击:https://www.gaoxiaojob.com/zhaopin/zt/yca_quanqiugaocengci2024/index.html)届时都有哪些优质单位?本期推荐的单位均为参会单位,欢迎了解!1.上海电机学院海电机学院是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拥有临港、闵行两大校区,校园面积1147亩,现有全日制硕、本、专科在校生13000余名。工作地点:上海职位名称:专任教师参会场次:9月23日-重庆站、9月25日-成都站、10月10日-哈尔滨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8284.html2.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内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学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工作地点:四川成都职位名称:高层次学术型人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各专业专任教师、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参会场次:9月23日-重庆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7222.html3.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历经60余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工作地点:四川成都职位名称:专任教师、师资博士后、辅导员参会场次:9月25日-成都站、11月1日-广州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9618.html4.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高职院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邮电通信类高职院校。学校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内,紧邻成都东客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6000余人。工作地点:四川成都职位名称:信息通信类科研为主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通识教育类科研为主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参会场次:9月25日-成都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7824.html5.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创建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197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10年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现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政府、国家铁路局、教育部共建高校,河北省重点支持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工作地点:河北石家庄职位名称:高层次人才天佑学者岗位、青年博士人才岗位参会场次:9月25日-成都站、10月18日-北京站、10月23日上海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8098.html6.天津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学校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30多万高层次人才。工作地点:天津职位名称:专职辅导员基础岗位、体育教师(讲师/副教授)、心理教师(心理学/精神医学背景)参会场次:9月23日-重庆站、9月25日-成都站、9月27日-西安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9617.html7.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现为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学校坐落于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地处长三角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名城、国家重点打造的“苏锡常都市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工作地点:江苏常州职位名称:专任教师、专职心理辅导员参会场次:9月23日-重庆站、9月25日-成都站、9月27日-西安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9686.html8.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前身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2020年1月转设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浙江大学支持办学”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20余年来,学校弘扬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学术文化精髓,走内涵建设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至2019年,学校连续7年位居国内同类院校排行榜第1名;近3年排名稳定在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主榜全国第250余位。工作地点:浙江宁波职位名称:教师参会场次:9月27日-西安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7823.html9.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坐落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中国院士之乡——浙江省宁波市。学校成立于2001年6月,前身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20年1月转制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占地约1200亩,初期建设总投资8.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9.04万平方米。工作地点:浙江宁波职位名称:教师、博士后参会场次:9月27日-西安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9613.html10.宁波大学宁波大学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杭州大学对口援建,高起点开启办学历程。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学校已成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工作地点:浙江宁波职位名称:教学科研岗、图书馆岗(学报编辑部)、博士后参会场次:9月23日-重庆站、10月12日-长春站、10月25日-杭州站查看详情: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249564.html2024-09-1448 浏览 · 0 收藏 -
博士自述:上岸大专教师1个月vs1年后……丨高才情报局第140期
近年来,许多博士生开始将目光投向大专院校的教职。编制稳定、压力较小,这些优势让大专教师岗位成为越来越多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甚至有些博士生导师也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考虑这一职业路径,认为其“性价比”高。那么,这些满怀期待的博士们在踏入大专院校后,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究竟如何呢?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真实体验,本文特别邀请了南方某大专院校的一位教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分享他的故事和感受。[接下来是教师的自述]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就想好了要去大专当老师。坦白说,作为一名双非博士,我的科研成果并不算亮眼,在激烈的求职市场里,我并没有太多选择,也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经过深思熟虑,我在三个offer里选择了一所沿海城市的大专院校,地理位置优越,综合条件也比较好。然而,当我踏入大专教师的行列,从最初的憧憬到现实的落差,再到逐步适应,我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这里的日子远比我预想的要丰富多彩,也更加复杂多变。一、入职大专教师1个月当我踏入这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时,内心充满了兴奋。作为一名大专教师,拥有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这些额外的时间让我有机会探索个人爱好,或是简单地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第一年的工作量相对轻松,课时安排宽松,科研任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的朋友们纷纷表达羡慕:“这也太爽了吧!”当时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大专院校都要求新教师坐班。我们学校规定第一年必须坐班,而有的学校则要求坐班长达3年。仅针对我的情况来说,我感觉还好,每天下午到点就能走,加班的情况几乎不存在。然而,这样轻松愉快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二、入职大专教师1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受到了工作的另一面。课时增多,教学任务加重,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我的一大难题。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往往回应者寥寥,气氛尴尬。简单的问题无法激起兴趣,而难度稍高的问题,学生又容易跟不上。同时,我开始承担起带比赛、做课题、写论文的任务。这些工作不仅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原本以为可以轻松应对的工作变得复杂多变,连假期也变得越来越少。更让我感到疲惫的是,各种会议和行政事务耗费了我大量精力。大专院校的行政后勤水平普遍不如本科院校,这让我在处理这些事务时感到格外疲惫。三、入职大专教师2年后时间久了,社交媒体的大数据也开始给我推荐与我处境相似的内容,我发现,其实大部分大专教师的痛苦来自两方面:客观的工作强度和主观的心理状态。01.工作强度很多人以为大专轻松,事实上,大专教师的课时非常多,而且还有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带比赛、搞教研、下企业等工作。此外,现在大专也越来越重视科研了,很多学校招聘博士生以期提升科研成果。然而,科研条件却不一定能跟上,导致许多博士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力不从心,最惨的是还要反过来被质疑能力。我的建议是,在应聘的时候,一定要深入了解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和科研现状,比如哪些任务是考核的关键,学校的科研团队实力如何,这将帮助你判断自己能否在该环境中发挥所长。一是要了解清楚学校职称评定的要求,技能大赛、专利转化……在众多任务项中,哪些是考核的关键(不同学校是不同的);而是要了解学校的科研现状和团队实力,特别是有科研要求的,这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进去了能不能很好地产出。02.心理状态许多教师的焦虑来自于期望与行为的不一致,导致卷又焦虑,躺又焦虑。对于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内心的挣扎和不安是常态。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想分享的是,职场中要学会抓大放小,有的放矢。以我为例,我所在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与的校外比赛,因此,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其他不那么关键的任务,可以适当放一放。职场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并发挥它。还有就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必过分在意。以前我总想要面面俱到,别人早上十点给的任务,要我下班前给到,我骂骂咧咧地干,后来发现其实第二天给也不会怎样。工作中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要学会在不重要的工作上适当放松。尤其是别人糊弄的时候,你也就不必太较真——当然了,这仅限于不重要的工作。最后现在大专也要卷教学和科研,很少有能完全躺平的了。不是“双高”的一股劲冲“双高”,评上“双高”的还可能冲“本科”。那种上完课就走的日子几乎已成为过去式,希望大家求职前能有一个清晰的心理预期。每份工作都有其挑战,完美无缺的工作并不存在,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往期内容>>《博士下沉到小学?28岁清华女博士出任小学校长……丨高才情报局第139期》>>《“大专岗招聘,招来了14个硕士……”丨高才情报局第138期》>>《41人考上事业编被集体清退,怎样避开招聘“萝卜坑”?丨高才情报局第137期》2024-09-14350 浏览 · 2 收藏 -
3所高校将牵头建设山西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山西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立项名单公示根据《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晋科规〔2024〕6号),同意山西大学牵头建设山西省物理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共同牵头建设山西省化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学牵头建设山西省力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现予公示,公示期至2024年9月23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和必要的证明。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本单位公章,并提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提供个人有效证件、签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未按上述要求提出异议的,不予受理。联系方式:省科技厅基础处 弓慧茹联系电话:0351-4067993地址:太原市滨河西路南段129号集中办公区A座1208室山西省科学技术厅2024年9月13日2024-09-142 浏览 · 0 收藏 -
办学治校,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吗
前段时间,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在国内一些城市投入使用,曾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一次出差中,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宣勇便在出租车上听到了司机对于这件事的“吐槽”。其间,司机说道:“既然人工智能这么厉害,那能不能实现无人领导呢?”这句话引起了宣勇的注意。经过上网查阅,他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类似声音已经不再鲜见。身为高校领导者的宣勇自然想到,在高校的治理问题上,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人的作用?此前在针对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宣勇曾多次开展过系列访谈。此次面对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他决定创新一下访谈形式,将问题抛给目前比较成熟的6款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由此展开了一场他与人工智能之间围绕高校治理的对话。不久前,在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上,宣勇将这场“访谈”的结果以及思考告诉了大家。 让人“安心”的回答“访谈”中,宣勇首先关注的便是在高校管理中,是否可以实现完全的“无人领导”。对此问题,所有的人工智能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宣勇选择了一个最符合他个人偏好,同时也最能说服他的人工智能,其回答也最具代表性。它的回答如下——“大学组织能否实行无人领导,这涉及组织管理的核心原则和现实操作的复杂性。从理论角度看,无人领导的概念强调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这在某些特定的、小型的、高度自治的团队或项目中或许可以尝试。然而,在大型、复杂的大学组织中,全面实行无人领导极具挑战性,甚至可能不切实际。”这样的回答让宣勇颇感“安心”。不过人工智能也告诉他,大学组织虽然很难全面实行无人领导,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借鉴无人领导的理念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某些特定领域或项目中,尝试采用无人领导的模式。在保持组织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适度探索和应用无人领导的理念、方法,以提升组织效率和创新能力。第二个问题随即出现——既然如此,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哪些又是取代不了的?这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问题。对此,宣勇曾专门进行过研究。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大学治理体系要从5个维度进行观察,即要有清晰的教育部署、顺畅的组织运作、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高涨的人员士气,以及显著的学术增长;至于治理能力,则可以分解为党建统领力、战略谋划力、组织变革力、资源整合力、氛围营造力和数字智治力等6个方面具体能力。当宣勇将他的上述划分分享给人工智能时,后者的回应令宣勇惊喜——在治理结构方面,人工智能建议他加入另一个维度——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这个补充非常有道理,也提示我们,在完善相关研究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宣勇说。至于人工智能在大学治理能力的6个方面有怎样的优缺点,人工智能也给出了让宣勇信服的阐述。比如针对战略谋划力,人工智能称其虽然可以基于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但战略谋划需要深入洞察行业趋势、竞争对手动态以及自身资源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需要人类的智慧和洞察力。同时,在面临复杂、多变的情境时,人工智能可能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决策,战略谋划往往需要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这需要决策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判断力。“总之,人工智能确实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建模、优化算法、情景模拟等方式,在高等教育治理中提升我们的效能。但同时,其由于在数据依赖、非结构化问题处理方面的局限,特别是在人文情感能力方面的不足,难以实现对人的全面替代。”宣勇说。 “领导者”还是“管理者”?不久前,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五级标准,用以确认人工智能的进展。其具体包括聊天机器人(具有会话能力的人工智能)、推理者(解决人类水平问题的人工智能)、代理(能代表用户采取行动的人工智能)、创新者(能够协助发明的人工智能)、组织者(能完成组织工作的人工智能)。宣勇注意到,在这一标准中,即便是最高等级的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依然只是“组织者”(Orchestrator)而非“领导者”(Leader)。“‘领导者’与‘组织者’或‘管理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他说,组织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计划、预算和控制某些活动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或多或少是借助科技和权威专家进行的。“换句话说,管理表现为一套看得见的工具和技术,这些工具和技术建立在合理性和实验的基础上,稳定、统一且可重复。”相比之下,领导则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随机性、非模式化和人格化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宣勇曾向人工智能提问,在“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人工智能会取代谁。他得到的答案很明确——后者。“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无法替代‘领导者’的原因,在于领导者首先要具有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让人类进步。它的领导价值和组织愿景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宣勇说,这对于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很有启发——高校管理者是仅仅满足于“管理者”这一角色本身,还是要进入“领导者”的角色?“这一选择不仅关乎我们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更关乎高等教育整体的未来发展。”他说。 需要正视的问题宣勇与人工智能的这场对话持续多日。其间,他请教了多位人工智能专家,了解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主要依靠三大要素——数据、算力和算法。这其中,最能体现人工智能价值的是算法,因为它决定了数据的解读方式,以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然而,算法是由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所以数据的意义在本质上仍取决于算法设计者本身的理解,甚至反映出设计者的价值观。”宣勇说。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治理正面临数字化转型。这意味着未来人工智能必然会更加深入地融入高等教育治理中,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背后的资本和技术力量,以及这些力量所代表的认知及价值观也将介入其中。“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宣勇说,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形成“懂技术的人不懂治理,懂治理的人不懂技术”的局面,为高等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困扰。对此,他建议在高等教育治理中,促进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探索算法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应用和优化策略。他还建议高校加强与算法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算法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算法研究和应用实践,提升教师的算法素养和教学能力。“总之,作为大学的领导者,要主动将人工智能嵌入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中,形成人机协同、共同治理的新形态。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工作完全交给人工智能,但也不能对此趋势坐视不管,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人机协同。”宣勇说。他表示,在此前的高等教育内部治理过程中,我们已经在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评价改进、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智能服务定位等方面实现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但高等教育内部治理所囊括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如何进一步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内部治理中的更广泛应用,将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重要方向。”2024-09-143 浏览 · 0 收藏 -
高校人才网招聘信息日报(2024年9月13日)
1、湖南信息学院2024年招聘公告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2、临沂大学2024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长期招聘岗位)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4-2025学年人才招聘启事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4、浙江树人学院2024年度高层次人才招聘简章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2024-09-140 浏览 · 0 收藏 -
清华大学2024年招聘公告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始终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科学精神、深挚的爱国热情和精深的文化底蕴,蜚声中外。一代代清华人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中哺育,在“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特色培养中成长。2024-09-130 浏览 · 0 收藏 -
教育部公示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本年度专业申报工作已经结束。按照通知要求,现对相关材料予以公示,公示期为9月13日-10月12日。点击查看原文: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2024-09-1314 浏览 · 0 收藏 -
从填写烦琐表格到参会,非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
从填写各类烦琐表格到参与会议活动 从承担街道委派的社会性事务到应对各种检查非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老师开学焦虑”“开学碎掉的其实是老师”……新学期开始刚一周多,多个教师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法治日报》记者浏览这些话题发现,不少网友都提到老师课外负担过重问题。从填写各类烦琐的行政表格,到参与各种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联的会议和活动;从承担社区街道或乡镇行政机构委派的各项社会性事务,到应对各种检查……记者采访北京、山东、湖南等地多名中小学教师发现,各种各样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多名受访专家指出,过重的课外负累不但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和时间,也极易引发家校矛盾,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埋下隐忧。教师减负应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入校任务准入清单,强化监督问责,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合力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课外负累压向教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发现,不少教师都在吐槽自己的遭遇:除负责教学外,平时更多时间、精力都用来应对不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如学校公众号更新、整理会议材料、各种App打卡,甚至推销保险等。任教于山东省某高中的栾老师告诉记者,其所在学校在各个节点,比如开学、期中、期末的时候,都会进行督导检查,每次检查都要提前准备,前后大概会占用一整周时间。并且大会小会接连不断,除了正常的集备会之外,其余的传达各种精神的会议也接连不断,经常周一一天就在开会中度过了。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教师牛老师介绍,学校会对教师进行“痕迹管理”,什么都要教师填写报告,留下凭据、证据,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包括写材料、做PPT、转发点赞相关公众号文章、截屏汇报点赞及转发情况等。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在湖北、湖南、河南、重庆等地农村中小学校开展调研时曾发现,中小学教师不仅承担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打卡等工作,还承担了大量其他部门诸如反诈、反腐情况统计等任务和一些创建类工作,门类高达十多种。在山东省某小学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马老师对此深有同感:“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应付各种非教育教学任务,真正用于教学和学生辅导的时间越来越少。”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教师一致感慨道,课外负累过重,透支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还降低了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身负重担的教师渴望走出“泥潭”。“什么时候才能专注于教书育人”成为很多一线老师的共同心声。国家出台系列举措一些地方落实不力事实上,针对中小学教师承担过多非教育教学任务、身心压力过大、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整治。早在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减负20条”),明确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包括依法依规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理精简现有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改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方式方法、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等内容。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有关工作的通知》,减负事项梳理形成任务台账。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强调要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自2019年“减负20条”出台以来,我国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有些地方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重点任务台账”,开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减负清单”;有些地方立足为教师减负,将过去分解到学校由教师承担的志愿服务任务改由局机关承担;还有些地方建立投诉机制,对于违反相关要求、加重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各类事项,可及时投诉反映。但有受访教师反映,这些措施在落地过程中不尽如人意,“有不少停留在纸面上”。“相比‘减负20条’出台之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用于应付检查评比、考核、填表格写材料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并没有减少。”马老师说。受访专家认为,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形式主义作祟。中小学校园日益被填表、留痕、迎检等烦琐的社会性事务所包围。各类“指尖形式主义”的兴起,如同无形的枷锁,层层加重了学校的负担,最终这股压力不可避免地落在了一线教师肩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虽然自2019年以来出台了各种相关文件,但一些地方一线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有效减轻。非教育教学任务过重,首先会削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专注度与投入度,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学生减负的实效。其次会间接侵蚀教育的本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形式主义任务,一些教师不得不将学生卷入其中,让学生配合完成一些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活动。还会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对教育事业失去热情与激情。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会让教师失去职业荣誉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老师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了非教育教学任务上,使其无法顾及真正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最后直接受害者是学生”。转变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减负长效机制推进教师减负,关键着力点何在?业内人士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教师减负的首要责任主体,应建立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明确建立入校任务准入清单,赋予教育行政部门把关的权力;在开展相关进校园活动时,要尊重学校教学规律,主动听取学校意见,不人为增加学校与教师负担。同时,应不断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于妨碍教师正常工作的各类进校园活动,加大对相关主体的问责力度。“关键在于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让教师能够自主决定其工作内容、自主做选择,能够对不合理的摊派或指示说‘不’。”储朝晖说。熊丙奇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都是由行政部门来主导,因此存在利用教师考核不通过或者考核负面结果来给教师施压的情况。教师面对上级部门布置的非教育教学任务,根本没办法拒绝。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不断减轻的基本逻辑,是让教师面对非教育教学任务时可以有权拒绝。他建议,转变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专业的教师委员会,对教师进行专业考核和评价,这样才能让教师锻炼其专业素养。“将考核评价交给专业部门进行,这才是真正落实国家所倡导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采访中,有一线教师表达了这样的期待:未来能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日常教师职责,形成专业评价体系,让教师能够专心于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能力,真正沉下心来教书育人。(法治日报)2024-09-135 浏览 · 0 收藏 -
事业单位招聘新规来了,一图看懂!
为提高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工作质量和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2024-09-132 浏览 · 0 收藏 -
高校人才网招聘信息日报(2024年9月12日)
1、晋中信息学院2024年工作人员招聘简章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2、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2024年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肿瘤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3、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25年招聘毕业生启事招聘人数:92名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4、泰山科技学院2024年招聘公告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 报名方式:站内应聘2024-09-130 浏览 · 0 收藏 -
【社评】从“多个岗位争一名毕业生”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近百名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被“抢聘”,多个岗位争1名毕业生——据9月9日《工人日报》报道,今夏,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并于当年招生的本科院校,迎来了首批毕业生。在山东女子学院举行的一场就业双选会上,35家养老机构及企业为该校64名养老服务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养老管家、社工专员等400余个工作岗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专场就业实习招聘会中,岗位数量也远多于毕业生数量。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如此抢手,让不少人对养老行业刮目相看。这一现象背后的现实根源值得分析。一方面,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催生出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9亿人,占总人口的21.1%,而失能失智老人有4500万人,这部分人群有着更加特殊的照护需求。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养老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亟待吸纳大量除能提供照看、护理等基础服务外,还具备机构管理和运营能力,甚至可以和老年人分享新知识、满足其精神需求的高端人才,而这正是包括上述两所院校在内的二十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养老专业的现实背景。养老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范化是关键。这方面,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设置了养老服务专业外,很多中职、高职院校已深耕养老服务类专业建设多年,近年来一些职业本科院校也将养老服务专业纳入其中。就在前几天,我国民政教育领域第一所本科高校——民政职业大学在京揭牌成立,智慧健康养老管理是其开设的25个专业之一。养老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还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以及从校园学习到岗位工作的无缝衔接。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相关院校科学设置课程,优化培养环境,努力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也需要相关企业和机构进一步敞开大门,探索和拓展更多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空间。建设好养老行业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升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收入待遇、职业声望等,让从业者有更多获得感、归属感。相关技能人才是否有明确的行业标准,是否有权威的职业资格考试或职称评审,有关评价结果如何与薪酬待遇挂钩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投身养老事业的积极性,是当下养老行业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相关方面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做出更有诚意的回应。近来,民政、人社等职能部门已发文明确支持银发经济领域用人单位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鼓励在相关职业技能大赛中设立专门赛项;一些地方和企业也着手探索养老专业人才技术职称评审机制,在审批落户、人才奖励等方面对优秀的养老专业人才给予政策倾斜。未来,期待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和职称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让养老专业人才看到更通畅、更明晰的职业前景,助力养老事业蓬勃发展。前段时间,由天津一家养老院里几位爷爷奶奶出镜拍摄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一群平均年龄超75岁的老人,用豁达、幽默的金句治愈了无数网友,而背后的策划、组织者,恰是对养老服务事业有热情、有激情的年轻人。鼓励、支持更多有活力、高素质的年轻人,为养老行业注入新的生机,是养老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期待类似的探索能再多一些,让“朝阳”守护“夕阳”的故事在更多地方温情上演,以更专业、更持久的力量托举老人们的幸福晚年。2024-09-123 浏览 · 0 收藏 -
人才需求正旺 全国已有626所高校开设网络安全专业
《2024年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昨天(11日)发布。报告显示,在网络安全人才短缺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普遍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网络安全业务处于成长期,因而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相对更加旺盛。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加快,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有626所高校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网络安全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另外,对比数据发现,30岁以下的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占比逐渐升高,成为网络安全产业的主力军。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常务理事 段平霞:它说明了网络安全的主力军,现在还是我们的年轻人才,而且年轻(人才)能带来更多网络安全人才发展的动能,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面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强烈需求,我国相关专业院校也加强了同专业机构及网络安全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实战能力,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招聘企业负责人 王欣:其实我们现在,包括我们公司跟其他的一些公司一样,它其实跟很多的高校联合去创立相关的一些网络安全的学科、学院,然后通过这样的共同的人才培养机制,能把学校里面的一些学到的理论,如何快速在他毕业之前就能跟企业的一些需求给连接起来。报告显示,网络安全运营招聘职位数占比最高,达到29.4%。其次是网络安全建设、数据安全等,相比往年,数据安全人才的招聘需求呈现出“岗位多要求高”的特点。此外,通信网络设备、运营商增值服务、汽车制造等行业,也对网络安全人才有较大需求。2024-09-126 浏览 · 0 收藏 -
“AI科学家”登场,科研自动化时代来了?
科研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吗?一个研究机器学习的国际团队正在勇闯“无人区”。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日本Sakana AI公司和加拿大、英国科学家携手,创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AI)科学家”。从阅读文献到提出新假设,再到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并撰写论文,整个研究周期,“AI科学家”能一气呵成。Sakana公司在其官网表示,这位科研“新星”是首个用于自动化科研和开放式发现的综合AI系统,标志着科学发现新时代的开始。尽管它展现出非凡的潜力,但目前并不完美,应警惕“AI科学家”被滥用的风险。推进流程行云流水AI技术不断进步,让科学家能借助一些模型来集思广益或编写代码。然而,这些模型仍然需要大量人工监督,或仅囿于执行特定任务。那么,能否利用基础模型将整个科研过程自动化呢?包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机器学习专家在内的团队,成功创建出首位“AI科学家”。在想法生成阶段,该“AI科学家”基于一个起始模板,先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多个不同研究方向,并进行广泛搜索,以确保某些想法是新颖且有趣的;在实验迭代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提出的某个想法,“AI科学家”会先开展实验,然后生成图表可视化结果,并给每个图表添加注释;在论文写作阶段,它会模仿标准机器学习会议的风格,撰写出一份文字简练、内容丰富的论文,并自主查找相关论文进行引用;在自动化同行评审阶段,研究团队开发出一个自动化的“AI审稿人”,其评估生成论文的准确性堪与人类相媲美。评估结果和建议可用于改进该项目,实现持续的反馈循环,使“AI科学家”能够迭代改进其研究成果。在最初的演示中,该“AI科学家”针对扩散模型、Transformer模型(一种用于处理语言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及AI“领悟”(grokking)等机器学习子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总共生成了10篇论文,每篇论文的成本约15美元。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家杰文·韦斯特表示,该“AI科学家”行云流水般完成了整个科研流程,令人印象深刻,有望加速科学发现的步伐。功能远非尽善尽美尽管这位“AI科学家”潜能巨大,但它远非尽善尽美。Sakana AI公司指出,“AI科学家”目前还不具备视觉功能,因此无法修复论文中出现的图表问题。例如,它生成的图表有时无法读取,表格有时会超出页面范围,页面布局也并不美观。此外,该“AI科学家”有时会出现想法正确但执行错误的情况,也会因比较不当而生成误导性的结果。在撰写论文和评估结论时,它还可能会犯严重错误。例如,它很难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这是大语言模型的“通病”。为了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确保所有实验结果都可以重复,并存储了所有执行文件。研究人员预计,未来多模态模型“加入战局”,将助该“AI科学家”一臂之力。另外,该“AI科学家”只能开展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且缺乏科研过程的关键部分: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家汤姆·霍普表示,目前该大语言模型“仍无法提出并制定新颖有用的科学方向”。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家赫布兰德·希德则认为,即使该系统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仍可将科研过程中一些重复性内容自动化。Sakana AI也强调,此类系统能否提出真正的变革型想法仍未有定论。未来的“AI科学家”能否发明出像人工神经网络或信息论一样的概念也还是个未知数。能力越强越需慎用研究人员表示,为扩大该“AI科学家”的能力,让其能够研究更抽象的领域,如纯数学领域,可能需要调遣语言模型之外的其他技术。例如,解决数学问题需要逻辑推理,而目前大多数AI模型都不擅长逻辑推理。鉴于此,谷歌深度思维公司开发出AlphaGeometr,将语言模型与符号引擎(使用符号和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相结合,构建出一种神经—符号混合系统。在今年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升级后的AlphaGeometry2在19秒内就解答出一道题,令人类选手望尘莫及。研究人员坚信,目前的迭代只是个开始。“AI科学家”就像AI科研自动化领域的GPT-1。随着不断迭代,它将如目前的GPT-4一样,引发新的科研革命。不过,与许多新技术一样,“AI科学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甚至可能被滥用。譬如,“AI 科学家”能自动创建论文并提交,这将显著增加审稿人的工作量,可能阻碍科学质量控制,并给学术进步带来压力。而且,“AI科学家”还可能被用来制造危险的病毒,给人类社会带来潜在危害。2024-09-121 浏览 · 0 收藏 -
高校人才网招聘信息日报(2024年9月11日)
1、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24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成都天府新校区建设诚聘优秀博士人才)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2、广安理工学院筹建处2024年招聘公告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3、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校本部2024年专任教师招聘公告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报名方式:站内应聘6、合肥城市学院2024年招聘启事招聘人数:若干截止日期:详见正文 报名方式:站内应聘2024-09-120 浏览 · 0 收藏 -
【西南西北专场】重庆、成都、西安三场招聘会,近百家单位参与,岗位丰富,招聘力度空前!
西南西北地区3场招聘会落地重庆、成都、西安近百家单位参与,岗位丰富,招聘力度空前多家事业单位提供编制待遇!活动背景:高校人才网正式启动2024下半年全球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活动,跨越山海,连接世界,为你搭建通往梦想的桥梁!20余场海内外现场招聘会,将触达广州、南京、北京、长春、哈尔滨、成都、西安、武汉、上海、杭州、天津、大连、合肥、重庆、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等全球19个地区,诚挚邀请你参与!详情请点击↓https://www.gaoxiaojob.com/zhaopin/zt/yca_quanqiugaocengci2024/index.html01. 活动概况本次活动免费面向重庆、成都、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应往届博士毕业生、具有博士学位的社会在职人才、博士后出站人员等,参会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同时,主办方还将报销活动当天在办会城市市区内往返办会场地产生的交通费用(详见下文)。西南西北地区场次安排如下:【重庆站】举办时间:2024年9月23日(周一)14:30-17:30举办地点:重庆大学·A区主教学楼一楼招聘大厅【成都站】举办时间:2024年9月25日(周三)14:30-17:30举办地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就业指导中心4楼【西安站】举办时间:2024年9月27日(周五)14:30-17:30举办地点:西安金莎国际酒店·7楼大宴会厅📌报名链接:https://www.gaoxiaojob.com/a/1723773705?fromType=1&isNeedStep=202. 参会单位(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企业、医院等众多企事业单位齐聚一堂,向人才抛出橄榄枝,机会难得,不容错过,抓紧时间报名吧!参会单位抢先看↓【本科院校】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专科院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会名单更新中,篇幅有限,各个场次最新的参会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了解:重庆站 https://www.kdocs.cn/wo/sl/v13xpTb3成都站 https://www.kdocs.cn/wo/sl/v132210p西安站 https://www.kdocs.cn/wo/sl/v12F3YMt03. 参会须知活动需报名参加,活动当天,凭序列号进场。提前报名的人才,尊享:①一键登录快速报名后续招聘会;②到场扫码秒获序列号,快速签到进场;③随时登录高校人才网获取海量招聘资讯,信息完善达75%即可便捷投递。📌报名链接:https://www.gaoxiaojob.com/a/1723773705?fromType=1&isNeedStep=2🎫入场方式:报名后,于活动当天携带简历到场,现场扫码获取签到序列号,验收个人简历后凭序列号进场。请各位博士人才预留充足时间,不要迟到哟!【注意】重庆站和成都站招聘会在校园内举办,校外人员进校请注意:重庆站:需提前预约并携带身份证进校,预约流程如下:(1)微信搜索公众号“平安重大”,点击“入校预约”选项进入(2)通过短信验证码方式填写登录信息,点击首页“个人预约”选项(3)填写入校信息后选择右下方“添加人员”,完成“添加人员”信息并按“添加”(4)选择“完成添加”,提交并确认,收到预约短信*预约申请最早提前2天,即9月21日开始预约;活动当天务必携带身份证,入校时需刷证识别。成都站:外校人员进校需刷身份证,请外校参会人才记得携带身份证。04. 参会福利福利1:参会享交通补贴 参会享市区内交通报销(60元内/人),地铁、公交、打车都可以,轻松出行无负担!参会时现场扫码填写相关报销信息、上传报销凭证,会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报销。(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现场找工作人员了解)福利2:现场签到送惊喜礼品 凡到场完成签到的顺序位于前50的博士人才,将获得由高校人才网送出的精美伴手礼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哦~福利3:贴心打印服务 建议人才携带充足的个人简历参会。万一简历不够,现场可提供每人免费打印5张,为了避免现场排长队打印,建议带U盘打印,预防网络不佳。05. 咨询联系欢迎感兴趣的博士人才扫码添加小招老师微信,备注“姓名+学历+专业+毕业院校+场次(如重庆站)”,我们将邀你进群,方便实时了解活动详情,获取更多就业及单位信息。客服微信2024-09-11992 浏览 · 1 收藏 -
高等教育要警惕!大学不是商店,学生不是顾客
近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室里的顾客》的文章。该文是“Z世代教育”系列报道的一部分。所谓“Z世代”,指大约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的人群。他们正是目前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本硕博阶段学习)的一代人。该文探讨了当前学生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交易的现象,分析了该趋势的起源、表现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简要介绍该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我将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大学教育正在成为一种交易该文首先描述了学生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消费交易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和家长越发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投资。他们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学术成长转向教育的直接回报,包括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这种转变使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关注课程内容和学术质量,还要求大学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和设施。其次,该文章探讨了这种市场化趋势对大学的影响。学生越发重视自己作为“顾客”的角色,使教育服务更注重市场需求和服务质量。同时,为吸引学生和提高竞争力,许多大学调整了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课程设置,包括降低学术标准、增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善校园设施等。虽然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满意度,但也引发了公众对教育质量和学术严谨性的担忧。该文指出,过度市场化可能导致教育目标偏离,使大学更加关注服务质量而忽视学术深度。最后,该文讨论了这一现象的责任归属问题,并指出这种趋势可能不仅是学生和家长期望的结果,也可能与高等教育本身的市场化压力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商业化态度有关。该文认为,高校在应对市场需求时,必须在提供优质服务和保持教育质量间找到平衡。社会、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大学自身都要为此变化负一定责任,并寻找解决方案。该文的意义在于揭示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深层次问题。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交易,不仅改变了学生对教育的态度,也影响了大学的运营模式和教育目标。市场化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人们忽视教育的核心价值,如学术的严谨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和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在市场需求和教育质量之间找到平衡。从“教育”到“交易”转变的背后在我看来,当前大学从“教育”变为“交易”的原因很复杂。第一,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学习者”已经或正在转变为“消费者”。这意味着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教育服务有了更高期望,大学被要求提供类似于市场化的服务质量,但核心则在于学生将自己视为客户,期待大学在服务上满足其需求,包括课程质量、教师水平、学术支持、校园设施等。传统上,学生被认为是学习的参与者,主要关注知识的获取和个人的学术成长,但市场化的趋势使学生越发关注教育的实际回报,如能否就业、未来薪资水平如何等。这种转变使大学运作模式和教育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大学中很常见的做法是为了迎合学生需求而降低学术标准,甚至要求教师为学生不合格的成绩开绿灯;大学偏重提供短期的职业培训而忽视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二,教育市场化的深刻影响。现在是消费主义时代,正是消费主义与市场化的大趋势推动了大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甚至因此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标准,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为标准。这种调整虽然可能提高了某些服务质量,让学生及其家长某种程度上感到满意,但也会因此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当下最常见的无疑是大学开设了很多受学生欢迎但学术含量低的课程,或为了吸引学生而降低入学要求以及课堂教学门槛。这种市场化压力终将导致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学术研究大受影响。无可否认,教育市场化确实会带来资源和创新,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大学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学术尊严、学术严谨性以及教育的内在质量。当然,这并非完全否定教育的市场化,而是说高等教育要在提供优质服务和保持教育核心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第三,大学应对有失误之处。当前,大学采取了一些措施应对学生消费主义的挑战,包括提高服务质量、调整课程设置以及重新审视教育目标,这在情理之中,也有积极意义。但教育者不能忘记的是大学必须保持其学术深度;即便是重新审视教育目标,也是要确保教育不仅关注职业技能,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术成长。换言之,在应对消费主义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大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但也需谨慎实施。比如,提高服务质量是提升学生满意度的直接方式,但应避免仅仅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降低教育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可以使教育更具实用性,但必须确保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和思想深度;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是为了保持教育的核心价值,为此,大学应在提供优质服务和实现教育目标之间找到平衡。总之,所有改进措施都需要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从而确保教育的整体效果。捍卫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如前文所说,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加剧,大学越发被视为服务提供者,学生则将自己视为顾客。正是在此意义上,大学越来越像商店,学生则越来越像顾客。这种变化给大学运营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其面临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保持教育核心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的严峻挑战,而市场化趋势和学生消费主义的兴起,往往会影响教育质量和大学的传统使命。大学始终需要捍卫自己的核心价值,包括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教育、促进知识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以避免市场化趋势与消费主义对这些核心价值的侵蚀。第一,坚持学术的严谨性,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这意味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上,大学不能单纯追求市场需求的短期回报,而应保持学术标准的高度。课程内容应具有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应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即使在市场化环境中,大学也应坚持提供高水平学术教育,确保学生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获得真正成长。第二,强化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职业培训,更应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大学应通过研究和教学,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文化传承。第三,倡导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超越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提供多样化课程和实践机会,大学能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领导力、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同时保持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第四,注重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大学可以在保持传统教育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如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和项目式学习,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同时不失教育的严谨性和深度。创新应服务于教育的核心目标,而不只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反馈进行合理调整。反馈机制不仅应包括学生的满意度,还应关注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大学生应认识到自身责任据我观察,Z世代群体有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特征和经历,深受其成长过程中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从小接触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对技术非常熟悉,习惯于即时获取信息和数字沟通。他们是迄今为止最具文化多样性的代际群体,重视包容性和社会公正等。Z世代也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由于经历了21世纪以来的经济动荡,无论其父母还是本人,都对财务问题持务实和谨慎的态度,同时十分关注影响国际社会的问题(如气候问题)。同时,他们有着清醒的心理健康意识,更关心并愿意讨论心理健康问题,相比之前的代际群体,他们更愿意寻求帮助,注重心理健康和人生福祉。在教育上,Z世代有明确的教育和职业目标。许多个体非常关注实用和创业的职业路径。他们重视教育,但对传统的成功道路(比如一定要读完四年大学才能取得学位)持怀疑态度,为此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方式。此外,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在Z世代的社交互动和自我表达中占据核心地位,其言行受到所关注流行内容和参与不同社区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面对全新的一代人,今天的高等教育使命更加重大。大学应让Z世代的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及肩负的责任。第一,理性看待教育。学生应将大学教育视为个体综合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学位和拥有职业前景,还在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应认识到,高质量的教育不仅需要大学提供,也需要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第二,主动参与教育全过程。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实践项目,以增强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主动参与不仅能提高个人学术水平,还可以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挑战,同时也有助于大学保持教育的核心价值。第三,平衡自我的期望。学生应在个人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将大学视为单纯的服务提供者。大学教育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以及思想深度与实践高度,为此,学生应看到教育的全貌与全面价值。通过平衡期望,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实现个人的学术和职业目标。总之,在应对市场化趋势和学生消费主义的挑战时,高等教育需要从核心价值出发,始终保持其学术严谨性、强化社会责任感、倡导全面发展、结合创新与传统、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学生也应理性看待教育,平衡期望与现实。通过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完全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其培养全面人才的核心使命。(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2024-09-111 浏览 · 0 收藏 -
复旦管院院长:AI一定会代替不会用AI的人
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复旦管院)院长陆雄文先后在2024复旦管院本硕博开学典礼、复旦大学MBA项目开学典礼的致辞中阐述了管理的重要性、学好管理的方法论,鼓励学子们笃学立业,学好管理,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和具有职业经理素养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陆雄文强调,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要有与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技、金融相匹配的管理水准,我们就必须发展管理理论,创新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要更大批量地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人才。这是我们管院老师和学子们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天数字化时代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既要有管理专业技能,也要有职业道德,还必须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勇于冒险的魄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长远的战略眼光,这些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才能带领企业和团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身处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如何学好管理,应对未来的竞争?陆雄文总结了4点:学习世界政治、国际金融和历史知识应学好管理基础课和专业课;开放地学习,积极学习各类科技新知识;学习世界政治、国际金融和历史知识;多实践,多走进现场去观察和感受。陆雄文在致辞中指出,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管理学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未来的竞争。没有众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就无法不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将走向哪里,必然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无论将来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参加实践工作,管理学的学生必须学习科技知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解科技发展将对社会、对经济、对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哪些新的产业会爆发,哪些旧的产业会被颠覆。在当今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AI)正渗透到包括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像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底座的技术,所以同学们还要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更好地掌握AI工具。可以说,未来AI不一定会代替你的工作,但是一定会代替不会用AI的人。再宽广一点,管理学的学生还要学习生物医学知识,了解药物研发、再生医学、基因工程等技术进展,因为这些都会改变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节选自陆雄文在2024复旦管院本硕博、复旦MBA项目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24-09-116 浏览 · 0 收藏
-
有编制,文科可报……党校真的是体制内“神仙单位”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5期
招聘文科专业,有编制,科研压力小……有人说,对比初中,党校简直是神仙单位,网友回复:“对比几乎所有行业,它都是神仙单位。”那么,党校工作真有这么好?它与高校有什么区别,究竟值不值得去,又适合谁去呢?01.在党校工作怎么样?(1)编制情况首先说说求职最关心的编制问题——党校是有编制的,而且数量还比较充裕~党校里的员工主要分为两类,参公管理和事业编制。行政岗主要是参公管理,即在管理和待遇上参照公务员的标准执行;而教师等专业技术岗属于事业编制,晋升方式与高校较为相似。以天津、广西、江苏党校为例,招聘公告中都有明确待遇为事业编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2024年公开招聘博士公告》《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广西行政学院)2024年公开招聘教研人员公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2024年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公告》(2)工作内容与高校相比(特别是本科),党校在教学与科研上就有比较大的不同了。党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上课,传授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以及实践经验,帮助学员提升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在党校,上好课是很重要的,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还会被一些单位邀请去讲课——可以获得相应报酬。而党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也来源于教学。一方面,党校学员的层次往往较高,多为各级领导干部,相应地也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讲课能力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党校工作对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的要求也很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确保培训内容能够紧密结合最新的方针政策。不过,党校对于科研的要求相对较少,这也跟平台支持有关。通常而言,省级及以上党校能够给予一定程度的科研支持,但总体上仍与高校存在差距。(3)晋升发展在高校,教师评职称通常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在职称评定时,往往需要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有突出表现,尤其是科研成果非常卷。而相比高校,党校教师评职称就要容易很多,科研压力也没有那么大。而且党校作为培养领导干部的摇篮,也为教师提供了从政空间。相比高校,党校教师干部更有机会转入仕途,尤其是出身中央党校的干部。例如,现任全国妇联主席的谌贻琴,便是从贵州省委党校助教起步,逐步晋升为讲师、副主任、副校长,而后一路攀升至贵州省委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谌贻琴类似的例子还有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中央政治局委员李书磊、中央政治局委员石泰峰等。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书磊02.怎样进党校当教师?想进党校工作,政治立场的坚定自不必多言,首要条件必须是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除此之外,就党校教师的招聘而言,在学历上通常要求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只有部分市委及以下党校面向硕士研究生了。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而在科研要求上并不是很高,有些甚至没有明确要求,仅表示“具备岗位所需专业素养、较强的研究能力”。不过在专业上,限制就比较大了,理工科基本不对口,反而是文科有较大优势。党校的教学和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信息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2024年公开招聘博士公告》如果你有意愿应聘党校,建议你尽可能选择市级以上,省会党校更好,县级及以下党校则不太推荐。一方面,基层党校管理上比较乱,教师往往需要身兼多职,既要上课又要搞行政,非常累人;另一方面,基层党校的待遇也比较差,职称天花板相对较低。总的来说,如果你是文科专业出身,科研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那么党校对你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往期内容>>《入职高校后,我对教师职业“祛魅”了!丨高才情报局第134期》>>《为什么我不建议你考县城事业编?真实差距究竟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33期》>>《留校失败!做师资博士后,转编制教师的成功几率到底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32期》2024-08-091730 浏览 · 1 收藏 -
硕士入职公办本科难吗?试试编内、校聘、人事代理!
Q:除了公办大专,2024年的硕士还有入职公办本科的可能吗?A: 有。01.这些公办本科,仍然招聘硕士教职工!2024年1月,攀枝花学院(公办本科)官网发布了《攀枝花学院2024年全职引进硕士研究生公告》,招聘5名硕士专任教师,签聘用合同。信息来源:攀枝花学院官网根据洛阳理工学院(公办本科)的官网显示,学校在2019年~2024年,发布了多则以人事代理形式,招聘硕士学历专任教师/实验员/辅导员/行政等岗位的公告。信息来源:洛阳理工学院(公办本科)官网需求专业很广,岗位选择也多,甚至不要求应届,近三年毕业的硕士都可以报名。于是有些人诧异了:“博士都难进的公办本科,对硕士要求却不高?这是不是短期用工,做不长久啊?”公办本科招大学老师,甚至专任教师都还招硕士,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有些公办本科高校每年大力引进博士师资,但如果博士没招满,院里仍有师资需求,有空置的计划岗位,那么也可一并向人事处提出申请,增加一批硕士教师名额。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关于人事代理岗的用工方式,简单来说:人才与高校之间只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人事管理关系已经从高校分离,由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接收档案。这是否代表着「不稳定」呢?也不一定。像洛阳理工学院这样,学校常年招聘硕士学历教职工,其未来考核和发展,可参照《人事代理暂行办法》的相应规定——“人事代理人员须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一次3年。首次签订聘用合同时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为1年。试用期包括在聘用期内。”“人事代理人员聘期内不能转岗。”“聘用合同期满前60日,受聘人员可以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提交聘期履职报告和续聘申请。”“确因学校工作需要离岗进修的,经学校同意,保留聘用关系。”(来源:人事代理暂行办法 校发〔2016〕92号)由此可见,3年一聘期,而且原则上支持硕士老师进修,可以在攻读博士期间保留聘用关系……种种规定看起来:学校也不想随便辞退硕士教师。另外,学校的人事代理岗教职工来源,既有硕士,也有政策安置型人员,考核是避免不了的。但考核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刷掉老师吗?根据学校规定,即便不符合所在岗位的聘用条件,学校也能给予五年过渡期;如果还是不能达到岗位要求的条件,有调岗降薪/解除聘用合同,这两种结果。图源:洛阳理工学院人事处 党委教师工作部有淘汰的,自然也有考核通过的。这两年,一些公办本科人事代理岗的硕士,最后也成功纳入了事业编制管理。信息来源:西安理工大学(公办本科)官网02.这些硕士在公办本科,做“校聘老师”校聘的意思很好理解:教师的聘用直接由学校决定,学校接收档案,人才和学校签聘用合同。2024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办本科)发布了《校聘岗位公开招聘公告》:专任教师岗,博士1位;综合管理岗,硕士9位。信息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众号类似的,一些公办高校给编外老师(包括人事代理、校聘等)的聘期,很多采用了“3-3-无限期”的模式。有校聘的高校老师现身说法:“相比编内少了职业年金,其他待遇一样,3年一签,第二次续签可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来源:公众号“高校人才网V”【知识点】:“校编和校聘,二者有区别吗?”二者都是学校聘用制,二者的档案和人事关系都在学校,用工实质是一样的,一个意思。都没有事业编制,也不像员额编那样需要上级单位审批,校编/校聘人员直接由学校统一管理。判断是校编/校聘,还是学校普通合同工的主要方式:是否和事业编制人员一样,享受“同工、同酬、同工作时间、同休假。”图源:某公办高校校编人员招聘公告03.硕士求职公办高校,需要注意什么?大部分硕士求职高校的目标都是公办。甚至一些人觉得:“公办本科比公办大专院校更好,只是比较难进。”作为高校的过来人,想说一句:学校更好,这个角度是「宏观叙事」。在公办高校,尤其是大部分以博士学历作为进校门槛的公办本科。学校的“好”,能不能落实到硕士教职工个人身上?这才是要多方面了解的。公办本科硕士岗位有编的情况,这里不多展开,基本都是有编选编,遇上了就铆足了劲儿报。顺便提醒一下,像往年广西一些公办高校还招硕士给编制,今年也开始“控制数”招人了,意思是:录取了暂不入编;有空编时,可以从控制数补充,再办理入编手续。再说说大部分公办高校无编岗位的情况。首先,了解该岗位的教师流动性如何。有的公办本科虽然每年都招硕士教职工,学校也不太主动辞退老师们,但这些硕士岗位的人员流动性仍旧很高。通常是因为:待遇过低(有的高校给硕士月薪仅三千左右),学历歧视(周围都是博士),边缘岗位不受重视(和某些安置人员挤一个办公室了),没有资源,晋升无望等。其次,除了清楚该岗位的考核标准,尽量了解岗位领导的相(zuo)关(feng)情(zuo)况(pai)。对于没有编制的大学老师来说,掌握了选聘权和考核标准的领导口碑如何,这一点非常重要。关于高校非编教职工具体的考核标准,人才们可以在高校的官网里,自行搜索类似《XX非事业编制人员年度考核实施办法》的文件,各校在考核人员和赋分比例的规定和难度会有所区别。举些例子——- 有的公办高校,非编人员的考核到不了学校的人事部门,由院里领导自行确定考核档次;- 有的岗位存在长期借调的情况,是原院里领导考核,还是实际所在部门领导考核?还需要根据借调的时长等因素决定;- 不同岗位的考核人员不同,假设你不是教师岗,而是行政岗或其他专技岗,学院的分管领导、人事处的领导、部门领导还有办公室同事关系,可能都会影响考核打分。……以上,分享一些高校招聘的情况给硕博人才们,可当做部分参考。2024-07-311031 浏览 · 3 收藏 -
博士高薪引进竟被“坑”,高校招聘的水有多深?丨高才情报局第131期
某985高校在招聘时开出优厚的条件,包括入职30万年薪、20万安家费、副高待遇以及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等。而入职后,各种条件却大打折扣,每月实际到手不足万元。如果未达到考核要求,还可能什么都拿不到……博士入职高校,待遇打折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在招聘时,高校往往会打出各种吸引人的旗号,让人听得一愣一愣的,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那么,高校招聘中都有哪些“花言巧语”,背后又藏着哪些“套路”呢?1.薪资首先,我们来说说薪资。如果招聘公告写得很笼统,面试的时候追问也还是含糊其辞的话,大概率待遇不怎么样——要是待遇好,他早就主动告诉你了。众所周知,高校教职岗位伴随着诸多令人向往的隐形福利,如节日慰问金、食堂饭补、工会活动等。于是,高校在招聘时很可能会将这些福利也算进去,好让整体待遇看起来更加诱人。还有就是绩效奖励,可能是按100%算的。但绩效是与实际完成情况挂钩的,这意味着,真正到手的绩效奖励可能并不是全额,学校给你的是一个最高值,这个饼能不能吃到就看你自己了。所以,当真正入职后,有些人才会发现所谓的薪资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丰厚。当然了,你说这些福利也是实打实给教职人员的呀,不算吃亏吧?是这么说没错,但是假如你手头有offer需要比较,如何准确判断薪资的真实构成很关键。比如说同样安家费50万,一个是税后,一个是税前;又比如说同样是年薪30万,一个是基本年薪,一个是综合年薪(含绩效奖金和补贴等)……数字更高的,未必是待遇更好的。比较笼统的待遇,需要具体了解↑2.人才补贴当地政府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通常会提供人才补贴(生活补贴),人才补贴几乎是每个高校都有的,每个地区和学校不一样,但给予人才补贴不算是什么特殊福利。当然了,也是有例外的——浙江事业单位的人才补贴仅限市本级所属或区、县市级,不包括浙江省属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入职浙江省属高校,是领不了人才补贴的。3.科研启动经费一些高校在招聘的时候说科研启动经费多少多少万,实际兑现却很难,尤其是三四线高校,发放难,发放慢,导致教师想要推进工作,就不得不垫付甚至倒贴做科研。另外,高校在招聘时不一定会告诉你的是科研启动经费的给出方式。有的学校,科研启动经费要经过财务和领导审批,流程冗长,效率低下;有的学校,科研启动经费仅适用于特定领域报销,很多方面是禁止使用的;有的学校,教师需先成功申请项目立项后方可申请科研启动经费,至于怎么立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考核不通过需不需要退还科研启动经费,是全额退还,还是按比例退还?4.安家费首先,怎么交税就是一个问题。由于各高校及地方政府对于安家费的缴纳方式和计算公式的规定各不相同,实际到手的安家费差异可以非常大。详情可看:《高校巨额安家费,实际到手差太远?博士人才究竟能拿到多少?》其次,是如何发放——一次性发放还是分期?分期又是分多少年?需要完成任务才能发放吗,任务难度有多高?完不成的话需要退还吗?还有个别学校要求人才购房才能领取,而且条件相当严格,不仅要新买的房,还要买的第一套房,并且提供房产证↓最后,是一些求职建议。对于博士教师来说,如果你想做科研,平台是很重要的。平台意味着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已有的科研基础、以及能够为你提供的科研资源和支持。招聘的时候说得再漂亮也没用,给出的承诺能不能做到,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学校的水平。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你的专业在高校是强势还是弱势。在高等教育领域,资源分配往往是不均衡的,强势专业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项目;而弱势学科得到的资源就不会太多,即使学校再有钱,分到你头上也不剩多少了。如何避免被高校“套路”?在面试过程中与高校就薪酬待遇进行沟通时,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细致入微地了解待遇的具体形式,避免日后因待遇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简单来说,一问时间,二问条件。前者指发放时间、周期等,后者指申领条件、限制等。有人就要说了,高校这儿又是坑那儿又是坑,哪规避得过来啊?那实在不行,咱看看违约金呢↓▍往期内容>>《有编制!硕博想进高校,还有这些机会……丨高才情报局第130期》>>《我,一个入职了辅导员的倒霉蛋丨高才情报局第129期》>>《“放弃高校offer后,我到企业当牛马”丨高才情报局第128期》2024-07-122084 浏览 · 3 收藏 -
有编制!硕博想进高校,还有这些机会……丨高才情报局第130期
“什么样的高校现在还有事业编制?”“硕博想进高校,有哪些职位选择?”“除了高校,还有什么单位给编制?”……根据高校人才网近期发布的招聘公告,小高我找到了一批提供编制的职位,这就来讲讲,如今的形势下,硕博都有哪些就业方向,以及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01.想进公办,硕士一定没编制?其实也不一定,机会还是有的。比如湖南文理学院(公办本科),硕士教师岗没有,但是可以考虑一下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学位要求均为硕士及以上,还有编制↓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又比如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公办专科),招聘岗位包括教师、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岗,均为硕士可报,同样提供编制↓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不过要注意的是,公办高校为硕士提供的编制岗位往往伴随着更为严格的选拔标准。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还可能要求应聘者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证书(如运动员等级证书)或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等。即使非教师岗也是如此。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宣传职员,其中任职要求包含了“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和“具有主流媒体新闻采编从业经验5年以上”。↓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毕竟事业编制更多是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所以岗位要求也会比较高。如果你不追求编制的话,条件会宽松很多,否则就只能考虑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了。02.高校下设或关联的机构怎么样?总的来说,硕士机会不多,博士可以考虑一下。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编制仅针对博士岗。硕士岗大多没有编制,要不就是说“特别优秀者给予事业编制”“符合……可申请入编”等,是不是画饼就要自己评估一番了。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但是跳开高校,科研所、实验室等科研机构面向硕士的岗位就比较多,而且待遇也相当不错。比如说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今年发布的招聘,硕士可报,均为事业编制岗位↓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一些建议1.不要死磕高校对于硕士来说,想进高校越来越难,如果你是技能型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还有较多机会,可以留意专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这类学校需求“双师型教师”,更青睐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的人才。如果不是技能型人才,想入编就要有所取舍,热门地区、热门职位基本上是没有编制留给硕士的。可以考虑辅导员、思政教师等职位,或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这些地区往往因人才相对稀缺而提供更多的编制机会。2.把握应届生机会之前我们讲过应届毕业生身份的重要性,这一身份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享受更多政策倾斜和支持。(详情可看→《应届身份有多重要?非应届毕业生真的很难找工作吗?》)。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今年发布的公告,要么招应届博士,要么招有职称的博士。建议应届毕业生可以多关注并积极参与此类针对性强、竞争相对有利的职位招聘↓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再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去年事业编制岗位的招聘中,超过半数的名额限定为面向2021、2022、2023届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开放↓信息来源:湖南文理学院人事处官网按国家有关规定,处于择业期内(通常为毕业后两年内)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是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的。所以,记得要看清楚公告对于“毕业生”的界定范围(涵盖的毕业年份)是什么,切勿因自我预设的“毕业年限限制”而错失良机!3.打破求职信息差建议关注自己省/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以及政府门户网站,这些平台会不定期发布编制考试的公告,通常是各类事业单位一起的,机会也比较多,高校人才网也会综合发布这类信息。最后,找工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气。建议各位求职者放平心态,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以听天命。▍往期内容>>《我,一个入职了辅导员的倒霉蛋丨高才情报局第129期》>>《“放弃高校offer后,我到企业当牛马”丨高才情报局第128期》>>《高校大量招人又辞退?入职这类高校要小心!丨高才情报局第127期》2024-07-052787 浏览 · 3 收藏 -
教育部提醒:毕业生求职需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在毕业生满怀热情忙于投简历、面试之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躁动”起来,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致使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对此,教育部近日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提醒毕业生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等意识,防止跌入各类求职陷阱。如在求职中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非法中介虚假招聘频发“想要一毕业就轻松拿高薪吗?”“选我们,职场升职加薪快!”……在求职市场上,这类充满诱惑力的宣传语总能吸引不少“涉世未深”毕业生的目光。但实际上,看似待遇丰厚的招聘背后,隐藏的可能是非法职业中介的虚假招聘陷阱。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践中,一些没有资质或冒用、伪造资质的“黑中介”经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他们以“拿高薪”“升职快”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毕业生钱财。比如,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找借口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还有的非法中介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交纳相关服务费用,此类“付费内推”行为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求职者难以主张自身权益。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参与违法行为。比如,有的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事先编造的招工信息,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诱导求职者逐步暴露个人信息、下载刷单App,骗取求职者钱财。还有的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圈套。对此,教育部提醒高校毕业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活动,增强识别就业陷阱和违法违规行为的能力。如果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求职,应选择诚信可靠、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核实中介机构或招聘企业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同时,高校毕业生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以及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多渠道甄别,不随意打开陌生招聘网址链接,不盲目轻信一些职业中介所谓的“求职捷径”,警惕潜在的“高薪骗局”。一旦在求职中遭遇此类情况,应立即求助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公安机关,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严防各类招聘收费陷阱“入职前需要先交一些押金,等办好入职手续就退还。”“单位需要为新员工统一购置新工服,要先交服装费。”……实践中,一些不法分子常以招聘为名变相向求职者收取各类费用,牟取非法利益。有的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再以各种苛刻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费用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还。还有的用人单位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要求入职者付费参加入职或考证培训,一旦收取费用便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承诺,甚至直接“卷款跑路”。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者要先交钱才能够安排入职,求职者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如果交费一定要求相关机构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当前,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利用毕业生初入职场、求职心切等特点,设置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等新型招聘陷阱。以培训贷为例,2023年5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3年第1号预警显示:“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且呈上升态势。个别不良培训类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但课程开始后,学生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而且面临退费困难和高利贷风险。对此,教育部提示,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更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避免落入培训贷等各类招聘陷阱。 警惕用人单位合同陷阱对于广大求职者而言,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意味着工作终于有了着落。但实践中,却有个别用人单位出于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等目的,在和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时设置“猫腻”合同陷阱,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比如,有的用人单位仅与求职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以谈话、电话等口头形式约定工作相关事项,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劳动条件、合同期限等具体内容。有的用人单位以少缴税款为由,同时准备两份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还有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设定“霸王条款”,要求员工几年内不得结婚、无条件服从加班、试用期离职不结算工资等。当毕业生到岗工作后,一旦和用人单位出现争议,就可能被用人单位以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合同相关条款为由,拖欠或拒发薪酬。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与用人单位认真协商、慎重对待,不可草率签订。同时,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核实清楚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比如,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特别要高度警惕合同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若因故未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订立协议,一旦遇到纠纷应及时寻求有关部门帮助,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妥善解决。 专项行动打击招聘欺诈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教育部已部署各地各高校于今年5月至8月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百日冲刺”行动以“千方百计拓岗位 提速增效促就业”为主题,通过开展多项专项行动,全力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部将通过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宣传等工作,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招聘付费”等就业陷阱,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同时,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党团组织活动、带生访企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畅通毕业生沟通反馈渠道,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进展和求职诉求。2024-06-11428 浏览 · 1 收藏 -
高校招聘,明明条件都符合,为什么投的简历却没有回复?
求职最煎熬的莫过于无尽的等待。找工作本来就着急,偏偏用人单位迟迟不回复。在不知何时到头的等待中,很多求职者会开始怀疑自己。然而,高校不回复,有时候真的不是你的问题——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求职211高校无果,但是却通过了两所985高校↓“但是为什么我投的简历总是没有反馈呢?”主要原因有:1、岗位竞争激烈特别是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岗位,一发布出来,单位邮箱就会收到很多求职简历,你的简历可能难以被及时查看。2、招聘流程漫长高校、国企这类单位的招聘流程冗长,从投递简历到获得反馈可以横跨数月。特别是高校,一些教师岗长期招聘,有的学校每个月都有面试,但有的学校要累积到一定数量的应聘者才会组织面试。截图自小红书3、虚假招聘还有一种情况,虽然用人单位发了招聘公告,但并不是真的招人,发公告只是为了宣传单位或是寻找储备人才……招聘季转瞬即逝,岗位招满即止,压缩应聘时间很有必要。除了主动与单位取得联系,询问求职进度,你还可以借助一些求职工具来助你一臂之力!「求职快」简历曝光服务✅简历曝光提升6倍✅投递反馈速度提升80%✅求职效率提升210%「求职快」包含投递置顶、简历置顶、简历刷新三大权益,你的简历将被众多单位优先浏览,获得更多求职机会,详情请点击链接:https://www.gaoxiaojob.com/job-fast.htmlINTRODUCTION 权益介绍 INTRODUCTION1.投递置顶投递并使用置顶,你的简历将在用人单位的应聘列表中置顶展示,同时,投递信息将通过多渠道实时通知至单位端,更快被单位浏览和处理!2.简历置顶算法匹配全平台优质职位,你的简历优先展示于在招岗位的匹配人才列表,获取更多邀约。3.简历刷新系统定时自动刷新+无限次手动刷新,让你的简历排名始终靠前,更有助于获得单位关注!立即前往体验吧:https://www.gaoxiaojob.com/job-fast.html2024-06-071811 浏览 · 0 收藏 -
不论什么岗位都要签竞业限制协议吗?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详情请看↓2024-05-23541 浏览 · 0 收藏 -
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增强三个意识 严防四类陷阱
当前,距毕业生离校不足2个月时间,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为保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增强三个意识,严防四类陷阱。筑牢防线,增强三个意识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参加学校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活动,增强识别就业“陷阱”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识与能力,不走所谓的“求职捷径”,警惕潜在的“高薪骗局”。二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等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多渠道甄别,不盲目轻信;不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谨慎对待索要敏感信息、扣留证明原件等行为。三要增强依法维权意识。主动了解学习求职就业有关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如在求职中本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及时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求助,或向公安机关报案。提高警惕,严防四类陷阱一要严防非法职业中介陷阱。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或冒用、伪造相关资质的“黑中介”,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防范提示:高校毕业生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求职,要选择诚信可靠、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一旦遇到“黑中介”,应及时投诉举报,拒绝支付相关费用。二要严防招聘收费陷阱。不法分子常以招聘为名变相收取各类费用,牟取非法利益。有的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再以各种苛刻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费用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还。有的宣称具有知名公司内部推荐权,打着收费推荐优质岗位的幌子骗取钱财。有的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利用毕业生初入职场、求职心切的特点,设置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等新型招聘陷阱。有的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要求付费参加入职或考证培训,一旦收取费用便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承诺,甚至直接“卷款跑路”。防范提示:《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若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交钱、贷款才能够安排岗位的,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对经付费培训可录用、包就业等要求,一定要警惕“挂羊头卖狗肉”陷阱,谨防既被坑骗钱财,又浪费时间精力。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三要严防招聘诈骗陷阱。不法分子常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从事、参与违法行为。有的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事先编造的招工信息,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诱导求职者逐步暴露个人信息、下载刷单APP,骗取求职者钱财。有的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圈套。有的以招聘“行政秘书”“生活助理”为名,或打着招聘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的幌子,要求女性求职者从事异性服务。有的以招聘名义,盗用求职者的银行卡、手机卡或支付账户等个人信息,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防范提示:高校毕业生要擦亮识别骗局的“慧眼”,掌握防范陷阱的“招数”,遇到“活少钱多”“轻松钱来”“躺平赚钱”等“听上去很美”的招聘信息和“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查多问多防备,谨防“踩雷”“掉坑”。四要严防“猫腻”合同陷阱。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而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以谈话、电话等口头形式约定工作相关事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劳动条件、合同期限等具体内容。有的以少缴税款为由,同时准备两份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有的包含“霸王条款”,要求几年内不得结婚、无条件服从加班、试用期离职不结算工资等。毕业生到岗工作后,特别是当出现一些争议时,就可能被用人单位以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合同相关条款为由,拖欠或拒发薪酬。防范提示:《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与用人单位认真协商、慎重对待,不可草率签订。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核实清楚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特别要高度警惕其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若因故未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一旦遇到纠纷应及时寻求有关部门帮助,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妥善解决。2024-05-21591 浏览 · 0 收藏 -
公办高校这些岗位,至今仍招硕士生!
“2024年了,高校不招硕士了?”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事实上,如果你找对合适自己的高校,自己学科专业对口,也符合报名要求,硕士想进高校未必真的很难。01.公办高校有哪些硕士岗位?高校分很多类型,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师范类院校,语言类大学等等。由于公办院校的岗位设置很齐全,基本专人专岗,分工明确,就算是文科硕士,在理工类高校也有很多专业对口的岗位。 985高校,也招硕士比如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的辅导员和行政岗,硕士可报,专业不限,硬性要求只有一个,党员(含预备党员)。图源:华南理工大学官网像华南理工这种985高校的竞争性无需多说,能过初筛的简历也基本是本硕双985。顺便说下,华南理工的硕士专职辅导员是聘用制,薪酬待遇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也就是没有编制的合同工。不少985高校招聘硕士教职工都是这类情况(博士辅导员才有编制的可能),所以很多人觉得“不稳定”。据了解,这类院校的硕士教职工流动性,有些是因为这些名校硕士考上了其他单位编制后,再主动离职。主动不稳定和被动不稳定的差别,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另外提醒一下,985高校的硕士岗位的聘用方式很多,虽然都是“只签合同”,劳务派遣、聘任制、人事代理是完全不同的用人方式,人事管理的逻辑也是不同的。【知识点】聘任制——劳动关系+人事管理关系都在高校,是“直签合同工”。人事代理岗——档案不在高校,在人才中心,只有劳动关系在高校,是“临时工”(eg:很多博士入职高校,学校以人事代理的方式解决硕士家属的校内工作;如果后续博士教师离职,家属的工作也就跟着没有了)。劳务派遣岗——二者关系都不在高校,是“劳务工”(岗位含金量低,可替代性高,岗/人被裁撤的可能性也最高)。 省属重点公办本科,也给硕士编制如果觉得没编制,不稳定,也可以看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4年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公告》。辅导员、行政岗、教辅岗都招,且硕士起步,专业不限,给事业编制。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部官网有的高校把人才招聘放在学校官网,有的则有自己学校单独的人事处/人力资源部官网发布,求职者应尽量提前查清楚学校主要的人事信息发布渠道。实在找不到,也可以通过往年的招聘公告,自主总结单位发布渠道的规律,以免错过报名时间。 普通公办的硕士专任教师岗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双高计划”的公办高校,其《2023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里的31位专任教师岗都是硕士学历起步,且辅导员和行政干事也是硕士可报。图源:《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不过其2024年招聘工作人员的公告,要求就改成了“研究生学历及相应学位”,去掉了硕士描述。硕士研究生理论上也可以报名,但转变很明显,博士成了这类高校专任教师岗的主要对象。02.公办高校直属单位的硕士岗怎么样?理工类除了基本的专任教师岗、行政岗以外,还可以关注公办高校直属机构的岗位:实验技术员、研究助理、工程师、科研助理等。其中科研助理一般是有读博打算的硕士,会考虑过渡一下,很多高校设置科研助理岗位是为了给没有合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很多单位据说只给三四千月薪。所以客观来说,高校这类岗位待遇整体不如独立的研究所。如果考虑待遇和长期性,那么公办高校的专技岗,硕士们也可以多看看。有高校的硕士实验老师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上岸经验——公办高校的实验教学岗,很多并不要求博士学历,且应届限制小,许多上岸的新老师是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硕士;第一学历歧视几乎不存在,但是硕士层次通常略高于本校;待遇没有想象中低,坐标江苏,专技岗待遇一年大概12万~15万;撇开江浙沪的因素,有西北地区的省属高校实验教师晒出全年收入,大概12万左右。图源:小红书用户总结一下,硕士想入职公办岗位机会还是很多,但是岗位的“好坏”需要自己多加分辨,高校教师的红利期已过,即便是名校硕博进去了也不占优势,只是去了内卷的另一个赛道。不管哪一种,硕士去高校未来也基本都会面临“要不要读博”的问题,尽量早做考虑,掌握主动时机。2024-04-192379 浏览 · 2 收藏 -
花钱买工作?警惕求职中介“付费内推”陷阱
“帮你解决工作、落户问题,企业不同、福利待遇不同,费用90万-120万元不等。”正值“金三银四”春招季,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少求职者发帖求职、交流信息、分享经验。但在这些帖子下方的评论区,却经常有大量刷屏的留言,“私我走央企内部渠道”“落户名额看这里”,留言者通常是一些打着“央企国企工作安置”“落户职业顾问”旗号的个人或公司,向求职者暗示能够以非正常渠道解决工作落户问题。这些所谓“付费内推”是如何操作的?其中隐藏哪些猫腻?“一对一求职辅导”有哪些陷阱? 花钱就能买到工作?记者以应届毕业生身份联系了几家求职中介公司。在他们提供的方案中,“中介”只是“外包装”,内里是明码标价的“就业、落户名额”——费用通常要几十万元,有的甚至高达上百万元。大部分公司拒绝在线上沟通中透露就业岗位、合同内容等信息,通常要求求职者提供个人简历并线下约谈。3月中旬,经与一名自称“北京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联系,记者来到该公司位于北京市某写字楼内的办公地点。办公区不到20平方米,有五六名员工。在会议室面谈时,销售人员递来的宣传册上公司名称却变成了“北京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有多个公司都在做‘就业咨询’,做教培服务的是教育公司,做人力资源服务的是人力公司。”该公司负责人李某解释。经了解,上述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除教育咨询外,还涉及劳务派遣、电子产品销售、保洁绿化、文艺创作、五金产品销售等领域。谈及如何解决在京就业落户问题时,对方给出了两种操作方案:一种是解决就业加落户,根据求职者背景安排进有落户指标的国企,一年半落户;另一种仅解决落户,不用实际参加工作,企业基本不可自选,“你每个月给这家公司转一笔钱,他们扣完社保再以工资的形式返还给你,不需要工作,下落户指标会比较快”。对方给出的服务报价在90万-120万元不等,分阶段打款。首付50%定金作为“打点费”,后期在不同阶段按比例付费,最终以进入单位成功落户为准付尾款。如果最后“没办成”,会全额退款,但求职方因个人原因中途放弃,则不予退款。李某自称与多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的董事长“十分相熟”,能“直批内推,把网申和笔试都免了”,且“面试保过”。至于民营企业,则可以走人才引进渠道,在问及人才引进是否需要特殊才能和突出贡献时,李某自信地表示:“我们把你一包装,你就是这个企业的突出贡献者。”李某还称能帮助求职者进入事业单位,并提供了从人社部官网复制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公告。看到记者对某单位感“兴趣”,李某大手一挥,表示“可以安排”,但称在网申报名和笔试环节得“靠自己努力”,“顶多能在笔试环节要来30%的考试题库,不过面试可以保证通过,体检若有问题也可以想办法解决”。事后经核实,这家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名工作已于3月20日结束。4月上旬,当询问该公司销售人员相关情况,对方仍表示“可以安排”。当被指出招聘报名已结束时,对方稍作沉默后表示:“要再跟公司确认、沟通一下这个事。”又补充说,如果该单位之后有补录,可以保证安排进去。对于求职流程中的细节,不同销售人员的说法不尽相同、前后矛盾。前面称网申笔试“靠自己”,后面又称网申“保过”;前面称笔试仅能提供30%题库,后面又称能拿到70%,“我们就给你往前5名里去操作”,前面称事业单位安排成功的整体概率为50%,后面又改了说法。虽然声称对合同及客户信息全程保密,但在线下交流过程中,对方不仅在手机上展示了之前客户的详细简历,还展示了指导求职者如何升职加薪的聊天记录。“这是一个积德积福的好事情,我让你得到一个好的工作,你以后一定会记得我的。”李某说。在和求职中介的交流中,这样的“话术”不时出现。4月3日,教育部发文提醒毕业生,务必提高防范意识,避免落入招聘陷阱。其中第一条提醒就是要警惕“付费内推”。“付费内推”指某些机构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付费内推”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相关求职者难以主张自身权益。 不靠谱的“一对一求职辅导”2023年下半年,在上海寻求市场营销岗位工作的刘睿娜,由于已经离开职场一年多,感觉自己急需求职指导。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找到了一家号称能“全流程解决找工作难题”的求职中介公司。前期沟通中,该公司的销售告诉刘睿娜,只需要缴纳498元的“会员费”,即能获得长达半年的求职陪伴服务,其中包含结合个人情况的“面试技巧课”“简历修改课”,以及与多家合作企业的“精准职位推送”。通过该公司的渠道成功签订劳动合同后,她需要再次付费,费用按照工作首月税前工资的75%计算,“这里的‘工资’不仅包括基本工资,还有奖金、提成等。”“销售让我放心,还展示了很多成功案例,说他们有许多知名企业的‘内部渠道’,能够加快我的入职流程。”刘睿娜缴费后,该公司负责求职指导的“导师”与她取得了联系,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向她索要了电子版简历,称会进行详细的“一对一修改”。“导师”还向她承诺,不用自己投简历,“我们替你修改后的简历会直达合适的企业招聘人员,等着去公司面试即可。”几天后,刘睿娜收到了修改后的简历,却令她大失所望,这份简历“只是套用了他们公司的模板,调整了格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或许是此前的简历已经很完美了。”抱着这样的想法,刘睿娜仍然积极地与“导师”沟通。在购买服务后的最初两周,公司确实为她推荐了几个职位,“许多岗位与我本人的能力并不匹配,有的公司我花了很多精力去笔试面试,却被告知因没有相关工作经历无法被录取,之前‘导师’明明说了这个职位可以接受没有工作经验的。”几次失败后,刘睿娜希望“导师”能推荐更靠谱的职位,对方却变得冷淡起来,最后干脆不回复消息了。刚从上海某高校毕业的陶乐,同样遭遇了不靠谱的求职“导师”。2023年11月,在花费数万元购买了某公司的“一对一求职辅导”服务后,陶乐的“导师”并没有按照广告宣传中说的那样,为他定期推荐法律行业高薪岗位,而是每天在朋友圈转发各大公司的招聘简章,“其实全都是招聘App上的公开信息”。当初该公司销售人员承诺“内部推荐通道”“简历直达人事”,在陶乐看来,“还没有我自己去招聘App上直接和人事聊来得快”。现在,刘睿娜和陶乐都已找到工作。对于之前那些公司的“一对一求职辅导”,他们申请退款,“毕竟和当初承诺的完全不一样,不能花‘冤枉钱’。”刘睿娜说。这两家公司以“合同已履行”为由,没有同意她们的退款要求。 天上掉下的往往是陷阱今年2月初,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涉及求职者的诈骗案件。该案中,被告人王某以帮翟某的儿子找正式编制工作为由,虚构需要送礼、交押金等事由,多次骗取翟某钱款共计33.8万元。王某收取钱款后将资金用于偿还个人欠款及日常开销。在翟某取消委托、要求王某退款时,王某以各种理由推脱。翟某意识到自己被骗,向公安机关报案。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及辩护人对犯罪事实和证据不持异议,但辩称应当扣除所骗取钱款中用于送礼的部分金额。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被告人及辩护人声称用于送礼的部分费用并无证据,故不予采纳。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6年,罚金10万元,并责令被告人王某退赔赃款33.8万元,发还翟某。法官表示,实践中,有不法分子利用家长想为孩子谋求稳定工作的心理,以收取“打点费”“介绍费”等形式骗取钱财,并在沟通过程中不断释放“可以办”“容易办”“抓紧办”的信号,在收取钱款后又以各种理由拖延不办,有的甚至直接失联。法官提醒,求职者在找工作时一定要擦亮双眼,莫被“捷径”蒙蔽双眼。教育部提醒,在求职中,不要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教育部建议使用正规求职渠道,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国聘平台、高校就业网站等官方网站,或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获取求职信息。2024-04-19587 浏览 · 0 收藏 -
应届身份有多重要?非应届毕业生真的很难找工作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18期
“所有人都在羡慕我能提前博士毕业,但是没人知道找工作也是痛苦的一件事情。”一位博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表示自从去年10月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至今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是提前了,但求职没有。有网友评论:“博士没找好工作为啥要提前毕业。”提前毕业本来是可以节省时间,比别人更快一步就业,但是如果没有拿到offer,提前毕业的优势就并不明显了。在如今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甚至越来越多研究生选择主动推迟毕业,为的就是利用这段时间继续深造或参与实习,以此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毕业时能够找到更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保住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应届生身份有多重要?有人形容比金子还贵,没有用好应届生身份,会错过很多机会。截图自小红书01.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势首先是机会更多。近几年的就业环境都不太好,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因此,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比如,在公务员招录方面,各省基本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重点照顾,大多数职位对经验要求不高,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职位仅限应届毕业生报考。又比如国企央企招聘主要以校招为主,面向应届毕业生。社招的比例非常少,且门槛较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或工作经验,一般的社会人士是很难进去的。而且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要求相对较低,不要求太多技能或经验,只要学历学位、学习能力等基本要求满足了,其他的都可以进去了慢慢培养。02.为什么更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简单来说就是便宜、好用。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相比,应届毕业生的薪资预期通常较低,单位招聘能够节省一定的成本。部分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还可以享受政策优惠。(注:各地政策不同)比如,上海2020年发布文件,要求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安排不低于50%的就业岗位定向招聘应届毕业生。对招聘符合条件的上海高校毕业生的企业,3年内以实际招用人数享受每人每年7800元的税费依次减免优惠。信息来源:新华社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过多的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像一张白纸,具有更大的可塑性,也更易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能够在系统的培训和引导下迅速成长,成为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还有就是——应届毕业生年轻啊,应届博士进高校可以有更多申请科研基金的机会。03.为何还是找不到工作?尽管应届毕业生有着不少就业优势,但是毕竟每年的毕业生那么多,就业压力依然不容小觑。对于即将毕业,踏入求职市场的毕业生——(1)找准赛道很多应届毕业生去面试,却发现对方想要有经验的人……当然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并不是处处通用的,一些企业更加愿意招聘有经验,一入职就能上手的人才。一般来说,校招看应届,社招看经验。应届毕业生走社招跟社会人士竞争,往往容易因为没有经验而被拒。换个角度说,也建议应届毕业生要好好把握校招的机会,校园招聘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是比较高的。(2)积累优势即使是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的岗位,现在的招聘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哪怕你是初出茅庐的应届生,用人单位也会期望你有经验,能够快速创造价值。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积累更多的优势至关重要。若你希望进入高校,那么积极撰写论文,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将是关键;而若你志在企业,拥有丰富的实习经历则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校招看应届,社招看经验,那中间的人怎么办?既不是应届毕业生了,但是工作经验也并不算多,还能找到工作吗?就业环境不友好,对于刚工作一两年的社会人士尤甚。相较于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于社会人士往往抱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仅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他们往往难以积累到显著的成就和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容易遭遇挫折和困难。在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做好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求职者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走好每一步,尽可能避免走弯路和回头路。▍往期内容>>《硕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五大原因,你中了几条?丨高才情报局第117期》>>《民办劝退,公办进不去,“新型民办高校”了解一下!丨高才情报局第116期》>>《应届可报,专业不限,双一流高校行政岗值得去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15期》2024-04-102384 浏览 · 3 收藏 -
如何避开“付费内推”等求职陷阱?教育部支招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教育部近日发文,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期务必提高防范意识,牢牢掌握4招“求职秘笈”,避免落入招聘陷阱,实现尽早顺利就业。当前,正值“金三银四”求职就业黄金期,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机挖“坑”设陷,“付费内推”“有偿就业”“实习生套娃”等乱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教育部提示,警惕求职骗局,不打无准备之仗。警惕“付费内推”。“付费内推”指某些机构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付费内推”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相关求职者难以主张自身权益。在求职中,不要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警惕“实习生套娃”。“实习生套娃”是某些用人单位的员工甚至是非正式员工,以单位名义招聘实习生,借此分派自身工作任务骗取免费劳动,或进行“有偿实习”。在求职中,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实习或就业岗位,避免落入“空手套白狼”的圈套。警惕“虚假招聘”。“虚假招聘”是用人单位或非法中介机构进行虚假宣传,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在求职中,要核实招聘企业或中介机构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等都需要谨慎对待。警惕“非法传销”。“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以购买商品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树立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者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针对相关求职问题,教育部向高校毕业生提出4点建议:第一,使用正规求职渠道。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国聘平台、高校就业网站等官方网站,或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获取求职信息。第二,及时核查招聘信息。通过查询用人单位的工商信息来确认是否合法注册。通过用人单位官方网站或拨打官方电话核实招聘信息,多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背景。第三,时刻保护个人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在求职过程中,不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付他人或泄露银行卡、网银密码,确需提供证件复印件或影印件时,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第四,坚持运用法律武器。如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社部门投诉举报。如遇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要立即拨打110电话向公安部门报警。原标题:如何避开“付费内推”“实习生套娃”求职陷阱 教育部教毕业生四招“秘笈”2024-04-07531 浏览 · 0 收藏 -
双非硕士想去高校,已经“无路可走”了吗?
正值“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高校的各种人才引进宣讲会,国内国外都举办得如火如荼。打开招聘岗位一看,最普通的岗位都写着“博士招聘岗位”,最起码也是应届博士起步……那么,对于广大硕士来说,还有机会去高校就业吗?咱们先看看今年高校的一个招聘形势。一、2024年的高校招聘现状如何?硕士想要去高校任职,一定要心里清楚现在的高校就业情况。很多高校的2024年引才宣讲会,都只有博士岗位。不过招聘宣讲会开得这么多,引才经费如此充足的,多是一些层次较高,比如双一流及以上的公办院校。不缺钱,但缺超高水平的人才。而且这类学校表现出的“求才若渴”,人家的目标受众除了基本的博士学历外,还格外看重“海外经历”、“国际视野”、“重大科研成果”、“帽子”等。于是今年的海外博士后也“香”了起来。那么对于硕士来说,心态放平:咱不属于这块,可以瞄准其他更合适的赛道。二、硕士去高校工作,有哪些潜在机会?光盯着学校找,或许错过了其他上岸机会找高校工作,很多人的常规方式是盯着“xxx大学xxx校区的xxx岗位”。以福建省首个“民办公助”新型高校,福耀科技大学为例。其教师招聘要求,也就是教学科研岗,基本都是博士起步。(仅体育学还有硕士需求)图源:福耀科技大学(暂名)2024年教师招聘公告但是我们再关心一下和「福耀科技大学(暂名)」一个校长的「福耀高等研究院」呢?2023年学校拟招聘行政管理人员8人,辅助人员16人,学历要求多是硕士起步。如果你的目标是该校博物馆的岗位,甚至本科即可。图源:《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人员招聘公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件事:关注岗位类别和同校的其他机构。除了教学科研岗,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岗位对于硕士来说或许更友好,机会更多;如果高校的岗位少,竞争大,求职的硕士们可以看看高校底下的其他机构用人需求。硕士去公办高校,机会如何?如果非公办不去,公办本科太难,也可以关心下公办高职类院校。不过现在很多公办高职招聘老师也要博士了,硕士机会更少了一些。不仅“大海捞针”的机会很难再得,现在的报名时间也越来越短!好不容易找到一所硕士可报的公办高校,结果发现:“嘿,这学校我本来可以报名的,结果看到的时候,已经报名期过了!”比如2023年6月,“双高计划”的公办专科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招了一堆硕士,其中还有不少专任教师岗位。但是这所高校只开了6月12日、13日、14日三天报名期!那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避免呢?从节省时间成本的角度,我们可以试试去提前搜集一些去年还招大量硕士的学校,看看他们今年还招吗。如果2024年的招聘公告还未出来最新的,就时时保持关注。还是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举例子,2024年的校聘岗位招聘公告从发布之日到报名截止,一共仅有5天时间,错过了也没了。信息来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部图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校聘岗位招聘公告而且招聘要求还是本科即可。如果硕士报名,相对来说,可能还会有学历优势。三、结语话到最后,笔者还是想说一下,硕士想去找一个高校的工作,并不完全“异想天开”,也未必真的“无路可走”。但既然走在职场的岔路口了,一定要弄清楚现在的就业局势,还有一个未来高校发展大方向。“逆流而上”真的很难,也会有很多隐患。有一位很快35岁的硕士,拿到某985高校的offer,是劳务派遣制的行政岗,年薪给到了15万,本地人,有户口,有车有房,有家庭。问这样的岗位值得去吗?客观地看,985高校的劳务派遣岗,在过去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近几年的公家单位一直在强调“精兵简政”,其中公办高校这几年,也一直在往既简化机构,又缩减人员的方向马不停蹄……公办院校里没有编制的员工,稳定性已经不如从前了。如果是劳务派遣这种使用权和人事权完全分离的岗位,其实不太建议我们的一些硕士,单纯为了进高校就放弃现有的高薪工作。“慎思才能明辨,慎思才能笃行。”面对机会的时候不要犹豫,等到下决定的时候,再留点时间谨慎为好。2024-03-222405 浏览 · 0 收藏 -
民办劝退,公办进不去,“新型民办高校”了解一下!丨高才情报局第116期
近年,有哪些高校备受关注?西湖大学一定少不了。最近,又有顶尖学者加盟西湖大学,充分展现了西湖大学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的卓越成果。与此同时,福耀科技大学(暂名)自建立之初便登上新闻热搜,在多方努力加持下,福耀科技大学(暂名)将在2024年秋季正式启动招生。而两所高校,无一例外都属于“新型民办高校”。图源:网络很多人一听到民办就被劝退,但是“新型民办高校”与传统的民办不同,甚至在治理机制和待遇条件上比一些公办高校还要好,且听我给你分析~01.工作保障传统印象里,民办跟企业是差不多的,企业经营不善,分分钟要裁员,在这样的学校工作岂不是很没有保障?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民办高校“以学养学”,主要经费来源于学费,一旦生源受影响,学校的经营也会出问题。但“新型民办高校”的发起主体一般是知名科学家和一流企业家,建校资金充足,实力雄厚,受生源影响较小。以福耀科技大学(暂名)为例,首期捐资就高达100亿。同时,为了避免企业风险的波及,福耀科技大学(暂名)采用的是基金会办学模式,即使企业出现危机,学校也可以在基金会的支持下继续运作。信息来源:福耀科技大学(暂名)官网同时,新型民办高校均属于非营利性高校,创办者创办学校不求回报,不以赚钱为目的。(详情可看→《“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非营利性民办值得去吗?》)对于这类高校,国家也会给予支持。信息来源: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官网02.制度建设关于民办高校,制度方面常受到诸多吐槽。在传统的民办高校中,创办者通常兼任校长一职。由于他们并非教育行业的专家,往往对于学校的深层次管理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把握。管理上的不足,体现在管理体系不完善,规章制度不规范,架构职责分工不清等,时间长了积重难返,甚至阻碍教学工作和学校发展。而新型民办是新时代的产物,从一开始就有更明确的教育定位,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的经验,内部治理机制更科学,管理也更加健全。信息来源:福耀科技大学(暂名)官网另一方面,聘请专家担任校长和领导。比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这些专家为学校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信息来源: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官网03.职业前景民办劝退还有很大一个因素是——没有编制。诚然,即使是新型民办高校,也是没有编制的,但这里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非升即走盛行,公办高校编制也越来越少。如今提供编制的高校,要么要求高层次人才,要么地处偏远地区。前者资历不够,后者在科研平台、工作环境等条件上有先天的劣势。反而新型民办高校,小而精的定位,可以给予教师更多支持。比如西湖大学,前身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致力于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短短几年就引进了过百名优秀学者,其中不乏海外顶尖科学家加盟。又比如福耀科技大学(暂名),与西湖大学的科研定位不同,重在培养国内新兴产业急需的研究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更加注重与产业的联系。新型民办高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且学校的运作紧跟时代步伐,符合社会当下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也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事业编制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稳定的选择,但要知道的是,编制只是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基础的保障,而人才的发展上限仰赖平台的水平。简单来说,如果你满足于现状,想要安稳度日,那么编制自然重要;但如果你渴望更上一层楼,追求更大的发展,那么选择一个更高平台、能提供更多资源的学校才是关键。▍往期内容>>《应届可报,专业不限,双一流高校行政岗值得去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15期》>>《重磅!辅导员评职称“取消论文限制”,哪些人会获利?丨高才情报局第114期》>>《“能给没有招聘需求的高校投简历吗?”答案竟然是……丨高才情报局第113期》2024-03-213440 浏览 · 3 收藏 -
先交钱再上岗?求职毕业生不是任意割的“韭菜”
日前,《法治日报》曝光了一些求职毕业生遭遇骗局的现象,引起舆论的关注和热议。据报道,有些用人单位或培训机构,打着招聘的旗号,声称可以提供工作或兼职,前提是求职者自费参加他们指定的岗前培训以提升技能,当求职者支付不菲的培训费甚至不惜为此贷款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比如,某公司宣称新人入职、转正之后,月薪能到七八千元,但求职者要参加培训,实训时长在2.5个月至3个月左右,费用为24900元。这笔费用,对很多年轻的毕业生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交了钱也未必就能有工作岗位,甚至在现实中,有的公司拿钱后就“跑路”了,纯粹就是一场骗局。这样的骗局,本来不难被识破,部分求职者上当受骗,固然与其警惕意识较弱有关,但也与不少人对工作机会的渴望不无关系。一些不法者之所以能得逞,正是利用了部分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很多被侵犯权益的求职者,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也不会去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而且,求职季事务繁忙,很多毕业生确实也没时间和精力去维权,只能暂时忍气吞声,另寻他路。这也纵容了一些用人单位,不仅不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进一步想方设法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损害求职者的利益。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很多就业乱象牵涉的领域较多,需要统筹协调多部门,加强对求职者权益的保障,尤其是在执法层面,不应该纵容那些长期骗取求职者钱财的公司逍遥法外。对于这类乱象,应当及时出手,该罚款的罚款,该关停的关停,绝不能等到求职者权益受损、维权艰难的时候,才让那些违法的公司受到实质性处罚。此外,警惕“培训贷”陷阱,有能力识破骗术和套路,也应该成为年轻人的一项基本素养。此前,有网友曾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经验称,“只要是让先交钱的用人单位,一律都是骗子”,这话虽然有点偏激,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正规的用人单位,不会让求职者入职前先交一笔所谓的“培训费”,更不可能让人贷款去“学习”。在求职过程中,擦亮双眼、提高警惕,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对此,大学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也该担起责任,帮助学生了解求职道路上的“危险”区域,及早产生警惕意识,防止上当受骗。2024-03-15484 浏览 · 0 收藏 -
“能给没有招聘需求的高校投简历吗?”答案竟然是……丨高才情报局第113期
“能给没有招聘需求的高校投简历吗?”有网友发贴询问,今年想去的高校还没有出招聘公告,能投简历过去吗,没有出公告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招人?信息来源:小木虫高校没有发招聘需求,求职者可以投简历吗?答案是——当然可以了!虽然春招和秋招是招聘旺季,但其实很多高校都是常年招聘的,求职者并不需要等到“金三银四”“金九银十”再去投递简历——真等到那时候,说不定就晚啦。信息来源:小红书丨图源见ID另外,学校发布的公告很多时候包含有多个学院的招聘需求。你想想,每个学院有每个学院的负责人,各个学院先内部确认人才需求,再提交给人事,人事汇总整理再安排发布,这一来一回的时间可不少。有的学院可能早早就交了,但还要等其他学院都交齐了。这就意味着,会存在一些学院缺人,只是招聘信息还没来得及对外而已。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所以,如果你想去的高校没有发招聘公告,不妨主动联系试试,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还可能遇到机会!比如这位网友,被学院看中了研究方向就招了进去,据说学校相当不错呢↓信息来源:小木虫“学校没有发招聘公告,那我怎么联系呢?”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说:- 翻看学校以前发的招聘信息,在里面找联系方式(但可能存在信息过期的情况);- 在学校官网的组织架构找到学院领导,看看有没有相关的信息;- 利用人脉关系,跟师兄师姐或在高校就职的内部人员打听一下;- 甚至还可以通过论文的通讯方式找到相关专业负责人↓信息来源:小红书丨图源见ID在这里也要提醒求职者,给高校投递最好能找到直接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比如院长、主任等。虽然招聘工作是人事处干的,但招不招你这个人,还得看学院嘛。而且有些详情人事可能不太清楚,比如说学院最近有什么岗位缺口,或者是名额满了不需要招人了等等,所以直接问学院是最好的。总而言之,求职的关键是要主动,主动才会有故事。但现实中有不少求职者,不敢主动,甚至羞于主动。尤其是在面试的时候,会害怕自己是不是问太多问题了……“面试的时候问薪酬待遇,会引起反感吗?”从资本家的角度来说,谁不喜欢便宜又能干活的打工人呢,但是薪酬待遇绝对是你入职前应该了解,且人事应该告知的内容。比如年薪,是税前还是税后,是基础年薪还是包含了各种补贴、奖励的综合年薪,中间的解释空间可不小;又比如人才最关心的编制,有编还是没编,有编的话是什么编,什么时候能落实编制——入职后迟迟不能入编也是有可能的,前车之鉴请参考→《40余名应届硕士的编制被“毁约”!官方回应:闹对你没好处》;再比如安家费,税前还是税后,是一次性给还是分期发放?关于安家费的问题,详情可看这篇超级干货文→《高校巨额安家费,实际到手差太远?博士人才究竟能拿到多少?》信息来源:小红书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咱们出来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的,了解薪酬待遇是最基本的,特别是去偏远地区就职的话,本来生活体验就相对要差一些,薪酬待遇就是你生活的保障。再加上高校工作的试错成本是很高的,很可能出来比进去还要难,万一进去工作后才发现跟当初想象的相去甚远,想要出坑可就不容易了。所以大家要学会尽可能争取多一点利益。信息来源:小红书丨图源见ID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求职者可能会抱有“能被录取就不错了”的想法,从而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过于被动,甚至在看过一两所高校后就急于签约,生怕错失机会。然而,招聘与求职本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作为求职者,你完全有权利并且应该积极地去了解、对比不同的高校及其提供的条件,再做决定。反而急于求成很可能让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错失更好的机会。最后,春招季来临,预祝大家都能化被动为主动,成功收获心仪的offer~▍往期内容>>《教师、辅导员、行政……高校岗位怎么选,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丨高才情报局第112期》>>《超过3成博士毕业生找不到教职,普通硕博如何进高校?丨高才情报局第111期》>>《95后硕士揭秘:在本科和专科做辅导员,差距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10期》2024-02-291126 浏览 · 1 收藏 -
教师、辅导员、行政……高校岗位怎么选,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丨高才情报局第112期
春节“唰”地一下就过去了,那些“年后再说”的事情也是时候动起来了。年后,随着高校陆续开学,招聘工作也将重启。于是——本期小高为你带来一篇高校求职攻略,囊括教师、辅导员、行政等热门岗位,希望对找工作的你有所帮助。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01.教学科研岗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可以说是硕博求职最热门的岗位。当教师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用坐班时间自由,职业身份体面,专业施展度较高……也正因这样,高校教职水涨船高,别说硕士,现在博士想入职公办教师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普通硕博想进高校当教师往往要向下兼容,要么选择名气相对没那么大的学校,要么考虑非发达的地区。详情可以看这篇→《超过3成博士毕业生找不到教职,普通硕博如何进高校?》但也要提醒求职者一件事,拿到教职≠人生赢家。兴高采烈入职高校教师,殊不知“入职前是人才,入职后是人质”。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非升即走的压力自不必说,杂事琐事也压在教师们的肩上。写材料交材料,接二连三地开会,兼职行政工作……青年教师恨不得拥有三头六臂↓信息来源:小红书02.辅导员辅导员大多要求学历学位硕士及以上,对硕博求职相对友好。近年,辅导员岗位招聘也卷起来了。大量博士“扎堆”应聘,是因为辅导员比其他岗位要好吗?其实也并不是,选择辅导员是权衡利弊下的选择。能够应聘辅导员的博士,可以说也有机会进教师岗。不考虑个人选择的话,其实在高校工作,教师发展空间会更大。只是,正如前面讲道,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编制还越来越少,对于普通博士来说,热门高校几乎没有跻身的机会。而选择做辅导员呢,还能选择一个不错的学校,相应的工作待遇和生活体验都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有编制,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呢?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是博士求职辅导员,待遇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03.行政管理岗首先回答一个问题:高校行政究竟忙不忙?同一所学校不同行政部门的忙碌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团委、组织部、教务处等核心部门都比较忙碌,远离学校核心的部门则相对清闲。那么,选行政岗好不好呢?有人将教师和行政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好↓事实上,两者从工作性质到招聘要求上,可比性都不高。总体而言,与行政相比,教师的职业天花板更高,但压力也是相对的。如果你两个岗位都有意向的话,先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能不能做”。鉴于教师比行政门槛高得多,首先要清楚你的学历以及科研水平是否足以让你找到教职;第二个是“想做什么”。有人喜欢做教师上课、做学术,时间自由;也有人更喜欢做行政,处理事务性工作,不用担心科研压力——这主要基于个人兴趣和能力。如果你对高校行政岗有兴趣,建议你看看这篇→《高校辅导员成功转岗教师,为什么最后我却做回行政岗?》04.图书馆岗最后再提一下图书馆岗。近两年,一些硕博将求职的目光瞄向图书馆岗,之前也写过这个岗位,在此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这篇→《高校图书馆岗,月薪6千没编制,何以吸引过百名硕博竞争?》特别指出的是,图书馆岗其实没有明确的标准,在不同学校,岗位职能可能不一样,可以是教辅岗,也可以是后勤岗。一般来说,面向本科学历招聘的图书馆岗为管理员,主要做的是图书管理,接待读者等基础工作↓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而面向研究生的岗位则更需要为院系教学科研提供专业支撑,承担教学培训工作等。尤其是只招聘博士的图书馆岗,大概率是有科研和课时任务的↓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学校对图书馆岗定位不同,带来的职业发展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岗位要求与职业发展是成正比的。所以建议求职时还是要了解清楚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并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避免为了一时的轻松,将来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局面。结语在高校中,哪个岗位性价比最优?这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因为无论行政、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行政是明着在加班,教师和辅导员是默默在加班。所以性价比高不高,主要看你在乎什么。若追求经济回报,教师岗位的上限更高;若追求清闲,非核心岗位可以让你实现“躺平”。而无论选择哪个岗位,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往期内容>>《超过3成博士毕业生找不到教职,普通硕博如何进高校?丨高才情报局第111期》>>《95后硕士揭秘:在本科和专科做辅导员,差距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10期》>>《高校青年教师的五大“至暗时刻”,哪个最让人破防?丨高才情报局第109期》2024-02-232977 浏览 · 4 收藏 -
超过3成博士毕业生找不到教职,普通硕博如何进高校?丨高才情报局第111期
想进高校当教师越来越难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近年我国博士毕业人数逐年攀升,每年博士毕业人数远高于高校教师新增人数,约1/3的博士毕业生无法获得高校教职。图源网络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普通硕博想进高校当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01 ——根据职能差异,高校教师可以分为专职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以及专职教学型教师。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专职科研型和专职教学型分别侧重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而教学科研型则是两手抓。以福耀科技大学(暂名)为例,教师招聘就明确区分了这三种↓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可能有人会问:专职教学型不用做科研,是不是比另外两者要轻松啊?其实大多数教学型教师并不是一点科研不做,这个具体要看学校要求。那么,有没有纯教学的呢,也是有的↓图源:小红书正当教师们为了完成科研KPI而焦头烂额的时候,竟然有高校问求职者:只教学不科研,可以接受吗?假如你冒出了“还有这种好事”的想法,我劝你慎重!想想,如果是好事,人家学校怎么会无缘无故问你能不能接受呢🙃实际上,纯教学型教师并不容易做。一方面,虽然高校设有相应的晋升路径,但教学型职称并不好评;另一方面,科研奖励是高校教师收入来源的大头,不做科研,意味着收入会比较低。图源:知乎一般来说,专科会更多地招聘教学型教师,而本科则以教学科研型为主,教学型也有,但常见于体育学这类技能性强的专业↓信息来源:《2023年大连海洋大学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信息表(第一批)》因此,如果你是普通博士,科研能力没有那么强,或希望科研压力小一点,想进公办高校当教师,可以考虑高职院校,它们的科研要求会相对低一点。而如果你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卷不进老牌公办高校,还可以考虑一下新筹办的高校,岗位需求大,也更有机会“上位”。至于硕士,想进高校当教师,虽然比较难,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民办高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现在还有不少教师岗面向硕士招聘↓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如果想去公办高校呢?那就再分情况看:(1)硕博同招的高校一些高校虽然招聘博士为主,但也有面向硕士的岗位,不过这类岗位多数要求有职称、资质证书或相关工作经历↓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2024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诚聘天下英才》(2)招聘硕士为主的高校普通硕士也想去高校,有没有不带附加条件的岗位呢?也是有的,不过一般在西南、西北地区。这类学校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大家的求职意愿没有那么强,所以学校为了多招揽人来,要求也会相对低一些↓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 02 ——另外,硕博求职时不光要考虑单位和岗位,还可以多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了解求职方向和渠道,这样更匹配也更高效。比如说——- 如果你是外语专业,可以看一下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或学院,这类单位机会较多,而且门槛不算高↓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非教学岗也是。由于是中外合办,学校会有不少外籍教师,如果有海外经历或是良好的外语水平,在工作上是一大优势。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对中外合办高校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硕士可报,讲师年薪高达47万,中外合办高校待遇究竟有多好?》- 如果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之类的专业,建议可以关注党校招聘。党校不属于高校范畴,但属于事业单位,招聘教师,也有机会获得事业编制。*对党校感兴趣的,可以看这篇→《比高校稳定,比体制内自由,党校的优势了解一下!》结语以上提出的仅仅是思路,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求职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除了“想不想”,还有“能不能”的问题。就像高职院校可能在待遇发展上比不上本科,新筹办的高校也有一定风险,但是相对地这类高校门槛也低一些,给了求职者机会。对大多数求职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选择里做出相对好的决策。眼前这条路会通往什么目的地,最终结果会如何,只有靠当事人自己探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但没有挑战,何来机遇呢?▍往期内容>>《95后硕士揭秘:在本科和专科做辅导员,差距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10期》>>《高校青年教师的五大“至暗时刻”,哪个最让人破防?丨高才情报局第109期》>>《硕士教师入职半年被劝退,人才引进怎么成了人才“隐患”?丨高才情报局第108期》2024-02-093480 浏览 · 2 收藏 -
事业编、员额编、校编、聘任、人事代理、派遣……高校用工区别在哪?
*本文篇幅较长,建议先转发收藏。同一批入职高校的教职工,却因为用工方式不同,“同岗不同命(待遇)”的情况你遇到过吗?之前有读者问,能不能讲讲单位的用工方式区别。内容很多,篇幅有限,本文争取用大白话给大家讲明白——事业编、员额、校编、备案、聘任、人事代理、派遣…高校不同的用工方式,区别在哪?01.事业编制释义:经过人社局报批,通过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审批,实名制备案后,编制到人的正式事业编制,此时人事权在人社厅,单位无权解雇。通常来说,大家想去高校或者其他事业单位,都会问一句“这个岗位有没有事业编制?”然后人事处告诉你:“有事业编。”如果这个对话出现在前十年,那基本是编制到人的实名编,没得跑。但是近几年,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如火如荼,许多地方省份的“事业编制”定义不太一样。①比如浙江的高校、医院、卫生局等。人事处告诉你“有事业编”。其实是按照新的事业单位用人政策实行的“新事业编”。一般是近几年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招聘用的最多的报备员额编制。信息来源:《2024年浙江宁波慈溪市招聘部分专业卫技人员69人公告》②比如北京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还是传统事业编(也可以叫“审批事业编制”)。但是像北京的高校、公立医院这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就是备案制了。信息来源:《北京市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另外,编制到人的传统事业编,也可以叫实名编制,现阶段部分单位还会提供少许。③比如广西的事业单位招聘。把实名编制直接单列了出来,区别于今天的“事业编制”。信息来源:2021年广西事业单位考试而今天部分单位提供的实名编,大多不是核准增加的新编制名额,而是过去的编内老员工退休后腾出来,调过来的名额。所以即便实名到人(审批形式上),人才依旧会签署符合当下事业单位新政策的,有考核期的合同(用工实质)。只是考核难度,不同单位会有很大区别,高校一般是考核任务重的那种。02.报备员额编制释义:编制到岗不到人,「员额」对应的是人员,实行编制总量管理;合同期限内有考核,单位有权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续聘。报备员额与传统事业编的区别,可以直接参考浙江省的官方文件原文:“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管理,与原审批事业编制及事业编制在编人员实行分库管理、分开统计,不计入事业编制总量。”——《关于印发浙江省公办高校、公立医院报备员额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编办发〔2018〕33号)员额编的待遇和旧有的事业编内待遇是几乎一样的。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有的地方在逐渐收回编内的部分补贴,对财政经费也越来越管理严格。所以有些新入职事业单位的人,会觉得自己的待遇没有以前的事业编好。但是由于不是“编随人走”,所以不计入以前的事业编制总量,而是分库管理。如果你只待在这个单位,而且合同考核目标不高,那么保住份工,享受编内待遇还是可以的。03.校编释义:校内编制,档案和人事关系都在学校。打个比方,“事业编制”人员的人事大权需经编委办审批通过,还要取消个人的实名备案,流程复杂;“员额编”人员如需辞职,也需要由学校提出申请,然后交由上级单位审批。但校编人员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掌握教职工的“生杀大权”。待遇上看,由于校编不属于真正的编制,一般不像事业编制每月还要交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事业编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构成通常是: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按月计发职业年金金额。由于没有职业年金的收入,校编人员和编内人员的退休待遇也会有较大差距。且校编人员的工资来源一般是学校财政,而编制人员的收入有一部分省里财政且还有学校津贴。即便工资收入差不多,但来源和构成可能有差别,具体的需要问清楚单位。04.聘任释义:《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聘任制,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年薪制”,一般是高校针对高学历人才或某项技术的高端人才使用的。通常年薪制的综合收入是高于编内收入的,其教职工在职期间享编内待遇。很多学校聘任高层次人才不限人数,但只给予其一定期限内的“编内”待遇。合同到期后,单位有权决定不续约,甚至合同期内,高校就能用‘不满足考核条件’解除聘用。民办学校由于基本没有编制,所以也普遍采用聘任制。05.人事代理释义:把人才档案放在官方人才交流机构(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与高校之间只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但人事管理关系已经从高校分离到人才服务中心。这个需要解释的不多,但是可以补充一个知识点。因为只有公办单位才有资格合法接收我们的人事档案(不含学生档案),所以民办高校的“聘任制岗位”和“采取人事代理聘任”,意思其实差不多。某民办高校招聘公告所以,如果你要去民办高校当老师,可以问一下单位的聘任岗,是否是采取人事代理托管档案的用人方式。知识点:非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企的单位想要档案管理权限,需要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授权。06.派遣释义:从人事关系上看,高校的劳务派遣岗人员并不是学校的教职工,而是属于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虽然是单位用人,但人事关系在劳务派遣公司。其实关于“劳务派遣”,全国各地的单位用工情况其实不太统一……有的地区编制不够了,编外用工名额也不够了,但是还是缺人干活,于是单位就把自己的编外用工需求都弄成了劳务派遣岗位。因为劳务派遣人员,走的不是单位的用工财政预算,而是以外包形式纳入业务费用。但是这样做,其实和国家政策有相悖的地方。2023年7月28日,财政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文件内容明确规定:“严禁变相用工。购买主体不得借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不得将人员招、聘用,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以及设置公益性岗位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信息来源:财政部官网没有官方的支持,地方政策的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不是无奈之举,建议谨慎考虑劳务派遣岗。结语由于每个地方的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不一样,本省单位用人用编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各地区事业单位因此有了用工方式、名称、名额等区别。地区差异是基础,每所事业单位、高校也存在环境差异,多个影响因素加持下,在应聘高校岗位时,人才们应当更看重与单位的沟通,从而了解该岗位在单位到底有无“稳定性”可言。毕竟人事的重点,在“人”呐。2024-02-052164 浏览 · 2 收藏 -
付费面试辅导是闯过就业关的“捷径”吗
花了近2000元进行了10次面试辅导,李琳找到了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她觉得,“时间宝贵,不想因为一些基础的错误错过机会,所以才想着付费购买面试辅导快速提升”。可应届毕业生陆元就没有这么幸运了,“2000元聊了一个小时,聊完后人都懵了”。进行面试辅导的“老师”告诉他,他的简历不需要修改,但需要提升的是思维框架和自己的不自信。陆元很无奈,“这两方面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提升的。有种上当的感觉”。面试辅导成了一门生意,一些个人或求职机构打出“资深HR”“过来人”付费辅导的口号,动辄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费,效果却不尽相同。不过,与购买面试辅导服务相比,也有不少求职者通过不断的面试复盘,屡败屡战,最终还是拿到了心仪的Offer。面试是求职路上的重要一关,个人面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压力面试……春招即将到来,付费面试辅导会成为闯过就业关的“捷径”吗?为节约时间、针对性训练,他们选择付费面试辅导 了解到面试会有一面、二面、终面、HR面等很多轮次,李琳当时想通过付费辅导掌握更多招聘、面试流程和信息。她发现,一些社交平台和交易平台上这类服务都有不少,“直接搜索岗位名称加上面试辅导关键词就可以找到,比如运营岗位的面试辅导、市场岗位的面试辅导,还可以加上想要面试的公司的名称进行精准搜索”。李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她的辅导主要是模拟面试,“对方会根据简历和想要面试的岗位进行模拟面试,会问到很多跟岗位专业性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根据我的回答来提供优化建议”。在她看来,那次的面试辅导效果“还是不错的”。“能看出来对方比较有经验,对岗位有清晰的认识,也清楚面试官关注的重点,还根据我的情况定制了很多答题思路和模板。”李琳说,这些思路和模板在后续面试中确实发挥了作用,也提前让她熟悉了面试场景,反复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真正面试时反而不紧张了。陈荣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一般,想更有把握地找到一份好工作,还是希望通过面试辅导增加经验。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公务员面试,她一开始就找了辅导机构,但应聘国企时并不通用,在应聘国企面试中失败了几次之后,又找了针对国企面试的培训。她的面试辅导既包括了面试礼仪、面试流程等内容,同时针对面试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讲解,还进行了大量面试模拟。“增强了我的沟通表达能力,还潜移默化地使我变得更加自信了。”不过,在社交平台、交易平台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面试辅导服务中,也并非真如求职者所愿,付费培训后就能拿到心仪Offer。“面试了很多次都没有通过,这一次遇到了比较好的公司,不想再错过机会了。”为了通过心仪公司的面试,纠结一天后,陆元还是选择购买一家机构的辅导服务。2000元一小时,这是该机构的面试辅导价格。“可所谓的模拟面试也只是常规面试提问,这些问题甚至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到,只是要费一些时间。”陆元觉得,这一小时的辅导,对他的帮助也只有一分,“也就是凑了一小时辅导”。他把自己的经历发在社交平台,希望大家不要再浪费钱了。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经过了几次面试,我觉得只要对自己过往面试经验好好捋一捋,都没问题的”。如今,他也收到了一份还不错的Offer。在他的帖子下面,有人说,“自己花了3200元进行了45分钟辅导,然而并没有通过面试”。也有求职者在社交平台吐槽说,找了一个面试辅导,“结果那个人嫌弃我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我问个问题就说我反驳他,让人很压抑”。尽管“上岸”成功,但李琳还是坦言,很多面试辅导都无法直接确定是否靠谱,“只能从他宣传的自己面试过多少家企业,拿到了哪些Offer等进行推测,也有人直接透露自己的职业背景,但真实性无法求证”。付费面试辅导的价格没有标准,全凭机构或个人定价。记者咨询多家提供面试辅导服务的商家发现,大多数商家要通过个人简历质量来提供面试辅导报价,求职的行业、岗位不同,价格也不同,定价从每小时一两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在李琳看来,面试辅导本质上就是“花钱换时间”的过程,“把在网上搜索各种面试经验和自学面试技巧的时间压缩到一对一辅导的一两个小时中,这种私人服务的定价并没有什么统一标准”。陈荣也是通过社交平台找到的这类培训。她说,国企面试培训相对便宜,几千元进行2-5天的培训,但是公务员面试辅导更贵,“几万元都属于正常价格,因为公务员面试辅导一般要10天左右的课程”。复盘面试、自我摸索,Offer同样可以拿到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没有经历面试辅导,还是有不少应届毕业生闯过了面试关。他们的“法宝”是不断进行面试复盘。2024年伊始,北京邮电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沿哲收到了第九份校园招聘录用通知书,这是她“向七八十家公司投了简历,又经历了二三十场次的面试”后得来的结果。“去年下半年的求职‘战线’格外漫长,很多投递的简历都石沉大海,竞争压力也大。”沿哲觉得,自己的面试通过率似乎“并不太理想”,“或许今年上半年还要继续,但不断地进行面试才能得到最终的满意Offer”。在她看来,面试非常重要,需要提前好好准备,“可以搜索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相关岗位的面试经验,也可以咨询有经验的师兄师姐”。让沿哲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互联网大厂的面试。那一次,面试官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从简历到开放性问题都考察得非常细致,面试持续了一个半小时。“面试官看上去也并不友好,全程高压,当面试官严厉地说结束后不允许向外透露任何面试题时,我感到害怕极了。”她后来反思,从来没有面对过这样的压力测试,或许当时已经露出的胆怯让她输掉了这场面试。不过,经过了这次“高压”,她反而能够不卑不亢地面对任何风格的面试官了。后来,经过了很多次面试,在一家银行的面试中,她觉得“自己稳定的状态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能直观地感受到面试官对我的反馈,他们对我说的过往经历都非常感兴趣,情绪稳定也能让自己更好地临场发挥。”沿哲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面试失败次数多了,复盘反而可以缓解焦虑。“如果是线上面试,我习惯录音,对面试进行整体复盘,去找自己回答得不好的点,或者条理不清晰的地方,进行总结,防止后续再遇到同样的问题。”记者发现,面对一次次面试失败,像沿哲一样主动进行复盘的求职者并不少。某社交平台上,“面试失败复盘”小组聚集了3万多人,小组口号被定为“希望我们在失败中前行,做打不倒的圣斗士”。也有组员在小组中一起寻找面试“搭子”,共同闯关。2023届毕业生小戴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自己的面试复盘经验。她在对一次未通过的面试进行复盘时写道,“前期集中在对岗位理解的准备,没有将自己的经历与岗位挂钩,且表现不够积极”。在一次已通过的群面复盘中,她提到,HR评价他们过于“学生思维”,“广告岗位的目的在于帮老板挣钱/变现,可从付费推广、报价单、预算等角度出发服务维护客户”。小戴至今还保留着自己当初找工作时做的统计表单,上面详细记录了自己投递的企业名称、是否通过笔试、是否通过面试等。“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向100家企业投递简历,然后等待面试。”即便“广撒网”,但通过了简历筛选的企业岗位也只有30多个,进入面试阶段的就更少了,仅10余个。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每次线上面试都会录音或录像,我也会记录下每个人针对面试官提问的不同回答,也会总结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比如是太紧张了,还是没有准备好相关知识等,也会找到自己的优势,在下一次面试中将优势发挥得更好”。后来,她在面试中表现得最好的那一次,使得她得到了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Offer。入职后,当时的面试官告诉她,这一岗位有近100人竞聘,最后选择她则是“因为专业相关和自信地表达自己”。她说:“很多职场人也提到,其实面试也是为了测试你有没有‘配得感’,测试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能够干这个工作。”选择面试辅导不要盲目跟风 刚毕业不久的林正,在社交平台上为一些应届毕业生提供付费面试辅导,只不过,他提供的仅是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类似的面试辅导。在他看来,企业面试的重点在于“要理解公司及其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明确需求后才能更好地让自己进行“适配”,“更有针对性地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或特点,从而去吸引面试官”。“对于面试行动力不够或比较拖延的同学,参加面试辅导也是督促对面试的准备,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完善和改进;对于缺少相关岗位经验的人,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岗位知识,也更有利于提升自信,从技巧上弥补能力的暂时不足。”不过,他也认为,要不要选择面试辅导,还是要根据个人视实际情况而定,不需要盲目跟风。林正说,不管是否进行面试辅导,最终还是要靠求职者自己付出努力,“对企业的了解、技巧的积累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自己本身进行随机应变”。北京一所高校招生就业处的老师谈到,当下的面试辅导市场良莠不齐,的确有一些毕业生通过辅导发现了自己在面试交谈中存在的问题,但也有同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被骗取了钱财。“很多‘面霸’学生实际上都是每次面试比上一次更进步一点儿,他们会很有心地记录、整理、思考,不断改善自己的表现。”在他看来,如果能养成每次关键面试后复盘的好习惯,尽管可能还会失败多次,但与第一次面试相比,就能发现自己正在不断成长。他建议,面试复盘前,要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专业能力的欠缺还是面试技巧的欠缺,“要复盘自己的具体回答,揣摩问题背后的意图,也要复盘自己在面试现场的语言表达、沟通表现,甚至自己的外在体现,如是否全神贯注听对方提问,穿着是否得体,是否自信等。”BOSS直聘职位研究员单恭也提到,企业招人时主要看“NASKE”模型(即Nature、Ability、Skill、Knowledge和Experience,分别指人的天性,如聪明、正直;可以被训练的基础能力,如听说读写;岗位需要的技能;一个领域的知识;工作经验)。“不同企业的风格和做事逻辑不一样,招人时看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具体在面试前,要多方面了解这家公司的用人偏好和价值观,提前预测并充分准备,在沟通中有重点地体现自己上述5项能力中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决定求职者拿到Offer的有过往经历的匹配程度、专业能力、个人素质等因素,最后才是面试技巧,也就是面试辅导老师经常教的内容。“如果你的目标是拿到Offer,应该在‘选择合适的岗位’上投入80%的精力,通过这个杠杆去撬动事半功倍,在认识到面试辅导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可以谨慎选择付费找面试辅导。”单恭建议,要有防骗意识,切忌急功近利,如果发现对方打着“包过”的旗号,承诺必拿到Offer或者有大厂内部消息的不要轻信;也不要盲目追求“最好的”或“最贵的”,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最符合当下需求的。他特别提醒说,求职论坛、社交网络上有很多面试准备的信息,还有很多“面试答案”,“有些同学容易陷进去,收集一大堆资料背答案,越背越紧张,心理学上叫‘目的性颤抖’,你越是对准针眼,手越会抖动,你越不在意反而越容易对准。要充分准备,拒绝过度焦虑”。(应受访者要求,李琳、陆元、陈荣、沿哲、林正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实习生 贾亚欣 王璟瑄2024-01-19565 浏览 · 0 收藏
-
博士自述:上岸大专教师1个月vs1年后……丨高才情报局第140期
近年来,许多博士生开始将目光投向大专院校的教职。编制稳定、压力较小,这些优势让大专教师岗位成为越来越多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甚至有些博士生导师也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考虑这一职业路径,认为其“性价比”高。那么,这些满怀期待的博士们在踏入大专院校后,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究竟如何呢?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真实体验,本文特别邀请了南方某大专院校的一位教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分享他的故事和感受。[接下来是教师的自述]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就想好了要去大专当老师。坦白说,作为一名双非博士,我的科研成果并不算亮眼,在激烈的求职市场里,我并没有太多选择,也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经过深思熟虑,我在三个offer里选择了一所沿海城市的大专院校,地理位置优越,综合条件也比较好。然而,当我踏入大专教师的行列,从最初的憧憬到现实的落差,再到逐步适应,我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这里的日子远比我预想的要丰富多彩,也更加复杂多变。一、入职大专教师1个月当我踏入这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时,内心充满了兴奋。作为一名大专教师,拥有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这些额外的时间让我有机会探索个人爱好,或是简单地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第一年的工作量相对轻松,课时安排宽松,科研任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的朋友们纷纷表达羡慕:“这也太爽了吧!”当时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大专院校都要求新教师坐班。我们学校规定第一年必须坐班,而有的学校则要求坐班长达3年。仅针对我的情况来说,我感觉还好,每天下午到点就能走,加班的情况几乎不存在。然而,这样轻松愉快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二、入职大专教师1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受到了工作的另一面。课时增多,教学任务加重,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我的一大难题。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往往回应者寥寥,气氛尴尬。简单的问题无法激起兴趣,而难度稍高的问题,学生又容易跟不上。同时,我开始承担起带比赛、做课题、写论文的任务。这些工作不仅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原本以为可以轻松应对的工作变得复杂多变,连假期也变得越来越少。更让我感到疲惫的是,各种会议和行政事务耗费了我大量精力。大专院校的行政后勤水平普遍不如本科院校,这让我在处理这些事务时感到格外疲惫。三、入职大专教师2年后时间久了,社交媒体的大数据也开始给我推荐与我处境相似的内容,我发现,其实大部分大专教师的痛苦来自两方面:客观的工作强度和主观的心理状态。01.工作强度很多人以为大专轻松,事实上,大专教师的课时非常多,而且还有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带比赛、搞教研、下企业等工作。此外,现在大专也越来越重视科研了,很多学校招聘博士生以期提升科研成果。然而,科研条件却不一定能跟上,导致许多博士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力不从心,最惨的是还要反过来被质疑能力。我的建议是,在应聘的时候,一定要深入了解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和科研现状,比如哪些任务是考核的关键,学校的科研团队实力如何,这将帮助你判断自己能否在该环境中发挥所长。一是要了解清楚学校职称评定的要求,技能大赛、专利转化……在众多任务项中,哪些是考核的关键(不同学校是不同的);而是要了解学校的科研现状和团队实力,特别是有科研要求的,这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进去了能不能很好地产出。02.心理状态许多教师的焦虑来自于期望与行为的不一致,导致卷又焦虑,躺又焦虑。对于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内心的挣扎和不安是常态。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想分享的是,职场中要学会抓大放小,有的放矢。以我为例,我所在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与的校外比赛,因此,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其他不那么关键的任务,可以适当放一放。职场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并发挥它。还有就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必过分在意。以前我总想要面面俱到,别人早上十点给的任务,要我下班前给到,我骂骂咧咧地干,后来发现其实第二天给也不会怎样。工作中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要学会在不重要的工作上适当放松。尤其是别人糊弄的时候,你也就不必太较真——当然了,这仅限于不重要的工作。最后现在大专也要卷教学和科研,很少有能完全躺平的了。不是“双高”的一股劲冲“双高”,评上“双高”的还可能冲“本科”。那种上完课就走的日子几乎已成为过去式,希望大家求职前能有一个清晰的心理预期。每份工作都有其挑战,完美无缺的工作并不存在,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往期内容>>《博士下沉到小学?28岁清华女博士出任小学校长……丨高才情报局第139期》>>《“大专岗招聘,招来了14个硕士……”丨高才情报局第138期》>>《41人考上事业编被集体清退,怎样避开招聘“萝卜坑”?丨高才情报局第137期》2024-09-14350 浏览 · 2 收藏 -
从填写烦琐表格到参会,非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
从填写各类烦琐表格到参与会议活动 从承担街道委派的社会性事务到应对各种检查非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老师开学焦虑”“开学碎掉的其实是老师”……新学期开始刚一周多,多个教师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法治日报》记者浏览这些话题发现,不少网友都提到老师课外负担过重问题。从填写各类烦琐的行政表格,到参与各种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联的会议和活动;从承担社区街道或乡镇行政机构委派的各项社会性事务,到应对各种检查……记者采访北京、山东、湖南等地多名中小学教师发现,各种各样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多名受访专家指出,过重的课外负累不但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和时间,也极易引发家校矛盾,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埋下隐忧。教师减负应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入校任务准入清单,强化监督问责,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合力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课外负累压向教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发现,不少教师都在吐槽自己的遭遇:除负责教学外,平时更多时间、精力都用来应对不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如学校公众号更新、整理会议材料、各种App打卡,甚至推销保险等。任教于山东省某高中的栾老师告诉记者,其所在学校在各个节点,比如开学、期中、期末的时候,都会进行督导检查,每次检查都要提前准备,前后大概会占用一整周时间。并且大会小会接连不断,除了正常的集备会之外,其余的传达各种精神的会议也接连不断,经常周一一天就在开会中度过了。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教师牛老师介绍,学校会对教师进行“痕迹管理”,什么都要教师填写报告,留下凭据、证据,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包括写材料、做PPT、转发点赞相关公众号文章、截屏汇报点赞及转发情况等。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在湖北、湖南、河南、重庆等地农村中小学校开展调研时曾发现,中小学教师不仅承担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打卡等工作,还承担了大量其他部门诸如反诈、反腐情况统计等任务和一些创建类工作,门类高达十多种。在山东省某小学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马老师对此深有同感:“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应付各种非教育教学任务,真正用于教学和学生辅导的时间越来越少。”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教师一致感慨道,课外负累过重,透支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还降低了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身负重担的教师渴望走出“泥潭”。“什么时候才能专注于教书育人”成为很多一线老师的共同心声。国家出台系列举措一些地方落实不力事实上,针对中小学教师承担过多非教育教学任务、身心压力过大、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整治。早在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减负20条”),明确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包括依法依规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理精简现有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改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方式方法、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等内容。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有关工作的通知》,减负事项梳理形成任务台账。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强调要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自2019年“减负20条”出台以来,我国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有些地方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重点任务台账”,开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减负清单”;有些地方立足为教师减负,将过去分解到学校由教师承担的志愿服务任务改由局机关承担;还有些地方建立投诉机制,对于违反相关要求、加重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各类事项,可及时投诉反映。但有受访教师反映,这些措施在落地过程中不尽如人意,“有不少停留在纸面上”。“相比‘减负20条’出台之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用于应付检查评比、考核、填表格写材料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并没有减少。”马老师说。受访专家认为,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形式主义作祟。中小学校园日益被填表、留痕、迎检等烦琐的社会性事务所包围。各类“指尖形式主义”的兴起,如同无形的枷锁,层层加重了学校的负担,最终这股压力不可避免地落在了一线教师肩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虽然自2019年以来出台了各种相关文件,但一些地方一线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有效减轻。非教育教学任务过重,首先会削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专注度与投入度,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学生减负的实效。其次会间接侵蚀教育的本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形式主义任务,一些教师不得不将学生卷入其中,让学生配合完成一些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活动。还会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对教育事业失去热情与激情。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会让教师失去职业荣誉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老师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了非教育教学任务上,使其无法顾及真正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最后直接受害者是学生”。转变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减负长效机制推进教师减负,关键着力点何在?业内人士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教师减负的首要责任主体,应建立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明确建立入校任务准入清单,赋予教育行政部门把关的权力;在开展相关进校园活动时,要尊重学校教学规律,主动听取学校意见,不人为增加学校与教师负担。同时,应不断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于妨碍教师正常工作的各类进校园活动,加大对相关主体的问责力度。“关键在于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让教师能够自主决定其工作内容、自主做选择,能够对不合理的摊派或指示说‘不’。”储朝晖说。熊丙奇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都是由行政部门来主导,因此存在利用教师考核不通过或者考核负面结果来给教师施压的情况。教师面对上级部门布置的非教育教学任务,根本没办法拒绝。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不断减轻的基本逻辑,是让教师面对非教育教学任务时可以有权拒绝。他建议,转变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专业的教师委员会,对教师进行专业考核和评价,这样才能让教师锻炼其专业素养。“将考核评价交给专业部门进行,这才是真正落实国家所倡导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采访中,有一线教师表达了这样的期待:未来能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日常教师职责,形成专业评价体系,让教师能够专心于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能力,真正沉下心来教书育人。(法治日报)2024-09-135 浏览 · 0 收藏 -
詹思延:教学工作是“良心活”
如果说上学时选择流行病学这一学科仅仅是觉得“有意思”,而此后将流行病学“做深做精”“做出门道”,则体现的是詹思延骨子里对知识的热爱和孜孜以求。“当年,我上大学时,对流行病学理解程度远不如现在,只知道这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考研究生的时候觉得导师连志浩教授特别好,于是就结下了这种缘分。”如今,詹思延已经执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担任院长一职,同时还兼任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公众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及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主任。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起点詹思延表示,流行病学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群体科学,是一种思维模式。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五大卫生”都离不开流行病学,可以说,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起点。通过流行病学数据了解疾病的分布情况以后,下一步就需要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一种分布,接下来就去做分析,研究如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干预、评价。“因此流行病学因果推断的逻辑性非常强、逻辑链非常清晰。流行病学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哲学。”詹思延说。正是基于流行病学逻辑性强的学科特点,詹思延特别注重在教学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流行病学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记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掌握其经典的思维方式与核心逻辑。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把一个案例或者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讨论如何一步步地去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再给他们讲这个问题实际是如何被解决的,让同学们思考如果自己来做,还能不能做得更好。”詹思延说。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流行病学教学,拥有一套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因为我们并不只是一门课,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詹思延说。比如,他们对本科生就有许多不同方面的课程,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疾病侦探学,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思维逻辑;在本科高年级,有正式的流行病学课程和包括大量案例讨论的课堂实习,很多对流行病学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从这个阶段开始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实践。而到了研究生阶段,相关的课程就更多了,包括讲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流行病学(Ⅰ)、讲研究设计与实施的流行病学(Ⅱ)等。 教学是良心活谈到教学工作,詹思延将其比作良心活。“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得起这个良心活。我不觉得教学工作会影响到科研,为教学花时间是必需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定要把最好的课堂带给学生。”在教学初期,詹思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积极主动地学习、模仿是詹思延从事教学工作初期的主要模式。“我刚毕业的时候还只是个助教,主要是在前辈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教学工作。我会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的过程中去观察、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状态、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詹思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2000年,循证医学的概念刚刚兴起,她在医学部最先开设了这门课。由于课程是第一次开设,没有他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和模仿,只能自己慢慢探索。“我采用了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将相关材料及文献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和小组讨论,之后由学生上台来讲,老师再作点评。”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詹思延的教学方式也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尤其是现在“00后”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非常快,渠道也非常多。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时候,他们可能就已经在下面“检索”了。面对这样的学生,詹思延认为,只是照本宣科地给他们讲那些网络上就能得到的知识肯定是不够的,一定要带给他们这个学科最新的知识和进展,让他们了解近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因此,每次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流行病学时,詹思延一定会提前备课,准备最新的国际或国内流行病学方面的案例、理念。另外,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很杂,获得的信息量更大,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吸收信息尤为重要。“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我会告诉学生,其实老师讲的也不一定都对,我上学时所学的内容,有些可能现在来看就是不对的。”詹思延每次带学生看文献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先去思考这篇文献的不足,然后再去看文章的讨论部分里说的跟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当然,不管知识迭代如何迅速,詹思延一直认为,“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本科教学中仍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根本出发点,也是立足点。 思维碰撞迸发灵感火花关于如何拓展科研思路,詹思延特别推荐同学们通过多交流、多沟通的方式启发灵感。这里的交流不限于组内的课题讨论,要扩大到系里、院内甚至学院间的沟通学习。“这样更有利于高效了解学科内的前沿进展,甚至挖掘因师兄师姐毕业等原因而搁置的有价值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学科进行初步了解,在遇到涉及其他学科方法的问题时,能及时找到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交叉学科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可能激发一些新的灵感产生。”詹思延认为,只有多交流,才能将前沿信息和科研资源有效地收集、利用起来。詹思延回忆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时,每周二中午都有全院研究生汇报会,涉及流行病、职业卫生、统计、家庭医学等所有专业,研究生在文献综述、开题、中期、结题等多个环节都要进行汇报。很多老师也来听会,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指点,不仅强化了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也促进不同专业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这样的交流方式开放、新奇,使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收获颇丰。”詹思延表示,那时候我们还有机会参加学院和医院的各种学术午餐会,可以边享受美食边进行交流。此外,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且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能阅读大量的人文书籍,以开阔眼界和丰富思路。如今,走过芳华,扎根北医。詹思延见证了北医的繁荣发展,更在北医的见证下育己培人。在“以身作则,鱼渔双授”的教学理念下,她教之以术,树之以德,不仅培养了具有良好学术品德和修养的医学人才,更向社会输出了具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栋梁之材。2024-09-0913 浏览 · 0 收藏 -
大学“青椒”调查:有暑假,没休假
“当大学老师很体面”“大学教职不仅是铁饭碗,每年还有寒暑假”……这是不少人对大学老师的印象,也是不少年轻人毕业后选择留校的原因。但是,多数人或许只看到了大学教师这份职业的光鲜A面,而它的B面可能是——大量隐形的负担。无论是来自教学和科研上的工作压力,还是在“非升即走”考核制度下的紧张感,以及低于预期的收入和待遇……尤其对“青椒”(即大学青年教师)来说,暑假和休假的关联度不大,反倒是一年之中一段难得的科研黄金期。写论文、出差、做实验、想办法挤进“科研圈”……在这个暑假即将结束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身在不同地区高校的“青椒”,一窥他们的生存现状。1# 讲述人:Leo(林学院讲师)31岁的年龄焦虑,谁懂?趁暑假休息几天?怎么可能!我现在是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时做科研。因为暑假里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相对少,更因为我的时间真的不够用。从今年的年初三开始,我就投入了“写本子”(即申请课题)、写论文、备课的循环,基本上没休息过一天。我的孩子两岁了,还没带回过老家给长辈看看。今年我31岁,所在的学校实行“非升即走”考核制,三年一小考六年一大考,明年我就要面临第一个三年的预聘期考核。如果这次考核通不过,那不仅35岁前晋升无望,随着老教师退休,新进教师不断涌入,我的竞争只会更难。眼下,我正在准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国自然”)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理工科领域,“国自然”是最重要的纵向项目,一般情况下,学校的优势学科、“大佬”云集的课题组更容易拿到项目。分析自己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三无”(即背后无“大佬”、无背景、无团队)“青椒”,按照目前15%—17%的“国自然”命中率,能申请上就已经万幸了。但再难,也只能迎难而上。没申请到课题,前途就更加渺茫了。此外,根据学校考核要求,我还要拉到一笔60万元的校外研究经费才有资格晋升副教授。这个金额对于我们从事木材料学研究的课题组而言,并非易事。除了科研,大量的教学任务,也让我暑假一分钟都停不下来。这个暑假,我得带着本科生实习,辗转各地参观家具厂,去工地、公寓考察,看毛坯房如何装修。这些都与木材科学专业息息相关。早出晚归的实习带教结束后,我还要批改学生实习报告和日记。对于批改、批注格式,学校都有严格要求。暑假里,我还得抓紧时间参加学术论坛,有时候要做学术报告,有时候也得友情打杂、支持院系的学术活动,帮着承担一些会务工作,也顺便攒点人脉。我曾和几位留在一线城市的“青椒”交流,发现我还算“幸运”,至少所在城市房价不高,入职时学校提供的40万安家费足以解决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但随着考核期临近,我不得不为将来考虑:孩子到了快上幼儿园的年龄,如果一年后我没有转正该怎么办?有时,我也会质疑自己。本科毕业后放弃了工作机会,读博后留校从教,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我的本科同学当初直接选择就业的,如今基本都过上了“中产生活”,我还在为了年薪刚过十万元的教职奔波。在转长聘之前,甚至都没有人帮我交齐“五险一金”。尤其让我困惑的是,我所在的岗位是教学科研岗,但在评价的权重方面,一直是“项目>论文>教学”。在这样的评价指挥棒下,身边的“聪明人”都把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而我仍然试图保持一种平衡,要做科研,但也不能“放”掉学生。我的同行都说,现在的学生不好带,我曾经也被一位学生“坑”过。毕业将近,他的文章和实验都无进展,最后哭着“威胁”我说,“老师你再催,我不活了……”但后来想想,谁都是从学生过来的,都希望在大学能遇见好老师。也许因为我还年轻吧,心里还有一团火。很快就要开学了,今年我还担任了2024级新生班主任。这项工作并不在我的考核加分范围,但我还是想尽力做到最好。2# 讲述人:李梦杰(马院副教授)“出成果的黄金期”,必须抓住入职高校后,我还从来没有享受过外界羡慕的悠长假期。对我和同事们来说,假期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短暂地从密密麻麻的课表中抽身出来,所以被视为是“出成果的黄金期”。按照惯例,我的暑期通常被带学生做调研、写文章,回顾上一学期的教学科研,修改课件这几桩事填满。今年也不例外。在带领三支学生队伍完成暑期调研等工作后,我开启一键切换模式,开始“肝”论文。马院教师平时想要发A类期刊论文难度很大,但若抓住时政热点,投中文章的概率相对较高。很多老师平时被上课、行政事务、家庭琐事等包围,只有夜深人静时才能进入状态,读博以来,我已经养成了夜间工作的习惯,常常在不知不觉迎来天亮。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求很高,“青椒”入职6年内如果没有达到晋升副教授的条件,大概率面临“二次择业”风险,也就是“非升即走”。讲师晋升副教授要求至少在2个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因为人文社科学者发文不易,学校将考核标准灵活调整为:或发两篇A类期刊文章;或1A+1B两篇期刊文章;或3篇B类期刊文章。要知道,达到这样的考核要求,在其他高校都可以评教授了。不过,对很多人文学科背景的“青椒”而言,这份工作算是可选择范围内的最优解。从待遇上来说,一位讲师的一年薪资税前大概在15万元左右,学校提供补充公积金和住房补贴,还能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一些“青椒”上有老、下有小,妻子还在读博,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学校提供6年市区免费的教师公寓简直是“及时雨”。这些因素,也是许多“青椒”宁愿拼命“卷”也不愿出局的原因。相比之下,我稍微幸运一些,一来没有家累,二来家人2018年就全款为我购入一套房,大大减轻了生存压力。去年,我如愿通过考核,晋升高级职称。其实,也直到通过这次考核后,我才觉得自己开始享受教书育人的这份工作。对马院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必须兼顾,同时还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不久前,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大三男生特意给我发来问候。这名学生与我结识于大一的通识课中。脱离“直升机父母”后,当时还是新生的他,感觉大学生活瞬间“脱轨”,既迷茫又焦虑。那天课上,我正好讲到如何过好大学生活。课后,他找到我,我们就站在雨中的屋檐下,从晚上八点半聊到晚上十点。临别时,他主动拥抱了我。此后,我们一直通过课程微信群保持联系。看着他愈发阳光,我觉得很欣慰。在大学,教学相长是常态,师生关系和在中小学里也不同。在“非升即走”考核压力最大的那些日子,正是来自学生的点赞、关心和生日祝福,鼓励了我,让我有了底气和勇气,撑过了最难的日子。3# 讲述人:文宁(经管学院副教授)解压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更忙我只有暑期,没有“假期”。这个学期一结束,我就立刻飞往香港中文大学,开始与导师的科研合作。我是在入职的第一所高校度过第一个3年的聘期考核后,跳槽到了现在的学校,因此考核评价要从头来过。说白了,与其他老师6年的聘期相比,我需要在3年内完成原本6年的成果。压力,不言而喻。不过,因为我所在的团队和平台都很给力,目前还算比较有信心。所以对于那些博士刚毕业就来向我咨询职业规划的师弟师妹们,我只想说一句:找一个好平台。找一棵“大树”,才可能不被“卷死”,即便一开始找不到教职,也可以先做博士后。其实,选择大学教师这份职业前,我对考核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发现职场压力超出预期——如今,科研界“卷”的程度令人惊叹。当下,人工智能研究竞争激烈,参与研究的人数不断增加,不仅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企业的研究部门。论文发表速度,更是大大提升。以大模型的应用为例。现在,一个想法从提出到实现可能只需要半个月,再用一个月进行理论分析,半个月写论文。而一旦出现一个新的方向,就会有大量相关的文章跟进。学术会议也同样如此,一位教授甚至可能向同一个学术会议投十几篇论文,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五六年前,我在博士阶段花了三年时间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这才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然而,如今的同行研究普遍提速,我已很难再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一项研究了。今年暑假,我所在的团队也在跟一家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大家都希望能让研究更加高效一些。与此同时,学院也通知我们,开学在即,要着手准备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了。今年9月新学期,我所在的教师团队将合作开设一门新课程,这几天,大家还忙着集体备课。教学质量是对“青椒”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所以备课工作也丝毫不能懈怠。工作千头万绪,让我必须一刻不停地思考,其实,即使不工作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想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暑假还是解压的,解压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更忙一点,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这样才不会有“工作之外的情绪”。4# 讲述人:穆老师(历史学院讲师)趁着暑假,还些“欠账”这个暑假,我忙着还“欠账”——一篇本来计划上半年写完的论文。并非有意拖延,而是我所在学科比较冷门,院系的教师相对少,那每个“青椒”头上分摊到的各种任务就多了。上学期,本科生教学以及各种行政事务等,占据了我大量时间。其中,有些是规划内的,也有很多随机的工作,比如参加学校的培训、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会议、撰写项目申请书、制作报告PPT等……有时候,突然收到一个考核或者是申报材料的通知,申请表格常常当天晚上就得交,不得不加班整理材料。这样一来,原定的科研计划也会因为各种不断出现的“琐事”而暂停,基本没有整块的时间写论文或是思考问题。只有到了暑假,我才有比较充裕的、自主的时间专注自己的研究。暑假也是我调整生活节奏的时间。平时因为那些额外的工作,作息时间很难控制,进入暑期后,虽然科研要加速,但至少我可以控制节奏了。今年是我成为大学讲师的第4年。刚刚完成为期3年的第一个聘期考核,进入第二个3年,还需要继续完成发文指标。对“青椒”的评估,论文是“硬标准”。我所在的学科,论文发表周期比较长,从撰写到刊发,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所以,为了保证有成果产出,我必须手头有不同状态的论文,比如,有些是已刊发的,有些是已写好并投稿待发的,有些是正在写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研究成果不断档。(本报记者吴金娇、储舒婷整理,本文采访对象均为化名)2024-08-2795 浏览 · 0 收藏 -
高校辅导员,一个无惧“65岁退休”的工作
全国人民喜闻乐见(不是)的延迟退休终于来了。据央视报道,未来将“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我先表个态,作为高校辅导员,我自愿延迟退休,因为在我的想象里,如果我65岁还在辅导员的岗位上,除了能日常感叹“对韭当割,人生几何”外,我的工作会发生许多可喜的变化。首先声明,本文纯属虚构,毕竟未来不可预测,现实只会愈发残酷。如有雷同,实属荣幸。01年龄大了,还能胜任辅导员工作吗?答案必然是能的。先从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说起。第一条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现在我天天为讲形势政策课发愁,讲得太理论了吧学生不爱听,上座率和课堂满意度就不高,容易影响绩效。讲得太活泼了吧又掌握不好尺度,领导那关也不好通过。不过,如果65岁的我再讲形势政策课,那就不一样了。首先我阅历足够,自己就是活生生享受时代红利的鲜活例子,思政课程教学案例就不用找,讲自己的事儿就行。其次,65岁的我身子骨恐怕是不行了,万一哪天讲着讲着课突然晕倒了,好歹也能混上个“感动学院”奖,这个月的绩效就又有着落了。第二条是党团和班级建设。当我65岁的时候,想必学生也不会太多,发展党员的指标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紧张,学生也不会因为名额分配的问题大吵大闹。至于班级团建什么的,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估计学生也不会邀请我,我只管强调安全就够了。第三条是学风建设。辅导员开展学风建设的主要方式就是谈心谈话,有些高校规定每名辅导员每学期至少要和不少于5名学生谈心谈话,我现在的学校比较变态,要求谈话全覆盖。现在的我和部分学生谈心谈话开展“劝学”时,总能遇到零花钱都快赶上我一个月工资的“小孩哥”“小孩姐”。不过,当我65岁的时候,我就可以一边佝偻着身躯,一边咳嗽着嗓子,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少壮不努力,老头徒伤悲”呀。第四条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难点工作还是在评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上。因为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总是会产生矛盾。不过,当我65岁时,我完全不用考虑学生告状、领导打招呼之类的问题。毕竟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领导干部肯定是要年轻化的,也就是说领导们的年龄一定比我小,那我完全按照规矩办事有什么错?就算错了,我都这么大岁数了,领导还揪着不放,是不是有点小心眼。第五条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这项职责也有很大的风险,现在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越来越多,万一那句话没说对,学生有了过激反应,首先问责的就是辅导员。不过,65岁的我完全不用担心,那时候估计我心态稳定得如同卡皮巴拉一般,主打一个全程陪伴但提不出实质性意见,老朽精力不济,有任何指导意见请直接咨询心理咨询室。第六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最头痛的是什么呢?答,微信轰炸一整天。每天忙着回复微信消息就已经筋疲力尽了,更别提还要监管学生的社交媒体了。不过,当我65岁时,AI技术应该已经成熟了,可以实现网络实际监管了。再说65岁的我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马车,每天转发钓鱼养生的我自然也看不懂学生发了些什么,还是交给专人负责吧,还能增加就业岗位,一举两得呀。第七条是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这一条我就更有发言权了。作为见证过吃鱼不吐刺卡嗓子眼、张大嘴吃泡芙下巴脱臼、不吃早饭低血糖、晚饭吃撑胃气肿的高校辅导员,我曾经“医院走廊打地铺,安慰家属先别哭。先行垫付医药费,加班睡在小黑屋”。不过,65岁的我想必对各大医院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陪着学生看病住院那简直就跟回家一样轻车熟路。而且作为医院常客,也许我和各大医院主任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绝对能让我的学生享受医院VIP待遇。第八条是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65岁的我会用残酷的现实告诉我的学生们,高校辅导员周六休息不保障,周日保证不休息,那真是“工资极低,职责很广,任务太多,待遇不涨,领导压迫,道德捆绑,综合来看,不如平躺”。第九条是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每个寒暑假都要负责指导几个学生社会实践课题,大部分是水课题,不过还是有少数课题能参评获奖,辅导员也能跟着沾光。当我65岁时,我一定好好指导我的学生们,毕竟我评职称的希望可全都寄托在你们身上了。哎不对,我都65岁了还没评上高级职称?说完了工作,再聊聊大家都很关心的晋升。02高校辅导员会一直干到退休吗?实际上,高校辅导员普遍年龄都不大,很少有一直干到退休的资深辅导员。一般来说,不少辅导员会转岗到院校其他职能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等。另外,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必须留出70%以上的名额给专职辅导员。也就是说,还有部分辅导员读博后转岗为专业教师了。从文件上看,高校辅导员晋升路径还是比较宽的。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既是管理干部,可以晋升科长、处长;又具有教师身份,可以评聘副教授、教授。不过现实情况如何想必大家有目共睹,转岗或成为专任教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满足一定的硬性要求。不过,领导岗位是有限的,并不是说辅导员熬年头就会走上领导岗位。同时专任教师也有非升即走的压力,我身边有些辅导员博士毕业后转为专任教师,几年后却因为科研压力不得不转回教师岗,属于是不忘初心但忘了出发了。当我65岁,自然也当不上什么中层干部了,只好走评职称的路。不过职称的名额是逐年减少的,可新入职的毕业生又是源源不断的,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在“卷”的赛道上越走越远。不过,当大家都是65岁的老辅导员,估计这一切也都看开了,既卷不动,也不想卷,一切归于平淡也挺好。2024-08-23448 浏览 · 0 收藏 -
硕士进高校的真实现状,看完你还敢来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6期
985硕士毕业,成功进入公办当教师,别人都说我幸运,但我想说,对于硕士来说,进高校只是第一道难关,之后还有种种难关……01.很多人问,硕士能进高校吗?——能,但是岗位选择不多了。一般来说,硕士想要进高校做教师的话,建议去公办大专或者是民办本科。相较来说,大专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是想去公办本科当教师,大多要博士学历才行,好地方+好学校几乎不会要硕士,除非你特别优秀,要不然在一群博士当中,很难。要是你还想要事业编制,那更是难上加难。编制缩减加就业竞争大,那些仍保留编制的岗位,大多不是什么“香饽饽”,因为好的岗位根本不缺人去,就算有编制也早就饱和了。于是,最可能还有编制的岗位往往是——- 地处偏远地区的。因为地方通常位置偏,交通不方便,生活条件也艰苦,所以很难吸引很多人去应聘。为了能让人去,不少单位就会拿编制当吸引人的办法。这类岗位就算考上了,每年也有不少人放弃入职。- 岗位待遇低的。对于那些工资低、工作累或者发展前景不明确的岗位,倘若没有编制,根本无人问津,特别是基层岗位。为了保证这些岗位有人愿意从事,不少单位也会把编制当作“诱饵”,借此留住人员。02.硕士进了高校,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它代表你即将面对更多的难题。硕士这个身份,在高校跟底层人没什么区别。先说职称晋升这一块。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通常需要通过职称晋升来实现,而职称评定往往对科研成果、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高要求。没有博士学位,在评定职称时会面临很多困难。例如在一些学校,博士比例是学校排名、更名、申请硕博点、评估等的依据,自然学校就会把资源多给博士教师。而且和博士相比,硕士一般缺少独立申请科研项目的经验。在申报科研项目、获取教学资源的时候,硕士毕业生也常常处于下风。一些重要项目都要求申报者有博士学历或者高级职称。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只是个硕士,晋升天花板低,如果不读博,想在学校有好的发展是很难的。再者,硕士在高校里常常面对双重挑战。一方面,跟那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相比,硕士刚进来,经验不足,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杂活累活,往往就都扔给新教师了。从备课授课到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甚至是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硕士教师几乎成了“万金油”,忙碌于各种角色之间。另一方面,跟博士教师相比,在科研方面的劣势让硕士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很多时候就得承担更多的基础教学任务,精力被严重消耗,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的学术提升与研究。硕士干的活杂不说,在一些高校内部还存在着一种隐形的鄙视链——博士对硕士的轻视、在编教师对合同工的优越感。身份待遇上的差异,让硕士很难真正融入高校这个环境,总是感觉自己处于边缘地位,原本对工作的那股热情和期待,也慢慢被磨没了。综上所述,虽然进入高校工作是很多硕博的梦想,但实际要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不容小觑,希望大家做选择前能够多做了解,不要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硕士在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想往上走,读博几乎是必经之路,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在挑选高校时,也要全面考量地理位置、发展前景、岗位待遇等要素。不要一味迷信编制,而忽视了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遇。当然了,其实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道路,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关键在于怎样去应对和克服,正所谓“关关难关,关关过”嘛,最重要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往期内容>>《有编制,文科可报……党校真的是体制内“神仙单位”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5期》>>《入职高校后,我对教师职业“祛魅”了!丨高才情报局第134期》>>《为什么我不建议你考县城事业编?真实差距究竟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33期》2024-08-161788 浏览 · 0 收藏 -
老师,你是追赶时间的人吗
“我是一个追赶时间的人,今年春天到暑假,一刻都没有停歇。我需要时间,静静地做一些事情。然而,每天‘飞’过来的各种事情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不久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这些年的暑假,有些高校教师已经把“暑假”改叫“暑期”,因为真的没有“假”。忙着带学生做社会实践、忙着搞课题研究……可即便如此,暑假的忙碌程度依旧赛不过正常上班。如果时间有人设,你会发现原来高校教师追赶的时间还有多副面孔——碎片化、被索取、不敢冒犯、不易取舍、被诱惑……碎片化的时间 上个月初,马臻风尘仆仆地从外省份招生回来时,学校已经放假一周了。招生工作还未画上休止符。预投档、正式投档,还要参加招办的复盘活动……他紧急处理了一些事情。在江湾校区忙完工作,回到家刚看了一会儿DVD,微信就响起了,他马上又赶往邯郸校区,忙完再买饭回家。从下午出门到黄昏回到家,两个小时过去了。回到家,再次收到各条微信需要处理,感觉“线头真的很多”。马臻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时间安排”的Word文档,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周、每天要干的事,诸如参加系内会议、进班会宣讲、帮学生修改论文、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提交教改课题申报书、撰写审核评估报告、准备报告PPT……2012年,他开始担任副系主任助理,一干就是8年,那时候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科研和家庭。真正忙碌的起点是2020年7月,他接过老领导的班,担任副系主任,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大量行政任务扑面而至。既要对上,也要对下。学校绩点改革,马臻专门召集学生开了两场班会,现场就像开新闻发布会一样,他在台上讲解改革方案,学生在台下不断提问。班会后,他还专门预留出时间,像大夫问诊一样待在会议室里,等着学生上门来答疑。“最担心的是引发舆情。”他有上百个工作名目的微信群,光是招生群就有几十个之多。大部分群都被他设置了“消息免打扰”,但招生群有大量学生、家长、同事的问询需要第一时间回复,自己孩子的家校联络群不时收到的交作业、家长签字等通知也需要第一时间处理。几分钟就要看一次微信,“不然总感觉会错过重要的事”。他还参加了大量非学术会议,有一段时间几乎是“有邀必至”。偏偏他又是精益求精的性格,讲座前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准备。而面对学术工作,看见电子邮箱蹦出的审稿邀请,他总是忍不住马上处理,只不过量大疲于应对,已从每周5篇缩减到1篇。工作之外,孩子上培训班,他负责接送。等待孩子放学的时间也是他赢得片刻喘息的机会。他会在老厂房改造成的产业园中找一家咖啡馆,或坐在学校附近的茶馆,像打游击一样处理工作上的事情,看看报纸、上上网课。每天阅读10多种报纸并做剪报是马臻多年的习惯。“只不过,时间已从2020年前的每天两三个小时压缩到30~45分钟。”用碎片时间对抗时间碎片化的压力,“那感觉就像一个人一直在劳动,没有完整的午休时间,只能利用一些可怜的碎片时间,靠在墙上休息一会儿,而不是找一张床躺下来”。马臻眼中最理想的状态是上下班时间融为一体。“大学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不要拘泥于上班时间只能干上班的活儿,下班时间只能干下班的活儿,要给予教师充足的自由去安排时间,只要工作能完成就好。”他很怀念刚到校工作时,在办公室看书的日子,一杯茶、一本书,沉浸在与作者对话的精神世界中。被索取的时间 如果说中层干部的忙碌更多是“时间碎片化”,那么青年教师的忙碌则更像是“时间被索取”。一些头部高校要求进入“预聘—长聘”制的教师,除特别优秀者外,入校后先做2~4年的辅导员。对此,许多年轻的博士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虽然让专业教师做兼职辅导员,对于教师、学生的个人成长有一定帮助,但论及体验,却未必人人向往。作为新入校教学科研型教师,北京某高校教师刘念(化名)按学校要求做了一年时间的班主任。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感觉很新鲜,但真正做起来后,他却发现“不是那回事儿”了。无论职位高低,行政人员都可以轻易支配他干活儿,“给的补贴少得可怜,对任务的要求却高到天际”。刘念要带学生们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还要组织他们户外烧烤。烟气熏天、烧烤味弥漫的野外,他拿着大喇叭嘶哑地喊人、提醒各种注意事项。那一刻,他觉得如果不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或许还能做一名导游。“类似的事务花费了我大量时间,却很难给我带来本职工作的成就感。”向青年教师要时间的事并不少。“海归”教师李想(化名)加入某科研“大咖”的团队后,就发现“时间不属于自己的了”。今天为团队做一个PPT,明天代表学科带头人去南方出差,后天被临时派去农田里做试验,那种随机性让他觉得自己永远都是“球场上的替补队员”。尤其是声望高的教授,其占用青年教师的时间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后者做科研、教学的时间。只要一评职称,教授委员会的教授就拉着李想干活儿。“李老师,我有个重大课题要报,我年纪大了,写本子比较累,你能不能写个初稿?”“我的文章投稿被拒了,麻烦李老师帮忙修改一下。”“周末有个会议筹备组要来,还缺一个接待专家的负责人,要不你去机场接一下人?”他们都是评职称的评委,李想想拒绝都拒绝不了。李想所在的课题组大会小会不断,有时一年达到十几个。青年教师、博士后都是迎来送往的主力,策划会议、与会展公司打交道、订酒店、订车、会后报销、新闻宣传报道……几乎所有事情都交给年轻人。一年下来,圈子是混熟了,但李想的心里却空落落的,夜深人静时,无力感油然而生。他告诉《中国科学报》,以色列的高校明令禁止青年教师加入任何老教授的课题组,以防止过度融入带来的时间剥夺。“除了青年教师自己要学会做减法,制度上更应设置一扇屏蔽门。比如,才来一年的教师被派挂职、借调,马上会触发最高‘警报’。这件事需要经过校长办公会讨论,因为学者本身没有能力或意识去抵挡。”不敢冒犯的时间 还有一种时间是底线,冒犯了它,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将是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本科生课程、多校区办学给教师带来了大量教学焦虑,尤其是在早高峰交通拥堵的大都市。刘念的一位同事的本学期课程被安排在了另一校区,上午第一、二节,9点上课,他生怕路上堵车,前一天晚上就住到校区附近的快捷酒店。酒店隔音差,第二天,他时常挂着黑眼圈走上讲台。还有一些同事提前一天开车到另一校区,晚上就住在车里或办公室,披个小毯子和衣而睡。有课的那一学期,刘念紧张无比。“上课前一晚我会定四五个闹钟,还会叫家人、学生轮番提醒我。”高校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已经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几乎没有教师敢轻易迟到。有教师在深圳出差,赶上湖南暴雪,飞机停飞,他连夜开车赶回湖南高校上课。“评价教学质量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于是,高校就守住了底线——不允许迟到。”刘念告诉《中国科学报》,“越是优秀的大学,对教学工作量的要求越低,而质量要求越高;越是普通的大学,教师的工作量越高,课业压力越大。”刘念所在高校每年的课时要求是64个课时,这一工作量在高校中已经算是很低了。在他的调研中,一些偏重教学型的高校,要求无论是海归教师还是本土培养的教师,一年都要上300多个课时,“这相当于一名老师每学期要上3~4门课”。大量的课时让教师们喘不过气。45分钟的课堂,课前、课后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教案准备、PPT,学校要统一组织检查……晚上、周末、寒暑假,大量时间倾注其中。批改作业也不像高中那样,打个钩就可以。老师们私下里流传着一句玩笑话——给学生布置作业,其实是给教师布置作业。因为作业最后还是要由教师批改。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教授赵序茅给学生改论文、改作业,有时候要从“教语法开始”,大量的断头句要么缺主语,要么写成了定语从句,英文符号、中文符号、破折号与一字线都分不清楚。学生的小错误要耗费掉他许多时间。事实上,只要应付一下,这些时间是可以省下来的。但出于教师的责任心,他看到这些小错误时,还是忍不住要修改。一遇到教学评估,教师们更是忙得团团转。刘念要把过去几年的试卷评分标准、学生上课的签字记录都找出来,还要补教案等各种材料。“有的早已遗失,有的根本没有做过,仅整理材料就要花半个多月时间。”不易取舍的时间 在时间的面前,“如何取舍”是教师最难做的一道选择题。一年中写基金申请至少需要2个月,申请两个横向课题要2个月,全年开会至少要1个月,搞野生动物保护调查3个月,指导学生论文1~2个月,一年写2~3篇论文至少需要5~6个月,教学需要4个月,科普讲座需要1个月。其间还有内参、社会服务等工作。赵序茅这一算不得了,至少需要20多个月的时间。12个月要完成20多个月的工作,他不得不想办法在时间上“开源节流”。因为工作上的原因,赵序茅和妻子异地生活。他平时像个单身汉一样总在加班,但夫妻之间至少一个月得见一次面,否则“孩子都快认不出爸爸了”。坐在高铁上,赵序茅还在疯狂地码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工作,是他“开源”的方式之一。全年要完成如此多的工作量,也有人问过他,为什么不做减法?“实在是很难做减法。”赵序茅承认,之所以忙成“六边形战士”,背后有个人原因。比如,赵序茅每年都会做30场左右的科普讲座,给孩子们讲“灵长类的权力游戏”“《西游记》中的博物学”。这是他的内心所好,他一直向往着抛开杂七杂八的事情,认真地做好育人工作。“因为搞科研是没有尽头的,而科普却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吸引更多人关注科学。”真正能狠下心来做减法的人,往往是所谓“聪明”人,比如那些集中精力发论文、冲“帽子”的人。还有像马臻这样“不得已”的人,因为繁重的行政工作,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放下了科研这一教师最看重的选项,去做他手头不停“飞过来”的事。事实上,赵序茅最想“减”掉的是那些需要大量占用时间,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比如为申请横向课题而进行的各种材料整理和流程,以及各种频繁且不重要的会议。“如果这些时间都用在做‘事’上,会做得更好。浪费在烦琐而不重要的事情上,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他说。被诱惑的时间 教师给时间做减法最成功、最顺畅的时刻,是他们接到“帽子”人才函评通过的电话时。在申请“帽子”之前,一般需要花两个月写本子,函评通过后,教师至少有20天左右时间全力以赴地准备答辩,其余事都不干。所有的课题全部暂停、所有的组会全部取消、所有的论文修改全部暂停、和家人买好去内蒙古度假的机票马上退掉。答辩要录制PPT、视频,之后要配音,会有专业的PPT公司帮助你制作。学校会倾全校之力支持,组织专门的班子,帮助教师进行一、二、三轮答辩,专家们反复给教师提意见。“那20天,教师们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直到通过最终答辩的当天,才能长舒一口气。”李想如此总结课题组前辈的申请情况。背后的诱惑很大,相当于一名教师前几十年奋斗之和,“帽子”人才给300万元,学校再按1:2的比例配套给600万元,给教师一间宽大、敞亮的实验室,课题组人员翻倍。然而,谁也不可能一年只写一次就中。“那概率有点儿像买彩票。”李想说。于是,N个“两个月”的时间成本就这样付出了。还有的学校鼓励全员参与“帽子”人才申报。看似很公平,人人都可以申报,但性价比实在太低。去年,李想所在的学校报了近300人,最后只有一位“帽子”人才。可每名申报人都必须对接校外辅导专家,一轮轮修改本子往上提交,校领导亲自开动员会讲解如何修改。两个月的时间里,近300人就这样“陪跑”了。“只是相比碎片化、被索取、不敢冒犯、不易取舍的时间,被诱惑的时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对它的付出出于自愿。这与‘唯帽子’的强大惯性分不开。”李想说。2024-08-1594 浏览 · 1 收藏 -
"85后"教师乐意当每一个学生的“铺路石”
“机器学习的核心技术解决了吗?”“医院影像分析项目进展如何?”“脊柱畸形测试的人工智能(AI)算法有没有用到最新技术?”暑假中期,杭州也进入“烧烤”模式,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下沙校区的一间教室里,氛围同样可以用“热极了”来形容,一位男教师正目不转睛地关注学生们的研究进展,他时而拧眉沉思、时而亲自下场操作。他就是杭电计算机学院教授秦飞巍,也是杭电多支本科生科研团队的指导老师。秦飞巍在指导科研团队。杭电供图如何让学生更优秀?2014年,在浙江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85后秦飞巍加入杭电计算机学院,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的他立刻就爱上了教学,他发现:“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感觉太棒了,让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值得用心付出一辈子的事业。”如何让学生更优秀呢?秦飞巍认为,搭建研究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很重要。秦飞巍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分析等。从2017年开始,他先后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慧医疗创新中心、俄罗斯圣光机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脊柱侧弯”医学影像研究。“正常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脊柱侧弯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从后面看有后背左右不平。”秦飞巍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团队致力于用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方法提前介入‘脊柱侧弯’的治疗。”秦飞巍的团队除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有部分是本科生。2017级於文卓同学大二时就在秦飞巍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从传统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技术开发着手,进行部分脊柱——骨盆力学参数的自动量测。如今已经在某大厂从事研发工作的於文卓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年,我带领的本科生团队大多没有丰富的科研经历,是秦老师帮我们建立了自信,从读研到现在工作,很多基本的理论知识都是在本科期间掌握和积累的。”2018级的葛云阳同学现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从事大模型相关研究,他也是在大二期间成为“脊柱侧弯研究2.0版”的“带队大哥”。当时葛云阳带领本科生科研团队在第一代机器视觉探索的基础之上,开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空间注意力、目标检测的脊柱多组力学参数自动量测。“秦老师不仅在机器学习、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为我们指明了研究方向,而且他总会在关键问题节点上给予启发,让我们可以做出很多成果。”葛云阳回忆道。“做老师在前,做科研在后”在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同学们提及“脊柱侧弯研究2.0版”,这个项目是由杭电在校本科生为主的团队完成的,并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秦飞巍告诉《中国科学报》:“‘脊柱侧弯研究’项目搭建的科研平台不仅给本科生们带来了第一手的研究素材,收获的科技创新赛事的奖项也为本科生们后面的科研工作奠定了信心和研究基础。”陈一飞是杭电圣光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也是“脊柱侧弯研究3.0版”的核心成员,他带领一支本科生团队先后与浙江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等科研团队合作,让“脊柱侧弯研究3.0版”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秦飞巍说:“如今,我们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的脊柱侧弯模型,各项指标的测量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且单张影像测量时间可从10分钟左右缩短至1秒以内,可以实现手术过程更微创、手术效果更好、术后恢复更快的效果。”“做老师在前,做科研在后。”这是秦飞巍经常默默跟自己说的一句话。事实上,秦飞巍不仅培养了一群优秀的学生,他自己的科研工作也很出色。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秦飞巍发表的学术论文有8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秦飞巍认为,大学老师只有自己科研做得好,才能有更宽阔的视野和前沿的意识,进而才能给学生们搭好研究平台,帮助他们建立科研信心。陪伴学生 因材施教今年夏天,秦飞巍晒得很黑,因为他每天都要在相距约3公里的家校之间“穿梭”多次。秦飞巍告诉记者:“如果学生找我,我可以在20分钟之内赶到学校,当面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要学生想做研究,秦飞巍就乐于当他们的“铺路石”。走上大学讲台已有十年,秦飞巍对教学最深的理解和感触是,陪伴学生、因材施教。在秦飞巍看来,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启迪、参与,要陪着学生一起整理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一起回答和改进审稿人提出的问题,直到文章最终发表。遇到挫折时该如何处理、遇到困难时该如何克服、什么时候需要继续坚持,什么时候需要放弃……秦飞巍认为,这些都是老师要及时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做科研,并让学生自己获得思路和方法更重要,这就是授之以渔。在秦飞巍眼中,所有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因材施教就是雕琢璞玉。2018级本科生江浩维思路活跃,搞科研很积极,但秦飞巍发现他的想法有时候会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为此秦飞巍鼓励他发挥脑洞大开的优势,结合多个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形成论文,并逐字逐句对论文进行修改,帮助江浩维在本科期间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并成功保送进入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读研。谈及当代大学生如何才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卓越的创新能力?秦飞巍表示,最关键的是要需要一个伯乐,一个理解他们的老师,在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之初,就陪伴和鼓励他们,并依据据专业知识、兴趣爱好、时间规划、未来打算来支持和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在学术殿堂里脱颖而出。2024-08-1337 浏览 · 0 收藏 -
“非升即走”制度下的“众生相”
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高校教职“铁饭碗”已经被打破。“非升即走”规则和严苛的绩效考核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构建“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尤其是处于职业发展初期的青年教师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非升即走”引发的恶性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广大教师群体所面临的困境。随着聘任制改革的推行,新进教师均被纳入“非升即走”的聘任与晋升体系。大量涌入的青年教师、水涨船高的评聘标准、有限的晋升名额等因素共同打造了充满不确定性、晋升与相对业绩排名挂钩的学术“锦标赛”。借助聘任制改革,大学将管理部门的评估指标层层分解为教师的岗位责任,进而在高校内部构建出一种“压力型体制”,实现了新一轮的压力传递,以最大程度激发教师的生产力。 逆流而上的顺应者在我国,层次越高的大学,其招聘门槛和晋升标准往往也越高。在国内头部“双一流”高校,其师资队伍中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基本都在90%以上。据统计,2018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新引进的教师中,海归博士占比达到48.1%,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八成。他们通常接受过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潜力。在聘任制改革背景下,这群处于学术职业初期的青年教师是面临压力最大的群体。但他们普遍缺乏行政权力或学术资本,因而处于“被管理”和“被考核”的地位。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或晋升,他们只能顺应新的管理规则,以尽快达到学校的考核评价要求。笔者曾围绕聘任制改革,对某顶尖“双一流”高校教师开展过访谈。访谈中,许多教师均表现出较强的职业压力或焦虑感。有教师认为,有限的聘期和不断提高的绩效要求、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学术发表的漫长周期等因素都是与学术生产相冲突的压力。他们表示:“在我们这样的年龄,需要平衡的是工作和家庭,来自老人、孩子的压力不断加在我们身上。如果要求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任务,这其实是一种和学术生产对冲的压力。在一定压力下,我们可能有所产出,但如果压力过大,自身状态很可能受到影响,甚至整个学术创作和生产的能力、潜力都会受到质疑。”面对“非升即走”规则下激化的晋升和绩效考核压力,高校教师必须以更短时间和更高效率产出更多学术成果,为此,将不成熟的研究结果提前发表、一篇文章拆分成多篇发表、“换汤不换药”式的重复发表成为他们常见的策略选择。例如,有教师就提到,为了在规定时间内把文章发表出来,他们只能放弃一些高级别杂志,而选择一般水平的杂志。此外,高校教师还面临课堂教学、学生指导、社会服务和学院行政等方面的任务要求,这使得这些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其个人可支配的闲暇时间也被不断压缩。近年来,各方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已成普遍现象。还有调查显示,在关于“无论如何努力工作,都不能把每件事做好”的应答中,78%的教师给出了肯定答复,这一比例在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中也只有48%。过大的职业压力和时间焦虑削弱了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内驱力,也过早透支了他们对学术职业的热情和追求。 被遗忘的局外人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大部分高校在教师聘任制改革中采取了“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即主要针对新进教师实行“非升即走”,对其施加高标准的聘期考核和晋升评估,而进校较早、拥有事业编制的老体系教师则通常免受这方面的影响。然而,在新老人事制度体系并存的背景下,不断加大的薪资差距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部分教师巨大的心理落差。在笔者的访谈中,有身处老体系的教师多次提及低薪资带来的压力,“我们付出的不比他们(处于新人事制度体系中的教师)少,但我们的收入与他们却有几乎一倍的差距”。这些教师认为当前的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加剧了他们的不公正感和受挫感。和处于长聘体系的老师相比,他们得到的投入相对更少,长期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两类教师的成果和产出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访谈中,有教师用“光脚的”和“配车的”比喻新老体系教师在获得资源投入与机构支持方面的巨大差距。“长聘的老师进校后可以带博士,我们只能带硕士……我们和那些进校就给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待遇,马上获得博导资格的人相比,就相当于我们光着脚,却给他们配了车。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尽管他们受惠于“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政策,可以远离巨大的考核和晋升压力,但在当下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下,自身却处于被边缘化、被忽略和遗忘的困境,缺乏可期许的职业发展目标,以及充分的尊重和认可。这使他们呈现出一种悲观、冷漠和疏离的群体特征。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还表现出离职倾向,直言“觉得学校把我们放弃”。他们表示,学校只关注新老师,他们能达到高标准,也有好待遇,虽然对他们的考核也很严格,但这导致老体系的老师感觉自己被遗忘、被忽略。“这是一种打击,如果我做得好,我可能会跳槽。” 看不见的“她”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中,女性专任教师已达105万人,相比2013年增加了34万人。这10年间,高校专任女教师占比从47.7%增至52.8%。青年女教师博士毕业入职的年龄大多在28~30岁之间,面临结婚、生育等重大事件。同时,该阶段也是女性职业发展的黄金期,家庭生命周期与职业生涯初始阶段紧密嵌套,甚至重叠。2023年,有国内媒体指出,高校教师入职年龄通常在30岁左右,由于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实行“非升即走+定期考核”制度,意味着高校青年女教师入职后就面临考核期与最佳生育期的严重冲突。与承担家庭责任较少的男性教师相比,女性教师同时面临社会文化与新兴的竞争性学术文化的双重压力。有受访者提到,“非升即走”的风险对于女性而言非常不利。比如,女性需要生育子女,这中间就有2~3年会对其科研产生严重影响。 “非升即走”需构建发展性评价模式近20年来,以“非升即走”为典型特征的聘任制改革在我国高校呈快速扩散趋势,对广大教师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聘任制改革情境下,教师个体的行动策略是对其所处制度环境权衡后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改革的回应也是透视改革成效的重要窗口。对于面临“非升即走”压力的青年教师而言,不断激化的晋升竞争和评估要求削弱了他们对于学术职业的内在热情,诱使他们采取功利化和短期化的学术发表策略。对于进校较早的老体系教师而言,科研至上的绩效考核体制和新旧人事体系之间的资源差距,也削弱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动机。鉴于此,高校在实行“非升即走”制度时,应构建符合学术职业成长规律的发展性评价模式,以纾解当前教师普遍面临的锦标赛式竞争压力,同时为面临“非升即走”压力的教师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和全方位的组织支持,尤其对于同时面临生育压力和职业压力的女性教师,应采取更加宽松和灵活的聘期考核策略。未来在进一步深化聘任制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平衡新老人事体系之间的薪资差距和资源配置,消除部分教师因改革而形成的不公感。同时,通过为专注并擅长教学的教师群体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和畅通的职业发展路径,激发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和成就动机,实现大学组织变革与教师职业成长的良性互动。(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教授)2024-08-07170 浏览 · 0 收藏 -
入职高校后,我对教师职业“祛魅”了!丨高才情报局第134期
“我一直以为当大学老师很自在,直到自己入职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学老师这个职业自带光环。学生们见到老师会尊敬地问候“老师好”,外界对于这个职业的评价也总是“老师好”。回想大学时候的老师,每周上几节课就能下班,还有长假能够到处去玩。实际上,对于以前的教师而言,或许情况的确如此,但对于新进高校的青年教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教师社会地位高❌“青椒”底层牛马⭕在公众眼中,教师常被看作是崇高、受人尊敬的职业。然而,所谓的社会地位高,不过是外界看到的表象而已。很多大学老师自嘲是学校里的“底层人”,而青年教师更被形容为“牛马中的牛马”。现在的青年教师,时代红利没捞着,非升即走倒是赶上了。而且除了客观的考核,还有一些主观层面的事情是你无法控制的——在某些高校,资深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青年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资源。好处让老教师先占了,而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往往会被安排给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让你干活的时候,他们会说“你年轻,要多锻炼”,可等到评比奖励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你还年轻,不要急嘛”。在评奖、申请项目的过程中,有时候考量的并非个人实力,而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论资排辈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情关系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甚至一些重大科研基金、重要科技奖项和人才项目评审,都深受所谓“大佬”及他们背后“圈子”的影响。青年教师即便拥有出色的能力,也可能因为缺乏人脉和资历而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不坐班时间自由❌卷科研随时加班⭕“不用坐班,工作自由”是不少人向往高校教师工作的原因之一。确实,相较于那些需要严格坐班的工作,大学教师的工作时间灵活,上完课就能走,显得十分自由。但实际上,这种“自由”的背后,是无尽的责任与付出。毕竟现在教师要做的事情是越来越多了,备课、开会、搞科研、做实验、指导学生……都是教师的课后工作。不用坐班,意味着在哪里都可以上班。很多人羡慕教师有寒暑假,但实际上,教师在假期一点也不清闲。相反,假期成了教师实现自我提升与专业发展的关键密集期——集中培训、教学研修、申请课题、撰写论文……所谓的“时间自由”,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时间绑架”。工作家庭两不误❌不敢生娃没人顾⭕有人说,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很适合要照顾家庭的女孩子。在传统观念里,大学老师工作稳定,课余时间多,似乎能够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轻松找到平衡。但现实是,大学老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要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稳住阵脚,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那些正值生育黄金年龄的女教师,生育可能成为她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考验。比如说怀孕后,妊娠反应严重的,或者自身的体质欠佳需要休息调养的,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但科研任务并不会因为你的休息而按下暂停键。而孩子出生后,新的挑战又会摆在眼前——时间变得碎片化,工作经常会被孩子的各种需求所打断,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对于教师生育,不同学校的处理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学校会人性化一些,允许因生育而延期考核,让教师能够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不至于因考核的压力而焦头烂额。但有的学校延期考核就只能被评为“合格”,失去评优的机会↓更别说有的学校,根本不会因为你要生孩子而延期考核了↓最后高校,就像一座围城,内外心境各异。外面的人觉得高校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还有寒暑假;而里面的人呢,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承受着来自教学、科研、行政等多方面的压力。以上,并不是在劝阻你进高校,而是想分享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视角: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大学老师,特别是青年老师,他们的生活远非外界想象的那般轻松光鲜。做选择之前,多些了解,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做好准备。▍往期内容>>《为什么我不建议你考县城事业编?真实差距究竟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33期》>>《留校失败!做师资博士后,转编制教师的成功几率到底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32期》>>《博士高薪引进竟被“坑”,高校招聘的水有多深?丨高才情报局第131期》2024-08-05832 浏览 · 0 收藏 -
只招女老师!荷兰一大学招聘政策提高多样性
荷兰一所大学有争议的政策——通过暂时只允许女性申请某些职位以缩小性别鸿沟,似乎取得了成效。2019年,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TUE)宣布,在招聘永久性学术职位的前6个月,只考虑女性申请人。现在,这所大学发现,在新政实施的前5年里,有一半的新员工是女性,而之前这一比例为30%。荷兰拉德堡德大学专门研究工作场所多样性的组织行为研究员Yvonne Benschop表示,近日公布的这一结果令人鼓舞。她说,他们“打破了关于女性对特定职位不感兴趣或没有资格的刻板印象”。TUE校长Robert-Jan Smits表示,TUE的激进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荷兰的女教授与男教授的比例在欧洲是最低的——当Smits开始在TUE工作时,他震惊地发现,TUE的女教授比例是荷兰最低的。“(我们学校女教授的)比例是欧洲最低国家中最低的。”他说,“这是不可接受的。”新政在2019年引发了强烈反应,国际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荷兰媒体提出了严厉批评。关于该政策合法性的投诉已提交给独立监督机构——荷兰人权研究所。该机构裁定,TUE正在追求一个合法的目标,但使用了过于生硬的手段。作为回应,该大学在2021年调整了政策,仅在女性教师比例不到30%的部门和学术级别中使用该政策。同时,TUE还减少了仅招聘女性的职位数量 。TUE报告称,即使对规则进行了上述调整,招聘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在政策实施前的2018年,该校有614名学术人员,其中134名是女性。现在,在711名学术人员中,女性达到208名,占比从5年前的22% 上升到29% 。Benschop说,这项政策对于性别平等来说是“必要但不充分的一步”。她说,TUE必须做的“不仅仅是增加女科学家人数”,还需要监督新入职人员融入科学团队和更广泛的研究群体的情况,并解决其他不平等的问题,如男女薪酬和晋升率方面的差异。Smits表示,TUE正在为女性员工解决更广泛的问题,包括校园安全、儿童保育、薪酬差距等。Smits认为,许多女性对自己被猎头公司挖走感到惊讶,这表明她们不认为自己有资格,也不会主动申请。根据他的经验,对于一系列招聘要求,如果女性发现自己有一项条件不符,她们申请的可能性就低于男性。他说,这会淘汰很多优秀的应聘者,积极招聘女性可以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使劳动力更为多元化。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学家Nokwanda Makunga说,这项政策也可能有助于为潜在的女性候选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她们比男性更有可能因照顾责任而暂时离开劳动力市场,这可能会使女性的简历看起来比男性弱。因此,只招聘女性可能有助于扭转这种劣势。并非TUE的所有院系都取得了同样的进步。例如,尽管现在女性在工业设计学院教师中的占比近40%,但在其他院系中,女性的比例仍然低于20%。Smits说,它们的目标是将所有院系的女性教师比例提高到30%。该政策将在未达到这一目标的部门继续实施。TUE所有新入职女员工都将获得10万欧元的研究资助,以及帮助她们建立职业生涯的指导。2024-08-0178 浏览 · 0 收藏 -
哈佛大学教师是如何退休的
近日,延迟退休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在本文中,我将以哈佛大学的退休制度及其有关政策为例,探讨其相关思路、措施以及路径的独特之处,希望能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延迟退休政策提供一些借鉴。 延迟退休,年龄多大为宜很多人对美国高校中众多70岁甚至80岁以上的教授依旧在讲台上认真教学的场景并不陌生。也有人听说过美国高校教师并无强令退休之说。但事实上,美国很多高校都有各自的退休制度和相关退休政策。对教师的退休年龄也有不同的规定。哈佛大学对于教师退休年龄的规定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早年,哈佛大学曾经将70岁作为教师强制退休的年龄。但这项规定在1994年被取消,因为它不符合美国的《雇佣年龄歧视法案》(ADEA)的要求。ADEA于1967年通过,旨在保护40岁及以上的员工,使其免受雇主在就业方面的年龄歧视。该法案由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负责执行和监督。该法案规定,禁止雇主在招聘、解雇、晋升、薪酬、工作条件、培训和其他就业方面的年龄歧视。该法案特别指出,除了涉及某些高层管理职位(例如高管和警察),雇主不得强制要求员工在达到某一特定年龄后退休。该条款旨在确保年长员工有机会根据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意愿决定何时退休。该法案有两大意义。第一,保障就业公平。ADEA在保障就业公平、保护年长员工的就业权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减少了职场中的年龄歧视现象,确保员工根据工作能力和业绩而非年龄获得公平对待。第二,促进多样性。ADEA通过禁止年龄歧视,促进了职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各年龄段员工提供了平等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虽然1994年后,教师没有了固定的退休年龄,但哈佛大学在2009年引入了一个正式的教师退休计划,这个计划暗含了教师的退休年龄。该退休计划被称为分阶段退休计划。实际上,哈佛大学为教师提供了分阶段的退休选项,允许年满65岁且在校服务至少10年的教师选择不再任全职,只在部分时间工作,以此作为退休过渡。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两年计划。该计划中,教师可选择在两年内半职工作,并领取全职工作薪酬,或选择两个学期的带薪学术假期后,全职工作两个学期。二是四年计划。该计划中,教师在第一年的部分时间工作但拿全职工资,之后三年在部分工作时间拿一半工资。此外,73岁以上教师只能选择两年计划的半职工作作为退休过渡期。可见,65岁与73岁是彼时哈佛教师退休的两个时间节点。至2019年,哈佛大学最核心的学院——文理学院推出一项新的退休政策,规定那些在学年内达到65~72岁的教师可在学年结束时开启为期两年或四年的分阶段退休计划。该规定指出,教师在达到65~72岁之间的任何年龄时,都有资格选择分阶段退休计划。也就是说,65~72岁成了哈佛大学教授退休的年龄区间。所谓两年计划,与之前的规定大同小异。教师可选择在两年内逐步减少工作量。此时间内,他们可能会选择半职工作并领取全职工资,或选择一学年的带薪学术假期,之后再全职工作一学年。所谓四年计划,是指教师可选择更长的过渡期,即第一年领取全职工资,接下来的三年领取半职工资。该选项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从全职工作向完全退休过渡的适应时间。 延迟退休,要有退休过渡计划在我看来,上述两个退休计划,实际上是退休的一个过渡计划。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对教师退休规定单一年龄限制,而是给出年龄区间,二是给出了两个退休计划。这样的规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第一,符合法律规定。如前所述,美国联邦政府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不得以年龄为限剥夺人们工作的权利。第二,适应过渡期。该规定为资深教师提供了灵活的退休选择,允许他们根据个人意愿和身心情况,决定何时开始逐步减少工作量,何时进入退休状态。同时,分阶段退休计划允许教师逐步减少工作负担,这有助于他们适应从全职工作到完全退休的过渡。第三,保障教师福利。分阶段退休计划通常包括财务和福利方面的支持,比如可以继续领取部分工资和享受医疗保险。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确保他们退休后依然能享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第四,知识传承。通过分阶段退休,资深教师可以在减少工作负担的同时,继续发挥他们在经验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帮助培养接班人。第五,帮助学校更好地规划和管理人力资源,提前知道哪些教师将在何时退休,有助于制订接班人计划和招聘策略,确保在教师逐步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能顺利地引入和培养新教师,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19年后,哈佛大学还在不断优化教师退休计划。比如,进一步细化退休过渡期的选项,作出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并优化薪资结构。此外,该校还探索了如何更好地支持教师在向退休生活过渡过程中调整心理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该校还加强了对退休教师的支持——加强对退休教师的福利支持(包括健康保险和退休金计划的优化)的同时,允许退休教师继续享受学校的部分福利,如医疗保险和学术资源访问权限等。这些措施有助于解除退休教师的后顾之忧。总体来看,哈佛提供的过渡性计划有如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灵活多样。政策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帮助其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佳退休路径。二是财务保障。通过财务激励和全面的养老金计划,确保教师退休后经济稳定。三是健康保障。提供全面健康保险,覆盖退休教师及其家属的医疗需求。四是过渡支持。提供专业的职业咨询和退休规划服务,帮助教师顺利过渡到退休生活。 退休是享受工作福利的开始在研究哈佛大学的退休制度与政策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它们不断提及教师的退休福利问题,包括养老金计划与健康保险等。而对于教师福利及其所享受权利的关注,是从教师入职伊始就开始,并贯穿其工作全过程的。受篇幅所限,此处仅举几例。首先,哈佛大学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养老金计划,旨在确保教职员工在退休后依然享有财务保障。具体而言,该保障包括两类,即退休收入计划和退休储蓄计划。在退休收入计划中,根据教师的年龄和工资水平,哈佛按月供款至该计划。40岁以下教师的供款为工资的5%~10%,40岁及以上教师的供款为工资的10%~15%。教师达到退休年龄后,可根据计划领取相应退休金。在退休储蓄计划中,教师可选择在该计划中进行储蓄,这是一种税前退休储蓄账户。另外,哈佛大学也根据教师贡献,提供一定比例的匹配供款,进一步增加教师的退休储蓄。其次,哈佛大学为教师提供了全面的健康保险,覆盖退休教师及其配偶/伴侣和符合条件的子女,确保他们在退休后能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其具体内容包括医疗保险和退休后医疗补助计划。在医疗保险部分,退休教师可选择继续享受在职期间的医疗保险服务,覆盖范围包括医疗、牙科和视力保险。这些保险服务不仅覆盖常规的医疗服务,还包括预防性护理、住院治疗和紧急医疗服务。在退休后医疗补助计划部分,哈佛大学为符合条件的退休教师提供医疗保险补助,减轻他们的医疗费用负担。退休教师也可以选择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以应对长期护理需求,确保在老年时期依然能获得全面护理。可以说,通过上述退休福利,哈佛不仅为退休教师提供了经济保障和健康支持,还确保他们能够继续参与学术和校园生活。 对中国高校的启示哈佛大学的灵活退休政策和取消强制退休年龄的做法,有助于保留优秀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其中有许多做法值得中国高校借鉴。第一,注重分阶段退休的灵活性。哈佛的分阶段退休计划为教师提供了过渡期,有助于教师逐步适应退休生活,同时让学校有足够的时间引进继任者。中国高校可以考虑引入类似的分阶段退休计划,以平衡教师的个人需求和学校的组织管理需求。第二,继续提升退休福利和生活保障。哈佛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退休福利。中国高校可以加强对退休教师的福利保障,特别是完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体系,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术人才。第三,进一步促进学术创新和多样性。哈佛大学退休计划的灵活性,有助于引进新鲜血液,促进学术多样性和创新。中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实施合理的退休政策,促进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增强学术活力。哈佛大学的上述措施当然值得中国高校借鉴。在我看来,其他涉及延迟退休的行业及其人员,也可以通过学习这种退休激励措施来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为相关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2024-07-3143 浏览 · 0 收藏 -
编内、合同、民办的大学老师,三者收入能差多少?
有人说,编内钱最多,收入五花八门。在编的大学老师表示:不好意思,多不了一点,死工资,绩效说砍就砍,尤其新来的老师,待遇大不如从前。有人说,合同钱最多,拿年薪的。于是签聘用合同的老师表示:不好意思,多不了一点,单位招聘公告上的待遇直接打折了,签合同的时候是另一笔没想过的金额。此时,一位民办大学的老师说话了:你们都不多,难道最多的是……另一位民办老师及时打断:都是民办,亦有差距。本文收集了一些:大学老师(含硕士博士)在各平台公开过的单位信息及岗位收入情况(包括工资结构);在此与各位硕博人才共同讨论关于“如何求职高校的建议“。一、高校岗位收入参考1、行政岗①福建公办大专行政岗,本科学历工龄2年:有编,每月到手六七千。②安徽某公办本科硕士行政:有编,绩效改革以前,一个月到手5000多,改完以后,年终的几万绩效没了,一个月到手7千左右。③硕士,江西公办本科二级学院的行政:有编,到点下班,每月到手6000多。④广东省属公办一本行政:无编,当地平均工资以上,隐形福利好,有寒暑假,同校有编的同事年入20w+,没编年入不到10w或者刚到10w。⑤硕士,民办高校行政岗:月入4500,公积金800,寒暑假节假日不打折。⑥福建民办高校行政岗:第一年没缴公积金,第二年个人350,学校350。⑦末流211硕士,广州民办高职行政:年薪6.8w,学校编制(非编制),可兼任上课,职称可两年后评。⑧武汉三本民办行政:工资税前4000。⑨民办本科实验室行政岗:月薪税前7k左右,每天工作7小时,有寒暑假,有教师公寓。……2、专任教师岗①双非硕士,在民办高校两年助教,一年讲师:沿海民办本科,助教时期,正常月份到手6000左右,暑假到手4500左右,每月公积金扣一千多;讲师时期正常月份每月到手8000左右。②二线某省会城市的民办高校的硕士助教:打卡坐班一年+半年的试用期工资只发80%+公积金双边200(试用期不交公积金)+300左右的饭补+年终5000块。③博士,省属一本的讲师:每月到手5000多。④刚毕业的双非30岁博士,入职某双非一本,讲师:试用期5000+。⑤双非硕士,27岁,入职省会民办高校一年:平均月到手4700。寒暑假底薪3000一个月。五险一金600。……3、实验技术岗①某硕博双非,211博后:在985大学的实验技术岗,有编,工作轻松,考核无压力,年收入18万左右,是同校教研岗的一半。②高职工龄6年的本科生:广州市省属高职学校,在编实验员,本科起点入编6年,一年到手银行卡是11万,公积金3万少一点,加起来差不多税后14万。③非上海本地户口,985硕士:上海985高校编外实验员,1~1.4w税前工资。④双非硕士,公办高职实验员:有编,二本三线城市的公办大学实验室管理员,扣除社保前2900。⑤现央企硕士收到的985高校实验技术岗offer:无编,大概到手12万/年,全包15万左右⑥985硕士女生,985高校实验岗三年:承诺的2年转编未兑现,边缘学科,学校排名垫底。实验室破旧,没有资源,团队混乱。补充:第四年兑现了编制,学校分了家属公寓。⑦211高校实验岗:无编,211实验岗,年到手10-15W。⑧公办实验岗,5年工龄:无编,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工资高500吧。……4、辅导员岗①硕士,非营利性民办高职辅导员:江西某三线城市非营利性高职,辅导员收入年薪6~8万元,另有产学研收入。②广州某民办专科硕士辅导员:年薪9w起,“骨干辅导员”津贴另计。③某经济强省省属高校辅导员:有编,本校博士辅导员给高额引进费;硕士辅导员每个月除基本薪酬外,还有一笔“公积金补贴”。④本科双非,211硕士,某双高职业院校辅导员:有编,中级职称,年薪12w左右。⑤北京某市属高校辅导员:有编,本校博士辅导员21W+,硕士年薪18W+,公积金5w+,以上收入包含加班费。⑥硕士,西南地区某公办高校辅导员:有编,院校辅导员岗位年绩效收入在12~14万⑦中部地区,某二本高校辅导员,211硕士:每月扣完五险一金到手9k,一年全包15万。⑧河北某二线城市的公办辅导员:有编,入职20个月,到手总收入近15万⑨博士,省属公办一本的辅导员:有编,每月到手4500左右,餐补500元/月(每年发10个月),公积金双边1500左右,绩效性工资一万六,年终2w,工会福利2000元/年,综合收入到手10w/年。加班少,正常情况下3~5年提副科级。⑩中部地区公办一本辅导员:月到手6k+,年终6w,房补8k,班主任津贴4000元/年,监考费另算,双边公积金3000元。……二、公办/民办的收入有什么区别?因为公办高校招聘的合同教师,大多对外宣称“同工同酬”,所以此部分仅讨论公办/民办的收入差异;由于职称影响大,暂且只讨论新入职大学老师的收入。01、行政岗薪资构成一般是:【岗位工资+绩效+节假日补贴+监考费+年底十三薪等。】行政岗的收入水平受所在部门影响较大,有的部门甚至连年终绩效都无法保证每年都有。科研行政岗由于专业度比较高,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都不错。对比民办高校,公办高校行政岗可能“关系”特征明显、收入分配不均;民办高校行政岗门槛不高,收入偏低,很多本科、硕士在此过渡考编。02、专任教师岗薪资构成一般是:【岗位工资(职称决定)+基础绩效(寒暑假或许会扣一部分)+课时费(职称决定+超量部分计算)+学生毕设(人数计算)+年终奖+节假日福利+餐补+五险一金+科研奖励+项目收入+阅卷费用+额外工作的“辛苦费”+校内外监考费+讲座费+外校兼职收入等。】部分民办高校没有节假日福利,没有年终绩效,没有十三薪;但上课强度也比公办低,一周大概2-4天去学校,且允许去外校兼职,兼职的课时费甚至比本职工作高。一些民办高校评职要求“先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才能评助教“,这意味着新老师至少三年才能拿到讲师的收入。03、实验技术岗薪资构成一般是:【基本工资+课时费+安家费(博士会有)等。】实验岗的收入结构简单,各高校差不多。民办高校的学历门槛更低,有的本科即可报考,收入和当地平均工资持平,钱少事少。04、辅导员岗薪资构成一般是:【底薪+学生数量*固定金额+公积金+餐补+其他补贴+课时费+班主任津贴+监考费+年底绩效等。】高职类院校会发放产学研收入等(这类横向技术服务或会纳入辅导员的年度考核);部分民办院校辅导员有专升本提成,暑假招生提成,工资过万。三、编内、合同还是民办高校?很多硕博人才在找高校工作是,关注更多的是“编内、合同还是民办?”但在求职的开始阶段,可能岗位选择>以上三者。比如众多岗位之中,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辅导员岗带编的情况是最多的,辅导员的整体中位数(注意不是平均数)的收入水平,可能还高于专任教师。【举例】今年遇到一个应届硕士,党员,在校经历丰富,但专业是文科中的极冷门,前期一门心思报专任教师,所报高校无论公办民办几个月了均毫无回应,建议她放宽到辅导员岗后,她很快就得到了三所公办高校的offer。其次,职业发展规划。有一个很多硕博会关心的问题,就是想进公办,图稳定。但是“进入公办高校工作,就能待着不走,一劳永逸了吗?”我认为不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985硕士朋友,刚毕业时就入职了一所双非公办本科的实验教学岗,每个月到手仅两三千块钱,评职晋升基本无望;果断离职后,在企业拿着月薪五位数,积攒了几年经验和存款,后来又趁着国外工作的阶段,考取了博士文凭(非名校)。项目经历丰富和知识能力扎实,加上满足了博士门槛,被引进到某家乡公办高职有编的专任教师岗。如今他的每月到手收入虽不如在企业时富有,在当地也算是中产阶层。可见一开始入职某所公办院校,对某些能力还不够去到理想岗位的人才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有编的确很好,但是高校没有这么坑位,大量合同制老师也会面临高考核+不续聘的潜在危机。如果不考虑公办,如何选择民办呢?好的民办高校,也值得选择。有些民办鼓励硕士教师在校读博,还将其纳入了考核,学校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有些民办的副教授职称含金量可以,跳槽公办高校时也能认可。【真实案例】:广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民办)的一位副教授,是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的硕士,2024年,该硕士入职了广州一所公办高职带编制的辅导员岗位;同批引进的其他硕士分别毕业于: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格林多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信息来源:广州市教育局官网可见,每个人条件不同,岗位不同,地域不同,就连工作也会随之阶段性地适配。想要打出更好的牌,首先要增加赢面,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吧。2024-07-30547 浏览 · 3 收藏 -
我,中年辅导员,卷不动,已躺平
前段时间学校中层竞聘,竞聘文件里赫然多了一条“尤其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特别是85后干部担任中层干部。”文件里的话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岁数大的尽量就别提拔了。”实际上,各行各业,都存在或隐或显的年龄门槛。以35岁为代表的年龄焦虑早已存在,只不过由于前些年高校编制和领导职数还有富余,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熬年头混资历才是最为稳妥的晋升方式。不过现在的情形发生了变化,高校入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领导职数却所剩无几,大的选人用人环境又强调干部年轻化。对于辅导员来说,如果错过了机会,也许今后都会与机会无缘。 中年辅导员,干不起了辅导员的工作繁杂且辛苦。对于刚入职的年轻辅导员来说,尚可以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韧劲吃下领导画的大饼。武断点说,从领导的角度考虑,年轻辅导员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在各种场合露脸。比如,迎新晚会既要组织活动又要上台展示,各种会议既要端茶倒水又要拍照写稿,各级比赛既要报名参赛也要撰写心得,还有多种名目的培训要去参加,上级组织的讲座要去记录。总之,新人的出现的次数得多了,才显得新人会干事能担当,进而显得领导选人的眼光好。这对年轻辅导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而一旦工作时间久了,逻辑就不一样了。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职,名校博士甚至海归人才也来抢辅导员的岗位,学历竞争下还是年轻辅导员占优势。另一方面,家庭压力也不允许不再年轻辅导员一门心思都扑在各种活动竞赛上。在领导眼中,出彩的活年轻人上,有经验的辅导员安心处理日常事务就好。35岁的辅导员,着实整不了太多花活儿,的确干不动了。 中年辅导员,卷不动了单纯做好本职工作是没有出路的。这句话适用于各行各业,更适用于高校、科研院所这类强调成果输出的机构。尽管辅导员没有非升即走的压力,但要想脱颖而出,科研产出也是辅导员们绕不开的一条路。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单子的加重,辅导员们做科研的意愿和能力也在逐渐消退。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做科研的黄金时间就是刚入职的那几年,学生时代的科研感觉还在,身体也能跟得上。可一旦工作了几年,整个人的思路都被局限在了工作本身,日常求稳,开创精神早就被消磨殆尽,也就更难产出了。 中年辅导员,跑不赢了辅导员这条赛道,人越来越多,路却越来越窄了。前些天一则关于副教授报考辅导员岗位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再加上近些年名校博士竞聘辅导员岗位的新闻屡见报端,辅导员们的竞争压力可见一斑。尽管落实辅导员双线晋升制度的呼声喊了多年,可如何落实、晋升条件如何仍依靠各自高校自行限定,不论标准如何,都离不开一个“卷”字。例如兰州大学2023年首次开展辅导员职级晋升工作,通过辅导员年终述职、工作资料检查、班情学情大赛等综合考核评价。事实上,不论如何落实双线晋升制度,主观评价都是重要考核依据。而如何获得正面的主观评价,这本身就是一种玄学。另外,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前提是还有位置,在编制压缩、职称缩紧的大趋势下,辅导员晋升空间如何仍待进一步观察。 青年是资本,也是枷锁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路确实不好走,很多时间都要早做准备。首先是科研。在高校,任何人都要做科研,不做科研相当于自废武功。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要把握好刚入职时的新手保护期,把时间多花在写论文报课题上,趁着年轻和科研的激情还没有消退,多产出几篇成果出来,遵从科研圈时间表的规律,为自己每一阶段的产出设置倒计时。其次是找准定位,弄清楚自己想走哪条路,适合走哪条路。本职工作安心做着,各项活动也多参加,校级省级竞赛也都去露露脸,不一定非要取得成绩,但参与的体验一定要有。在参与的时候琢磨自己喜欢做什么,在擅长的领域持续深耕。有时候,能推自己一把的往往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长期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间一长,自己便会给自己多上一道枷锁。 中年是“难关”,却也不是“生死大关”有一种说法是,人一旦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开启“躺平开关”,对工作的激情和进取心会慢慢消失。据我观察而言,这种“躺平开关”有越来越早开启的趋势,不过上了班之后,一旦错过了几次做出成绩的机会,人也慢慢选择躺平了。这种机会有的是提拔被拿下了,有的是职称评了几年也没评上,有的也许只是一两件工作没干好被领导阴阳了。总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早或晚,这个“躺平开关”总会开启的。对于中年辅导员来说,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尽量把握住。尽管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但中年辅导员也具备年轻人所不具备的经验和资历。毕竟,任何单位任人唯贤和论资排辈始终是并行不悖的两条原则。而一旦明确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那不妨回归生活本身。辅导员工作最大的坏处是工作小而杂,可这也是最大的好处。实际上,辅导员的工作做得多了,就会觉得年年基本上都一样,对大多数辅导员来说,工作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可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基本上每年干的工作都差不多。只要自己不内耗自己,日子还是可以过得很舒服。最后啰唆一句。有位老教授曾经跟我说过他的人生心得,那就是坚持活动活动。人到中年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是只要每天坚持出门活动活动,总会碰到熟人聊两句,就不会自我封闭。每天活动活动,也就不会发胖发福,人生已经够难了,再多几斤肉那就难上加难。总之,不论什么年纪,多折腾折腾,总没有坏处。2024-07-29437 浏览 · 0 收藏 -
“有点不务正业”,一个985副教授的非典型学术路径
6月20日,记者在成都见到邓黎的时候,他刚从福州回来。在福建医科大学召开的某药剂学教材修订会议上,他受邀作了一个学术报告。与会的一些老师感慨:“邓老师,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了,我们偷偷用你的视频素材教学好几年了,就怕你去告我们。”这句话的背景是,邓黎拍摄了各种化学药品在模拟人体环境中崩散消解的过程,然后把这些视频放到了B站。邓黎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副教授,他还有另一个身份——B站知名科普UP主“Initial_Pharmacy”,拥有超过15万粉丝。在邓黎的镜头里,有的药片会在数秒内崩解,有的药片的膨胀、溶解则需要经历十几个小时,晦涩的药物溶解理论在这里变成了美轮美奂的大片。邓黎赶忙劝这些与会的教授放宽心——当年开始做视频的时候他就想过,这些视频可以拿来辅助教学。其实邓黎有个更大的野心,他想把在中国上市的数千种化学药一网打尽。换句话说,就是构建药物崩解的可视化数据库。如果建成,那将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功绩,为中国药品评估提供重要考量。在一些人看来,他有点不务正业。而他的正业,应该是他的官方介绍中排在第二位的微针递药系统研究。邓黎说,微针递药系统研究其实是为了让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他的主要心思放在了药物可视化研究上。邓黎在实验室检查试剂。孙滔/摄眼见为实 如同药品可视化研究非主流的地位一样,邓黎的实验室坐落在药剂学系二楼的一个角落,那里原本是一个废弃空间。他们花了7万元把这个空间装修一新,并作了隔音处理。走进邓黎的实验室,也给人一种非典型实验室的即视感:拍摄器材摆放得满满当当,一大批桶装纯净水摆放在实验台上下,墙上则贴满了他们拍摄过的花花绿绿的各种药物的包装盒。两个研究生正在24小时不间断拍摄药片崩解过程,每组装置有2台相机分别在顶机位和侧机位同时拍摄。这些相机每隔30秒拍摄一张照片,也就是说每个药片在24小时内将产生5760张照片,总共大概有55个G大小。然后,邓黎会把这些照片进行对齐裁剪,分别生成顶机位和侧机位的视频。他们用到的主要试剂就是纯净水,这些水需要进行酸碱度的调配,以模拟肠胃的不同环境。在拍摄中,邓黎有不少发现。比如对于释放比较缓慢的治疗帕金森病的盐酸罗匹尼罗缓释片,其3层崩解控速结构设计在视频里一览无余:上下两个阻滞层阻挡了中间的含药层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完美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这正体现了他一直提倡的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理念。他们需要解决一系列操作上的难题。比如配置的溶液由于拍摄时间过长会变绿,那是细菌的污染扩散了,因为模拟体温的37℃是细菌滋生的天堂。另一个麻烦是拍摄的对焦问题。这些药丸或药片在崩解过程中会发生膨胀、崩塌等形变,这会导致镜头失焦,这时候就需要操作者不时手动对焦。这些药物还会随着崩解在溶液中发生漂移,如果将药物固定,则容易影响顶机位的拍摄。邓黎还希望做一些定量分析的工作,也就是把他以前最擅长的药物分析技能结合到可视化拍摄中来。他求助一位师弟定制了一套新的装置:盛放药片的器皿接了6根橡胶管,并连上电脑,这样就可以通过定时控制来分时段收集液体,进而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出药物崩解的速度。邓黎说,这套装置花了2万元。正在拍摄中的镜头。孙滔/摄巧克力豆的启发 邓黎跨行摄影,纯属偶然。1998年高中毕业时,他本来打算去考飞行员,但在川大望江校区体检时,被认定视力有问题而遭拒录。于是,他就来到了原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在2006年本校硕士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那是一段波澜不惊的岁月,那几年他的最大成就是所有学生都按时毕业了。之后,邓黎选择了在职读博。等他拿到博士学位,已经年近40岁。这时候,他还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讲师。跨行的机缘是不期而遇的。药剂学系教授詹先成有一门爆款公共选修课,叫做“照相机原理及选购”。他在退休之际希望邓黎传承衣钵,把这门课教下去。于是邓黎购置了不少摄影设备,在B站关注了很多UP主,开始自学摄影。在拍了很多校园风光后,一位药剂学系的同事给了邓黎一个关键的建议。美国化学会有一些儿童科普视频素材,比如巧克力豆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过程,观赏性极强,可以照搬过来试试。邓黎很快依葫芦画瓢,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把能买到的巧克力豆拍完了。接下来做什么呢?邓黎想到自己的专业是药剂学,其中固体制剂如片剂是临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剂型。这些药片和巧克力豆相似,都是片状,但药片的设计比巧克力豆更复杂更多样化,自己或许可以结合药剂学专业来拍摄,药物的崩解过程拍下来想必也是惊艳的。这就是邓黎的起点。刚开始,他的目的格外单纯,只是为了把药物崩解拍得好看一点,后来发现,这些视频正印证了处方工艺会影响药物释放速度的说法,这也是药品里quality by design(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那么,那些原研药是怎么释放出来的?它的释放是快是慢?是先快后慢,还是匀速释放?邓黎想,这或许可以用来评估仿制药的崩解特性是不是跟原研药类似,那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他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去市场上买药,或者通过跟医院、制药厂合作获得样品,进行拍摄。中国自2016年开始要求国产仿制药必须通过一致性评价,也就是说,仿制药应该与原研药在质量、疗效上一致。邓黎的拍摄为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找到了铁证。以治疗高血压的替米沙坦片为例,原研药之所以释放得更快,是因为其特殊的设计。替米沙坦片在酸性环境中不容易溶解,于是设计者在药片里加入了碱性物质,当遇到渗透进来的酸性溶液(胃液)就会发生反应,此时药片微环境pH值升高从而加速药物溶解。缺失了这个设计的仿制药会很难溶解,以致难以发挥药效。实验室张贴的拍摄完的药品包装。孙滔/摄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川大官网上邓黎的12篇代表作中,有2篇与可视化有关,其中一篇是综述,另一篇是教学研究论文。那篇综述发表在药剂学领域顶级期刊《控制释放杂志》(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邓黎发现,大多数学者专注于药物崩解的非连续性记录,比如采用CT成像或拉曼成像来记录,邓黎团队则是极少数运用光学进行药物可视化的研究者。邓黎说,在评估药物溶出度时,工业界一般是测量一定时间内药物释放到溶液中的量,这种方法是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至今没有太多更新。邓黎提出,为什么不考虑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摄影技术来进行固体药物崩解释放全过程记录和评估呢?至少它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手段。《药学研究》(Pharmaceutical Research)论文《眼见为实:延时宏观成像技术在固体制剂形态变化中作为教研工具的应用》的发表则是出于偶然。美国普渡大学工业和物理药学系教授Tonglei Li主动联系邓黎称,他对邓黎的视频拍摄工作很感兴趣,认为后者的工作在工业界意义非凡。 Li正是《药学研究》的主编,希望邓黎能够把相关工作作一个总结,然后发表出来。邓黎说,这篇文章的英文编辑和润色都是Li亲自操刀,后来作为封面文章刊发。邓黎对科普的热爱也是他出圈的重要因素。2023年年底,邓黎在格致论道讲坛作了一个科普报告。今年6月份,一名当年带过的学生告诉邓黎,他们的公司在用邓老师的视频给员工做培训。邓黎才知道,他的那个科普报告出圈了。有药企来找邓黎想拍宣传片,他们想把生产的100多个药物品种全部拍出来,做成一个产品的时空走廊,试图打造科技感爆棚的宣传。只是这个规划最后不了了之了,不过邓黎也很庆幸,否则他的团队这两年就只能做这一件事情了。可惜的是,这个方向虽然是自己独有,但尚未得到学术圈的青睐。邓黎在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后期处理。孙滔/摄邓黎的野心 没有顶刊,也没有好的基金项目,想评教授是艰难的。不过邓黎并没有执着于此。其实邓黎的一些朋友反而很羡慕他目前的状态,因为传统的药剂学研究已经呈白热化竞争之势,大家纷纷讲各种新故事才能拿到基金项目,而邓黎靠与企业的横向课题也可以让课题组顺利运行。在常规研究耕耘多年,邓黎有自己的判断:花那么多钱,养那么多细胞,做那么多动物实验,最终的结果不外是一篇篇论文。尤其是,他在为一个新发明的纳米递送系统拍摄视频的时候发现,论文中完美设计的系统在遇到生理盐水时,立即就发生了沉淀,这与研究者的预期相去甚远。这让他对仅仅靠发表论文来换取功名产生了一丝动摇。他有自己的打算。除了前文提及的将药物分析结合到可视化拍摄中来,他还把目光瞄向了人工智能。有个新招的研究生对人工智能很痴迷,于是邓黎就想派他去学习这方面的新技能,说不定可以尝试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获得药物膨胀的面积、溶出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率等数据,那样就能做一些更有说服力的研究。如今的邓黎想明白了一个关键问题,他需要一些耐心。为什么目前的可视化工作的科学创新度似乎还不够?只有这个工作的覆盖面足够广,才会找到足够深入的方向,而“这个领域没有任何人来竞争,完全就是我们在做”。教研室的老师和同事们是邓黎的坚强后盾,给了他不少激励。有位老师鼓励他去申报基金项目,“你可能拿不到,但可以通过这个申报去梳理一下你自己的工作,去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去看看有没有走偏,以及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改进。”在2020年迈入40岁之际,邓黎终于评上了副教授。当时有个同事跟他开玩笑,“我觉得你到达了人生巅峰。”邓黎对此不置可否。一位相熟的同事如此评价他:“教授,恰饭的一个职业而已,我看他现在自由又专注的状态就挺让人羡慕的!”2024-07-26115 浏览 · 0 收藏 -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考县城事业编?真实差距究竟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33期
硕士毕业以后,我是通过人才引进回的老家。我老家就是个四五线的小县城,刚回来那阵儿,有好多不习惯的,心里头也难免有点落差。毕竟在大城市待惯了,习惯了那里的繁华热闹,再看这儿,一切都太安静了,甚至有些单调。几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在这片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地方扎下了根,工作稳定了,生活也慢慢走上了正轨。这期间,留守在大城市打拼的朋友问我:“要不我也回老家得了,现在日子过得太累了,我妈也想让我回去。”其实这种想法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少见。这几年,就业环境越来越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城市里到处都是竞争压力,所以好多人就开始向往小县城那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我劝朋友再好好想想,不是因为我觉得县城不好,我后悔了,而是我觉得大部分人渴望逃离当下,从而美化了另一条路,可实际上另一条路可能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美好。作为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几年的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泼泼冷水,同时也分享一些个人的体会,希望能帮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判断自身是否适合回县城。这里说的县城,主要是指老家或者离家近的地方。要不然离家乡远,人生地不熟,发展还比不上大城市,我不太推荐。除非当地资源或者工作条件特别好,但对县城来说不是很现实。 - 01 -首先说说县城的生活。这里的日子确实悠闲,但相应地,也少了许多大城市的色彩和活力。在大城市,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应有尽有,随时都能去看演出、展览。但在县城,娱乐方式则相对单一,晚上八九点钟,街上就已经冷冷清清的了。电影院排片少,网红餐厅、时尚购物等更是遥不可及。有时候周末想找个有趣的地方放松一下,都很难找到。而且与城市相比,县城在很多方面会让人产生廉价感,如果你追求高品质生活,或许会难以适应县城的环境。再来说说找对象的问题。在县城,特别是对女生来说,选择范围可能会更为狭窄。县城里优秀男生稀缺,女生大多只能选择下嫁。再加上大家的社交圈子比较固定,很难有机会认识新的人,我身边就有几位女性朋友,条件不错却一直单着。而且传统的婚恋观念在这里依然根深蒂固,亲朋戚友的催促或许会让你倍感压力。此外,子女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然而县城的学校,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与大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我也认识一位朋友,在本地的工作很好,但家里有两个即将要上学的孩子,他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宁愿自己累一点,也不想后悔两代人,最后辞职去了省会城市。- 02 -对于想回县城发展的人,我的建议是多做一些调查和了解,想清楚县城是否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规划和家庭需求。县城与县城也是有差别的,有些地方确实不值得。从就业的角度而言,可以着重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县城发展如何?部分县城得益于其地理位置优势,紧邻经济繁荣的都市圈,能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相应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也较为完备,这类县城生活还是不错的。然而,有的县城位于偏远地带,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稀缺,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往往难以吸引并留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2)工作机会如何?县城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而且这里的工作多数集中于中低端领域。对于硕士博士而言,县城的就业市场可能显得相对狭窄,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背景相匹配的工作。千万不要头脑一热回去,结果发现在县城找不到工作。结语回县城发展后感到后悔的情况其实并不在少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愿景与内心追求。倘若你内心极度渴望稳定、安逸的生活,与此同时,又能够坦然接受县城所存在的种种限制和挑战,那么回县城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县城你可能没有那么多繁华的商业中心和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但你能拥有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光,享受宁静与平和。然而,要是你渴望广阔的舞台,或者只是单纯厌倦当下的生活,想换个环境,还是应该慎重。毕竟,大城市拥有更多的机遇和资源,能够为你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要知道,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为重要的。▍往期内容>>《留校失败!做师资博士后,转编制教师的成功几率到底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32期》>>《博士高薪引进竟被“坑”,高校招聘的水有多深?丨高才情报局第131期》>>《有编制!硕博想进高校,还有这些机会……丨高才情报局第130期》2024-07-25796 浏览 · 1 收藏 -
留校失败!做师资博士后,转编制教师的成功几率到底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32期
“学院领导都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学校政策是这样,没办法。”“同时,他们还承认新进来的教师成果远远不如我。”“有的人留校了,有的人没有,具体标准是什么,不知道。”“所谓的‘原则上’,就是想要你的时候‘不需要’,不想留你的时候‘必须有’。”以上内容来自某博士在社交平台的经历分享。据该博士透露,她以学校为第一单位,本人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了7篇SCI,其中一篇是ESI高被引。同时,主持博后面上、国自然青年各1项,校级项目1项。手握多个成果,就连学院考核也是优秀,本以为留校胜券在握,未曾想,最终等来的却是无法转为教师,需及早另寻出路的消息。而这一切的起源,就在于她当初选择了做「师资博士后」。尽管高校不断向人才抛出橄榄枝,师资博士后这一身份却始终饱受争议。究竟师资博士后潜藏着哪些风险?承诺出站后可以转为教师的师资博士后又是否值得做?01.师资博士后与教师岗的待遇差异该博士表示,在当初的offer中,师资博士后的待遇是最差的。那为什么她还做了这个选择?因为该学校走博士后评职称快,而且学校有团队,对自己产出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有师姐就是通过师资博士后进的教师岗,现在已经是教授了。考虑长远的发展,她决定走前人走过的路。这是做师资博士后的一个问题——待遇较差。首先,师资博士后是没有编制的。部分公告会通过“出站后可入编”的话术吸引人才,但“可入编”解释空间很大;还有个别公告中表述有编制,大概率是学校的流动编制。要知道师资博士后本质还是博士后,而博士后是一个短期的岗位,几年后是要出站的,这样一个岗位不可能有编制,即使有,也是出站且成功留校后才会考虑的事。其次,师资博士后岗位待遇一般比讲师高,但是师资博士后算的是综合年薪(全口径工资),其中有一部分是政府补贴。而且师资博士后与专任教师在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上也有所不同——具体看当地和学校政策。比如有的学校只提供博士后公寓,是不提供安家费的。尽管师资博士后待遇上不比教师,但是工作量却跟教师不相上下。师资博士后=师资+博士后,也就是教师的工作你得做,博士后的工作你也得做。当然了,具体工作量和职责分配要看学校。以案例中的博士为例,每年承担教学工作量约200课时,另外还要承担研究生复试,本科生毕设、答辩,建模竞赛等,与教师工作相差无几。赚得少,干得多,大部分人选择师资博士后,看中的是:可以留校——直接进教师岗进不去,那就做几年博士后,然后申请进教师岗。从这个角度来说,师资博士后是一个机会。但同时,也是一场赌博。02.师资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几率有多大?师资博士后能否留校任职,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当属科研成果——学校会与人才签订协议,明确留校所需达成的具体条件。然而,达到协议要求就一定能留校吗?答案未必如此。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留校名额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学校往往会在达标的人员中“择优录取”;另一方面,学校政策可能发生变动,说不要就不要了,总之,最终解释权掌握在学校手中。就像案例中的那位博士,别人能够留校,她却不行,具体的标准无从知晓,一切都由学校说了算。所谓“出站后择优进入事业编制”的说法,实际上,出站后迎接你的可能不是入编,而是失业。最惨的情况是,做了几年师资博士后,没能成功留下,当初能去的单位也进不去了,赔了夫人又折兵。03.关于做师资博士后的求职建议从求职的角度考虑,如果师资博士后确定不能(优先)留校,那么选择这类岗位的必要性不大,还不如直接寻找正式的工作岗位。否则,出站后还要再找工作,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谁知道过了几年招聘要求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那对于有留校机会的师资博士后呢?首要是看学校要求高不高,评估自己的科研能力能否达到学校的考核标准,只有完成任务才有资格谈留校的事情。再有就是在商议过程中需要留意:博士后出站后是给什么职称,评定职称时博士后期间的成果能否被采用,是“择优留校”还是“达标留校”。建议优先选择“达标留校”,否则到了竞争的时候,其中的灵活操作空间可能比较大。决定从事师资博士后之后,务必牢记要将科研置于首位,不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要求,也要为自己多积攒成果。即便最终无法留校,在求职时,博士后期间所取得的成果也能成为自身的有力筹码。此外,还要注意合同中的原则性要求。就像上文提及的博士,合同中明确原则上要有一区成果,若没有,可用其他标志性成果替代,可后来学校却仅以当事人没有一区成果为由,加以刁难。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别人可以自己也没问题,尽量完成原则性要求,不给人落下话柄的机会。求职之路上,实力与运气缺一不可。有时候遭遇失败,不是你不好,而很可能只是欠缺了那么一点运气的加持。▍往期内容>>《博士高薪引进竟被“坑”,高校招聘的水有多深?丨高才情报局第131期》>>《有编制!硕博想进高校,还有这些机会……丨高才情报局第130期》>>《我,一个入职了辅导员的倒霉蛋丨高才情报局第129期》2024-07-181127 浏览 · 0 收藏 -
无考核,给编制,大学行政岗凭什么“高人一等”?
算上今年,已经是张君在高校的第四个年头。不算新“青椒”的她,因为考核绩效和项目申报等事情,和行政处的同事发生了多次矛盾……“每次一问绩效打分依据,就说是领导决定,问有没有具体的文件参考,院里又改规则了?就会被劈头盖脸一顿数落……”“高校的部分行政老师,明明只是通过他们办事,最后都变成求着人家办事……”一边是考核压身,流水般的专任教师;一边是手握权力,稳坐钓鱼台的行政人员。有大学老师表示:“你们高人一等是吧?那我……打不过,就加入。”现在许多博士都优先考虑去大学行政岗了。01.博士不做科研,也去做行政了?博士居然不做科研教学,跑去做行政?2024年了,这样的例子正在增加。2024年3月,浙江省人社厅官网发布了《浙江省省属事业单位2024年特殊专业技术岗位招聘信息》的公告。岗位需求表显示:省内一所普通公办本科的科研管理岗,仅招1位,要求35岁以下,博士学历。随后到了4月,高校官网的复试名单显示:经过简历资格筛选,最后有24位博士继续竞争1个科研处的行政岗。高校行政,原本多是硕士岗位。现阶段下,原来有不少博士也认为:大学行政岗的性价比,比专任教师更高……“能干行政,谁卷青椒?行政收入并不低。”“某985,行政岗收入比一线教学老师,高出一倍。”“某科研处行政,不兼课,不发论文,不做科研”考核难度小,有编制,收入比专任教师高,岗位稳定……还有“过来人”表示:高校行政岗,且报且珍惜,在某些地方,已经有博士连行政都考不上了。02.大学行政岗,招聘门槛正在上升从门槛上看,一些公办本科的行政岗,至今还是“硕士起步”,也能提供编制。同时,另有一批有编的公办高校行政岗(不限于办公室行政岗、党委、人事处、行政秘书、科研行政等),博士已经是最低学历要求。图源:高校人才网整体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普通公办本科,硕士行政仍有入编机会;学校层次越高,比如省重点、双一流及以上的公办本科,再或者沿海地区的高校,大学行政的学历门槛很多都是博士了。还有个别公办高职,行政岗也要求博士,有编+职称直接给到副高。不过这种入校即领导的行政管理岗,定位更偏管理,而不是一线执行了。可能因为编制诱惑力大,甚至还有直接“薅羊毛”博士的大专院校,岗位名字平铺直叙——“专业教师兼行政工作”。大专,要博士,教学+行政+科研,甚至还要工作经验和省奖才能入职?我的行政同事:“旅游专业,科研成就……还好我早几年就进高校了。“能预见到,虽然现在很多博士也在考虑大学行政,但报名最多的仍然是有编的岗位。许多高校新出的行政岗位正在“无编化“试水,且仍然不减报考热度。那么一些专业“天坑”、就业困难的博士,未来也或许会优先考虑,加入和硕士竞争行政岗的赛道。同时,关于大学行政岗,官方新政这几年也是层出不穷,深刻贯彻了那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举措。先上岸,赢一半。03.那么,硕博如何找到合适自己的大学行政岗?如果你是硕士,公办高校的行政岗位数量不多,除了本校以外,也可以看一些研究所,行政岗的专业类型涵盖非常多。我遇到过一些文科生,看到研究所名字都是理工医学类的,一开始就筛掉了招聘公告,然后错失上岸机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招聘公告》(来源公众号:高才海外HiTalentGlobal)同时,硕士们也可以多找下艺术类公办高校行政岗。比如中国戏曲学院,给编制,硕士起步。(这所高校的难点在于,硕士要先搞定北京户口……)如果你是博士,高校行政岗大部分还是任挑的,哪怕不是京户也能报名(笑)。网上一些说“博士简历都过不了”的情况,其实多是有职称要求的高校领导岗,所以,有的博士还会先做专任教师,评上了副高,再转行政管理岗,评不上,也有机会申请调岗。结语都说行政工作繁琐,强调上行下效。管理“上”不行,那对“下”也很难有效率。所以,有的行政做成“小官”,有的行政累成“孙子”。但不管哪种,从大学行政岗的改革趋势上看,它的门槛、竞争力度、发展空间、工作强度等,年年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后,作为一个也做过多年行政工作的高校“老油条”,真心想说一句——“岗位无高低,尊重无贵贱。”个人的处事态度远大于岗位本身。高校选择很多,希望大家都能顺利上岸。注:本文部分资料源自公众号“高校人才网V”“高才海外HiTalentGlobal”、小红书、浙江省人社厅官网、各高校官网等。2024-07-15827 浏览 · 1 收藏 -
我,一个入职了辅导员的倒霉蛋丨高才情报局第129期
“大学四年换了两个辅导员,现在是第三个了,希望她能加油,坚持到我毕业……”而我,就是那个入职辅导员的倒霉蛋。学校很是贴心地没有告诉我前两个辅导员为啥不干——不然我指定能发现不对劲。当时学校特地给了我一个大三的班级,我心想:大三啊,都在学校待了两年了,懂事儿,好带,学校对我真不错!就在接手这个班级的第一天晚上,班长和学习委员就分别给我发了加油的表情包,现在看来,那可能是他俩给我的暗示,只可惜当时的我光沉浸在感动里:看看,多有礼貌的孩子啊!未曾想到不久之后,我会踏上一条鸡飞狗跳的辅导员职场之路……01.当辅导员的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忙!那种忙碌,真的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每天不是在忙工作,就是在去往忙工作的路上。就这,还经常看到网上有学生吐槽“总是找不着辅导员,不知道辅导员干什么的”。可能真的有摸鱼不负责的辅导员吧,但我跟他们完全是两个极端,辅导员工作时常让我感到不配休息。首先,我们学校有很多会议,经验分享会、部门例会、培训会、年级会议等等,还有给学生开的主题班会,试过最高记录是一天参加了4个会议,一周9个。开会有多烦人呢?它烦就烦在你好像也没干什么,但就是很累很累。而且明明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非要开个会议把大家拉到一起说。然后就是资料、检查、约谈、评比……辅导员的工作都很细碎,不同年级的工作事项也不一样,带不同的班级,那就是这也要做,那儿也要做。作为辅导员,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最担心的就是晚上接到学生的电话。只要手机铃声一响,我的心都得跳漏一拍,生怕有什么紧急情况。工作和生活几乎融为一体,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少之又少。即使下班了休息了,也会收到学生发来的信息,你说回复吧,担心他们以后更加肆无忌惮,你说不回吧,事情放着不做我又难受。有一次,有个学生在群里说“老师,很晚了,睡了”,我不知道她是说她们已经睡了,还是在提醒我早点休息。但我只想说,我也很想休息啊!我的工作,就像微博的slogan: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真的,不体验一下辅导员,你都不知道大学生能搞出多少花样。回想我本科的时候,多么安分守己啊,再看看他们:有分手想不开的——喝醉了酒,半夜在宿舍发酒癫,整个宿舍楼都在听她唱“说不上爱别说↘谎↗ 就一点喜↘欢↗”,同宿舍的搞不定把我喊过去,我路上听到的。(有一说一,唱得是真难听啊,难怪其他人要投诉。)有电信诈骗上当的——“老师,我在网上交易,给了钱对方不回复怎么办啊?”(警觉:你别是给我搞情色交易啊)“是什么交易?”“就是,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人,一千八买的,学习服务。”“什么学习服务这么贵,你不是被骗了吧?”“因为他说能帮我改期末成绩。”“……(深呼吸)你就是被骗了。”还有晚上偷跑出学校的——也就跑出一米吧,翻墙跳下来的时候就把腿摔折了,大半夜找不着同学,打到我这儿,一开口就是“老师救命啊呜呜呜”,差点没把我吓死……02.当辅导员的这几年,给我第二大的感受就是:选择大于努力。有些人说,去本科肯定比去专科好,但这其实并非绝对。虽然辅导员工作和生源素质有较大的关系(学生素质越高,管理起来就越轻松),但是学校领导也是很关键的因素。我有个同学,去了大专做辅导员,他说那里的学生没有那么难管,领导性格也比较好,整体来说还不错。所以辅导员工作体验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氛围。建议在入职前要做好学校背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声誉好的学校。再就是学院的选择上,本人在文理学院都待过,表示区别还是挺大的。虽然这么说不太好,但是文理科思维习惯不太一样,导致管理难度也不一样。理工科的学生通常比较省心,只要他们不打架、不犯错,就没什么大问题。而且他们通常比较直,发的通知,基本都会照做。而文科生想的就比较多,批判性思维强,对于老师的安排常有其他看法。再就是文科生(特别是艺术类)相对来说情感丰沛,性格敏感,更容易遇上人际/情感关系问题,陷入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处理起来还挺头疼的。当然了,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老师,都有义务去帮扶他们。作为辅导员,我始终坚信“以真心换真心”。虽然辅导员工作很累,但我在工作中能感受到学生们给予我的温暖与信任,那种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而这正是我做辅导员的最大动力,也是我选择成为辅导员的初心。▍往期内容>>《“放弃高校offer后,我到企业当牛马”丨高才情报局第128期》>>《高校大量招人又辞退?入职这类高校要小心!丨高才情报局第127期》>>《应届硕士入职民办高校,我都有哪些真实感受?丨高才情报局第126期》2024-06-281268 浏览 · 1 收藏 -
“放弃高校offer后,我到企业当牛马”丨高才情报局第128期
“博士进企业就是当牛马的。”说来惭愧,鄙人就是那个进了企业当牛马的人。你问我为什么不找教职?其实我一开始向高校投过简历,也拿到过offer,但我最后还是没去。除了因为企业给的实在太多,还因为我意识到,其实我并不热衷于科研工作。读博期间,我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移的发际线就是我每一个日夜努力的证明。我感觉越来越累,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一篇篇论文并没有让我获得太多成就感,反而得到许多焦虑。而高校,恰恰是一个要搞科研的地方。课题、论文、实验……待在这个圈子,我能预想到那些熟悉的工作日常。而回想读博的痛苦,仿佛就在昨日,我开始犹豫,高校对我来说未必是个好的选择。或许我是有些狗屎运在身上的,就在我纠结不已的时候,碰巧有家外企来我们学校宣讲。我了解了一下,那家外企的口碑不错,招聘岗位也跟我的研究方向契合,薪酬待遇也是很好的。于是,投简历,面试,一来二去,就通过了。一切顺利得就好像是上天给我指了条路,还拿着大喇叭让我快走,没多久我就决定:好吧,那就走了!对此,我的父母其实没什么意见——他们一向支持我,感谢他们从小到大都放手让我去选择我想要的。只是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网友们总会给我一种感觉:你博士进企业,你这辈子就完啦!有人说,进企业就是浪费学历;也有人说,等你35岁被裁你就后悔了;还有人说,企业每天都要加班,怕是有福也没命享……我觉得有些“妖魔化”了,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文科类,高校以外没有太多的选择,而且待遇水平也不好,所以进高校是大多数文科博士的选择。但工科类博士就不一定了,像我们专业,超过半数找了企业。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在企业工作其实还挺舒服的,虽然是科研岗,但科研任务并不重。关于加班的问题。我在外企工作,加班不是常态,只有在项目紧急或者突发情况的时候,才会需要加班。加班有加班费或者调休。有同学去了国企,也没有很多加班,可能私企相对压力大一点。另外,大家都说去高校当老师的好处就是不用坐班,但是实际上,不用坐班=时刻加班。因为我的爱人就是一名大学老师,经常晚上十点多还在工作,考核压力大,节假日也要搞科研、写论文、备课……大众常常看不到高校教师隐形加班。教师明面上看起来很自由,可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但那是针对高效自律的人来说的。对大多数普通人,真实情况是工作和生活没有边界。再就是35岁危机的问题。一说到去企业工作,很多人首先就会考虑裁员的风险,尤其是这几年,35岁职场危机被广泛讨论,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你问我担心吗?我担心过,但后来我发现担心没啥意义,该干嘛干嘛呗。我现在的收入是体制内的好几倍,先把钱赚到手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在我看来,如今想追求稳定几乎是不现实的,抵抗风险不能简单依靠一个编制。你看最近几年,高校教职卷得起飞,到处都是“非升即走”,哪里有稳定又好走的路呢?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选择,各行各业都有其利弊和风险,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份工作罢了,没有孰优孰劣。对我来说,工作就是一份谋生的工具。在企业工作,可能不如在高校的成就感强,高校里可以专注自己的领域,做自己想做的课题,但是企业要赚钱,目的性更强,你的工作是围绕公司目标进行的。另外,很多人对于到企业就业的吐槽,我觉得是可以在求职时避免的。比如说,博士进到企业,地位还不如本科硕士,人家根本不需要你那么高的学历;又或者是遇到不如自己的领导,在工作上处处打压博士等等。我并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我觉得这更多是因为就业方向选择不当所导致的。企业是有科研岗的,去这些岗位一样可以发挥所长。如果你去的是本科也能干的岗位,那自然是浪费学历,但问题是,一个博士为什么应聘本科岗位呢?就算找不到工作要向下兼容,也不是这样兼容的。我的领导也是博士,组里的同事大部分也是博士,公司非常尊重员工的学历和能力。所以我建议博士在求职的时候,尽可能选择选择大公司或者是一个重视人才的企业。进一步说,无论你想求职企业、高校还是别的,都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择相对较高的平台,千万不要贪图轻松,去明显低于自己水平的岗位,你想着“降维打击”,去了只会发现一身技能无处施展。▍往期内容>>《高校大量招人又辞退?入职这类高校要小心!丨高才情报局第127期》>>《应届硕士入职民办高校,我都有哪些真实感受?丨高才情报局第126期》>>《博士条件超标仍遭淘汰,高校招聘究竟看什么?丨高才情报局第125期》2024-06-201504 浏览 · 2 收藏
-
“粤港澳籍硕博学子研学走进湾区”深圳、中山专场活动举办
本报广州讯 (通讯员 粤仁轩)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感受湾区发展活力,投身湾区建设,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8月5日,“湾有引力·粤聚优才——粤港澳籍硕博学子研学走进湾区”深圳、中山专场活动正式启动。本期研学活动由广东省人社厅、广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联合主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澳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重点高校的50多名理工类硕博学子走进“深中”名企、探秘科研机构,沉浸式体验湾区发展的澎湃动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目标迈进,大湾区发展亟需一大批高素质青年人才大军。此次研学活动为期4天,聚焦深圳、中山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产业,精选各行业“第一梯队”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研学单位。其中,既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博士需求量大的顶尖科研单位,又有比亚迪、腾讯、华大集团等备受人才青睐的世界500强企业及科研机构,还有明阳智能集团等广东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本次活动为青年学子深入湾区、了解湾区、扎根湾区提供了更多机遇,也为深圳、中山等大湾区地市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创造了条件。为让学子们更好地了解湾区,广东省人社厅与省政府驻沪办、深圳市人社局、中山市人社局积极宣介湾区发展概况及引才政策。“有幸亲身体验深圳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创新活力,刚才参观比亚迪,他们的技术实力和持续创新精神深深震撼着我,让我透过这扇‘窗户’,窥见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强大实力,我对接下来的行程更加期待。”一位参加研学活动的青年学子感慨道。8月6日—7日,学子们还参访了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世界级工程“深中通道”,走进中山市研学。截至目前,“湾有引力·粤聚优才——粤港澳籍硕博学子研学走进湾区”系列活动已举办三期,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的硕博学子,先后走进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中山等市参访学习,成功推动一批学子将目光看向家乡、看向湾区,并入职南方电网、腾讯等大湾区的企事业单位。据介绍,为精准引进广东产业科技创新所需各类人才,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近年来,广东省人社厅积极探索招才引智全链条服务模式,不仅创新推出“湾有引力·粤聚优才”研学活动品牌,还配套打造“粤好服务·粤聚人才”青年人才对接会,为专业对口的青年人才提供实习、挂职乃至就业创业的机会,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向湾区聚集,在省外高校学子、尤其是粤港澳籍硕博学子中产生广泛影响,促成2242人次达成岗位意向,助力广东重点产业企业吸纳青年科技人才。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引才策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互设人才工作站等方式,与国内重点高校建立招才引智长期合作机制,更加精准引进青年科技人才与大湾区产业对接。同时,将继续办好“湾有引力·粤聚优才——粤港澳籍硕博学子研学走进湾区”等系列品牌活动,发挥省级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广东省各地市与省外高校实现点对点对接,建立长效合作通道,常态化举办青年人才研学和对接活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拥抱湾区、建设湾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高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4-08-1417 浏览 · 0 收藏 -
教育部启动2024年科研助理招聘直播带岗活动
央广网北京7月24日消息(记者 吴佳怡)近日,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启动2024年科研助理招聘直播带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计量大学举行,全国多家有科研助理招聘需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用人单位和2024届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展开交流。此次活动旨在推动各高校、各用人单位充分挖掘资源和自身潜力,做大做强科研助理队伍,提高岗位收入和综合保障水平,为科研助理岗位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科研,在科研助理岗位上积累经验,提升本领,作出更大贡献。本次启动仪式后,东部地区、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科研助理直播带岗活动相继举行。东部地区由浙江省教育厅、临江高新区(杭州钱塘区)管委会主办,中国计量大学承办;北部地区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共同承办;西部地区由甘肃省教育厅、兰州高新区管委会主办,兰州财经大学承办;南部地区由广东省教育厅、佛山高新区管委会主办,佛山大学承办。科研助理招聘直播带岗活动通过直播间互动的形式,招聘企业和高校相关负责人就科研助理待遇、未来发展和社会保险补助等话题向广大毕业生答疑解惑。据悉,本次科研助理招聘直播带岗活动将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国聘平台、智联招聘平台开设专题页面,供用人单位免费发布科研助理岗位招聘信息,供高校毕业生浏览查询和投递简历。2024-07-2636 浏览 · 0 收藏 -
湖南出台新政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湖南近日出台《鼓励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十条支持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拟从启动经费、编制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在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措施》明确,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担任首席专家。针对高层次人才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流动面临的编制去留问题,《措施》提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自主设置流动岗位,用于自主引进和派出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人才。《措施》还把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作为工程类、应用类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等限制,申报相应等级职称。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型科技类企业就业,贡献突出的博士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下放产业人才职称评审权,具备条件的产业技术机构、头部企业可以开展“湘产专场”高级职称评审。(记者俞慧友)2024-07-2314 浏览 · 0 收藏 -
选择定居地 74.8%受访青年优先考虑青年发展型城市
青年来到一座城,扎根一座城,会基于什么样的选择?2022年4月,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同年6月,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公布,长春、杭州、南昌等45个城市成为试点。与此同时,多地在推进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选择未来定居地时,74.8%的受访青年表示会优先考虑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42.5%的受访青年期待加大青年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受访者中,男性占52.7%,女性占47.3%;00后占19.4%,95后占32.5%,90后占33.8%,85后占14.3%。受访青年认为,青年发展型城市会有更多有利于青年的人才政策老家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95后姜伊从国外留学归来后,选择到哈尔滨工作,这是她曾经读本科的城市,她感受到了哈尔滨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对人才的吸引。“我觉得哈尔滨的人才引进政策很好,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领到连续3年、每月2000元的补贴。入职的单位对人才也很重视,相关的人才培养路线明确。比如刚入职时,会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进入部门后,有完整的传帮带体系,有专门的导师带我熟悉业务,了解相关技术。”北京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张芊芊说,青年发展型城市会有更多有利于青年的人才政策,还会扶持一些新兴产业,为青年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我觉得年轻人可能会优先考虑这些城市”。选择未来定居地时,74.8%的受访青年表示会优先考虑青年发展型城市。国营芜湖机械厂型号主管叶彦雷,在毕业选择未来生活城市时考虑了很多方面。“我首先关注一个地方的人才政策是否友好,对青年发展是否重视。目前就职的单位专注于航空装备的维修,是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航空保障企业。芜湖建立了航空产业园,还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航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姜伊之前曾去上海实习过,但她觉得生活节奏比较快,每天还要面临较长的通勤时间问题,自己不太适应。她觉得现在的薪资待遇能满足自己在哈尔滨的生活需求,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下班后大家一起约着出去吃烧烤,到公园散步,很有幸福感。”不仅如此,她觉得自己对哈尔滨比较熟悉,在这里工作离父母近,也离家近。四成受访青年期待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张芊芊期待,青年发展型城市完善公共空间,比如多一些绿地公园,多建设游泳馆、体育馆等,让人陶冶情操、缓解压力,同时完善周边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方便假期周边游。张芊芊还会关注城市对大学生衣食住行的重视程度。她觉得大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经验,初入社会时可能会在住房等方面踩“坑”,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对青年有更多保障。“虽然哈尔滨的房价不是很高,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房租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希望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廉租房、公租房,方便年轻人申请,为年轻人提供住宿保障。”姜伊说,对年轻人来说,在一座城市扎根,住房是很重要的方面。“此外还要让青年感受到个人发展的动力。”姜伊目前在做与智慧锅炉模型预测有关的工作,她所在的单位在朝着能源转型的方向前进,这让她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很有意义,愿意为能源数字化转型添砖加瓦。姜伊认为,一座城市适合年轻人发展,要有自身的优势产业,让年轻人有希望、有奔头。对此张芊芊非常认同,“一个城市想要快速发展,一定要有优势产业。吸引更多青年,从而不断推动城市发展”。叶彦雷觉得自己在芜湖找到了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平台。“单位让我作为牵头人负责装备维修数智化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的规划和建设,推进了多个重点项目,这让我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我非常喜欢这座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城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42.5%的受访青年期待加大青年创新创业扶持力度,41.6%的受访青年期待提供专业性就业指导服务,41.0%的受访青年期待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39.5%的受访青年期待为青年婚恋搭建交流平台,37.8%的受访青年期待为子女托育、入学提供便利,33.7%的受访青年期待降低年轻人的购房成本。量子计算芯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贾志龙说,让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在一个城市里共同创造价值,城市就要更加创新、包容。“青年是充满活力的,希望一个城市除了有让我们发挥能力的工作机会,还能充满新奇的东西,有更多的机遇,让我们能了解到更广阔的社会。”姜伊觉得一些城市小企业的薪资待遇、社会保障做得还不够规范,有的没有“五险一金”,她希望企业更加正规,对年轻人的就业保障更多一些。“我们公司在合肥市的高新区,离主城区比较远,一些设施还不太完善,但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这些方面都会得到改善。”贾志龙能感受到合肥在城市规划、就业环境、居住保障等方面都在努力给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希望能进一步挖掘文化魅力,丰富青年文旅体验。”叶彦雷理想中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包含3个特征:首先是充满活力,青年愿意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奋斗拼搏。其次是基础保障完备,在职业发展、生活保障、创新创业等方面为青年提供支持。最后要足够包容,能够接纳青年人才,能在青年落魄和沮丧时给予温暖和鼓励。此外,30.5%的受访青年期待完善对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29.9%的受访青年期待维护青年合法劳动权益,26.6%的受访青年期待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22.4%的受访青年期待提供“一站式”便捷化办事服务,15.3%的受访青年期待开放更多免费体育活动场所,9.0%的受访青年期待打造“青年夜校”等文化空间。(应受访者要求,张芊芊为化名)原标题:选择定居地 74.8%受访青年优先考虑青年发展型城市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42.5%受访青年期待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2024-07-1128 浏览 · 0 收藏 -
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大幅增长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的麦克罗波洛智库今年发布了更新版的全球人工智能(AI)人才追踪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多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储备和流动情况。报告认为,目前全球前2%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者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原籍为中国或工作所在地位于中国。《纽约时报》等外媒分析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占据领先地位。中国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和“蓄水池”,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了创新要素。“中国成为培养AI人才的重要国家”麦克罗波洛智库的报告研究了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从本科院校、硕士院校到博士院校的成长路径。报告显示,从本科院校来看,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而在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高校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占全球的比例还只有29%。“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大幅增长。”《纽约时报》日前报道称,根据麦克罗波洛智库的报告,在美国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占38%,美国占37%。从一些关键指标来看,中国已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产出国。“中国成为培养AI人才的重要国家。”《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日发文表示,中国近年来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占比持续提高。韩国经济新闻网站《EToday》报道称,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人工智能研究的顶尖人才数量快速增长。“随着人工智能行业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库’迅速扩大。”数字安全调查媒体《网络新闻》网站报道称,中国培养了一批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创新和进步。“中国对AI教育进行了大量投入”外媒关注到,中国近年来正在加快推进数字教育,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自2018年中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来,许多中国高校已建成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专业近年来成为中国高校设立专业的热门方向。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的突出地位得益于对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从2020年到2023年,人工智能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高校最受欢迎的专业。“中国对AI教育进行了大量投入。”《纽约时报》分析称,自2018年以来,中国新增了2000多个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其中300多个设立在知名高校。中国各地也在加快行动,打造人工智能人才与科创高地。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明确今年9月,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2022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达到30万人。京沪之外,深圳、广州等多地也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和建设印发政策文件,发力创新人才培育。美国市场情报公司IDC发布预测数据表示,2027年,中国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将达381亿美元,约为2022年的3倍。其中,中国地方政府将尤其重视相关领域投资,积极响应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号召。走进人工智能行业,中国科技企业正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孵化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日前报道称,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数遥遥领先,其中,许多专利的申请者来自中国企业。报道援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表示,从2014年至2023年,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利申请总数超过5万件,其中,中国提交了超过3.8万件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内容涵盖自动驾驶、文件管理等多个方向。名列前茅的申请者来自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援引麦克罗波洛智库研究员的分析表示,过去几年来,中国在大学扩展了人工智能培养项目,同时,中国也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行业,以招收、吸引人才。得益于高校与行业的共同努力,更多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了人工智能行业。中国研究人员逐渐成为尖端人工智能行业的中坚力量。“AI人才是未来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外媒报道称,随着人工智能领域飞速发展,未来中国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针对人工智能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还将进一步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正在推高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报道称,中国的大型科技企业、初创公司、金融企业等都在尽力争取优秀人工智能人才。未来,预计中国还将产生数百万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对熟练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而中国的高技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还有广阔空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AI人才是未来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高校目前的培养项目多数围绕关于人工智能在工业和制造业中的应用,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培养项目相对较少。未来几年,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趋势还需要密切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的培育,关系创新能力与工业生产力,将塑造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报道表示,“在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家方面,中国有领先优势”。“中国已培养了相当一部分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正在选择进入国内的人工智能行业工作。”《福布斯》杂志发文称,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的积累,将助力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2024-07-0828 浏览 · 0 收藏 -
浙江浦江:推动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本报浦江讯 (通讯员 洪海松 冯健俊)近年来,浙江浦江县深化人才服务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人才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氢十条”等专项扶持政策,为人才在氢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创业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对获奖项目提供最高200万元的创业资助,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业动力,推动2个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在浦落地。建立每月“圆桌例会·问需贤才”恳谈会机制,聚焦人才在创新创业、生活安居等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通过人才自提、入企调研等方式形成问题清单,邀请各领域人才代表共解难题,闭环管理,推动问题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已累计协调解决人才各类难点堵点问题37项。制定下发《关心关爱人才10条意见》,针对高层次人才群体,建立了县领导“联系一名高层次人才”机制。组建由高层次人才专业服务团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属代办服务,涵盖创业创新、政策兑现、教育住房等多个方面。今年以来,累计帮助兑现入职补贴、购房补助、项目补助等各类资金超1500万元。2024-06-268 浏览 · 0 收藏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需求目录发布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需求目录》在四川发布。该《目录》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重点人才项目,已连续开展三年,对引导各类人才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领域集聚、助力更好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目录》聚焦四川域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重点产业,通过抽样调查3252家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和梳理分析1.6万家企业人才数据,全面摸清六大重点产业的人才现状、需求、供给与流动情况。发布会前后,同步举办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国聘行动”“智汇天府”公共招聘进校园等线上线下招聘引才活动。线上招聘活动可登录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https://chrm.mohrss.gov.cn)、四川公共招聘网(http://www.sc91.org.cn)、四川人才网(https://www.scrc168.com)和重庆英才网(https://www.cqtalent.com/)参加。2024-06-2536 浏览 · 0 收藏 -
长春市二道区:实施专项行动引进博士人才
本报长春讯 (通讯员 王新)近年来,长春市二道区持续深化人才政策措施,实施“东城梧桐”培育计划,开展“百名博士专项引才”行动,大力引进储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多措并举引才。与国内60余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部门)建立对接合作关系,深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35所高校举办专场宣讲会、现场招聘会等引才活动,为有引进意向的人才提供研学实践平台,报销往返路费和食宿费。优化招录流程,区委书记直接与人才面对面,变面试为面谈,大幅缩短引才招聘周期,截至目前,引进高水平专业博士人才27名。优厚待遇留才。发挥编制撬动作用,引进的博士人才全部落实事业单位编制和相关福利待遇,并根据人才类别、层次分别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生活补贴。为正式聘用人才提供10年的精装住房居住权,居住期满后,给予最高不超过40万元购房补贴或居住5年后,给予15万元一次性安家补贴,同时提供随迁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相关保障,拿出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引才留才。系统培养育才。绘制“产业地图”与“紧缺人才目录”,按图索骥、靶向施策,博士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互选,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推行导师制,由区级领导和单位“一把手”任“双导师”对博士人才成长进行全过程、多方面培养,择优选派114名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服务。将博士人才培养与课题攻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相结合,通过研讨授课、专班锻炼、项目实践等方式,形成国家级项目成果2项、专利1个,切实将人才力量转化为发展增量。2024-06-1311 浏览 · 0 收藏 -
“外籍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打造全方位服务新体验
6月3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全新推出的“外籍人才综合服务平台”(www.chinajob.com)正式上线。该平台旨在通过 “全链条、集成式、便捷化、线上线下融合”的综合信息服务,提升外籍人才在华工作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外籍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是公益类、服务性、社会化、指南型平台,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场景化,面向工作、经商、学习、旅游等不同群体,设计美食、娱乐、交通、观光、医疗、汉语学习等多类在华生活场景,提供初次来华各项指南,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准确导航;一站式,集成权威的政策服务、精准的资讯服务以及贴心的生活服务,打造一站式信息集市;友好型,采用全英文版面,选取高频事项问答,突出外籍人才沉浸式故事分享,注重亲切友好的互动体验,符合外国人使用习惯。“外籍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设置七大主要栏目:人才政策、活动预告、重要事件、求职招聘、中国故事、城市频道、生活发现。未来,平台还将举办各类线下活动,如政策发布宣介、魅力城市走访、高新技术企业参观考察、面对面招聘对接、地方特色文化体验等,服务更加贴心、更具温度。2024-06-047 浏览 · 0 收藏 -
长春打造“青年人才城”
本报长春讯 (通讯员 长组轩)近年来,吉林长春市落实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精神以及省委人才工作决策部署,积极改革体制机制,以高质量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为抓手,全力打造“长春青年人才城”,搭建平台载体、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引育途径、强化激励保障,不断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长春人才创新港”,搭建青年人才集聚平台。深入系统谋划“长春人才创新港”建设。在创新港核心区突出“产业为轴”,把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贯穿联动;注重“科教为翼”,把高水平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最优质的科教创新资源汇聚起来,促进科教产才资源协同融合;强化“园区支撑”,把分布在周边的产业园、科技园、孵化园进行整合,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载体。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人才政策升级版”,推出8大方面36条具体政策,为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生活保障、培养引进等方面保驾护航,出台“长春人才创新港”特别政策,在创新创业扶持、创新能力建设、区域人才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大创新和突破,为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在长干事创业提供优质政策保障。实施“大学生留长工程”,优化青年人才引育途径。启动“百万大学生来(留)长工程”,建立“4920”工作体系,围绕政策、事业、待遇、感情4个方面,推出政策引领、政策性岗位开发、产业筑巢、创业扶持、就业集聚、安居保障、宜业优待、双元合育和拴心服务9项行动20条举措,连续四年每年吸引留住大学生突破10万人,七年来引进留住大学生63万人。在东北率先组建长春人才服务局,全面开展产业人才、企业人才、青年人才服务工作,组织“五优”服务进校园,开展“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长春产业行活动,2023年开发就业岗位10.5万个,吸引留住博士3400余名。在原有高校毕业生安家补贴的基础上,创新出台博、硕、本每月2500元、1500元、1000元租房和生活补贴政策,累计兑现政策资金5.8亿元。实施长春市服务振兴突破三年行动——汽车、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三大人才专项计划,出台招聘管理办法,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和硕士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进行专项招聘。统筹建设长春市大学生实训基地,创新建立人才培养“双元合育”模式,首批20家实训基地已经挂牌成立,搭建了企业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的有效渠道。建设“长春青年人才城”,健全青年人才居留载体。成立东北首家国有人才集团,构建“人才+服务+资本+科技+产业”多链条发展路径,研究出台《关于推进长春青年人才城(人才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建设2万套、10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重点建设“润寓”九个区块青年人才社区,呈现“一城、九区、三体”空间布局,配套制定《“长春青年人才城”人才公寓使用管理办法》,提升青年人才居住生活等方面综合保障水平,2023年投入使用4029套,入住3700余人。启用总投资42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的长春国际汽车城人才生态小镇,入住外籍青年专家人才50余户119名。综合长春市人才公寓、国际人才公寓,长春人才发展集团在运营公寓达到8251套,实现全城覆盖,累计服务26000余人,全力打造“东北规模最大、国内模式最新”的青年人才服务品牌。培植“青科创培育品牌”,激励青年人才创新发展。以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为重要载体,实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工程。举办“新区杯”“启明杯”“众创杯”“摆渡杯”等10余项创新创业大赛,为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平台。仅“超越杯”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就已经成功举办9届,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多个领域,累计征集创业项目2144项,吸引各类参赛青年6800余人,发放天使创业扶持资金2000万元、人才奖励资金164万元,200余支创新创业团队在长春落地开花,竞相绽放。开展职称自主评审授权,向研奥电气等72家企业下放30余个副高级、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企业年自主评审职称800名。举办首届长春市人才节(企业家节),评选“新生代优秀企业家”10名,建设长春市企业家学院,年度培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小老板”1000人次,培训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及企业管理者10000人次。2024-05-3113 浏览 · 0 收藏 -
清华学生去年赴西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增长超两成
日前,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2024届毕业生就业进展平稳有序,近九成已取得工作录用或完成签约。同时,该校也对近几年清华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介绍。据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介绍,近年来,清华大学以西部、东北地区公共部门就业为引领,带动全口径人才输送。通过举办“西部人才周”“西部人才月”系列活动,邀请西部省份企事业单位“组团式”入校引才,同时,西部就业恳谈沙龙、校友经验分享会陆续召开,地域行就业实践活动实现了西部和东北省份的全覆盖。从数量上看,仅2023年,便有近千家西部地区招聘单位走进清华园,超过往年均值3倍,并占入校招聘单位总数40%。近3年来,该校共有1100余名毕业生赴西部、东北地区就业,2023年,该校在西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较2022年增长22%,一大批毕业生长期扎根艰苦偏远地区。在就业行业上,清华大学为引导更多学生投身实体经济和国防科工领域,构建了“1+N”招聘服务模式。“所谓‘1’,是指1次招聘会。”张超表示,该校先后举办“走进制造业、走进能源业”“国防科技人才周”“国防科技人才月”系列活动,2023年邀请十大军工集中招聘,200余家二级单位5000余人次学生参加,这些数字均创历年记录。所谓“N”是指“N场就业引导活动”。该校先后组织多场行业讲座、企业开放日、应聘行实践、校友沙龙等专题活动。2023年,讲座交流活动吸引学生超两万人次参加,2500多名学生到全国各地500余家重点单位开展“应聘行”实践,参与实践毕业生整体就业转化率超过50%。近三年来,清华大学共有2100余名毕业生赴国防科工领域、制造业、能源业就业。2023年,在国防科工领域就业的清华大学学生人数较2022年增长25%。此外,近三年来,清华大学共有近3000名毕业生到学术单位就业,其中20名毕业生取得海外高校教职,近400名毕业生前往省属高校任教。2024-05-3116 浏览 · 0 收藏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劳动力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近年来,伴随算法算力的不断进步和海量数据的持续累积,人工智能正在从“决策式”时代迈入“生成式”时代。十年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决策式人工智能短期内难以突破感知操纵、创造性以及社交智慧等瓶颈,并预测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业将更易被取代。仅仅十年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就颠覆了这一观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改变现有职业性质的同时,也孕育了众多新兴职业,不仅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将淘汰一些传统技能。职业任务更替:从决策式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决策式人工智能的设计目标是模拟人类的决策过程,通过分析输入的数据和信息,然后做出最有可能的决策,通常用于需要快速、准确决策的场景,例如金融投资、医疗诊断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又称为创造性人工智能,是一种能够生成新的、与人类创造力相似的输出的人工智能。它的设计目标是模仿人类的创造力,通过学习和理解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然后生成新的、创新的内容,通常用于需要大量创新内容的场景,例如艺术创作、新闻写作等。与决策式人工智能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所需的算法能力更为强大,数据规模更为庞大,能执行的任务也更为复杂。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拥有预测能力,更展现了独立判断、内容创造和社交智慧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将智能应用的范围扩展至脑力劳动领域。在决策式人工智能时代,多数经济学家都持有人工智能具有“常规替代性”的观念,即人工智能更易替代那些执行可重复性高的常规任务的劳动力,而对于需要面对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非常规任务,则仍依赖劳动力。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向生成式的转变,机器人执行的任务范围开始延伸至非常规任务,劳动力的职责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协助艺术创作者收集素材、分析观众偏好,从而提高创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对于深度的社会洞察、情感表达、艺术审美等高阶任务仍需人类来完成。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分析学生特点、制定和优化教材、批改作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律师完成文档审核、案例分析、合同草拟和基本法律咨询等,但出庭辩护、建立客户关系、伦理判断等工作仍需由律师亲自完成。即便生成式人工智能极大扩展了可自动化任务的范围,改变了人类在许多职业中的角色,但涉及深度专业知识、情感理解、艺术创作和道德判断等方面的任务仍然依赖于人类。人工智能不仅会改变职业任务,还催生出众多新兴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纳入了97个数字职业,这些新增的数字职业占到了本次修订新增职业的61%,展现了数字职业的快速增长趋势。这些新兴职业涉及监督或维护人工智能系统、提供更高级别的创意和决策等。例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主要负责数据标注、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以及性能测试跟踪等;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分析、研究、设计、优化和管理等;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负责电子数据的提取、固定、恢复和分析;智能楼宇管理员则主要负责智能化建筑系统的操作、调试、检测和维护。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技能需求变化人工智能的持续突破正在触发职业任务的转型,这无疑将重塑各个职业对员工技能的需求。进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可以实现数据分析、财务事务处理和文档归类等高精度、高重复性任务的自动化,甚至一些初级创作或设计任务,如视频制作、文本编辑和程序设计也可由人工智能完成。因此,基本的数据输入和处理技能以及执行简单重复性任务的能力将逐渐被淘汰。但生成式人工智能仍无法完成涉及战略规划、复杂问题解决、高级创意设计、情感交流、复杂社交环境及高专业技能知识的任务。因此,这类任务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也将愈发重要。此外,人工智能还将通过创造新任务,对劳动者提出新的技能要求,例如数字技术应用、数据解读、跨领域合作、远程操作等能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技能需求快速变化,劳动者是否应该专精于单一技能,还是尽可能地学习多种技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目标、兴趣和市场需求。专精单一技能可以助力劳动者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并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出,但单一技能劳动者在岗位转换过程中,也可能会因缺乏灵活性而难以重新获得工作岗位。掌握多种技能可以帮助劳动者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但会导致其对某一专业领域研究的深度不足而难以成为专家。因此,劳动者不应仅局限于提升单一技能,也不应仅满足于浅尝辄止地学习多种技能。更为合适的方法,是发展一种“T形”技能结构,即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同时具备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得劳动者既能保持专业深度,又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人机协作: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向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技术性失业等问题,也可能引发知识产权和隐私安全问题,但它能够将劳动者从重复性、高强度、高危险性的体力劳动以及初级创造与设计任务中解放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人类安全,还可以促使劳动者将更多精力投入更为复杂、更为精深的任务中,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学会与其合作共生是劳动者适应数智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破解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问题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纷纷采取各类措施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工作方案》等。目前看,我国在数字技能培育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创新创意、情感理解、人际交往技能方面的培训依然存在不足,需要劳动者与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构建更加适应人机协作的新型工作环境。对于劳动者来说,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至关重要,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新技术发展趋势,并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需要加强对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式,更要注重提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软技能。在培训方式方面,应善于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和在线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带领劳动者积极参与实际项目或借助模拟平台进行实战练习,以增强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加入技能学习社群或交流群等,加强与其他学习者和专家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者需要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政府相关部门应整合各方资源,为劳动者搭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首先,推动现有教育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岗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创新性、反思性与社交性技能的培育,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并规范化该类工具的使用。积极推动教师教学思维与方法的转变,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沉浸式和互动式学习场景,增强教学活动的体验感和趣味性。其次,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机制,推动企业、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技能培训项目或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最后,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使用,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并积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和提供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培训项目和课程,为劳动者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与培训资源。(作者:李金城 王林辉,分别系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2024-05-2913 浏览 · 0 收藏 -
河北雄安新区公布37个“特岗特薪”岗位
记者近日从以“聚雄才·创未来”为主题的雄安新区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的启动仪式上获悉,河北雄安新区公布了2024年“特岗特薪”岗位清单,包括16家企事业单位的37个特聘岗位。此次公布的37个特聘岗位,包括中移雄安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贸易谈判代表、中国星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技术专家、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环保领域高级研究员、中国雄安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雄安宣武医院首席专家等。据介绍,为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雄安新区执行“特岗特薪”政策,将岗位分为A、B、C三档,根据聘用对象岗位类别,按用人单位给付薪资的50%至100%给予岗位奖励。“特岗特薪”政策重点支持疏解央企总部及二、三级企业或创新业务板块引进的高精尖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新区五大高端高新产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创新平台等引进的行业领军人才。在启动仪式上,专家认为,“特岗特薪”政策将为雄安新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为促进人才交流,在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举办期间,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还组织了“聚青年人才 创未来之城”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交流会。会上,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王彦伟和雄安新区党群工作部部务会成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文彦详细解读了雄安新区针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所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更好发挥人才对雄安新区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启动仪式上,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同京津冀三地人社部门签署了《京津冀高层次人才支持雄安新区2024年合作备忘录》。据介绍,备忘录以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引导京津冀从举办人才交流活动、打造人才服务品牌和人才引育三方面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三地产业、地域资源优势,助力雄安新区引才引智。(记者陈汝健)2024-05-2825 浏览 · 0 收藏 -
“具身智能已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具身智能旨在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软硬件结合智能体,以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在真实物理环境下执行任务为主要方式,来实现人工智能的进化,具备自感知、自认知、自决策、自执行、自学习等智能特征。”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表示,具身智能已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5月25日至26日,以“大模型具身智能”为主题的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在东莞举行。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在内的40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东莞,聚焦大模型时代下具身智能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走向展开研讨,以期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会议现场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多学科技术,正推动智能经济时代加速到来,2024年也被业界视为具身智能发展元年。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会上发表题为《大模型时代的具身智能》的特邀报告。张钹表示,第一代人工智能基于知识的推理模型,属于知识驱动,模拟人类思考、理性行为。第二代人工智能是数据驱动,针对特定领域,利用特定模型(算法和算力),完成特定任务。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核心思想一定要建立人工智能的理论,人工智能当前面临的问题就出在到现在为止没有理论支持。“正因为缺少理论,造成当前社会对语言大模型的认知处于模糊阶段,对涌现的现象难以解释。”张钹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知识驱动+数据驱动,利用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等4大要素,构建可解释与鲁棒(稳健)的 AI理论与方法,发展安全、可控、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AI技术,这是推动AI创新应用与产业化的必经之路。”“服务机器人会成为未来一个机器人发展的增长点。如医疗、康养、清洗、农业、物流、酒店接待等领域应用的专业服务机器人,其增长率会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的增长率。”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院长陈小奇在会上预测,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会走进千家万户、各行各业。未来,我们跟机器人的互动,会像我们如今跟手机一样紧密。陈小奇现场分享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先进制造的应用与展望》特邀报告。他呼吁在场的科技工作者们一定不要忽视机器人发展的这种潮流和趋势,并把握住这个趋势,“把中国的智能机器人,包括人形机器人,打造成一个国际领先的高地,我觉得我们在座各位都是任重道远的。” 东莞抢占人工智能产业风口当前,一幅竞逐人工智能未来赛道、奔涌“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图景正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徐徐展开。肖亚非致辞“东莞将全力当好大家的服务员和‘合伙人’,在项目资金、产业基金、产业空间、人才引留等方面,为大家在东莞创新创业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最优的服务。”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在致辞时表示,东莞作为一座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特色的城市,将在电子信息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在模型应用领域推动“大模型”+“工业小模型”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强算力算法生态在松山湖和滨海湾集聚,设立“工业算法”联盟,加快开发一批“开箱即用”的智能算法应用,在中心城区附近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小镇,探索建设城市级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希望大家多到东莞参与科技交流、开展科研活动、推动成果转化。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带来题为《如果大模型是一个答案,那么什么是问题?》的特邀报告。他表示,未来的大模型将越来越像人,不仅具备人的思想,还将拥有人的思辨力和表达能力。人性化的语言模型是大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应以大模型为基础形成产业生态,衍生出各种高水平垂直应用。“变胞机器人开创了具身智能的‘环境适应身体’的特点,可以根据环境自主改变结构,变化形态、调整模态、实时进化。”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戴建生带来题为《智能结构进化机器人一“具身智能”的变身、变体与变胞》的特邀报告。他表示,“变胞机器人在灾后救援、污染防治、水源保护、火灾隐患巡查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例如在水源保护方面,很多狭窄的地方人进不去,传统机器也进不去,而变胞机器人可以变形缩小钻进去,到达地点后再变形展开,进行各种操作。”参会领导、院士专家合影。本文图片由袁仕联供图“去年年底,我来到松山湖参加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大会,东莞、松山湖对科学、对产业落地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建伟表示,在具身智能产业爆发增长的新时代,东莞已开始布局卡位,通过发挥制造业门类众多,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创出东莞具身智能的新特色,助推产业转型,构筑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下一个风口就是聚焦在真实世界,落地场景。东莞是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很好的练兵场和实践基地。”本次会议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院士联合会共同主办,采用1场全体大会,以及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具身智能、医疗机器人具身智能、具身多智能体、具身智能技术实现、具身智能安全与治理等多个专题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展开。会议期间,与会院士专家通过深入交流、研讨,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建议,形成《2024松山湖科学共识》,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2024-05-279 浏览 · 0 收藏 -
科技创新引领 优势产业主导——四川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记者 陈健在成都未来科技城“菁蓉汇·未来创谷”,不久前迎来了首家入驻企业成都网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将继续专注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成都网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杨雷说。作为承接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成都未来科技城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6G、网络信息等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左右。“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本质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四川一直在加码布局,并努力通过新质生产力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俊林说。四川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是科教大省,有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四川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新型显示、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徐红兵说,为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科技合作,电子科技大学以协定形式与企业联合建立平台,比如联合研究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研究院、区域研究院等,开展协同创新,涵盖了华为、京东方、长虹等行业龙头企业。集成电路产业是四川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芯片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最终转化为规模化产品,需要大量辅助设备。如果每家企业自己购置相关设备,需要大量资金。现在,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正在运行,供企业共享使用。“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性能测试,极大提升了企业研发效率,充分发挥了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成都士兰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可为说。四川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敬茂明说,四川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作为主抓手,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敬茂明介绍,四川加强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明确了6G通信、量子科技、深空深地、未来交通、生物芯片、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等重点方向。天府绛溪实验室由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目前已建立先进计算、量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集成、微波与光子集成等前沿研究中心。“未来,量子互联网将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经典物理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在信息处理、获取和传递上,将有颠覆性的创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说。新质生产力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在绵阳市,四川成科国重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的锂硫电池,挤入未来“超级电池”赛道。公司总经理雷天宇介绍,其蓄电能力比同等体积的磷酸铁锂电池高30%,而重量仅为后者的40%,目前已获得无人机企业订单。在德阳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研发投入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自主研制了被誉为中国“争气机”的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我国重型燃气轮机诸多技术领域“从0到1”的突破。“四川有决心、有基础、有潜力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敬茂明说。2024-05-1616 浏览 · 0 收藏 -
报告称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紧缺度高
工人日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杨召奎)脉脉高聘今天发布的研究报告《2024春招高薪职业和人才洞察》(以下简称《洞察》)显示,2024年一季度,大模型算法研究员新发岗位以平均月薪6.4万元领跑高薪岗位榜。受人才培养周期和技术门槛影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紧缺度高,连续3年位列一季度人才紧缺度榜单前三名。《洞察》显示,从不同行业的新发岗位平均月薪来看,智能硬件薪酬连续两年领跑。一季度,智能硬件行业以43306元的新发岗位平均月薪蝉联高薪行业榜第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平均薪资也有所增长,从2023年第一季度的40366元攀升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41510元,高薪行业榜排名从第八上升至第四。从具体岗位来看,大模型算法研究员以新发岗位平均月薪64074元位居高薪岗位榜首,其次是数字前端工程师,平均月薪为62579元,模拟芯片设计师排名第三,月薪为62275元。《洞察》显示,在35岁以上的职场人中,从事推荐算法工作的人才平均月薪最高,达到62923元,远远领先于其他工种。其次是算法研究员55631元和人工智能工程师52517元。2024-05-1515 浏览 · 0 收藏 -
四川成都:海外留学人员来蓉创业 最高奖励30万元
5月8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为支持广大海外留学人员来蓉创新创业,成都正式启动2024年度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申报工作。本次申报工作采用线上申报和提交线下材料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申请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30日。申报人可登录“四川人社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留学回国人员管理服务子系统进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完成后,申报人下载打印《四川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申请表》或《四川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申请表》,并按所在单位属地原则或隶属关系,持相关申报材料报单位所在区(市)县人社部门。对通过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按重点类、优秀类、启动类分别给予每户企业3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资助;对通过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的资助项目,按重点、优秀、启动三类分别予以10万元、5万元、3万元资助。同时,为鼓励申报本次项目的申报人积极参加2024年四川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符合本次项目申报条件,且进入2024年四川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的项目(团队项目限为负责人),按照一等奖加5分、二等奖加3分、三等奖加2分、入围决赛加1分的方式给予评审加分。值得注意的是,线上审核期间,需要更正或完善信息的,将直接退回申报人,申报人应尽早线上申请,及时登录系统查看线上审核情况,避免影响申报进度。2024-05-1126 浏览 · 0 收藏 -
重庆5016个博士后岗位面向全球“招贤”,最高年薪120万元
重庆市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会同54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推出5016个优质博士后科研岗位,面向全球发布。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发布的科研岗位主要有4个特点:学科覆盖更广泛。本次发布的博士后科研岗位涉及83个一级学科,学科覆盖率超72%。研究领域更聚焦。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4大科创高地科研岗位3912个,占78%;助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科研岗位4464个,占89%。科研平台更高端。汇集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3家重点高校,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金凤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26家高水平科研平台,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中国电科、中冶赛迪等54家龙头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在渝研究院等34家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待遇更优厚。平均年薪超35万元,年薪超100万元岗位近100个,最高年薪达120万元。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博士后青年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8215人,在站4146人。2023年新招收博士后1316人,同比增长23%。博士后申获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734项,同比增长19%。2024-05-0811 浏览 · 0 收藏 -
大学生到厦门求职实习可享免费住宿
本报讯 (记者李润钊)为鼓励更多高校大学生来福建厦门就业创业,持续优化引才留才环境,厦门市住建局与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近日联合出台《关于为来厦求职和见习实习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保障实施方案》,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来厦门求职、实习可享受累计长达12个月的免费住宿。为解决大学生过渡性居住需求,减轻大学生求职、实习期间经济压力,厦门为两类大学生群体求职、实习提供居住保障:毕业3年内来厦门求职、见习,且个人在厦门无住房的非该市户籍全日制大专(含)以上毕业生(当地大学生集体户视同非该市户籍);来厦门实习的非该市生源全日制大专(含)以上在校大学生。也就是说,毕业3年内(含毕业当年)或尚未毕业的高校大学生,来厦门求职、见习、实习,只要满足非该市户籍、没有在厦门就业或社保缴交记录,均可申请。居住保障按照每人“一张床”的住宿标准,原则上两人一间,每间最多不超过3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申请累计最长12个月的免费住宿。住宿期间免交租金,水电、物业等相关费用由个人承担。首批提供的2000多张床位,位于湖里区围里公寓,由安居集团统一负责运营管理。公寓周边有5个公交和地铁站点,3公里范围内覆盖多个商圈。公寓门禁具有人脸识别功能,住户安全有保障。公寓还建有健身房、招聘对接室等配套设施,提供创业指导、就业帮扶等特色服务。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按“统一受理、全程网办”要求,通过厦门市住建局开发的线上系统平台,提交身份证明材料、户口本、毕业证等材料扫描件。审核通过的申请人,可携带身份证自行前往房源所在地,与配住企业办理入住手续。厦门还明确了免费住宿的退出机制,包括:已在厦门就业创业的;累计已享受免费住宿时间满12个月的;收到住宿通知起5个工作日内未办理入住,且无正当理由的;其他存在违反入住协议、入住管理规定或消防安全承诺等应当退出情形的。据悉,该政策实现与公租房、保障性商品房、大学生“5年5折租房”等厦门住房保障政策的衔接,拓展了大学生求职服务的保障范围、延长了保障链条,完善了由“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全链条保障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厦门城市综合吸引力,让更多大学生选择厦门作为就业创业目的地。2024-05-0750 浏览 · 0 收藏 -
京津冀七地签署就业创业协作协议 每月互推至少200个岗位
本报唐山讯 (通讯员 王育民 肖璐)日前,在河北省唐山市举办的2024年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唐山市重点企业高层次人才双选会上,北京市石景山区、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宝坻区,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和河北雄安新区等七地人社部门签署就业创业协作协议,成为就业创业区域协作成员单位,进一步深化区域就业创业协同共享,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根据协议,区域协作成员单位将在就业创业服务、人才交流、职业能力建设、劳动者权益保障、创业导师管理使用等方面,加强融合交流、优势互补,共同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打通绿色通道,探索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互通机制,平均每月相互推荐不少于200个岗位。线上线下齐发力。区域协作成员单位将联合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协作地招聘活动,相互提供场地、岗位、人员等活动支持。同时支持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度合作,开展直播带岗、远程面试、信息互通等求职招聘服务。区域协作成员单位将整合各地优质的职业技能提升课程资源,供协作地企业、院校或个人按需择优选择,并协调相关职业技能水平评价工作,逐步实现师资互荐、课程互选、资质互认等目标。围绕协作地家政、康养等服务市场需求,区域协作成员单位将探索完善家政服务标准,推动家政服务产品化和服务产品标准化。2024-04-3016 浏览 · 0 收藏
-
办学治校,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吗
前段时间,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在国内一些城市投入使用,曾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一次出差中,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宣勇便在出租车上听到了司机对于这件事的“吐槽”。其间,司机说道:“既然人工智能这么厉害,那能不能实现无人领导呢?”这句话引起了宣勇的注意。经过上网查阅,他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类似声音已经不再鲜见。身为高校领导者的宣勇自然想到,在高校的治理问题上,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人的作用?此前在针对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宣勇曾多次开展过系列访谈。此次面对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他决定创新一下访谈形式,将问题抛给目前比较成熟的6款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由此展开了一场他与人工智能之间围绕高校治理的对话。不久前,在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上,宣勇将这场“访谈”的结果以及思考告诉了大家。 让人“安心”的回答“访谈”中,宣勇首先关注的便是在高校管理中,是否可以实现完全的“无人领导”。对此问题,所有的人工智能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宣勇选择了一个最符合他个人偏好,同时也最能说服他的人工智能,其回答也最具代表性。它的回答如下——“大学组织能否实行无人领导,这涉及组织管理的核心原则和现实操作的复杂性。从理论角度看,无人领导的概念强调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这在某些特定的、小型的、高度自治的团队或项目中或许可以尝试。然而,在大型、复杂的大学组织中,全面实行无人领导极具挑战性,甚至可能不切实际。”这样的回答让宣勇颇感“安心”。不过人工智能也告诉他,大学组织虽然很难全面实行无人领导,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借鉴无人领导的理念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某些特定领域或项目中,尝试采用无人领导的模式。在保持组织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适度探索和应用无人领导的理念、方法,以提升组织效率和创新能力。第二个问题随即出现——既然如此,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哪些又是取代不了的?这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问题。对此,宣勇曾专门进行过研究。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大学治理体系要从5个维度进行观察,即要有清晰的教育部署、顺畅的组织运作、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高涨的人员士气,以及显著的学术增长;至于治理能力,则可以分解为党建统领力、战略谋划力、组织变革力、资源整合力、氛围营造力和数字智治力等6个方面具体能力。当宣勇将他的上述划分分享给人工智能时,后者的回应令宣勇惊喜——在治理结构方面,人工智能建议他加入另一个维度——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这个补充非常有道理,也提示我们,在完善相关研究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宣勇说。至于人工智能在大学治理能力的6个方面有怎样的优缺点,人工智能也给出了让宣勇信服的阐述。比如针对战略谋划力,人工智能称其虽然可以基于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但战略谋划需要深入洞察行业趋势、竞争对手动态以及自身资源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需要人类的智慧和洞察力。同时,在面临复杂、多变的情境时,人工智能可能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决策,战略谋划往往需要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这需要决策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判断力。“总之,人工智能确实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建模、优化算法、情景模拟等方式,在高等教育治理中提升我们的效能。但同时,其由于在数据依赖、非结构化问题处理方面的局限,特别是在人文情感能力方面的不足,难以实现对人的全面替代。”宣勇说。 “领导者”还是“管理者”?不久前,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五级标准,用以确认人工智能的进展。其具体包括聊天机器人(具有会话能力的人工智能)、推理者(解决人类水平问题的人工智能)、代理(能代表用户采取行动的人工智能)、创新者(能够协助发明的人工智能)、组织者(能完成组织工作的人工智能)。宣勇注意到,在这一标准中,即便是最高等级的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依然只是“组织者”(Orchestrator)而非“领导者”(Leader)。“‘领导者’与‘组织者’或‘管理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他说,组织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计划、预算和控制某些活动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或多或少是借助科技和权威专家进行的。“换句话说,管理表现为一套看得见的工具和技术,这些工具和技术建立在合理性和实验的基础上,稳定、统一且可重复。”相比之下,领导则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随机性、非模式化和人格化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宣勇曾向人工智能提问,在“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人工智能会取代谁。他得到的答案很明确——后者。“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无法替代‘领导者’的原因,在于领导者首先要具有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让人类进步。它的领导价值和组织愿景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宣勇说,这对于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很有启发——高校管理者是仅仅满足于“管理者”这一角色本身,还是要进入“领导者”的角色?“这一选择不仅关乎我们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更关乎高等教育整体的未来发展。”他说。 需要正视的问题宣勇与人工智能的这场对话持续多日。其间,他请教了多位人工智能专家,了解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主要依靠三大要素——数据、算力和算法。这其中,最能体现人工智能价值的是算法,因为它决定了数据的解读方式,以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然而,算法是由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所以数据的意义在本质上仍取决于算法设计者本身的理解,甚至反映出设计者的价值观。”宣勇说。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治理正面临数字化转型。这意味着未来人工智能必然会更加深入地融入高等教育治理中,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背后的资本和技术力量,以及这些力量所代表的认知及价值观也将介入其中。“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宣勇说,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形成“懂技术的人不懂治理,懂治理的人不懂技术”的局面,为高等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困扰。对此,他建议在高等教育治理中,促进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探索算法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应用和优化策略。他还建议高校加强与算法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算法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算法研究和应用实践,提升教师的算法素养和教学能力。“总之,作为大学的领导者,要主动将人工智能嵌入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中,形成人机协同、共同治理的新形态。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工作完全交给人工智能,但也不能对此趋势坐视不管,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人机协同。”宣勇说。他表示,在此前的高等教育内部治理过程中,我们已经在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评价改进、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智能服务定位等方面实现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但高等教育内部治理所囊括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如何进一步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内部治理中的更广泛应用,将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重要方向。”2024-09-143 浏览 · 0 收藏 -
从填写烦琐表格到参会,非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
从填写各类烦琐表格到参与会议活动 从承担街道委派的社会性事务到应对各种检查非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老师开学焦虑”“开学碎掉的其实是老师”……新学期开始刚一周多,多个教师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法治日报》记者浏览这些话题发现,不少网友都提到老师课外负担过重问题。从填写各类烦琐的行政表格,到参与各种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联的会议和活动;从承担社区街道或乡镇行政机构委派的各项社会性事务,到应对各种检查……记者采访北京、山东、湖南等地多名中小学教师发现,各种各样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多名受访专家指出,过重的课外负累不但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和时间,也极易引发家校矛盾,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埋下隐忧。教师减负应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入校任务准入清单,强化监督问责,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合力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课外负累压向教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发现,不少教师都在吐槽自己的遭遇:除负责教学外,平时更多时间、精力都用来应对不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如学校公众号更新、整理会议材料、各种App打卡,甚至推销保险等。任教于山东省某高中的栾老师告诉记者,其所在学校在各个节点,比如开学、期中、期末的时候,都会进行督导检查,每次检查都要提前准备,前后大概会占用一整周时间。并且大会小会接连不断,除了正常的集备会之外,其余的传达各种精神的会议也接连不断,经常周一一天就在开会中度过了。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教师牛老师介绍,学校会对教师进行“痕迹管理”,什么都要教师填写报告,留下凭据、证据,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包括写材料、做PPT、转发点赞相关公众号文章、截屏汇报点赞及转发情况等。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在湖北、湖南、河南、重庆等地农村中小学校开展调研时曾发现,中小学教师不仅承担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打卡等工作,还承担了大量其他部门诸如反诈、反腐情况统计等任务和一些创建类工作,门类高达十多种。在山东省某小学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马老师对此深有同感:“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应付各种非教育教学任务,真正用于教学和学生辅导的时间越来越少。”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教师一致感慨道,课外负累过重,透支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还降低了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身负重担的教师渴望走出“泥潭”。“什么时候才能专注于教书育人”成为很多一线老师的共同心声。国家出台系列举措一些地方落实不力事实上,针对中小学教师承担过多非教育教学任务、身心压力过大、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整治。早在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减负20条”),明确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包括依法依规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理精简现有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改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方式方法、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等内容。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有关工作的通知》,减负事项梳理形成任务台账。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强调要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自2019年“减负20条”出台以来,我国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有些地方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重点任务台账”,开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减负清单”;有些地方立足为教师减负,将过去分解到学校由教师承担的志愿服务任务改由局机关承担;还有些地方建立投诉机制,对于违反相关要求、加重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各类事项,可及时投诉反映。但有受访教师反映,这些措施在落地过程中不尽如人意,“有不少停留在纸面上”。“相比‘减负20条’出台之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用于应付检查评比、考核、填表格写材料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并没有减少。”马老师说。受访专家认为,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形式主义作祟。中小学校园日益被填表、留痕、迎检等烦琐的社会性事务所包围。各类“指尖形式主义”的兴起,如同无形的枷锁,层层加重了学校的负担,最终这股压力不可避免地落在了一线教师肩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虽然自2019年以来出台了各种相关文件,但一些地方一线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有效减轻。非教育教学任务过重,首先会削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专注度与投入度,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学生减负的实效。其次会间接侵蚀教育的本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形式主义任务,一些教师不得不将学生卷入其中,让学生配合完成一些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活动。还会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对教育事业失去热情与激情。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会让教师失去职业荣誉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老师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了非教育教学任务上,使其无法顾及真正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最后直接受害者是学生”。转变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减负长效机制推进教师减负,关键着力点何在?业内人士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教师减负的首要责任主体,应建立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明确建立入校任务准入清单,赋予教育行政部门把关的权力;在开展相关进校园活动时,要尊重学校教学规律,主动听取学校意见,不人为增加学校与教师负担。同时,应不断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于妨碍教师正常工作的各类进校园活动,加大对相关主体的问责力度。“关键在于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让教师能够自主决定其工作内容、自主做选择,能够对不合理的摊派或指示说‘不’。”储朝晖说。熊丙奇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都是由行政部门来主导,因此存在利用教师考核不通过或者考核负面结果来给教师施压的情况。教师面对上级部门布置的非教育教学任务,根本没办法拒绝。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不断减轻的基本逻辑,是让教师面对非教育教学任务时可以有权拒绝。他建议,转变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专业的教师委员会,对教师进行专业考核和评价,这样才能让教师锻炼其专业素养。“将考核评价交给专业部门进行,这才是真正落实国家所倡导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采访中,有一线教师表达了这样的期待:未来能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日常教师职责,形成专业评价体系,让教师能够专心于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能力,真正沉下心来教书育人。(法治日报)2024-09-135 浏览 · 0 收藏 -
【社评】从“多个岗位争一名毕业生”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近百名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被“抢聘”,多个岗位争1名毕业生——据9月9日《工人日报》报道,今夏,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并于当年招生的本科院校,迎来了首批毕业生。在山东女子学院举行的一场就业双选会上,35家养老机构及企业为该校64名养老服务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养老管家、社工专员等400余个工作岗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专场就业实习招聘会中,岗位数量也远多于毕业生数量。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如此抢手,让不少人对养老行业刮目相看。这一现象背后的现实根源值得分析。一方面,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催生出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9亿人,占总人口的21.1%,而失能失智老人有4500万人,这部分人群有着更加特殊的照护需求。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养老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亟待吸纳大量除能提供照看、护理等基础服务外,还具备机构管理和运营能力,甚至可以和老年人分享新知识、满足其精神需求的高端人才,而这正是包括上述两所院校在内的二十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养老专业的现实背景。养老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范化是关键。这方面,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设置了养老服务专业外,很多中职、高职院校已深耕养老服务类专业建设多年,近年来一些职业本科院校也将养老服务专业纳入其中。就在前几天,我国民政教育领域第一所本科高校——民政职业大学在京揭牌成立,智慧健康养老管理是其开设的25个专业之一。养老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还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以及从校园学习到岗位工作的无缝衔接。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相关院校科学设置课程,优化培养环境,努力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也需要相关企业和机构进一步敞开大门,探索和拓展更多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空间。建设好养老行业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升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收入待遇、职业声望等,让从业者有更多获得感、归属感。相关技能人才是否有明确的行业标准,是否有权威的职业资格考试或职称评审,有关评价结果如何与薪酬待遇挂钩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投身养老事业的积极性,是当下养老行业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相关方面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做出更有诚意的回应。近来,民政、人社等职能部门已发文明确支持银发经济领域用人单位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鼓励在相关职业技能大赛中设立专门赛项;一些地方和企业也着手探索养老专业人才技术职称评审机制,在审批落户、人才奖励等方面对优秀的养老专业人才给予政策倾斜。未来,期待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和职称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让养老专业人才看到更通畅、更明晰的职业前景,助力养老事业蓬勃发展。前段时间,由天津一家养老院里几位爷爷奶奶出镜拍摄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一群平均年龄超75岁的老人,用豁达、幽默的金句治愈了无数网友,而背后的策划、组织者,恰是对养老服务事业有热情、有激情的年轻人。鼓励、支持更多有活力、高素质的年轻人,为养老行业注入新的生机,是养老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期待类似的探索能再多一些,让“朝阳”守护“夕阳”的故事在更多地方温情上演,以更专业、更持久的力量托举老人们的幸福晚年。2024-09-123 浏览 · 0 收藏 -
高等教育要警惕!大学不是商店,学生不是顾客
近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室里的顾客》的文章。该文是“Z世代教育”系列报道的一部分。所谓“Z世代”,指大约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的人群。他们正是目前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本硕博阶段学习)的一代人。该文探讨了当前学生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交易的现象,分析了该趋势的起源、表现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简要介绍该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我将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大学教育正在成为一种交易该文首先描述了学生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消费交易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和家长越发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投资。他们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学术成长转向教育的直接回报,包括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这种转变使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关注课程内容和学术质量,还要求大学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和设施。其次,该文章探讨了这种市场化趋势对大学的影响。学生越发重视自己作为“顾客”的角色,使教育服务更注重市场需求和服务质量。同时,为吸引学生和提高竞争力,许多大学调整了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课程设置,包括降低学术标准、增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善校园设施等。虽然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满意度,但也引发了公众对教育质量和学术严谨性的担忧。该文指出,过度市场化可能导致教育目标偏离,使大学更加关注服务质量而忽视学术深度。最后,该文讨论了这一现象的责任归属问题,并指出这种趋势可能不仅是学生和家长期望的结果,也可能与高等教育本身的市场化压力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商业化态度有关。该文认为,高校在应对市场需求时,必须在提供优质服务和保持教育质量间找到平衡。社会、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大学自身都要为此变化负一定责任,并寻找解决方案。该文的意义在于揭示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深层次问题。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交易,不仅改变了学生对教育的态度,也影响了大学的运营模式和教育目标。市场化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人们忽视教育的核心价值,如学术的严谨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和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在市场需求和教育质量之间找到平衡。从“教育”到“交易”转变的背后在我看来,当前大学从“教育”变为“交易”的原因很复杂。第一,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学习者”已经或正在转变为“消费者”。这意味着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教育服务有了更高期望,大学被要求提供类似于市场化的服务质量,但核心则在于学生将自己视为客户,期待大学在服务上满足其需求,包括课程质量、教师水平、学术支持、校园设施等。传统上,学生被认为是学习的参与者,主要关注知识的获取和个人的学术成长,但市场化的趋势使学生越发关注教育的实际回报,如能否就业、未来薪资水平如何等。这种转变使大学运作模式和教育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大学中很常见的做法是为了迎合学生需求而降低学术标准,甚至要求教师为学生不合格的成绩开绿灯;大学偏重提供短期的职业培训而忽视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二,教育市场化的深刻影响。现在是消费主义时代,正是消费主义与市场化的大趋势推动了大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甚至因此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标准,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为标准。这种调整虽然可能提高了某些服务质量,让学生及其家长某种程度上感到满意,但也会因此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当下最常见的无疑是大学开设了很多受学生欢迎但学术含量低的课程,或为了吸引学生而降低入学要求以及课堂教学门槛。这种市场化压力终将导致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学术研究大受影响。无可否认,教育市场化确实会带来资源和创新,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大学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学术尊严、学术严谨性以及教育的内在质量。当然,这并非完全否定教育的市场化,而是说高等教育要在提供优质服务和保持教育核心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第三,大学应对有失误之处。当前,大学采取了一些措施应对学生消费主义的挑战,包括提高服务质量、调整课程设置以及重新审视教育目标,这在情理之中,也有积极意义。但教育者不能忘记的是大学必须保持其学术深度;即便是重新审视教育目标,也是要确保教育不仅关注职业技能,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术成长。换言之,在应对消费主义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大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但也需谨慎实施。比如,提高服务质量是提升学生满意度的直接方式,但应避免仅仅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降低教育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可以使教育更具实用性,但必须确保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和思想深度;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是为了保持教育的核心价值,为此,大学应在提供优质服务和实现教育目标之间找到平衡。总之,所有改进措施都需要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从而确保教育的整体效果。捍卫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如前文所说,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加剧,大学越发被视为服务提供者,学生则将自己视为顾客。正是在此意义上,大学越来越像商店,学生则越来越像顾客。这种变化给大学运营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其面临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保持教育核心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的严峻挑战,而市场化趋势和学生消费主义的兴起,往往会影响教育质量和大学的传统使命。大学始终需要捍卫自己的核心价值,包括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教育、促进知识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以避免市场化趋势与消费主义对这些核心价值的侵蚀。第一,坚持学术的严谨性,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这意味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上,大学不能单纯追求市场需求的短期回报,而应保持学术标准的高度。课程内容应具有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应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即使在市场化环境中,大学也应坚持提供高水平学术教育,确保学生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获得真正成长。第二,强化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职业培训,更应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大学应通过研究和教学,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文化传承。第三,倡导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超越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提供多样化课程和实践机会,大学能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领导力、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同时保持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第四,注重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大学可以在保持传统教育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如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和项目式学习,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同时不失教育的严谨性和深度。创新应服务于教育的核心目标,而不只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反馈进行合理调整。反馈机制不仅应包括学生的满意度,还应关注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大学生应认识到自身责任据我观察,Z世代群体有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特征和经历,深受其成长过程中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从小接触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对技术非常熟悉,习惯于即时获取信息和数字沟通。他们是迄今为止最具文化多样性的代际群体,重视包容性和社会公正等。Z世代也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由于经历了21世纪以来的经济动荡,无论其父母还是本人,都对财务问题持务实和谨慎的态度,同时十分关注影响国际社会的问题(如气候问题)。同时,他们有着清醒的心理健康意识,更关心并愿意讨论心理健康问题,相比之前的代际群体,他们更愿意寻求帮助,注重心理健康和人生福祉。在教育上,Z世代有明确的教育和职业目标。许多个体非常关注实用和创业的职业路径。他们重视教育,但对传统的成功道路(比如一定要读完四年大学才能取得学位)持怀疑态度,为此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方式。此外,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在Z世代的社交互动和自我表达中占据核心地位,其言行受到所关注流行内容和参与不同社区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面对全新的一代人,今天的高等教育使命更加重大。大学应让Z世代的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及肩负的责任。第一,理性看待教育。学生应将大学教育视为个体综合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学位和拥有职业前景,还在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应认识到,高质量的教育不仅需要大学提供,也需要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第二,主动参与教育全过程。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实践项目,以增强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主动参与不仅能提高个人学术水平,还可以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挑战,同时也有助于大学保持教育的核心价值。第三,平衡自我的期望。学生应在个人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将大学视为单纯的服务提供者。大学教育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以及思想深度与实践高度,为此,学生应看到教育的全貌与全面价值。通过平衡期望,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实现个人的学术和职业目标。总之,在应对市场化趋势和学生消费主义的挑战时,高等教育需要从核心价值出发,始终保持其学术严谨性、强化社会责任感、倡导全面发展、结合创新与传统、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学生也应理性看待教育,平衡期望与现实。通过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完全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其培养全面人才的核心使命。(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2024-09-111 浏览 · 0 收藏 -
复旦管院院长:AI一定会代替不会用AI的人
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复旦管院)院长陆雄文先后在2024复旦管院本硕博开学典礼、复旦大学MBA项目开学典礼的致辞中阐述了管理的重要性、学好管理的方法论,鼓励学子们笃学立业,学好管理,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和具有职业经理素养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陆雄文强调,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要有与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技、金融相匹配的管理水准,我们就必须发展管理理论,创新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要更大批量地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人才。这是我们管院老师和学子们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天数字化时代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既要有管理专业技能,也要有职业道德,还必须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勇于冒险的魄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长远的战略眼光,这些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才能带领企业和团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身处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如何学好管理,应对未来的竞争?陆雄文总结了4点:学习世界政治、国际金融和历史知识应学好管理基础课和专业课;开放地学习,积极学习各类科技新知识;学习世界政治、国际金融和历史知识;多实践,多走进现场去观察和感受。陆雄文在致辞中指出,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管理学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未来的竞争。没有众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就无法不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将走向哪里,必然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无论将来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参加实践工作,管理学的学生必须学习科技知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解科技发展将对社会、对经济、对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哪些新的产业会爆发,哪些旧的产业会被颠覆。在当今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AI)正渗透到包括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像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底座的技术,所以同学们还要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更好地掌握AI工具。可以说,未来AI不一定会代替你的工作,但是一定会代替不会用AI的人。再宽广一点,管理学的学生还要学习生物医学知识,了解药物研发、再生医学、基因工程等技术进展,因为这些都会改变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节选自陆雄文在2024复旦管院本硕博、复旦MBA项目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24-09-116 浏览 · 0 收藏 -
【新闻随笔】AI技术融入高校 机遇与挑战并存
北京大学招生宣传片全程运用AI技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上海交通大学精心打造“新生AI体验地图”,让新生以“AI(人工智能)+HI(人类智慧)”视角全方位了解校园,把握AI前沿信息的脉搏;北京所有市属公办高校将全部开设AI通识课……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学校教育中的AI足迹也越来越多,相关的社会讨论也越发热烈。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在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有专家指出,培养学生轻松使用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是应对智能时代必须有的教育观。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对于“育人重镇”高校来说,如何通过安全、可靠的方式,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题、革新教学样态、优化育人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必须直面的问题。客观来说,AI技术不仅能在时间与空间方面提供新的场域,而且能在师生交互方面赋能生成一种新的教学范式。从现实看,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教师单向度传输知识,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并得到普及后,逐步形成了“师生+网络”的模式,教学场景的丰富性、师生互动的灵活性均有所提升。如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特别是语言类大模型横空出世后,教学形态正在向“TSAI”(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元模态迈进。教师和学生与知识、教师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AI技术不再是简单的辅助,众多AI平台已经深度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全过程中。因此,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广大教师需要主动应变、快速求变,找准AI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与定位,更重要的是,找准自身饰演的多元角色,从而实现双向赋能。今天,教师要从教学者向“共学者”转变。新一代大学生对新技术新信息接受速度快,探索心和求知欲都很强,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共学关系,利用AI技术的优势,积极探寻教学活动的深层次规律,思考并催生新的教学方式。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AI技术的出现,为大学生塑造自主学习能力带来了新机遇,比如丰富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动力、深化创新思考、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认知能力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便利往往容易引起学生对AI技术的依赖,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和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能力有可能随之减弱。因此,提高学生的“AI素养”至关重要。应通过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加强AI技术实操培训等办法,提升学生数字技术使用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利用相关技术工具,借力促进自身全面成长。希望学生能在AI技术的加持下,为自主学习创造比较灵活的时间与自定义模式,让学习更具时间弹性,更具空间个性,更有针对性,进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AI技术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是机遇更是挑战。无论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必要密切关注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刻剖析人工智能作用下教育教学的演进规律、实践图景及呈现路径,充分利用并发挥AI技术对高校育人育才的积极作用,以价值引导、自我塑造、综合评价为途径,用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育人育才,助力高校教学数字化、智慧化变革。(作者:伊宸廷,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讲师)2024-09-101 浏览 · 0 收藏 -
未来的大学老师,比教中小学还“惨”吗?
认识一位博士,他今年毕业后直接去了省会的某所重点当了中学老师,虽然我心里已经认为他大概率是图个编制安稳,但还是比较好奇地多问了一句:“怎么没有去试试高校呢?”没想到他告诉我,他的想法其实是:“你知道吗?你信不信未来大学老师肯定会比中小学教师更惨。因为中小学是义务教育,小孩怎么都要读书的,但是大学老师不是,所以以后的大学生源危机反而更严重一些。”乍一听,这个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区别,似乎挺有道理。但是我仔细想想,又觉得这个「未来大学老师比中小学教师还要惨」的观点,其实有很多不敢苟同的地方……“中小学和高校,谁更稳定?“ 1、招聘方式的变化遇到不少高学历的中小学老师都是这样想的:因为中小学有编,而高校大多是聘期考核制,所以中小学更稳定。但是事实上,现在很多中小学也不再提供“真正的编制”了。比如经济强省如江苏,常州市经济开发区2024年的公办中小学教师公告,就明确写了“员额制教师(不进编)”。虽然高校也有“员额制”招聘,也不给编制,但学校仍可以和新来的教职工直接签合同;而一些中小学招聘员额制教师,则是清晰地写了“录用的员额制教师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信息来源:常州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在过去,劳务派遣的工作很少会被大学毕业生考虑,硕博作为高学历群体也普遍有更好的选择。但2024年,发达省市的中小学招聘新老师,即便是劳务派遣也不怕没人去(后续官方公示资格复审的名单就有169人),可见对比大学老师,中小学的竞争性完全不低不说,岗位的稳定性也不大如从前了。2、学校政策的变化除了招聘方式的去编化,现在各地中小学的改革进程很快,常常看到学校合并、县管校聘之类的新闻,如果你是中小学的教职工,没有人可以打包票自己近几年不会因工作调动去往异校甚至异地。而高校的级别更高(部属、省属很多),变化之前,必定要经过层层上报和审批。所以高校的大变动很少会有,省里想要合并一些低层次的公办学校都要评估好几年,换届高校领导都是大新闻,虽然高校内部的人事变动每年都有,但几个聘期下来的周期,相比中小学教师的人事政策改动,高校反应的时间其实没有远那么快速和频繁……不仅学校的稳定性有此区别,只谈具体岗位,我仍然觉得高校教职工的性价比很高。亲戚家一表妹是某县里中学的编内教师,当初也是为了编制和尽快上岸,放弃了考市区学校的机会,想要过几年再调回市区。然而,今年一次家庭聚会时听她提起:由于学校工作调动,已经辞掉了所带高年级的班主任,马上就要异地下乡了……而身在高校教书的我,甚少听到周围有哪个大学老师的同事工作变动会这么大,又是换学校,又是换城市,大学老师就算是借调,也大多是长期定点借调某部门……所以,综合稳定性来看,我认为教师职业的选择,大学老师还是胜出一筹。“出生率下降,中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谁更容易受到影响?” 我看到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中考分流之下,更少的人能参加高考考大学,所以大学的生源危机更大。”但就我看到的实际案例来说,中等职业院校已经有不少并入高等院校了。7月8日,湖北省旅游学校并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公办艺术类高职)动员大会召开。5月9日,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省属公办大专)在桃花潭校区召开宣城市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工作第一次推进会。8月,原云南建设学校(中专)并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综合类公办本科),成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西校区。……所以你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往下,反而是在学科和各种软硬条件的优化升级之下,整合出更好的资源(大学)。即便是分流之下的孩子,仍然被鼓励接受高等教育(只不过走的是职业发展的路线),考虑到社会岗位不断上升的学历门槛,大部分学生受迫于就业需要,大多数还是会不断提升学历。什么专升本,本考研……只要家庭供得起,专科毕业一路读上博士的案例也不少。就算不读到最高学历博士,读个职业本科、普通本科,不都还是高校吗?所以,“少子化”和“分流”真的会影响高校很多生源吗?我对此保留看法。学生越来越少,这是供需关系要发生变化。它意味着对学校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在经济学中,这种情况“粗制滥造的产品将会被淘汰出局”。而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淘汰一些没有学科实力,跟不上时代发展,师资队伍也没有竞争力的院校。它们可能会被评估不合格,甚至裁撤,合并到更高级别的高校中。但基于高校主要在硕士博士的高学历群体中内卷,和中小学相比,我个人总结:精英化下的大学老师,未必会面临职业危机(除非你的视野永远向上)。即便遇到了,只要自身能力在,学历在,视野在,或许有更多的机会摆在眼前,这怎么不是一种“跳出围城外,不在五行中”呢?“无论人生上到哪个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杨绛2024-09-0951 浏览 · 0 收藏 -
多个岗位争1名毕业生,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为何这么抢手?
今年,首届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被众多养老机构“抢聘”。通过契合市场需求的学习和实践,这些“青春养老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实现了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9月3日,山东女子学院迎来2024级新生报到,该校备受关注的养老专业也迎来了一批“萌新”,养老服务管理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共迎来本科新生473人。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2020年9月,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并于当年招生的本科院校。今年夏天,两所学校近百名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被众多养老机构“抢聘”。这些带着蓬勃朝气进入养老行业的毕业生,又被称为“青春养老人”。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前景如何?如何为养老行业培养更多新生力量?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 400多个岗位面向64名毕业生毕业季时,山东女子学院举办了一次就业双选会,35家养老机构及企业为山东女子学院64名养老服务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养老管家、社工专员等400余个工作岗位。岗位数量远多于毕业生数量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专场就业实习招聘会中。据了解,这些养老机构和企业采取多种策略来吸引毕业生前来就业。一些企业开发了照护师、老年评估师等新职位,并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一些机构提供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并承诺提供全面的保险福利;还有企业强调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来自北京市延庆区的某康养机构人事部负责人孟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是全国养老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其中,年轻专业人才尤为缺乏。“目前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这对养老服务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孟先生看来,首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本科生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更了解先进养老技术和设备。随着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年轻的养老服务人才不仅能提供基础照护,还能分享新知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孟先生认为,年轻大学生与老人之间容易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因为“老人们看到年轻人,就会想起自己的孙子孙女,自然而然会产生亲切感”。 实现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招聘企业和岗位比我想象中要多很多,岗位涉及养老行业的整个链条。”作为首届养老服务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自山东女子学院的林曼青最终选择进入山东一家知名养老社区工作。和专科教育侧重培养养老行业护理服务人员有所不同,本科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重点培养能够胜任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的人才。记者了解到,这些本科毕业生当年之所以选择这一专业,主要是看好养老这一“朝阳产业”,认为发展前景好,能在其中找到发展空间。今年年初,距毕业尚有半年之际,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首届本科生陈潇就接到了曾实习过的一家康养企业伸出的“橄榄枝”。该企业开出的条件很有吸引力:入职即担任管理岗位,且待遇从优。陈潇在参加了数场就业双选会后,陆续收到了4个工作录用通知。一番认真考虑后,她最终决定加入青岛一家连锁康养企业。“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院长闫小红说。在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刘莎莎看来,她上的专业课非常注重实践,上课形式以讨论为主,老师从不照本宣科。在大二的课堂上,她曾参与关于老人安全保护的讨论。实习期间,她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向实习单位提出了“在门厅靠墙处设置双层扶手”等针对老人安全保护措施的建议。据介绍,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山东女子学院与众多养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强学生实践经验。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专业课老师的安排与牵线下,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养老机构实习,从基础的护理岗做起,逐渐过渡到运营管理岗,从而了解整个机构的运营方式。 从“招进来”到“留下来”据介绍,这两所高校的首届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生中,大多数学生选择留在养老行业。尽管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愿意投身养老行业,但人才留存问题依然存在。孟先生直言,他所在的企业中,超半数的年轻人在两年内离职。“高流动性和流失率是养老行业长期面临的挑战。”除了工作强度大和社会认同度低,对行业了解不足所导致的心理落差,也是影响年轻人留存率的重要因素。为应对这一问题,山东女子学院正致力于深化学生对养老行业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山东女子学院通过大量市场调研,依据养老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随后,积极寻求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从教材研发到线上培训课程的建设,均有企业的深度参与,确保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求。闫小红表示:“学生在校期间,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项目,帮助学生们建立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刻认识,培养他们尊老敬老、为老助老的职业情怀。”陈潇说,一次课上,老师带来了着装式偏瘫护理模拟装置、着装式老年行动模拟装置等,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老年人的身心状态。“穿戴上装置后,行动艰难,下楼梯时一不小心就摔跤,又烦躁又无奈。”陈潇描述了穿戴模拟装置后的感受。“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老年人的同理心,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让他们在工作中能为老人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陈姝君说。“从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发展路径来看,有爱心、踏实肯干的年轻大学生工作两到三年将有机会获得职位晋升。”孟先生认为。2024-09-097 浏览 · 0 收藏 -
博士下沉到小学?28岁清华女博士出任小学校长……丨高才情报局第139期
近年来,研究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已屡见不鲜。2021年末,“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 这一话题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位。如今,这一趋势再次得到印证,福建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迎来了一位引人注目的新校长——年仅28岁的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郭璇。此外,郭璇还担任学校法人代表,而晋安榕博小学原校长吴志诚则出任校党总支书记。01如何理解清华博士出任小学校长?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博士往往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联系在一起,而郭璇的选择却打破了这种常规。一位拥有顶尖学术背景的年轻博士,为何会选择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尽管郭璇博士本人并未公开解释其选择背后的原因,但通过分析网络上的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其决定可能基于以下两个主要因素:1.教育创新实践与个人使命在新师岗位培训会上,郭璇校长向新老师们寄语:“你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你如何看待教学的价值,就等于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这两句话不仅揭示了郭璇校长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展示了她所倡导的教育精神。当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开始关注并投身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这是因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2.学校对高学历人才的重视除了个人的选择外,还要留意到,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并不简单。作为全省首家人才主题小学,榕博小学毗邻福州市人才公寓,由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和晋安区委区政府联合打造,致力于为在榕就业创业人才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榕博小学可以看作是当地引才名片的一部分。而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榕博小学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目前,该校现有教职员工178名,其中研究生学历40多名,约占教师总数的50%。事实上,郭璇并不是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第一位博士校长,在此之前,已经有过两任博士校长。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有“榕博辅导员”,由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担任。从以上几方面足以看出学校对于人才的重视。可以说,榕博的博,也是博士的博。而这些优秀人才的加入,也为学校带来了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更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力量。信息来源:福州新闻网02对硕博就业有哪些启示?一方面,高校教职的门槛不断上升,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士们开始重新思考职业规划,不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圈。- 比如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留学归来当起了农民,采用CSA农业模式,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订单式耕种。2018年,农场收入超过800万,带领当地走出了“新型科技农民”之路。- 又比如湖南大学经经济学博士陈生明,赴龙岩市长汀县策武镇当坑村挂职,发挥专长,编制五年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仅一年多,就带领全村走上富裕之路,让这个贫困村发生巨变。……这种跨界探索不仅为博士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也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博士们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在非学术领域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创新和进步。因而,在未来就业时,建议各位求职者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建议尽早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将个人兴趣、专业技能和未来发展方向综合考虑,以制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职业规划。2.调整就业心态就业市场的变化莫测要求我们保持积极和开放的心态。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重要的是学会适应变化,保持乐观,积极面对挑战。同时,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路径,大胆探索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3.选择潜力行业在职业选择时,避免盲目追求“下沉就业”。所谓的“下沉”并不是简单的降维打击,而是要深入理解行业本质,发掘那些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或岗位,选择那些能够为你提供成长机会和广阔发展空间的行业,这样才能确保你的职业生涯不仅稳定,而且充满发展的可能性。▍往期内容>>《“大专岗招聘,招来了14个硕士……”丨高才情报局第138期》>>《41人考上事业编被集体清退,怎样避开招聘“萝卜坑”?丨高才情报局第137期》>>《硕士进高校的真实现状,看完你还敢来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6期》2024-09-06355 浏览 · 0 收藏 -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高大学课程及格率
近日,国内某高校教师因其所负责的3门课程的卷面不及格率都在30%以上,被学校要求作解释说明并提供整改方案。该教师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说明文章,引发关注和热议。众所周知,不及格率高的课程在全世界高校司空见惯。笔者不禁联想到与此对应的另一更普遍现象——课程分数通胀,即学生普遍得到了比应得分更高的分数。分数通胀的课程是否意味着比不及格率高的课程的教学质量更高?似乎很少有师生这么认为。但由于分数通胀带来“皆大欢喜”,所以往往既可免去教师诸如作解释说明、提供整改方案等麻烦,更有可能使其在学生评教系统中收获同样的分数通胀。不可否认,在不降低考试难度、不放松评分标准(放水)的前提下,几乎所有高校和教师都或多或少面临课程不及格率高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课程及格率,是值得所有高校和教师探讨的课题。单靠课堂教学无法提高课程及格率 大学常常从课堂教学中寻找课程及格率低的原因:一是教师授课能力和水平有问题,二是学生不进课堂或不用心听讲。但笔者认为这没有抓住根本和要害。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课模式,但这种模式不断受到质疑和抨击,其中重要原因是教育者往往以自己接受教育的方式教育受教育者。任何教学都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效,否则,充其量是一场表演秀。早在1946年,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就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并指出听课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果最差的。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尔·韦曼基于其团队的研究,尖锐地指出:几乎可以肯定,几个世纪以来的讲课一直是无效的。该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纯粹是听课,那么一门课程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讲,还是由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研究生讲,学生的学习效果没什么区别。如果讲课一直是无效的,学生进不进课堂、用不用心听讲还重要吗?德国卡塞尔大学的工作人员研究了到课率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发现总体而言,学生的到课率和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但多为弱相关;随着学习技术的变化,大学的到课率似乎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因为学生不必上课也可以获得课程材料。学生想学习并积极参与时,才可能提高及格率 一所大学的同专业、同课堂基本由高考成绩相差无几的学生构成,意味着这些学生的前期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考试技巧等没有什么差别,但为何一些学生成绩优异,另一些学生却不及格?实践表明,学习动力是最主要的因素。认知科学也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想学习并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时,学习才会发生。而学生是否想学习和想学到什么程度,又与学生对“意义或目标”的认识紧密相关。直白一点说,学生往往用现实或功利主义眼光来裁量——想保研或考研的学生,跟保研或考研相关的每一门课程成绩都优异或至少不会不及格;想考公考证的学生,完全靠自学也能学好相关课程。当今,大学中找不到“意义或目标”,从而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不少,他们往往构成课程不及格率的“基本盘”。美国哈佛大学发布了一份关于年轻人(18~25岁)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36%的年轻人报告有焦虑情绪,29%的年轻人报告患有抑郁症。年轻人情感挣扎的原因有多种,其中高达58%的年轻人报告他们的生活缺乏“意义或目标”。一种教育或一门课程教学是否有成效,最终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或塑造了学生。教育有如打铁,你首先得把铁烧红,然后才能下锤打出你期待的效果,否则就是打冷铁,你很辛苦,铁很痛苦,而铁没有任何改变。大学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找到“意义或目标”,老师如果只是传授知识而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蕴含的真正意义,那么大学和老师都在“打冷铁”。人工智能时代,手机是最有成效的个性化课堂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游记》中菩提祖师说:“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古代圣贤告诉我们,教学需要把握时机,否则怎么教都没用。现代心理学的心流理论证实了这种思想。心流是人们在做某些事情时表现出的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个体在达到心流状态时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心流体验源于任务挑战性与个体技能水平的平衡:当任务的难度与个体的技能水平相当时,才有可能产生心流体验;任务过易会导致无聊,过难则会产生焦虑。另外,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戴维·索恩伯格所著《学习场景的革命》,教学实践取决于教学环境,善用学习场景,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戴维认为,人类一直在“营火”“水源”“洞穴”和“生活”4种独立学习场景中学习。它们分别代表从故事讲述者或者专家那里学习(讲课属于这种场景)、同伴之间互相学习、学习者通过反思和内省的方式进行独立学习,以及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应用型学习。戴维指出,要让学生获得真正、持久且有意义的知识,应减少学生对“营火”场景的依赖,让其在4种场景中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并可在4种场景中自由切换。学习成效与时机和场景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教学为什么很难。因为教师不可能知道每名学生学习发生的确切时机、确切环境,从而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这也是“讲课一直是无效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借助网络和人工智能,可以突破这种困境。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把教学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二是支持学生把手机变成最有成效的个性化课堂,培养学生成为“因材求教”的主动学习者。今天,许多学生不愿进课堂,即使进课堂,也很少抬头看PPT大屏,而是低头刷手机。在笔者看来,任课教师对此不仅不要失落,反而要支持,当然前提是学生在刷学习——如果学生有更好的途径掌握我希望他们学到的东西,我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特别是人工智能正在超指数级地增强自身能力,从传统的机器学习不断向自我进化、富有洞察力和自主解决问题演化,已经并将更深入地改变大学的教学。不难想象,人工智能将比任何人类教师都更智能地使学生达到心流状态,为学生提供或创造最适配的学习场景。笔者相信,当每一个学生都善用手机学习时,大学课程及格率将不再是问题。(作者系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院长)2024-09-063 浏览 · 0 收藏 -
不能将博士后视作“韭菜”或“候鸟”——应合理平衡博士后培养与使用间的张力
近日,宁夏、湖北、上海等多个省份出台政策,支持或改进博士后相关工作。这些政策又多与评价制度改革有关。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相关文件中表示,建立博士后“两站一基地”量化动态评估机制和工作述职制度,对博士后“两站一基地”进行量化评价与绩效定性评定;湖北省则宣布将高校博士后引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纳入省属高校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上述举措的目的无外乎是为了提升本省份博士后的培养质量。而作为国内科研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博士后队伍扩大化是国家高强度支持科研创新的产物,但规模粗放式扩张背后往往伴生“质量隐忧”。评价是撬动博士后培养质量提升的“支点”,科研评价改革可谓是提升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在此背景下,有必要考查学术评价环境和学术评价体系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带来的影响。为此,笔者通过检索1100余个高校网站,共搜集2030名“双一流”高校博士后信息并向其发放问卷,利用回收的数据分析学术评价在培养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与隐忧。 博士后学术评价亦喜亦忧笔者发现,博士后对当下相关评价制度有肯定的一面,但也认为有待改善的一面。比如,近七成博士后表示,流动站设置的学术评价指标虽仍关注期刊论文发表,但正在摆脱绝对的“唯数量”导向,高校科研评价对“数量繁荣”的狂热追求有所减弱,衡量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成果形式逐渐多样化。这凸显了破“五唯”政策给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带来的可喜变化。此外,超过半数的博士后在取得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时,能获得流动站提供的科研奖励。但同时,绝大多数博士后认为留校转聘所设置的学术指标明显超出博士后的“最近发展区”(指个体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在同伴指导帮助下能达到水平间的差距),出站后能留聘的机会渺茫。这意味着大多数博士后出站后要面临“二次择业”和“向下流动”,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很难支持他们持续深耕研究领域,激发科研创新动力。此外,超过80%的博士后反映学术评价环境不尽如人意。例如,科研评价更看重论文而忽视其他类型的成果方式;对青年科研人才进行学术评价时常常会“看面子”“讲人情”和“靠关系”,学术近亲繁殖层出不穷;人才分类评价落实不到位,对不同学科人才评价“一刀切”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会磨灭博士后对学术职业的志趣与热情,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功利化动机愈加明显。这种过度追求“效用”的行为逻辑容易加剧“学术GDP主义”和“学术内卷”。 “赋能”与“桎梏”:学术评价的双向影响显著学术评价是牵引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牛鼻子”,同时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良好的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为其职业发展“赋能”。调查显示,柔性评价指标对博士后科研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特质以及创新能力均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效应值高达17.6%~27.3%;激励性评价对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积极效应分别为16.3%和14.7%;留校转聘评价对博士后科研创新成果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效应为12.2%。另一方面,“唯论文”评价导向则会“桎梏”博士后人才成长。数据显示,“唯论文”的学术风气对博士后科研创新成果的负面影响效应高达22.2%。这是因为“论文崇拜”容易驱使博士后片面追求论文产出,尤其是在站期间追求“快速发表”,这与科研生产周期强调的“长期耕耘”相悖,致使批量生产出一些缺乏创新性和深度的低质量成果。 “生态评价观”引领学术评价改革对于博士后而言,评价并非终极目的,其目的应是推动相关工作的持续改进。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引入“生态评价观”的概念,即从系统、互动、弹性的角度,审思学术评价与人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撬动博士后学术评价改革和培养质量提升。具体来说,可以载体维度、内容维度、功能维度、结果维度、空间维度等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载体维度,倡导“外显生态”和“精神生态”共荣。人才成长并非单向度,有才之人也并不一定是精神丰盈之人,这意味着博士后评价不能单纯聚焦于外显、可量化的科研成果层面,而要努力实现全方面、多方位、纵深化和高质量的发展。因此,博士后人才评价既要“用眼看”,识别表征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平衡知识生产“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张力,也要“用脑思”,重视影响人才发展的诸多深层次因素,尤其是态度、动机、志趣、意义、情感等具有潜在价值和能动作用的精神生态。外显成果层面与内隐精神层面相结合,方能维持文化氛围、学术批评等文化精神环境与科研生产者创新劳动之间的良性关系。二是内容维度,促成“制度生态”与“人文生态”共生。良好的“制度生态”必然是一种能持续激发博士后发展潜力和内生动力的有机体系,既包括科学合理、人本取向和难度适当的评价指标设计,也包括程序正当、过程透明、主体多元的评价实施机制,同时还包括淡化结果与资源配置、绩效奖励或职务晋升简单关联的评价结果使用。同时,学术评价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评价,制度生态的构建有助于为自由、平等、民主、包容、创新的人文生态奠基。人才评价应充分挖掘浸润在探索者心灵中的人文精神,重唤“闲逸的好奇者”对学术本真的追求。三是功能维度,“培养生态”和“使用生态”共举。美国博士后制度体现为“高培养-高使用”的合作型模式,我国博士后管理则体现出典型的“低培养-高使用”的强压型模式,博士后常在“学生”“青年教师”“独立科研者”“打工仔”等多重角色间迷茫,这是博士后评价乱象丛生的根源。生态评价观强调,不能将博士后视作“韭菜”或“候鸟”,而要充分关注人才的培育功能,既要重视“奖杯”,也要重视“口碑”;既要注重人才培养,也要避免压榨劳力。唯有合理平衡培养与使用双重功能间的张力,才能将学术评价发挥的作用从强制性、被迫性、倒逼性转向激励性、使动性、赋能性。四是结果维度,“转聘生态”和“流动生态”共通。随着高校聘任制改革的推广,不仅“青椒”被纳入“非升即走”的晋升轨道,甚至博士后群体也被迫卷入“非转即走”“非留即退”的学术锦标赛中。未来,应将博士后转聘和流动的学术生态打通,即根据博士后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出站标准与留聘、转聘标准,为博士后疏通职业晋升与发展渠道;同时也可以给“二次择业”的出站博士后推荐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加强博士后职业追踪管理,创建博士后出站的就业数据系统,动态追踪监测出站博士后的职业发展状况。五是空间维度,重塑“宏生态”与“微生态”共融。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大学文化建设理念,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学术自由”应成为大学人才评价改革的基石。因此,“宏生态”要始终以“学术人”为主体,凝聚行政、学术、市场等多方力量的“合力”,营造开放包容、自由公平、良性有序、彰显人文关怀的评价环境,引导社会形成摒弃绩效取向、宣扬人文关怀的评价风气;在“微生态”层面,高校应主动扭转博士后评价的“唯论文”取向和“一刀切”局面,消除学术评价的功利化倾向和短视化行为,充分尊重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范式选择和学术观点表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24-09-034 浏览 · 0 收藏 -
教育厅答复:今年教师计划,减招54.7%!
教师危机真的要来了吗?近日,#江西教师招聘计划数较去年减半#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相关阅读量达到了966.8万。有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人口负增长85万人;2023年,人口负增长208万人……每年的“少人”几乎是翻倍的。新生儿越来越少,一旦真的等到没有学生了,再进行教师改革就来不及了!于是,在官方高度重视下,江西省教育厅答复"……结合各设区市教师实际需求与编制情况,2024年全省计划公开招聘中小学幼儿园(含特岗)教师4968人,较2023年计划数10967人下降54.7%。"图源:微博其实「教师招聘计划减半」,并不只一个省,“少学生,多老师”,如今看来是全国性的问题。"其他官方数据——2024年全国计划招聘“特岗计划”教师37000名;而2021-2023年,这个数字分别是:84330名、67000名、52300名。全国性的招聘计划也在逐年缩招!" 硕博扩招、学校合并、编制压缩……会给教师带来哪些影响?除了官方在数量上减招教师,教师的门槛、发展也在受到多方面政策的影响。01.硕博扩招,教师门槛升高?硕博扩招,对考生来说是上岸几率更高了;但对毕业生来说,同样意味着和自己竞争找工作的人也变多了。招聘教师的各个学校,甚至大学也有话说:“既然僧多粥少,人才这么多,那不得提高教职门槛,好好挑选一下?”如今除了中小学已经遍地名校生,部分高校甚至博士还不够,如果没有博后经历也开始不给教职了。02.学校合并,教师何去何从?本次江西省教育厅的答复中,还有一句:“……合理规划布局中小学幼儿园,强化学段间、城乡间师资和校园校舍统筹共享。”师资共享,校园校舍也共享了,几乎把学校合并摆在了明面上。然而不止中小学,高校的合并、撤销也正在路上↓山西省:多所中专被撤销建制,办学资源并入高等职业院校等学校合并,原因很多。有的是少生源,到了不得不关停的程度。有的则是整合资源,提高某些学校的专业实力和发展竞争力,也就是“弱的撤销,好的补强”。这里可以参考一下,教育部审核高校合并时的官方回复——“推动部分规模小的单科性院校并入规模较大的院校;支持同层次、不同科类、互补性强的学校合并。”图源:教育部官网可见,如果想去学校应聘教职,未来所在学校实力强不强,同样意味着工作稳定性高不高。03.编制压缩,教师还稳定吗?现在全国招老师有一个现象:其他用人形式,正在代替编制。很多地区出台招聘教师的新规定,主打一个“能签合同,就不给编制。”天津某地区: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一聘定终身”厦门某招聘公告: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都说当老师稳定,但稳定的只是编内,且编制的每一分钱基于当地财政,所以有说法是尽量去发达省份城市发展。而现实是,即便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大量的教师编也正在取消。 教师减招,对个人求职有何影响?很多人认为,国内很多中小学仍是七八十人一个班,只有缺老师的份儿,怎么还减招呢?这两年幼儿园因缺生源大批关闭的新闻很多,“少子化”带来的师生数量不平衡的矛盾,才刚刚初显。因此,有专家得出结论——“近忧较小,远虑很大”。关于“少子化问题”,国内多年来一直有很多学者研究,普遍的观点是:等到高校缺生源,只需十余年即可显现。“照此趋势,10余年后,普通高校的计划招生数可能会反超报名人数,届时生源供需关系将发生重大逆转,导致普通高校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中国高教研究》“2038年左右将迎来历史性“生源拐点”,届时将可能引发生源数量危机和质量危机,并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失衡。”——《少子化趋势下2024—2050年高等教育生源供需预测与危机预警》考教师的人年年增加,改革慢了,到时就会尾大不掉。所以,如果想当一名教师,最好尽早上岸,以免未来几年政策变动频繁,影响自身。不过改归改,身为立国之本的教育行业整体的趋势是很明显的,它大概率会转变教育任务的侧重。很客观的情况:未来人口少了,教育竞争压力也会降低,人均教育资源也会增多。- 站在学生角度,未来考大学会变得更容易,但同时中考分流会加速中小学阶段的内卷;(差的学校生源风险加大,好的中小学升学率任务或会加重)- 站在学校角度,一旦竞争不过其他学校,就有合并、撤销的风险;(包括高校在内,更多学校将会把提高师资质量放在发展规划的第一位,增强学校竞争力,新老师想要躺平恐怕难以实现)- 站在上层角度,如果“人人都坐办公室”,这会导致劳动力结构性失衡,未来大概率会加快实现职高/普高、高职/普本的并轨发展和自由选择,以推动教育公平化;(这几年高职大专升本、大力引进博士师资的情况越来越多,利好职校发展的政策未来几年或会增加,职校教职也会竞争更加激烈)综合以上因素,站在人才角度——未来的政策每一次变化,将会越来越影响个人的求职地区、学校、岗位选择等。在2024年持续地“考公热”“考编热”“教师热”下,热衷体制内工作的大众对教师行业的变化,表现出巨大的关注度。任何一个政策风向,都会牵一发、动全身。只有全面地了解,综合考虑,我们才能做出基于当下最对的选择。而变化,永远都在。注明:本文部分参考资料引用了媒体报道、政府官网、论文文献等,具体政策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作者观点仅作参考。2024-09-02239 浏览 · 0 收藏 -
“大专岗招聘,招来了14个硕士……”丨高才情报局第138期
“部门今年招新,岗位要求大专,但招来了14个硕士。”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感叹现在就业形势艰难。图源:小红书评论区还有不少相同的情况——仓库开票、社区储备干部、车间岗……这些以前都是招聘本科、大专毕业生来干的工作,如今却纷纷迎来研究生的涌入↓01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扩招,每年毕业的硕士、博士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有大量高学历人才在寻找工作,但岗位需求并没有相应增长。找不到工作,并不是你能力不足,而是市场需求没有与教育水平同步增长。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即使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也可能不得不降低期望,接受较低级别的职位。近年来,高材生卖猪肉、名校毕业生下基层、博士进小学等新闻层出不穷,不禁让人思考:难道硕博们真的只能走“下沉式”就业的道路了吗?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兴趣、市场需求、职业发展等。对于部分硕博生来说,选择这样的职业道路,可能是出于对现实情况的理性考虑。一方面,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短期内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那么接受一份起点较低的工作,不失为一个明智的过渡策略。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求职者,这样的工作机会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职场经验,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而且,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学历背景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将使他们在求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获得更高级别的职位。另一方面,这种选择体现了对个人兴趣和热情的追求。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都不尽相同,高学历人才选择"下沉式"就业,同样也是基于他们对个人发展和生活意义的深刻理解。有些人可能发现,尽管他们的学术背景很高,但他们却不想继续学术道路,反而对特定行业产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工作,不仅能带来工作满足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还有些高学历人才选择基层工作,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改善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种选择还体现了对社会责任感的担当,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行业和社会的发展。02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高学历似乎自然而然地与高职位和丰厚的收入画上了等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观念正在逐渐被打破。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就业市场应该更加包容,职业选择也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学历,不应该成为限制我们的枷锁,而应该是开启更多可能性的钥匙。高学历人才选择"下沉式"就业,是他们基于个人价值观、生活目标、兴趣热情、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的理性选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选择,因为每个人的职业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更重要的是,职业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是选择在高楼大厦中工作,还是在基层岗位上奋斗,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当然了,主动下沉和被动下沉还是不一样的,有的求职者可能会想:“不是我想选择这样的职业道路,而是现实让我别无选择。”对于那些仍在就业市场摸索的求职者,有几点建议以供参考:1. 找准职业方向找工作,首先得知道自己要往哪儿走,明确你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同时,了解哪些技能和经验是当前最吃香的,或者哪些是你所追求岗位的必备条件,进而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2. 打磨专业技能 持续学习,掌握与你职业目标紧密相关的专业技能,这不仅能让你在求职时更受青睐,还能让你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特别是获得行业内认可的证书和资格认证,这些都是你专业能力的有力证明。如果你还在学校,那么抓住机会,通过实习、兼职或参与项目合作来积累实战经验。3. 优化简历和面试技巧 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其实并不是自己不够出色,而是不会“吹嘘”自己。优化你的简历,确保它能够突出你的优势和成就,并且与你应聘的职位是匹配的。同时,提高你的面试技巧,在面试中更好地展示自己。别忘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领导力等软技能同样重要,它们在职场中的价值不亚于专业技能。最后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普及和高学历人才的涌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就业市场的面貌。对于正在求职的人来说,找准机遇,把握时机,变得尤为关键。求职者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同时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拓宽就业视野,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个可能。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往期内容>>《41人考上事业编被集体清退,怎样避开招聘“萝卜坑”?丨高才情报局第137期》>>《硕士进高校的真实现状,看完你还敢来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6期》>>《有编制,文科可报……党校真的是体制内“神仙单位”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5期》2024-08-30772 浏览 · 0 收藏 -
人才“帽子”问题的破局之道在于分类治理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破除“五唯”评价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尽管国家对破“五唯”高度重视,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大家依旧感到“五唯”问题严重,甚至还有发展的趋势。这其中,唯人才“帽子”问题最为典型。眼下,一边是唯人才“帽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一边却是人才“帽子”的种类增加和规模扩大。如何才能切实有效解决唯人才“帽子”问题?人才“帽子”作为一个概念发展至今,说其“乌龙”也不为过,因为世上本不存在所谓人才“帽子”。那么,现行的人才“帽子”为何物?它们主要是国内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的名称。人才计划项目名称如何变成戴在个人头上即以人为主体的人才“帽子”?人才“帽子”的“乌龙”之处就在于此。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科技评估机构承接的科技项目评价中,均明确表示业务范围不包括“评人”项目。道理很简单——科技人员本无高低之分,无法对其作等级评价或判断。如果科技人员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其作为成果主人,自然享有成果荣耀并由此证实自己的科研实力,这就是“以成果论英雄”的实质。总之,人才与成果相互依存,如果要说人才“帽子”存在的话,那一定也是依附于科研成果之上。在这方面,相关人员对待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表现很能说明问题。诺贝尔奖以奖励杰出基础科研成果为宗旨。主办机构每次公布奖项时,都很注重介绍获奖成果的学术精华,也不忘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突破性贡献,让公众明白授予该成果奖项的依据所在。无疑,这体现了主办机构对科学及科学共同体成员的高度尊重。许多大学给予诺奖得主的待遇就是校园内的一个终身停车位。对此,校方的解释是——诺贝尔奖是荣誉,不需要用利益或特权显示,提供专属停车位就是对荣誉的致敬。这番话道出了科学世界的简单和“纯粹”,人与人之间没有地位的高低,只有科研贡献的大小。反观国内学界的人才“帽子”,本质就是人才计划项目,这与取得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有着质的区别。仅就此而言,各层级“帽子”人才间就不应有学术地位的高低,有无“帽子”人才之间也不应有学术地位的高低。人才“帽子”难破除,甚至越破越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帽子”已成为国内学术评价“自循环”中的主要权威指标。具体而言,各机构不断推出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由此形成的各种人才“帽子”又在各种学术评价中被当作重要指标一次次循环使用,其“分量”也在此过程中被不断强化。正因为人才“帽子”隐含的各种学术权力,许多机构通过实施人才计划项目巩固或提高其作为管理部门的权威。相应的,大量戴上人才“帽子”的学者具有了更大的学术话语权。同时,人才“帽子”依旧是大多数学术项目评审或人才引进的重要指标,有关部门尤其看重人才“帽子”。与此同时,教育科研机构或基层个体对人才“帽子”可谓是爱恨交加。他们往往一边指责其弊端,一边又在迫不及待地竭力争取。总之,人才“帽子”在学术评价中的“自循环”模式,导致各方人员都被裹挟进其利益“旋涡”中。要制停这类“旋涡”,必须从人才“帽子”发放部门正本清源。鉴于眼下人才“帽子”的情况较为复杂,要破解唯人才“帽子”顽疾,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帽子”进行分类治理。第一类是授予曾作出过突出贡献人物的荣誉性称号,这类称号与现行人才“帽子”有本质区别。其获得者往往在各自岗位上凭着实绩和成就得到各级组织的认可和表彰,本质上是“以成果论英雄”的典范,他们获得荣誉性称号实至名归,其精神应得到大力弘扬。第二类是给予入选各层级人才计划项目学者的人才“帽子”,这类帽子就是通常所指的“帽子”。要使这类人才“帽子”回归科研项目本身,首先要把“某某人才”冠名除去、改回科研项目名称,这是破除唯人才“帽子”的前提。众所周知,人才计划项目的入选者与“某某人才”根本不是一回事。正因为这种混淆概念的做法长期盛行,导致前者被等同于该计划项目名称的人才来对待。如此,唯人才“帽子”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是时候从正称呼做起,使各层级人才计划项目的称呼回归科研项目而非冠以人才称号了。第三类是非合法主体发放的人才称号奖项。对这类不合法规的人才“帽子”,相关管理部门要严格督查、依法办事。有的社会组织发放并不在其业务范围内的人才称号奖项,其本身就不具备相关主体资格;还有的主办方是由许多机构组成的联盟,这类联盟无法保证人才评奖的程序、标准等执行到位,而且评委往往也是随意拼凑。此种种做法与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并无本质区别,但其行为的迷惑性更大。主办方发放这种人才“帽子”,无非出于政绩、名利等目的,但却以破坏学术秩序和环境为代价,危害性极大。对此,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2024-08-307 浏览 · 0 收藏 -
专科生逆袭哈佛后回国任教,他说:起点并不决定一生
2022年,阿勒拉哈决定回国任教,并成为了西南交通大学的特任副教授。这时的他,身上带着耀眼的标签:哈佛大学计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师从该研究中心创始人Robert Gentleman——R编程语言的两位发明者之一;在领域内顶刊、顶会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而事实上,他还有着另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出身寒门,成长在四川大凉山;中学借宿在亲戚家,几乎只有一身衣服鞋袜,总怕被人嫌弃;高考后只上了大专。人生的AB面交叠,让如今的阿勒拉哈感慨万千:“起点并不决定人的一生”“这个世界最终不会以卷面分数来衡量一个人”“有人说我踩对了风口才能逆袭,但风未起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提前站过去”……近日,他在《自然综述:电气工程》上发表论文,提出新型智能移动边缘计算范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的专访时,他讲述了自己“生如蝼蚁,恰怀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却有不屈之心”的故事。以下是阿勒拉哈的讲述:阿勒拉哈 受访者供图(下同)考前生病+考场意外,我只考上了大专 我1987年出生在四川大凉山昭觉县下面的一个小村子,昭觉县有全国闻名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前,垂直悬挂在绝壁上的藤梯是村民与外界唯一相连的路。其实我们那边有很多这样的村庄和藤梯,大家早已见怪不怪。我的父母是半文盲状态的农民,爸爸可以读彝文,妈妈勉强认识简单汉字。我在家里排行老二,有个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村里有一所小学,只有两个班,每三年才招一届(班)学生。上学了也买不起本子、铅笔,经常捡溪水里五颜六色的石头写写画画。饿肚子是常事。如果家里前一晚没有剩饭,第二天我可能就得挨饿,因为路太远,中午来不及回去吃饭。除了上学,我就跟着哥哥放牛放羊。村里没有初中,小学毕业后我就搬到了县城亲戚家借住,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总怕给亲戚添麻烦、被人嫌弃。在学习上,由于在村子里一直说彝文,我的汉语基础非常差。差到什么程度呢,有个事我至今印象深刻——五年级时还造出了“小鸟在天空中游来游去”这种句子,把老师都逗笑了。再加上当时几个人共用一套课本,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我注意到有个同学总是名列前茅,就好奇他是怎么做的,后来发现是做了他姐姐的辅导资料,这让我意识到练习册的重要性。初三时,我认识一个外校转到我们中学读高一的学生,花2块钱买了他之前所有的辅导资料。这是我学习的转折点,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抓手,如饥似渴地做题,很快成为了全校第一。虽然当时条件很差,但我能感受到自己对学习、对知识、对新鲜事物都很有好奇心,了解到新事物和新知识让我感到很快乐。好奇心里可能还夹杂着一点虚荣心,我很想得到大家夸奖,所以一直排名靠前。在当地人认知里,能考上本地的西昌学院、当个中学老师已是最好的出路,大都没想过别的,我当初也是这样想。但天不遂人愿,高考前两个月,我生病住院了,复习进度、心态都受到了影响。更惨的是,高考时还发生了意外。我恰好和一个好朋友挨着坐,考试时他把草稿纸扔过来,示意我把答案抄上去。这引起了监考老师的注意,我很紧张,担心如实说出来两个人都被取消资格,就把卷子折过来,压住了他的草稿纸,就这样压了半个小时,我的成绩也受到了影响。录取结果公布,我只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大专。至于三本,学费太贵了,我压根就没报。现在回想起来,早期我的求学之路充满了随机性,不过周围的人也差不多。我所在的昭觉高中是当地最好的,即便如此,要能有两三个人考上一本,就值得开庆功大会了,有10多个人能考上二本,就是非常好的情况了。阿勒拉哈在哈佛校园我从偏远小山村走出来,后面的路再难也比之前容易 刚开始读大专,我也不甘心,总在想怎么到了这样一个学校,是不是该退学复读?但一想到复读就要继续借住亲戚家,就放弃了。好在我们和电子科技大学本部学生在同一个校园,老师也是一样。选择学计算机也很偶然,是我有次看某大学的篮球比赛,主持人提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怎样怎样。我很惊讶:计算机还能是一个专业?加上我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觉得很神秘,就这么选了它。开学后我第一次摸到了电脑,但完全不懂怎么操作,看着别人噼里啪啦地敲键盘非常羡慕。后来去买了一本类似操作指南的书,一点点地学。很幸运的是,我在系里认识了一帮爱捣鼓的朋友,我们经常耗在计算机室里讨论交流,很快我就上道了。大二时,我还到成都的数码广场找了一份兼职,帮别人装系统什么的。慢慢地,我对电脑就很熟悉了,甚至后来班上同学电脑坏了都来找我。学校当时有个叫“微软俱乐部”的社团,社团里有不少计算机“牛人”,参加过奥林匹克信息竞赛。原本我的水平不够格加入,社团负责人说在我身上看到了一种很诚恳、充满好奇的学习态度,就带上我了。至今我们还保持着非常好的联系。虽然是在大专院校,但这个社团确实很厉害,一拨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疯狂地学习钻研、不断地去外面打比赛,这样下来技能提升非常快。举个例子,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全国只招70人,我们社团里就有8个人被录取。在社团里,我学到了一种学习方法。我之前看一本书需要一两个月,可社团里的人两三天就啃下来了。这让我看到了人学习的潜力和极限,后来我也这么去做,很快就提前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可以接一些商业项目了。其实这个社团只“辉煌”了那么几年,后来发展得也不太好,我很幸运地赶上了它的辉煌时代。至于专升本的名额,我记得不是3%就是5%,当时我们的辅导员就是通过了专升本、大我们两届的学长,我经常向他了解相关情况,后来就很想争取一下。考上西南科技大学后,由于我之前打下的专业基础,还有做商业项目的经验,学院在实验室分给我一小片区域作为工作场地,我带着本部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一起,承接一些老师们转过来的小项目。但英语是我的弱项。我在网上搜了一些背单词的方法,硬着头皮背单词,还经常去蹭英语专业的外教课,只要能错开时间的,我都去听,外教老师一度以为我是本专业的学生。慢慢把英语练上来后,就可以熟练阅读英文专业资料了,这也为我后来进入外企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即便最初我只考上了大专、是专升本上来的,但我几乎没自卑过。我总觉得,老天不会把我的路都堵死。我都从那么偏远的小山村走出来了,之后的路再难也比之前容易,只要我积极争取,总还是有机会的。阿勒拉哈在哈佛校园边工作、边读MBA、边准备申博,我把时间规划到分钟 2011年毕业后,我原本可以保研,但是想快点挣钱,就放弃读研找工作,先后进入Tieto(叠拓)、Symantec(赛门铁克)、Veritas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在Symantec时,每个员工每年有5000美元学习提升的福利,有些人想办法将这笔钱套现,但我坚定地选择了读美国韦伯斯特大学的MBA,属于中外合作办学,周末在当地上课。虽然我从小就很缺钱,但总觉得提升自己比多点现金更重要,对于同事们常常讨论的买房买车、名牌衣物,我完全没有兴趣。当时我就隐隐约约觉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很重要,虽然这么说好像在自夸,但至少当时我非常感兴趣,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学相关的知识。当时能搜到的资料比较零散,我就拉着一个同事一起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脉络框架。听相关的讲座时,我发现基本上人人都有博士学位,这也让我萌生了出国读博的想法,想进行更系统的学习。我觉得只满足于上班,还是挺无聊的,我想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去更广阔的世界看一看。准备申请读博的那段时间非常痛苦,周一到周五要工作,周末要上MBA课程,还要抽出时间备考GRE和托福。更难的是,我当时还买了一套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在线课程,包含六七门课,也要在规定时间学完。一年多时间里,我的日程表基本上是以10分钟为单位规划的。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要花四五个小时复习2000个GRE单词。那段时间非常充实,靠听交响乐、喝咖啡强迫自己清醒,以至于后来读完MBA后,我不由得感叹“周末怎么可以这么长”,似乎突然间多了很多时间。无论如何,我都没想过放弃。就像小时候出去砍柴,砍了多少都要背回去,背不动就咬牙坚持,一旦扛上就不可能放弃,哪怕走几步歇一下,也要坚持背回家。后来,我在2017年被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录取,4年后获得了地理空间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最让我头疼的是数学和英语学术写作,为了提高数学水平,我先是去看一些方法和经验分享,再听各种公开课程,如MIT(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等的课程,把资料下载下来学习,然后把书本的推导过程盖住,看看自己能否推出来。英语学术写作就反复写,反复提交到学校的写作中心请人修改,然后再一点点琢磨、模仿。读博期间,我的成绩全科为A,所以即使大专出身又怎么样,一时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今后的所有,起点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其实很多困难都是“纸老虎”,一旦行动起来,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困难就没有那么可怕了。阿勒拉哈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通信大会“非升即走”对我不是压力,我想做真正有意义的研究 申请博士后的时候,我想去最好的学校,接连申请了MIT、斯坦福、哈佛,但遗憾的是,要么没回信,要么被放鸽子,要么被直接拒绝。我一度以为已经没戏了,准备去公司工作。其实公司的待遇也非常好,我记得工资加股票每年有30万美元。惊喜的是,哈佛突然通知有另一个面试机会,就是我后来的导师Robert Gentleman的项目,他进行的癌症医疗计算研究,恰好需要有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背景的研究者。我当时并不了解他,搜出信息后吓了一跳,他是哈佛计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还是R语言之父。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和这种传奇式的人物有交集,感到自己非常幸运。虽然我打算做完博士后就回国,但真正回来的时候还是略显匆忙。由于疫情和父母身体状况的原因,我没等成果发表出来就回来了,这影响了人才帽子的申请和职业选择。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非升即走、绩效考核并不是压力,完成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我希望做出一些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能为科学发展添砖加瓦,哪怕是补上一点点缺口也好,但受限于现有的体制和条件,我并没有那么大的自由度。不知道其他回国的青年学者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我很希望找到解决办法。我一路走来,就像升级打怪一样,每次开局都是最弱的,但最终成为了团体中最强的,然后进入下一个更高的平台,又从最弱的做起,一步步变强,就这么一直往上跳,也挺好玩的。如果问,我这么折腾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应该是好奇心,一种对更大世界、更大自由的向往。人这一辈子,总要过得丰富一些,不能每个阶段都一样、1年中的每一天都一样、10年都是一个样。我们总有一天会死去,我想如果能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一点点自己的脚印,证明自己来过世上一趟,也算不枉此生。这听起来有点虚,但我确实是这么想的。2024-08-274 浏览 · 0 收藏 -
听说很多高校都涨工资了?
听说,高校人哭穷都是“大声”地;涨薪了,就开始“悄咪咪”了……01.部分高校教职工,月收入已经涨了?有一些高校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高校教师涨工资了!基本工资涨了!补贴也涨了!高校老师的工资不仅涨了,而且涨幅不小。涨得少的,每月多几百块,有的大学老师甚至一个月涨了3、4000元。涨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岗位和职称上。在某些高校,普通讲师和行政人员涨幅偏少,拥有高级职称的大学老师涨得更多。其次,不是每所高校都在涨薪,有高校的老师们透露:学校好,并不一定能优先涨工资!有的本科院校据说财务状况一般,迟迟没有涨工资的动静,反而一些大专院校的老师都涨薪了。而且,这次高校调薪,并非个别情况。从大学老师们的分享来看,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湖南等地,都有高校教职工表示:每月收入上涨了。以上图源:小红书用户02.高校调节工资收入,是个例还是普遍情况?如何看待这一波高校涨薪?笔者认为可以宏观一点,比如,它可能是个起势的风向。国内教师需要上涨收入!这一点,早在2018年就有全国性的文件《关于全国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官方支持。文件明确说明:“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其中,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这部分,原文要求是:“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但是,官方文件已经出台几年了,真正提高了一线教学老师收入的高校并不多……2022年,还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全网都在说某省省属高校待遇低纷纷劝退”?对此,2022年官方的回复是:“有关部门正在联合积极推进省属高校教师待遇政策的改革完善工作。”到了2024年,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有留言旧话重提。而这一次,面对各高校待遇差别很大的问题,2024年官方的态度则多了不少细节——“不同学校在教师待遇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认可问题仍然存在)“通过发放调查统计表摸清底数、召开高校……座谈会、专访……负责人、赴高校……调研、征求……意见等方式,作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深入听取意见建议。”(应该是2023年之前做的工作)“2023年……完善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政策和社会化服务薪酬激励试点工作。”(去年已经在试点了)“下一步,三部门将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高校工资收入的基础上,给予高校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权……”(和2018年的官方文件既定目标对上了?)再回头看看上文——一方面,是高校老师分享的涨薪个例;另一方面,改革需要时间,尤其是官方层面的,体制内单位的改革,更是要经历严格的程序审批。所以,基于此现状,未来进行高校工资变动和社保缴费基数调整工作的大学,或许会越来越多。河南大学人才人事部发布了2024年工资变动的通知一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高校已兑现涨薪03.高校调节收入,对一线教职工是好是坏?这里笔者强调一下,高校进行工资调整≠教职工一定涨薪,没准儿往下调呢?从已经落实了教职工收入调节工作的高校例子来看——有的高校,领导每月涨得比一线老师更多;有的高校,专任教师涨幅比行政人员多,但也有反过来的;有的高校,说是涨工资,实际上是把年终绩效提前分摊到月了,涨了等于没涨;有的高校,则是年终绩效不影响,但把文明奖平摊到了每个月……也有大学老师吐槽:学校发公告要涨工资,但是半年了,要涨的那部分钱还没到账……还有高校老师,自己算了算涨薪前后的金额对比,发现学校实行新的工资发放政策后——明面上是高级职称的教授们涨得更多,但实际上他们年终减少得更多;本就年终少的低收入一线教职工,每月涨的数字乘以12个月,实际综合年薪要比之前更高了。显而易见,每所高校的规定不一样,工资改革进程有快有慢。尽管高校调节教职工收入是趋势,但具体到个人身上,很难判断,到底是“越过越好”,还是“不如当初”。这里可以给高校老师们提个醒儿!在高校工资调整中,“月增量绩效奖”的官方释义:在原有工资基础上,根据教职工的工作表现、教学成果、科研贡献等因素,额外增加的绩效奖励。虽然它并非决定“多劳多得”,但如果想要抓住更多在高校升职涨薪的机会,未来高校工作切忌在“及格线”上游离。注明:本文部分参考资料源自小红书、各高校网站、政府官网等。2024-08-26568 浏览 · 0 收藏 -
41人考上事业编被集体清退,怎样避开招聘“萝卜坑”?丨高才情报局第137期
“这个招聘说考上了有事业编制,我们辛苦通过了考试,现在又要清退我们。”近日,一则关于 41 人考上事业编却被集体清退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当事人反映,他们于2024年2月初进入河南省汝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但在入职4个多月后,却接到单位领导“考试作废并要求其自愿离职”的口头通知。而且在这4个月中,他们既没工资也没社保,被清退也没有任何补偿。“入职4个多月后,却被告知此前考试作废并要求我们自愿离职,这事我们实在无法理解。”考试通过了作废,入职工作了清退,任谁也无法理解。考生们纷纷为自己叫屈,希望得到一个说法。然而,事情恐怕还要更复杂。这41人中,恐怕并不全是无辜的……01据了解,汝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官网曾发布招聘公告,提及本次公开招聘人员均为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但该招聘却是始于2022年8月29日。直到2024年2月1日,官网才发布了《汝州市2022年公开招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批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显示拟聘用人员为41名。用2022年的公告在2024年招聘显然不符合规定。根据官方通报,“汝州疾控中心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存在招聘方案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违规设置限制性指定性报考资格条件等问题,违反了人社部门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该次招聘方案无效,结果予以作废。”。也就是说,汝州市此次的招聘方案没有上报,人社部也没有批准,但他们却自行组织、自行聘用。因此,清退是必然的。那么,考生岂不是很冤?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入职的41人包含13名社会考生和28名该疾控中心原非在编职工考生。而且,在招聘公告中还提到:初次就业的聘用人员试用期为12个月,其他聘用人员试用期为3个月。41人中,有28人原本就在该单位上班。无论是从招聘条件还是招聘结果来看,这次招聘都像是有内部照顾,也被人质疑是 “萝卜岗”。事实上,有当事人提供了一份来自汝州市卫健委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其中就指出汝州市在公开招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过程中,“存在为内部考生量身定做报考资格条件”。02“萝卜坑”,指的是为特定的人量身定制的岗位。即使严厉禁止,在事业单位招聘中,“萝卜坑”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萝卜坑”的存在,对于那些努力备考的求职者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那么,作为求职者,我们应该如何巧妙地避开这些“萝卜坑”呢?首先,仔细研究招聘公告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岗位的具体要求和报考条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个岗位是否存在“萝卜坑”的嫌疑。如果发现某个岗位的条件设置得过于苛刻,或者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那可就要谨慎报考了。比如说,一个岗位要求具有特定的工作经验,或者需要特定的专业证书、技能,而这些条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满足,很可能就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而设置的。一般来说,限制条件越多、越小众,“萝卜坑”的概率也就越大。其次,越大型的考试,出现“萝卜坑”的概率就越低。毕竟,谁敢在大场合下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呢?那些大规模的事业单位统一招聘考试,通常会有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规范的流程,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而自主招聘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可能没有那么严格,就容易给一些人可乘之机。另外,作为求职者,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之前有一篇文章就写过,当事人明明笔试通过了,可在二次核查材料时,却因为专业不符合面试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报考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完全符合岗位要求,不要心存侥幸。这次的招聘也是一样,单位并没有发布2024年的招聘公告,41名考生中的13名社会考生,不敢说全部,但其中很有可能有人是知道程序不当,但仍然参加考试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破坏了招聘的公平性。最后,也呼吁广大求职者,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在招聘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应该通过举报等方式积极参与监督,维护招聘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这不仅仅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是为了那些与自己同样踏实努力的求职者们。▍往期内容>>《硕士进高校的真实现状,看完你还敢来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6期》>>《有编制,文科可报……党校真的是体制内“神仙单位”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5期》>>《入职高校后,我对教师职业“祛魅”了!丨高才情报局第134期》2024-08-23782 浏览 · 0 收藏 -
大学课程不及格率高要整改?纷争背后教育观念待重塑
近日,浙江某高校教师在网络上曝光由于其教授的3门课程学生不及格率高于30%,学校要求该老师就此作出解释说明并提供整改方案。此事一经曝出,随即引起各方的关注及争论。在笔者看来,如果简单地讨论学校、学生和任课老师之间孰对孰错,难免流于表面,也很难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要真正分析并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回到引发这一事件的两个根本问题上。 专业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仍待强化第一个根本问题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专业化问题。作为协调高校内部各方利益的核心机制,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有效处理各类教学难题的基本保障。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并形成多方认可的方案。在此次事件中,如果从学生角度看,3门课程的课时少(涉事教师在网上直言,其教授的3门课程总计只有112课时)而老师的要求不低,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公平;从老师角度看,坚守学术标准是其从教的基本职责;而从学校角度看,课程及格率过低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学校的绩效指标。总之,几方的诉求均无可厚非。此时,学校就需要制定一套专业的制度和程序,在各方事先沟通、讨论、认同后加以实施。如此,一旦出现相关问题,便可按照制度执行。在这方面,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已有先例。比如,有些高校规定,如果一门课程出现超过30%的学生成绩不及格的情况,老师要从自身授课的角度分析原因。当然,此“原因”并不一定仅仅出现在老师身上,也可能是学生或者课程设置本身的问题。对于老师的分析,学校要召开会议讨论。如有需要的话,可以邀请学生参加会议。会议应综合各种情况,对学生不及格率过高的原因加以判定。在操作层面,一般要通过与其他院校的类似课程对比,分析该课程的考试难度,还可以对比这门课程的学生在其他课程中的及格率,以及对比过去几年中,这门课程的学生及格率。通过这些对比和分析,便基本上可以得出各方都认可的结论,由此也就不难找到解决方案了。比如,如果原因是课程课时与考试要求之间不匹配,课程的设计就需要进行调整,专业负责人自然成为主要责任者;如果是因为学生普遍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投入不够,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就需要跟进关注;如果通过讨论,发现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的原因在于考试本身难度过大,或者是一些与学生无关的因素造成的,有些国外高校便可能会整体拉高这门课程的考试分数,等等。回到此次事件本身,从目前释放出的信息中,我们很难判断该高校是否有这样的管理规定——也许相关规定本就缺失,致使任课老师不清楚自己写说明意味着什么,因此愤而在网络上表达观点;也许学校已经有清晰的规定,但是任课老师对此并不熟悉;抑或是老师对所授课程的课时过少本就有意见,使得他不愿意遵循学校的既定程序……具体是何种情况,作为外人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此处的关键在于应强化这种专业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并确保相关操作流程的专业性和学术判断的合理性。这样一来,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可以得到专业的应对。 基本教育观念面临调整第二个根本问题是教育理念问题,即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观念。比如,学生上一门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课程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一门课程结束后,考试的意义是什么?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课程的及格率和教育理念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则是决定课程不及格率的更底层问题。当前,绝大多数人对上述问题的理解都受几百年来教育体系中主流观念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持有特定看法,并以此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包括经常出现的不及格率高的问题。首先,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目标,到底是学会大纲中规定的特定范围内的知识和理论,还是通过课程学习使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成长更进一步?在过去几十年间,我们的教学体系处于不断固化的过程中,身处其中的学生、老师乃至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该课程所承载的知识。如果我们持有这样的观念,在很多时候,考试作为一种达标测试工具,就是考查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这些知识。如果秉持此种观念,一旦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而挂科,老师自然不会通融。然而,如果学生在一门课上最重要的收获是其在某些领域内的成长,考试就会变成衡量学生成长幅度的一种方式。此时,教师关注更多的便是学生的“增值”。其次,课程是育人的基本单元,但在育人过程中,课程发挥的作用到底是支撑学生掌握一个个设计精妙的特定领域的知识体系,还是激发学生对特定问题的学习兴趣?今天,高校中的几乎所有专业都是由某个学科领域的几十门课程组成的,每一门课程又由更细微的学科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学生在大学走一遭,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会这几十门课程里的知识。然而,这样的体系是否能有效支持每一名学生融入未来社会?学生以被动姿态吸收的知识,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到底有怎样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当我们把课程定位为学生学习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抑或是将其目的定位于激发学生对特定问题的兴趣,课程的考核方式可能会截然不同,也会给老师看待自己的课程中学生的不及格率高带来新的视角。再次,在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实践中,考试都是天经地义的。似乎每学习一门课程,就需要一次考试。但是,考试的意义是什么?是衡量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还是学习本身?几十年来,国际上针对考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为了衡量学习目的是否达成的考试、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考试,以及本身便是一种学习活动的考试。可以看出,不及格率高的问题只有在特定的考试类型下才会出现。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采纳哪一种理念,或者如何在一门课程中融合不同的考试理念?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最后,我们也需要反思教师的职责。教师到底是学术标准的“守门人”,还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尽管二者并不一定冲突,但是当出现学生考试及格率过低的情况时,教师应该如何平衡上述两种角色?学术标准和学生成长之间,该以哪个为本?二者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复杂关系?这可能是新时代教师修炼“教育家精神”时,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以上四类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因为今天的教育体系充满了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导致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很多固有的观念。然而,近几十年来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的加速变化,正在推动着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体教育体系重塑。由此,我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观念也面临着调整。自2018年以来,我国先后推出的“一流专业”“四新”学科建设、“一流课程”等项目,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出重塑教育目标和实践的呼吁。这些都提醒今天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大家习以为常的想法和做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许课程不及格率高这个问题本身就不会存在,或者至少让我们从新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会得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结论。(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2024-08-238 浏览 · 0 收藏 -
19所大学撤销99个专业:高校为何这么干
近日,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发布公告,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31日,已有19所大学发布相关公告,撤销或暂停招生的专业共计99个。高校为何批量撤销专业?为了深入了解各高校撤销专业的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依据教育部2018至2022年度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对相关高校及其撤销的专业进行数据分析。 撤销专业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哪儿在高校地域分布上,2018年—2022年撤销专业的高校集中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资源和经济水平差异对高校裁撤专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而言,陕西、山东等省份裁撤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西藏、海南名次倒数。教育资源越丰富的省份,其高校数量越庞大,撤销专业的高校也就越多。尤其是教育重镇陕西省,其拥有较多高校,因此更容易出现高校撤销专业的现象。而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撤销专业的高校数量却相对较少。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各专业的市场需求量大,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和多样化。同时,相关部门的政策也可能对高校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产生影响。例如,江西省今年7月就发布通知,明确提出要“压减停撤错位过剩低质专业”。此外,高校专业撤销还可能与地域特色和地区经济产业转型有关。例如,山西省作为传统煤炭大省,可能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调整与煤炭相关的专业设置。近年来,撤销专业的高校分布逐渐由中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这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高校对教育资源分布的适应性调整,以及结合地域特色的专业设置变化。部分高校走上了与地域特色和地方政策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图1.撤销专业高校地域分布情况。在高校层级分布上,本文按照“双一流”高校和“双非”(非一流高校、非一流专业)高校进行划分,分别统计了各层级高校在撤销专业方面的差异。通过数据不难看出,撤销专业是高校有针对性地把资源用于发展有竞争力学科的结果。整体来看,在2018年—2022年撤销专业数量排名前100位的高校中,“双非”高校明显多于“双一流”高校,前者撤销专业数量也比后者要多。其中,撤销专业数量TOP3的“双一流”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重庆大学;撤销专业数量TOP3的“双非”高校分别为云南民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温州理工学院。“双一流”高校资源丰富,学科竞争力较强,更注重学科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布局,撤销专业的数量相对不多,以避免盲目跟风和随意调整。“双非”高校专业调整则相对灵活,相较于“双一流”高校,其在资源和条件上存在一定差距,主动撤销一些与自身发展方向不符的专业更有利于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图2.撤销专业高校层级分布情况。 哪些类型的专业撤销更多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根据近5年数据,工学门类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这种现象较多地反映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工学专业设置更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不符合新技术、新业态的老旧专业因此被撤销。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同时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不同类型专业的撤销彰显出高校对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的追求。撤销一批不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可以腾出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空间,支持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图3.撤销专业类型占比。从就业率角度看,本文对相应学科门类内,部分高校的专业就业率与高校整体就业率进行了对比,发现对于部分高校而言,哲学、历史学等专业的就业率低于其平均就业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到,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高校应谨慎增设、及时调减。因此,高校会考虑撤销这些专业,以避免资源浪费和影响学生就业。为何部分工科、管理学等高就业率专业也被撤销?事实上,尽管数据显示工科和管理学等专业的就业率分别高达100%和95%以上,远超学校整体的平均水平,但高校在决策时,并非仅依据单一的就业率指标。首先,高就业率专业的就业质量是考虑因素之一,包括毕业生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空间、工作满意度等。部分专业尽管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毕业生面临职业晋升困难、工作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会影响该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一些高校也会考虑将其撤销或调整。此外,如果某个高就业率专业与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不符,或者学校认为该领域已趋于饱和,未来发展空间有限,高校也可能选择将资源投入到更具潜力和前景的专业,即使后者的当前就业率相对较低。图4.部分撤销专业类型的就业率情况。为了解不同类型高校的撤销专业情况,本文将样本高校分为行业性高校和综合性高校。行业性高校指专注于特定行业或领域、专业设置相对集中的高校;综合性高校则在专业设置上更为全面。图5.撤销专业高校的类型分布。数据统计发现,在撤销法学、工学、教育学等9类专业的样本高校中,综合性高校数量均多于行业性高校。其原因之一在于行业性高校通常专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更稳定;综合性高校的专业数量多、种类全,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此外,在撤销专业类型方面,行业性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相似性。例如,撤销工学、管理学等专业类型的两类高校数量均相对较多;撤销法学、教育学等专业类型的高校数量均比较少。不难发现,行业性高校侧重于行业发展状况,将资源集中在核心专业上,通过撤销非核心专业,提高其在特定领域内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综合性高校则更需要在多个专业间平衡资源,根据市场变化和政策导向,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注重跨学科的创新和研究。 专业撤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为了探究近几年专业撤销的趋势,本文按照年份统计了不同类型专业撤销数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类别的专业撤销数量都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不同类别专业的增长速度略有不同。工学的撤销数量增长趋势明显,这主要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有关,管理学专业同样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同时,随着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增设这些专业的同时,也会相应调整或撤销一些传统工科专业。相比之下,历史学、医学、哲学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特性和稳定性,其被撤销的趋势相对平缓。这些学科在学术体系、研究方法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不易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直接影响。这反映出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持续演变带来的影响。高校专业撤销数量普遍增长,但不同学科领域展现出不同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与该专业背后的技术图景、市场需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表1.不同类型专业撤销数量变化情况。 专业撤销背后的原因及问题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的撤销专业举措背后存在诸多原因。归纳起来,包括经济资源分配、教育政策引领、专业就业前景不佳、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与办学定位不符等。撤销专业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盲目跟风,一味增设“热门”专业,缺乏对未来趋势的深入分析和预判,可能导致专业设置的同质化。而一味撤销冷门专业,则可能导致学科体系失衡,影响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因此,高校在优化调整专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因素,避免急功近利。在高校纷纷撤销专业的现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高等教育体系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需要注意的是,某个专业的撤销并不意味着相关专业的人才不再重要,也不等于此专业在所有高校都被撤销。从长远视角审视,这一举措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体系在自我优化中,对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主动适应。(本期内容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小强传播团队提供;文中图表除图4数据来源于各校公开数据外,其余皆来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文数据不涉及港澳台地区高校)2024-08-228 浏览 · 0 收藏 -
大批教授考评“未达到预期”,这所高校开了个坏头
在美国,终身教职被视为教授职业安全的象征。然而,最近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终身教职考评(也称终身教职审查)却撕破了这张安全网。根据审查结果,在接受审查的262人中,有70名教授被卷入了职业危机——他们或主动或被迫地放弃了教职。这使佛罗里达大学成为关注的焦点,也让人们重新审视终身教职制度的未来。“终身教职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为期5年的合同。这种操作使学校管理层可以轻松‘摆脱’看不顺眼的人。”佛罗里达州联合教师工会佛罗里达大学分会主席Meera Sitharam说。 终身教职:是“保障”还是“压力”?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之一。自19世纪末以来,这一制度逐步确立,其核心理念是为教授提供稳定的职业保障,以鼓励他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保持独立性,不受外部压力的干扰。传统上,教授一旦获得终身教职,就不可撤销,除非出现学术不端或重大行为失当。然而,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去年,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立法者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对本州公立大学的教授进行终身教职审查。由此,包括佛罗里达大学等12所公立高校在内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董事会决定,考核成绩不佳的教授“将收到解聘通知”。终身教职审查本不是新概念——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早在1983年就对终身教职审查表明了态度,并在1999年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审查应该是为了“教师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解雇而进行”。显然,佛罗里达州此次的立法与之前的原则相悖。佛罗里达州州长Ron DeSantis去年曾说:“高校中最大的成本负担,就是没有生产力的终身教职员工。”去年5月,这位州长签署了备受争议的参议院第266号法案,使之成为法律。该法律要求每5年进行一次终身教职审查,并规定,在公立高校中,有关教师的终身教职、解雇和其他人事决定都不能进行仲裁。这样一来,如果通不过终身教职审查,教授就可能被免职;而且,还不能再对这一决定申请仲裁。 佛罗里达大学:看州政府眼色行事制度的关键不仅在于规定,更在于实施。那么,佛罗里达州的各所高校是如何实施审查的呢?目前,第一轮终身教职审查已结束。佛罗里达大学作为该州的“旗舰大学”,得出了一个令全校师生瞠目结舌的数字:接近三分之一的受审教授将被卷入职业危机。在6月的教职工大会上,该校教务长(注:负责学术的副校长,仅次于校长)J. Scott Angle提供了审查结果的初步数据。之所以是“初步”数据,是因为时任校长Ben Sasse还可以改变教授们得到的分数。Angle承认“今年的程序很仓促”。但他认为:“总体上审查应该还算有效。”Angle将获得“不满意”和“未达到预期”这两个评级的教授合并在一起,列入绩效改进计划,该计划可能导致这些教授被解雇。此外,在审查过程中,还有教授主动辞职或放弃终身教职。Angle表示,即使失去终身教职,学校依然对资深教授有一定的工作保障,如转向全职教师。但他并未明言有多少人将以这种方式转型。7月1日,佛罗里达大学校方提供了一份关于2024年终身教职审查周期的“最终”报告,其中的数字更加详细。报告称,在接受审查的262名教授中,有34名教授“未达到预期”,5名教授“不合格”,31名教授在审查期间退休、签订退休协议或辞职。算下来,共有70人(接近27%)因此次审查,以或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卷入了职业危机中。这表明,终身教职审查将对该校的教职员工队伍产生重大影响。佛罗里达大学的这一数字远高于该州的其他公立高校。据相关媒体报道,在中佛罗里达大学,有11%的教授被评为“不满意”或“未达到预期”;西佛罗里达大学有7%;北佛罗里达大学有6%;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有5%;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则没有教授被评为“不满意”或“未达到预期”。与其他大学不同,佛罗里达大学更像是“看州政府的眼色行事”,严格执行、认真对待终身教职审查。 “每个人都在挠头”Sitharam认为,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董事会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而佛罗里达大学的审查是在“合理化”董事会的这一行为。她说:“我认识的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对大学秩序的破坏,每个人都在挠头,不知道佛罗里达大学领导层想达到什么目的。”Steven Willis是佛罗里达大学的一名法学教授,他在7月30日对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董事会和立法机构领导人提起了诉讼,要求判决终身教职审查违宪。原告不止他一位。Willis说,终身教职审查没有正当的程序。院长对Willis过去5年中的学术研究、教学工作和服务工作作出评价,而Willis只能在给定的3页纸上回应校长的评价。他说:“这太荒谬了。”Willis表示,自己是一名共和党人,他支持该州州长DeSantis,也不反对终身教职审查。但他认为,应该有“适当的程序”,这样人们才有机会表达意见,有机会为自己辩护。他说:“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诉讼成功,佛罗里达大学是否会放弃现行的审查政策。笔者认为,随着教育成本上升,高校管理者面临的财政压力加剧,因此想要通过审查的方式,削减被认为不再具有生产力的教授,但这可能会妨碍学术自由。此外,终身教职审查的实施方式和标准存在争议,需确保其公正性与透明度。缺乏正当程序的审查会导致教授对管理层的不信任,甚至引发法律纠纷、损害高校声誉。佛罗里达大学的此次事件引发了更广泛的反思。如何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同时,提升教学与科研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削减教授数量”。这应是终身教职改革的核心要义。参考链接:1.https://www.jamesgmartin.center/2022/06/did-you-know-post-tenure-review-is-increasingly-common-for-university-faculty/2.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faculty-issues/tenure/2024/08/07/big-chunk-professors-flunked-uf-post-tenure-review2024-08-216 浏览 · 0 收藏
-
“AI科学家”登场,科研自动化时代来了?
科研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吗?一个研究机器学习的国际团队正在勇闯“无人区”。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日本Sakana AI公司和加拿大、英国科学家携手,创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AI)科学家”。从阅读文献到提出新假设,再到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并撰写论文,整个研究周期,“AI科学家”能一气呵成。Sakana公司在其官网表示,这位科研“新星”是首个用于自动化科研和开放式发现的综合AI系统,标志着科学发现新时代的开始。尽管它展现出非凡的潜力,但目前并不完美,应警惕“AI科学家”被滥用的风险。推进流程行云流水AI技术不断进步,让科学家能借助一些模型来集思广益或编写代码。然而,这些模型仍然需要大量人工监督,或仅囿于执行特定任务。那么,能否利用基础模型将整个科研过程自动化呢?包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机器学习专家在内的团队,成功创建出首位“AI科学家”。在想法生成阶段,该“AI科学家”基于一个起始模板,先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多个不同研究方向,并进行广泛搜索,以确保某些想法是新颖且有趣的;在实验迭代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提出的某个想法,“AI科学家”会先开展实验,然后生成图表可视化结果,并给每个图表添加注释;在论文写作阶段,它会模仿标准机器学习会议的风格,撰写出一份文字简练、内容丰富的论文,并自主查找相关论文进行引用;在自动化同行评审阶段,研究团队开发出一个自动化的“AI审稿人”,其评估生成论文的准确性堪与人类相媲美。评估结果和建议可用于改进该项目,实现持续的反馈循环,使“AI科学家”能够迭代改进其研究成果。在最初的演示中,该“AI科学家”针对扩散模型、Transformer模型(一种用于处理语言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及AI“领悟”(grokking)等机器学习子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总共生成了10篇论文,每篇论文的成本约15美元。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家杰文·韦斯特表示,该“AI科学家”行云流水般完成了整个科研流程,令人印象深刻,有望加速科学发现的步伐。功能远非尽善尽美尽管这位“AI科学家”潜能巨大,但它远非尽善尽美。Sakana AI公司指出,“AI科学家”目前还不具备视觉功能,因此无法修复论文中出现的图表问题。例如,它生成的图表有时无法读取,表格有时会超出页面范围,页面布局也并不美观。此外,该“AI科学家”有时会出现想法正确但执行错误的情况,也会因比较不当而生成误导性的结果。在撰写论文和评估结论时,它还可能会犯严重错误。例如,它很难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这是大语言模型的“通病”。为了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确保所有实验结果都可以重复,并存储了所有执行文件。研究人员预计,未来多模态模型“加入战局”,将助该“AI科学家”一臂之力。另外,该“AI科学家”只能开展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且缺乏科研过程的关键部分: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家汤姆·霍普表示,目前该大语言模型“仍无法提出并制定新颖有用的科学方向”。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家赫布兰德·希德则认为,即使该系统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仍可将科研过程中一些重复性内容自动化。Sakana AI也强调,此类系统能否提出真正的变革型想法仍未有定论。未来的“AI科学家”能否发明出像人工神经网络或信息论一样的概念也还是个未知数。能力越强越需慎用研究人员表示,为扩大该“AI科学家”的能力,让其能够研究更抽象的领域,如纯数学领域,可能需要调遣语言模型之外的其他技术。例如,解决数学问题需要逻辑推理,而目前大多数AI模型都不擅长逻辑推理。鉴于此,谷歌深度思维公司开发出AlphaGeometr,将语言模型与符号引擎(使用符号和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相结合,构建出一种神经—符号混合系统。在今年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升级后的AlphaGeometry2在19秒内就解答出一道题,令人类选手望尘莫及。研究人员坚信,目前的迭代只是个开始。“AI科学家”就像AI科研自动化领域的GPT-1。随着不断迭代,它将如目前的GPT-4一样,引发新的科研革命。不过,与许多新技术一样,“AI科学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甚至可能被滥用。譬如,“AI 科学家”能自动创建论文并提交,这将显著增加审稿人的工作量,可能阻碍科学质量控制,并给学术进步带来压力。而且,“AI科学家”还可能被用来制造危险的病毒,给人类社会带来潜在危害。2024-09-121 浏览 · 0 收藏 -
复旦管院院长:AI一定会代替不会用AI的人
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复旦管院)院长陆雄文先后在2024复旦管院本硕博开学典礼、复旦大学MBA项目开学典礼的致辞中阐述了管理的重要性、学好管理的方法论,鼓励学子们笃学立业,学好管理,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和具有职业经理素养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陆雄文强调,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要有与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技、金融相匹配的管理水准,我们就必须发展管理理论,创新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要更大批量地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人才。这是我们管院老师和学子们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天数字化时代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既要有管理专业技能,也要有职业道德,还必须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勇于冒险的魄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长远的战略眼光,这些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才能带领企业和团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身处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如何学好管理,应对未来的竞争?陆雄文总结了4点:学习世界政治、国际金融和历史知识应学好管理基础课和专业课;开放地学习,积极学习各类科技新知识;学习世界政治、国际金融和历史知识;多实践,多走进现场去观察和感受。陆雄文在致辞中指出,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管理学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未来的竞争。没有众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就无法不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将走向哪里,必然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无论将来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参加实践工作,管理学的学生必须学习科技知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解科技发展将对社会、对经济、对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哪些新的产业会爆发,哪些旧的产业会被颠覆。在当今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AI)正渗透到包括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像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底座的技术,所以同学们还要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更好地掌握AI工具。可以说,未来AI不一定会代替你的工作,但是一定会代替不会用AI的人。再宽广一点,管理学的学生还要学习生物医学知识,了解药物研发、再生医学、基因工程等技术进展,因为这些都会改变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节选自陆雄文在2024复旦管院本硕博、复旦MBA项目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24-09-116 浏览 · 0 收藏 -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陈华一:警惕将学生培养为“低配版AI”
“一些学生不习惯质疑别人,也不习惯被别人质疑。”西湖大学数学讲席教授陈华一认为,如果教育在平等意识方面存在缺位,就会导致学生一方面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当被别人质疑时会觉得被冒犯,从而难以成为在人格上独立的、不畏惧权威的人。今年1月,陈华一正式辞去法国巴黎西岱大学数学系教授职务,全职加入西湖大学,任数学讲席教授。 7月底,西湖大学理论科学研究院教授Ivan Fesenko和陈华一为高中生举办了数学国际暑期学校。在这里,授课老师不断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挑战”老师。出生于1979年的陈华一,高中时获得福建省首个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去法国留学、任教20余年。陈华一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说,“现在很多学校的教育模式和训练AI差不多,采用大量刷题的方式训练学生对考题准确而快速的响应能力。但人由于生理所限,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难以与迭代升级越来越快的AI抗衡。如果我们再继续大量给学生刷题,而不是鼓励他们发掘自身的兴趣,真正理解知识并主动去创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恐怕只能成为‘低配版AI’。” 不要把大学教授看成“巨人”《中国科学报》:Ivan Fesenko提议为高中生办数学暑校,你是什么态度?陈华一:我觉得很有意义。暑校面向高一学生,目的是让他们更早接触现代数学,发展自己的兴趣。现在的教育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后面我会再谈。(关于Ivan Fesenko为何要在西湖大学举办暑校,请看科学网公号此前报道:《著名海外教授入职西湖大学!他想为中国培养“菲尔兹奖”得主》)《中国科学报》:据你观察,暑校的上课情况如何?陈华一:授课老师来自在中国高校工作的中、俄、意、波兰等国籍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先跟学生互动,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搞清楚高等数学的概念。他们不断地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鼓励学生“挑战”老师。在暑校结业前,学生要做一个presentation(学术报告)。此环节没有任何选拔的目的,更多是让学生去协作、去表达。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或达到什么高度,而是要帮助他们在数学中“找到自己”。我发现,国内学生在当面互动时,普遍需要老师持续鼓励,而不太愿意主动表达,但学术报告环节却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让我感到很惊喜。我希望他们都活泼起来,不要把大学教授看成“巨人”,而不敢去面对面交流。现在的小孩缺乏一种引导。我们需要让儿童意识到,他们和大人是平等的,只不过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否则,这些孩子将来走到社会上,难以成为人格独立、有思辨精神的人。重视权威的教育,会导致学生一方面不太敢于表达,另一方面被反驳的时候会觉得被冒犯,即不习惯质疑别人,也不习惯被别人质疑。 教育中令人担忧的趋势《中国科学报》:你提到,现在的教育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可以展开说说吗?陈华一:第一,一些学校没有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思维能力上。从幼儿园开始,就急于让学生的各项表现迅速达到特定的指标。有些中学恨不得在高一讲完三年的课,剩下的时间都在进行针对性答题训练。这不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学习还是要稳扎稳打,尤其是数学,要吃透前面的概念,才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我听过一些数学公开课,在讲解概念时速度实在太快。有些学生在辅导班提前学过,老师会随着这些学生去设计教学方案,甚至将概念一带而过,就直接进入练习环节。实际上,教书要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讲课的角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参与课堂思考和讨论,并建立起自信心。第二,我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不要成为“低配版AI”。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把知识的掌握理解为做题,在大学也不例外。花短时间学习概念,再花大量的时间做题和应用,这是非常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学生并不是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去理解遇到的问题,是依靠长期做题训练培养出来的一种直觉。虽然这种直觉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可靠,但问题稍微灵活一点,学生就不知作何解。如果你对概念没有精准、深刻的理解,你的学习方式就与AI没有区别,而且接收信息的速度还比不过AI。我们一边说机器代替了很多人的工作,一边不计成本地培养机器可以代替的人才。第三,缺乏“失败的经验”。我听高中老师讲,一些高中化学课不做实验,实验仪器图画在纸上,学生照着背。很多学生上大学后做实验,就觉得实验结果应该和实验步骤里描述的现象一模一样,按照所期望的发生。跟教材不一样时,学生就很苦恼、困惑,他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实验失败了、做不出来”,而不是探索欲满满地去挖掘背后的原因。这和科学发展的进程是不符的。许多成名的科学家都说“实验失败”是一种常态,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源于对“意外现象”的执着思考与探寻。《中国科学报》:有没有一些很有天分的孩子,能冲破教育大环境的限制?陈华一:在当下的环境中,即使很有天分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通过层层比较选拔出来的孩子,容易陷入一种“存在的价值是跟别人比较”的语境中。我们在选拔最有天赋的人才方面做得很好。问题是,选拔的过程也是一个消耗人才的过程。许多人在此过程中,丧失了对科学的兴趣和对未来的把握,早早地将人生依附在一个“优选”的系统上,这是非常遗憾的。基础科学的突破,其方向往往难以预测。只有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怀着好奇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去探索,才能推动整体科学的颠覆式创新。西湖大学数学学科希望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第一,不管你平时成绩怎么样,你喜欢数学,我们很开心;第二,你来到西湖大学,我们的重点不是放在教会你多少知识之上,而是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去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去跟别人交流,同时坦然接受质疑。 得数学者得创新《中国科学报》:在AI盛行的时代,数学的重要性凸显在哪些方面?陈华一:科技成就的背后往往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本质是抽象,即归纳出超越直接经验的结构与规律。创新,不就是创造出之前没有的东西吗?这正是抽象给人带来的关键能力。当然,艺术中也有抽象,但数学基于逻辑和推理,创造出的东西是别人可以重复的,路径是更加清晰的。比如,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神经元运作模式的抽象。在大脑中,不同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当神经元兴奋时,就会向相连的神经元发送化学信号,改变接收信号的神经元的电位。当神经元电位超过一定阈值后,它就会被激活,从而进入兴奋状态,向下一个神经元发送信号。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就可以用多元函数去模拟神经元在接收一些信号的前提下是否兴奋的状态,并且用函数的复合来模拟多层神经网络的运作模式。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对人脑进行仿生。数学的本质是抽象,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模仿。从数学的角度,可以推想事物的表象背后有什么样的规律、能推导出什么结果。我觉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间都有抽象这一个环节。数学教育应该带给每一位学生抽象的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如果每位学生都真正拥有这样的能力,整个人类的未来将会更光明。2024-09-107 浏览 · 0 收藏 -
詹思延:教学工作是“良心活”
如果说上学时选择流行病学这一学科仅仅是觉得“有意思”,而此后将流行病学“做深做精”“做出门道”,则体现的是詹思延骨子里对知识的热爱和孜孜以求。“当年,我上大学时,对流行病学理解程度远不如现在,只知道这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考研究生的时候觉得导师连志浩教授特别好,于是就结下了这种缘分。”如今,詹思延已经执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担任院长一职,同时还兼任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公众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及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主任。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起点詹思延表示,流行病学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群体科学,是一种思维模式。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五大卫生”都离不开流行病学,可以说,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起点。通过流行病学数据了解疾病的分布情况以后,下一步就需要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一种分布,接下来就去做分析,研究如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干预、评价。“因此流行病学因果推断的逻辑性非常强、逻辑链非常清晰。流行病学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哲学。”詹思延说。正是基于流行病学逻辑性强的学科特点,詹思延特别注重在教学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流行病学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记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掌握其经典的思维方式与核心逻辑。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把一个案例或者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讨论如何一步步地去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再给他们讲这个问题实际是如何被解决的,让同学们思考如果自己来做,还能不能做得更好。”詹思延说。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流行病学教学,拥有一套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因为我们并不只是一门课,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詹思延说。比如,他们对本科生就有许多不同方面的课程,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疾病侦探学,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思维逻辑;在本科高年级,有正式的流行病学课程和包括大量案例讨论的课堂实习,很多对流行病学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从这个阶段开始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实践。而到了研究生阶段,相关的课程就更多了,包括讲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流行病学(Ⅰ)、讲研究设计与实施的流行病学(Ⅱ)等。 教学是良心活谈到教学工作,詹思延将其比作良心活。“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得起这个良心活。我不觉得教学工作会影响到科研,为教学花时间是必需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定要把最好的课堂带给学生。”在教学初期,詹思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积极主动地学习、模仿是詹思延从事教学工作初期的主要模式。“我刚毕业的时候还只是个助教,主要是在前辈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教学工作。我会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的过程中去观察、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状态、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詹思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2000年,循证医学的概念刚刚兴起,她在医学部最先开设了这门课。由于课程是第一次开设,没有他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和模仿,只能自己慢慢探索。“我采用了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将相关材料及文献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和小组讨论,之后由学生上台来讲,老师再作点评。”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詹思延的教学方式也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尤其是现在“00后”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非常快,渠道也非常多。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时候,他们可能就已经在下面“检索”了。面对这样的学生,詹思延认为,只是照本宣科地给他们讲那些网络上就能得到的知识肯定是不够的,一定要带给他们这个学科最新的知识和进展,让他们了解近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因此,每次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流行病学时,詹思延一定会提前备课,准备最新的国际或国内流行病学方面的案例、理念。另外,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很杂,获得的信息量更大,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吸收信息尤为重要。“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我会告诉学生,其实老师讲的也不一定都对,我上学时所学的内容,有些可能现在来看就是不对的。”詹思延每次带学生看文献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先去思考这篇文献的不足,然后再去看文章的讨论部分里说的跟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当然,不管知识迭代如何迅速,詹思延一直认为,“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本科教学中仍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根本出发点,也是立足点。 思维碰撞迸发灵感火花关于如何拓展科研思路,詹思延特别推荐同学们通过多交流、多沟通的方式启发灵感。这里的交流不限于组内的课题讨论,要扩大到系里、院内甚至学院间的沟通学习。“这样更有利于高效了解学科内的前沿进展,甚至挖掘因师兄师姐毕业等原因而搁置的有价值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学科进行初步了解,在遇到涉及其他学科方法的问题时,能及时找到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交叉学科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可能激发一些新的灵感产生。”詹思延认为,只有多交流,才能将前沿信息和科研资源有效地收集、利用起来。詹思延回忆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时,每周二中午都有全院研究生汇报会,涉及流行病、职业卫生、统计、家庭医学等所有专业,研究生在文献综述、开题、中期、结题等多个环节都要进行汇报。很多老师也来听会,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指点,不仅强化了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也促进不同专业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这样的交流方式开放、新奇,使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收获颇丰。”詹思延表示,那时候我们还有机会参加学院和医院的各种学术午餐会,可以边享受美食边进行交流。此外,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且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能阅读大量的人文书籍,以开阔眼界和丰富思路。如今,走过芳华,扎根北医。詹思延见证了北医的繁荣发展,更在北医的见证下育己培人。在“以身作则,鱼渔双授”的教学理念下,她教之以术,树之以德,不仅培养了具有良好学术品德和修养的医学人才,更向社会输出了具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栋梁之材。2024-09-0913 浏览 · 0 收藏 -
研究被导师抄袭,博士后坚持撤稿:我不像学生那样害怕
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导师抄袭发表,你会怎么做?作为学生,很多人可能会有所顾虑不敢发声。但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博士后却绝不忍气吞声,她在与导师沟通无果后,决定公开此事。在她的要求下,这篇论文被期刊强制撤稿。不出所料,导师并不同意撤稿,声称自己是该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但除了拿头衔压人,他对撤稿的事实已无能为力。校方随后也展开了调查,认为该论文确实存在抄袭、未注明作者身份的情况。博士后是研究主要完成者,作者却只有导师一个人这位博士后名叫艾米·勒梅(Amy Lemay)。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间,勒梅在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做博士后,其导师是该校教授查尔斯·康特(Charles Conteh)。Charles Conteh。图源自学校官网博士后期间,勒梅曾参与了一项关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业调查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撰写了调查报告——《不断增长的农业创新:安大略省农业部门采用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障碍和驱动因素》。报告的作者依次是勒梅、康特及另一位研究者。该项目由加拿大联邦、省和地区政府资助,旨在支持加拿大的农业食品和农产品行业发展。2023年3月,博士后出站2个月后,勒梅收到导师康特的邮件,要求她和另一位研究者为目前正在撰写的文章草稿提供反馈。勒梅回复意见后,导师却反馈,他对勒梅的建议持“严重保留态度”,并表示这个项目无法再继续进行。对此,勒梅建议导师根据上述调查报告另外撰写论文。但康特不同意这么做。他在邮件中写道:“我们很有可能在未来的论文中引用该调查报告,但目前,我反对根据报告内容组织论文发布。”他还表示,经过深思熟虑,“我计划在未来重新考虑这个项目,但目前不清楚未来会以怎样的方式合作。”然而,就在几个月后,勒梅偶然发现,这篇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撰写的论文已经公开发表。论文于2023年10月发表在《农业展望》(Outlook on Agriculture)杂志上,作者只有导师一个人。目前,该论文有1次引用。令她愤怒的是,论文引用了她参与撰写的政策报告中的文字,却没有注明来源。“当我终于明白过来时,感到很生气,觉得自己被背叛了。”勒梅告诉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我花了几天时间才冷静下来,仔细考虑我的应对方案。我知道康特做错了,我觉得我得大声说出来。”布鲁克大学。图源自学校官网期刊撤稿、学校调查,证实导师的抄袭行为勒梅决定先礼后兵。她首先和导师进行了沟通,要求将自己也列为合著者。导师同意了,但话里话外并未承认勒梅的贡献。“你对成为已发表论文的合著者感兴趣,这让我很高兴。我可以把你的名字加进去,但不是因为我认为你值得或有资格,而是因为这是一件高尚的事。”2023年10月,康特询问期刊编辑,是否可以更新作者名单,将勒梅和另一位研究者的名字加进去。期刊编辑回复说,目前论文已经被接收,更新作者名单为时已晚。事已至此,勒梅便要求出版社撤回该论文,理由是“作者身份虚假,抄袭之前的出版物内容、未注明引用”。针对勒梅的撤稿请求,康特在电子邮件中写道,她“没有理由声称自己是合著者,也没有理由要求撤回不是自己写的论文”。康特还说,勒梅在手稿中承认自己是博士后,这就足够了。“按照勒梅声称自己是作者的逻辑,那这些被我雇用来做项目研究助理的人,只要我发表文章中引用了他们帮我收集或分析的数据,都应该声称自己是合著者了。”他写道。勒梅不敢苟同。她表示,自己负责了这个项目的大部分研究,康特有如此看法实在令人不安。“这种关于合著者身份的观点,不符合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勒梅说,“其他导师可能也持有这种态度,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合理解决以保护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权益。”在勒梅的坚持下,该论文于今年5月被撤回。撤稿通知上写道:“由于未注明来源的文字使本文作者的贡献受到质疑,期刊编辑已撤回本文。”撤稿通知。截图自Sage Journals不出所料,康特不同意撤稿。他对撤稿观察表示,自己是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这篇文章来自自己负责的项目。此外没有进一步的评论。勒梅表示,撤稿通知中列出的引文不正确,因为他们将另一位作者列为主要作者,但实际上她才是最大的贡献者。出版社的一位发言人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努力纠正。这件事也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今年3月,布鲁克大学完成了对此事的调查并形成报告,确认该论文存在抄袭和未注明作者身份的情况。报告还指出,“未能给予博士后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机会,这对他们的声誉和经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并不像学生那样,对学术界“权力不平衡”感到畏惧勒梅的导师康特,是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政治科学教授,研究方向是加拿大和比较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政治经济学和多层次治理。康特于2018年获得首届学院杰出研究员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其“持续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为学院、布鲁克大学和整个社区做出的研究和学术贡献”。此前,康特和他人2009年合作发表于《公共管理评论》的一篇论文入选该期刊“8篇下载次数最多的文章”。他也因此在2010年的国际公共管理研究协会(IRSPM)年会上获得认可。但勒梅并不惧怕导师在学术领域的权威。毕竟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她已经在学术界工作了25年。目前,她是布鲁克大学环境可持续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勒梅表示,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她并不像一些仍在开拓职业道路的年轻学生那样,对学术界的“权力不平衡”感到畏惧。参考资料:1.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4/07/24/exclusive-prof-plagiarized-postdocs-work-in-now-retracted-paper-university-found/2.https://niagaraknowledgeexchange.com/economic-prosperity/growing-agri-innovation-investigating-the-barriers-and-drivers-to-the-adoption-of-automation-and-robotics-in-ontarios-agriculture-sector/3.https://brocku.ca/social-sciences/political-science/people-in-the-department/charles-conteh/#publications4.https://brocku.ca/esrc/about-us/people/#1492952181702-304e7c13-5eb12024-09-050 浏览 · 0 收藏 -
高校专业调整要做好“加减法”
海南大学新增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北京科技大学新增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哈尔滨体育学院新增冰雪舞蹈表演专业……高校专业调整备受各界关注。今年,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引发热议。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面对普及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也要求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做好专业调整“加减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陆续新设了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也有序淘汰了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应不断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做“加法”要避免“一哄而上”,高校应落实好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做“减法”要强化分类发展,紧扣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归根到底要落实于质量。高校应对新设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按照人才培养“先宽后深”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实践基地等,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工作,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报告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整体情况、分专业建设情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风物长宜放眼量。高校专业调整不能简单地与“热门”“冷门”挂钩,必须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确保专业的“推陈出新”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省级整体统筹和高校自主自律相结合,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才能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具体而言,应坚持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宏观层面,可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等。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学校层面,应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新征程上,坚持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24-09-040 浏览 · 0 收藏 -
不开组会,专注实验,他们的一项研究刷新世界纪录
“文章被接收不足让我们感到兴奋。感到兴奋的是,这项研究让我们学习到了未知的部分,弥补了自己知识的空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殷嘉鑫如是说。近日,一项由殷嘉鑫团队带领的国际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他们在南科大量子奇点与演生物质实验室中观测到了手性笼目超导振荡现象,并将电子谱学空间能量分辨率提升至1微电子伏特。这一高精度分辨率一举刷新了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教授Seamus Davis团队在2023年创造的10微电子福特量级的世界纪录。与很多课题组不同,殷嘉鑫带领团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不开组会,而是把实验技艺做到极致。“我们的工作模式更像是‘工匠’,实验技巧十分关键,因此我倾向于亲自指导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殷嘉鑫介绍。 为研究搭好“金刚钻”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了超导现象。学界认为,超导与磁性是两种互斥的量子态,水火不容。此前,有科学家提出了磁性超导的可能性,在笼目晶格的材料下,超导和磁性都发生了某种奇特的扭曲,从而有了兼容对方存在的可能性。所谓笼目,指的是竹笼格子的星状图形。2020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研究员的殷嘉鑫所在的团队率先在《自然—材料》期刊中提出了“笼目超导体”的概念,快速成为了物理学研究的热门关键词。然而,没有金刚钻,做不好瓷器活。想要在笼目结构的材料中观察到其存在的超导态并非易事,需要创造极端的物理条件来实现对这种量子物态的观测。“这对实验条件要求极高。即使是我所在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也没有先进的实验条件能够观测到这种现象。”殷嘉鑫介绍,庆幸的是,在他2022年回国后,南科大的量子奇点与演生物质实验室在校长团队和物理系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建设完成,满足了他的研究所需要的实验条件。用于观测笼目晶格超导态的极低温超高能量分辨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 刁雯蕙摄殷嘉鑫介绍,搭建这个“金刚钻”主要分为几个步骤:“首先,需要建设一个特殊的实验室空间,在实验室里挖一个深达4米、宽4米的巨坑,并填充减震沙子;然后,放置二三十吨的水泥块进一步钝化外界震动;接下来,用金属将整个屋子包裹起来,以屏蔽电磁信号。”殷嘉鑫介绍,在这个特殊的实验室空间里,搭建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所需要的真空腔体、制冷系统和显微镜部件,以达到研究所需要的极限条件。在南科大量子奇点与演生物质实验室里,殷嘉鑫进一步带领团队搭建了极低温超高能量分辨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采用潘氏马达技术路线,开展超低温的笼目超导态的高分辨测量和研究。 “在钢丝上行走”在这项研究中,殷嘉鑫团队在笼目超导体KV3Sb5和CsV3Sb5中发现手性超导能隙振荡,周期为2×2。超导能隙振荡的手性可以被施加的外磁场调控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此外,团队还利用超导针尖构建约瑟夫森隧道结,探测到配对电子密度为2×2的手性振荡。审稿人在评价中指出,研究团队所做的实验难度很高,所展示的空间能量分辨率是目前最好的。在科学层面,该工作解释了笼目超导体中的微小磁性,以及超导与磁性在笼目晶格中的对立与统一。“这是一种追求极致的技术。就好比在刮风下雨的环境下,在百层高的摩天大楼上进行钢丝表演。”殷嘉鑫说道,这项研究最难的地方,便是创造一种极端的物理环境对笼目晶格材料进行观测,需要同时满足三种条件:一是运用一种非常尖锐的针尖来探测超导电子的量子态,这个针尖只有一个原子大小,可以达到原子级的空间分辨率;二是创造一种极低温的环境,测量温度比宇宙空间中的温度(3开尔文)还要低两个量级;三是设计一套屏蔽系统和测量方法,形成一种噪音水平很低的观测环境。殷嘉鑫 受访者供图为了验证研究结论,殷嘉鑫团队进行了多次重复论证,他们运用三种不同的笼目结构的姊妹材料,通过普通针尖和超导针尖两种方式进行论证,最终成功地在所有笼目结构材料中重复出现了相同的现象。“物理学家是保守的革命者,学术上的衔接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看见了前人没有看见的现象后,新结论是否与前人的研究形成衔接。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殷嘉鑫介绍,对此,当他重读了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在1964年发表的研究,发现团队所观测到的现象与于渌提出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相关的评论文章于上个月在《物理学报》上发表。 用挑剔的眼光做科研“我本身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这种性格也体现在科研上。我首先会批判自己的研究,也忍不住会批判别人。但这样容易得罪人,所以我不爱出去开会。”殷嘉鑫笑着说。他回忆道,有一次在实验室里,一位研究生采集的数据包含了大量的噪音,但学生坚持采集此类数据,并认为这个数据能够验证他的实验发现。殷嘉鑫随即指出,这样的数据在说服力上显得薄弱,因为外界很可能会对噪音中信号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随后,他们共同优化了测量策略,提升了采样率,排除了屏蔽室内的噪音源,最终成功地提高了数据的信噪比。殷嘉鑫(左三)与研究团队 受访者供图正是这种科研工作中严谨的态度,让这项研究的投稿过程十分顺利。自2023年12月底,研究团队开始向Nature投稿,短短半年的时间,便被接收。“在投稿前,我会先让团队内部进行自查自纠,不断凝练和验证实验结果,确保数据的严谨性和充分性。这是我们投稿后比较顺利的一个原因。”殷嘉鑫看来,科研是探索未知,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以不断学习的心态,力争每天都有进步。未来,研究团队也将进一步在笼目晶格中探索不同于超导与量子霍尔效应的第三类宏观量子态。“基于前期的研究,我们认为第三类宏观量子态可能有三个特征,一是来自实验探索而非理论预言;二是来自于两种以上量子物性的耦合;三是来自先进量子谱学技术。”他表示。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798-y2024-09-034 浏览 · 0 收藏 -
人才“帽子”问题的破局之道在于分类治理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破除“五唯”评价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尽管国家对破“五唯”高度重视,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大家依旧感到“五唯”问题严重,甚至还有发展的趋势。这其中,唯人才“帽子”问题最为典型。眼下,一边是唯人才“帽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一边却是人才“帽子”的种类增加和规模扩大。如何才能切实有效解决唯人才“帽子”问题?人才“帽子”作为一个概念发展至今,说其“乌龙”也不为过,因为世上本不存在所谓人才“帽子”。那么,现行的人才“帽子”为何物?它们主要是国内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的名称。人才计划项目名称如何变成戴在个人头上即以人为主体的人才“帽子”?人才“帽子”的“乌龙”之处就在于此。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科技评估机构承接的科技项目评价中,均明确表示业务范围不包括“评人”项目。道理很简单——科技人员本无高低之分,无法对其作等级评价或判断。如果科技人员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其作为成果主人,自然享有成果荣耀并由此证实自己的科研实力,这就是“以成果论英雄”的实质。总之,人才与成果相互依存,如果要说人才“帽子”存在的话,那一定也是依附于科研成果之上。在这方面,相关人员对待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表现很能说明问题。诺贝尔奖以奖励杰出基础科研成果为宗旨。主办机构每次公布奖项时,都很注重介绍获奖成果的学术精华,也不忘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突破性贡献,让公众明白授予该成果奖项的依据所在。无疑,这体现了主办机构对科学及科学共同体成员的高度尊重。许多大学给予诺奖得主的待遇就是校园内的一个终身停车位。对此,校方的解释是——诺贝尔奖是荣誉,不需要用利益或特权显示,提供专属停车位就是对荣誉的致敬。这番话道出了科学世界的简单和“纯粹”,人与人之间没有地位的高低,只有科研贡献的大小。反观国内学界的人才“帽子”,本质就是人才计划项目,这与取得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有着质的区别。仅就此而言,各层级“帽子”人才间就不应有学术地位的高低,有无“帽子”人才之间也不应有学术地位的高低。人才“帽子”难破除,甚至越破越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帽子”已成为国内学术评价“自循环”中的主要权威指标。具体而言,各机构不断推出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由此形成的各种人才“帽子”又在各种学术评价中被当作重要指标一次次循环使用,其“分量”也在此过程中被不断强化。正因为人才“帽子”隐含的各种学术权力,许多机构通过实施人才计划项目巩固或提高其作为管理部门的权威。相应的,大量戴上人才“帽子”的学者具有了更大的学术话语权。同时,人才“帽子”依旧是大多数学术项目评审或人才引进的重要指标,有关部门尤其看重人才“帽子”。与此同时,教育科研机构或基层个体对人才“帽子”可谓是爱恨交加。他们往往一边指责其弊端,一边又在迫不及待地竭力争取。总之,人才“帽子”在学术评价中的“自循环”模式,导致各方人员都被裹挟进其利益“旋涡”中。要制停这类“旋涡”,必须从人才“帽子”发放部门正本清源。鉴于眼下人才“帽子”的情况较为复杂,要破解唯人才“帽子”顽疾,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帽子”进行分类治理。第一类是授予曾作出过突出贡献人物的荣誉性称号,这类称号与现行人才“帽子”有本质区别。其获得者往往在各自岗位上凭着实绩和成就得到各级组织的认可和表彰,本质上是“以成果论英雄”的典范,他们获得荣誉性称号实至名归,其精神应得到大力弘扬。第二类是给予入选各层级人才计划项目学者的人才“帽子”,这类帽子就是通常所指的“帽子”。要使这类人才“帽子”回归科研项目本身,首先要把“某某人才”冠名除去、改回科研项目名称,这是破除唯人才“帽子”的前提。众所周知,人才计划项目的入选者与“某某人才”根本不是一回事。正因为这种混淆概念的做法长期盛行,导致前者被等同于该计划项目名称的人才来对待。如此,唯人才“帽子”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是时候从正称呼做起,使各层级人才计划项目的称呼回归科研项目而非冠以人才称号了。第三类是非合法主体发放的人才称号奖项。对这类不合法规的人才“帽子”,相关管理部门要严格督查、依法办事。有的社会组织发放并不在其业务范围内的人才称号奖项,其本身就不具备相关主体资格;还有的主办方是由许多机构组成的联盟,这类联盟无法保证人才评奖的程序、标准等执行到位,而且评委往往也是随意拼凑。此种种做法与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并无本质区别,但其行为的迷惑性更大。主办方发放这种人才“帽子”,无非出于政绩、名利等目的,但却以破坏学术秩序和环境为代价,危害性极大。对此,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2024-08-307 浏览 · 0 收藏 -
大规模扩招后,博士生教育面临三大挑战
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最新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引发了学界与社会有关博士生扩招的热议。事实上,早在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就已明确指出,将会大幅增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此次新增的博士学位点就包括了许多专业学位博士点。随着更多高校新增博士点的诞生以及随后而来的招生,博士生教育将迎来大规模扩张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来,在这样的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将面临三大难题。个体奋斗之难 在讨论博士生教育时,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博士生作为一种主体的存在。说培养,他们是教育对象;提管理,他们是被管理者;谈毕业,他们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博士生似乎从来都只是一种客体存在,其作为“人”的主体性总是被高校忽略乃至忽视。我以为,随着博士生人数的剧增,高校应更重视博士生作为个体存在的事实。这也将成为未来博士生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当前,国内高校大都非常关注博士生的学业与学术进步。前者重视其博士课程、日常表现;后者关注其论文写作、学术发表等。然而,除了学业与学术之外,博士生教育还有两个现实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心理问题。博士生的心理压力日渐加大,焦虑也有所增加。当前,各高校普遍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这使得论文发表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博士生毕业找工作的难度也在增加,这导致其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显著增加。长期的学术竞争和不确定的职业前景,可能会导致部分博士生出现职业倦怠、焦虑甚至抑郁等问题。二是毕业现实。博士生中,延期毕业者或延长求职时间者日益增多。面对越来越高的招聘标准以及有限的招聘资源,许多博士生会延长毕业时间或求职时间,并通过博士后研究、提升科研成果或积累教学经验增强竞争力。这自然使博士生在学术生涯初期的经济压力增加,并可能阻滞其职业发展。在博士生教育中重视博士生作为主体的存在,就是要倡导以博士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其学术自主性、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意愿,而不仅仅将其视为被管理对象。除学业与学术发展外,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认真面对——首先,营造支持性的学术环境。一方面要重视博士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术压力管理培训等支持,帮助其应对学术和生活中的挑战;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进行学术创新与冒险,帮助他们尝试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即使这些尝试可能失败。学术上的容错机制对培养博士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韧性至关重要。其次,支持博士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应根据博士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学校和导师应帮助博士生识别并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他们在学术和非学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尊重博士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无论他们走学术路线还是进入工业界、政府部门或创业,学校都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再次,培养博士生的学术责任感。应着重培养博士生的学术伦理与社会责任感。博士生在研究中不仅要遵循学术伦理,更要关注相关学术研究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课程和研讨会,加强博士生对学术诚信、知识产权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最后,多鼓励博士生主导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赋予他们更多的学术组织权力。这不仅能提升博士生的领导能力,也有助于其建立更广泛的人脉,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博士生教育中重视博士生的主体性,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学术独立性和创新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竞争力。由此,学校可以确保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仅是管理对象,更是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管理体制之难 必须承认,博士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也给高校的质量管理带来了挑战。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导师资源、科研经费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压力加大,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确保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当下,高校在博士生教育中面临的管理困境是——博士生既不像本科生那样受到教学部门的严格管理,也不像硕士研究生那样由研究生院统一管理、由各学院负责具体培养,还没有独立于学科的管理机构统筹博士生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成才与否更多寄希望于博士生导师的教育与管理。如果导师管理不严,博士生就会处于一种“放养”状态,缺乏系统的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支持。这种管理的缺位是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部分博士生缺乏明确的学术目标和指导,容易陷入科研迷茫,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同时,博士生的职业发展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支持,很多博士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这种尴尬局面也会影响博士生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重视博士生的管理与培养,而不是完全依靠导师作用,这将是博士生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在我国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立博士生院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发挥引领性作用,为全国的博士点高校作出榜样。首先,可以统筹管理,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博士生院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可以有效统筹博士生的培养、管理和服务工作,从而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比如,通过统一管理,可以协调导师资源,合理分配科研经费,确保每位博士生都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博士生院还可以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其次,系统规划,支持博士生职业发展。博士生院不仅是学术教育的管理者,还应在博士生的职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为博士生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博士生院可通过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就业辅导以及校企合作项目,搭建校友网络和资源平台,帮助博士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这些系统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升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最后,促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具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博士生院可以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推动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在此过程中,博士生不仅可以拓宽研究视野,还能在学科交叉领域中获得更多创新机会。这种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还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未来出路之难 当前,国内高校的博士生主要有两类。一是定向培养博士生,这些人都有工作,毕业后要回原单位,因此他们通常不会有就业之忧;二是非定向培养博士生,他们都无工作单位,未来要求职、找工作。近年来,非定向生人数激增,高校也对招收定向生作出各种限制。因此,应届毕业的硕士生进入到博士生阶段的人数呈大幅上升趋势。未来,随着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毕业时要进入职场的博士生自然会与日俱增。因此,未来博士生的出路将成为博士生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除上述划分方式外,我国的博士生还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其中后者是目前国家正在倡导的,未来将很有可能超过前者,成为博士生教育的主体。就当下而言,大多数学术型博士生会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任教或从事学术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这个比例仍然相当高。换言之,现在对于大多数博士生来说,进入高校任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们的“不二选择”。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目前博士生想求职高校实属不易。一是“双一流”高校普遍招收国外名校博士生,除非特殊情况,国内博士生很难有机会;二是大多数高校在招聘国内博士生时,会对其第一学历有严格要求,不是原“985工程”高校、原“211工程”高校毕业者,几乎难逃第一轮被刷的宿命。毫不夸张地说,能否顺利进入高校任职已成为学术型博士生普遍关心,甚至非常焦虑的问题,高校求职难也已是一个普遍问题。随着更多专业学位博士点的布局与建立,面向各行各业培养的实践性人才——专业博士将会给博士生出路带来新气象。因为他们一开始走的道路以及未来走向就不是纯学术型,甚至不是面向高校与研究机构,而是面向实践中的各行各业。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博士生的未来就业问题。未来10年内,进入高校依旧会是大多数博士生的第一选择,但这座独木桥上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因此,未来引导博士生在就业上进行多元化选择,可能是更有效的路径与方法。即便是学术型博士生,也可以进入企业、政府与科研机构,甚至自主创业。而相关领域对高层次人才持续增加的需求,也为博士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跨学科和跨行业的博士人才也可能在非传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部分博士生会选择自主创业或在独立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支持力度的增加,也为这些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总之,引导博士生在就业选择上实现多样化,是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这不仅能提升博士生的个人职业满意度,也有助于缓解博士生的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全面需求。(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2024-08-295 浏览 · 0 收藏 -
“做题家”的突围:一位博士生走了10年“弯路”
“做了很多尝试,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这是齐炜祯对自己27岁人生的归纳,而他的大部分“弯路”是在18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后走的。齐炜祯目前还是中国科大2019级在读博士生,学术方向为近年最热门的自然语言生成与预训练。他不甘把自己束缚在学术界,所以在读博期间到处“出击”:研究生一年级就发表了多篇论文,在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做过热点金融投资,搭过量化交易程序,给网络大V训练过数字分身,参与过大模型创业……他虽然通过投资赚到了钱,但由于经验不足,没能利润最大化。如今他递出名片上的身份是北京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履历貌似纷乱,但这位来自山东聊城的年轻人清楚知道自己的初衷,他要打破自己身上“做题家”的枷锁。他给自己树立的做事准则是,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去作选择,“最怕的就是埋头干,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他想要做到不可替代,不至于被时代抛弃,这是他的初衷。2023年4月26日,齐炜祯在中国科大北京校友会的活动现场。中国科大北京校友会供图从飞扬到沉着 《中国科学报》记者上次见到齐炜祯是2023年4月26日,他在北京给200多名中国科大校友作了一次关于GPT-4的普及分享。他当时的身份是中国科大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培博士生。那天的活动从下午6点半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多,26岁的齐炜祯不疾不徐一连讲了近4个小时。他谈吐稳健,颇有大将之风。现场气氛活跃,人们纷纷提问:有人关心GPT的发展瓶颈是不是硬件,有人关心人工智能的管理规则,还有人关心GPT在量化金融领域会有什么作为。齐炜祯都给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其解答让现场的人折服。实际上,当时的齐炜祯已经准备从微软离开了。在微软,有不少重要的研发工作是由他们这些联培博士生完成的。齐炜祯不仅发了很多论文,也做了不少工程化的工作,其中一项工程是帮助必应广告做预训练的生成(包括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相当于重新开发了其广告推送系统。他说,他们团队的这个工作帮助必应的广告收益率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另外一个值得提及的工作是,他们团队合作在2023年开发了一款视觉ChatGPT,可以实现看图、聊图片、画图等功能。该项目发布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最大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最受关注的项目。这个工作是他们花了一周时间赶出来的,那时候他们就是想做出一个“大新闻”。他也做过不少无用功。他们开发了一个PPT自动生成的技术,需要去做结构化代码生成,“特别苦,数据处理起来又脏又累”,等做出来才知道其他部门早已有了大模型能力,已经实现了自动生成PPT,“白干了”。再次见到齐炜祯是在2024年7月28日的中国科大2024级新生嘉年华活动现场,他作为校友出席。一年多过去了,齐炜祯显得老成了不少,眉宇间少了一些飞扬,多了一些思虑。活动上有新生问:如何才能跳出“小镇做题家”的窠臼?这个问题让他心头一紧:这个新生不就是10年前的自己吗?2024年7月28日,齐炜祯在中国科大2024级新生嘉年华活动现场。中国科大北京校友会供图从物理到计算机 齐炜祯自认为是典型的小镇青年。父母都是一眼能望到尽头的体制内普通工作人员,家庭只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对个人成长规划提不出高水平的建议,只能靠自己去试去闯。2015年,齐炜祯被中国科大录取进入物理学院。他是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山东赛区)第40名,“高中只知道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基本上都接近满分,所以就选择物理”。在聊城不比在省会、大城市等发达地区,他们大部分时间以自学为主,只有寒暑假才能赴济南或青岛找名校的奥赛教练指导学习。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齐炜祯以为自己这辈子就研究物理了。但很快,他发现前路迷茫。军训时,他看到很多新生拿着小红书在背英语单词,很不理解。有师兄告诉他们应该早点进实验室,然而物理学院有300多个新生,去哪个实验室?找哪个教授?去了应该干吗?齐炜祯一头雾水。中国科大物理专业众星云集、人才辈出,在全校乃至全国都是实力极强的,然而齐炜祯担心的是,自己若是没有创造足够多的价值,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不知道能否在枯燥的研究工作中存活下去。还有就是,“如果我在物理实验室里,天天花着纳税人的钱烧出来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我觉得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他在大一下学期就有点慌。他争取优先做那些当时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班长、学生会干部、社团成员、学生会的外联,这些角色他都经历了。他甚至还进了相声社去说相声,并参加了安徽省曲艺巡演。大学时期,齐炜祯(右)参加了安徽省曲艺巡演。受访者供图在现在的齐炜祯看来,凡此种种都是“弯路”。他当时并没有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只是身边的人告诉他应该当学生干部,应该学好数理化,但不知道每一步后面代表什么意思。现在他知道了:如果当年沿着物理专业学下去,拥有高超的物理建模能力,就有很多实用的应用场景,例如,挖出有效的因子去进行量化交易等。他后来还做过学生记者,采访了多位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那是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学金。他的这些采访是夹带了私心的,他想知道这些优秀的学生是怎么看待自己专业的,又是如何在大一结束时做出专业选择的。齐炜祯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要换专业。就这样,他成了中国科大的1511校友。15指的是2015级入学,11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代码。多年以后,齐炜祯反思了他当年转专业的行为。就在7月28日的新生嘉年华活动上,有新生提及学物理“不成功则成仁”的担忧,齐炜祯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如今物理学的前景其实是更好了。比如核聚变和量子计算这两个方向,在硅谷和上海、北京,这两年相关的创业公司多了起来。如果大学期间就能在这些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那么你将成为极少数掌握下一个巨大赛道的核心技术人才。从中国科大到微软 齐炜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4年不是平铺直叙的。本来他打算做芯片研究,是软硬件结合的方向,毕竟那是当时中国科大计算机系的强项。他大二时还被公派到 台湾大学去学芯片设计。那里的学生远远没有中国科大学生这么“卷”,所以齐炜祯就有了不少的自由时间。他去参观台大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看到研究人员在做植物叶子的分类,那是视觉人工智能的工作,他顿时对人工智能来了兴趣,原来在这个领域可以做这么多的事。齐炜祯很快发现,中国的视觉人工智能是特别发达的,有几家公司已经做得很成熟了,“如果我那个时候再选择计算机视觉,毕业的时候应该就没有竞争力了”。他要在人工智能里面选一个最难的、最不会被攻克的方向,“这样等到我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占有一席之地”。最终,他选择了自然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当时,自然语言是人工智能中很弱的,即使在中国科大也没有自然语言的实验室和专职研究人员。那时“Siri还像一个傻子一样”,这样他就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做一辈子研究”,慢慢等待机会的成熟。齐炜祯打算好了,他要留出大四一年的时间去实习,不过这让他的大三生活变得无比虐心。他要在一年内把下一年的课都学完,还因为大一是物理专业需要补计算机的学分,加上大二去台大学习,他需要把欠下的课程一并补上。那时候,他的课经常是两节或者三节叠加在一起上。考试的时候更加窘迫,他告诉任课老师:“容我考完别的,抓紧时间跑到您这儿再考”。他是一个思虑周密的人。微软面试前,齐炜祯已经主动了解了面试的规则,最终以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被微软的导师录取。5年后,在谷歌学术上,齐炜祯有共计23篇论文,被引次数接近2000。不过他并没有去申请奖学金,因为他很快就通过金融投资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把奖学金留给了更需要的同学。齐炜祯在微软。受访者供图从科研到商业 2021年,齐炜祯认识了一位在量化领域耕耘的中国科大同学,二人一见如故,开始了金融投资的合作。挖到第一桶金后,齐炜祯选择在2022年初回来继续科研,回归技术为本的轨道。之所以离开金融投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博导的一席话:这值得你做一辈子吗?长远看它是不是能造福全人类?齐炜祯回答:应该不是,它只是造福了少数人。他想明白了:如果做所有人都需要的产品,就意味着所有人都离不开你,无论是在金钱、话语权还是重要性上。2023年初夏,齐炜祯有了离开微软的打算。那时候微软正在大力进行结构调整,能够继续进行的研究工作没有之前那么有吸引力了。他首先关注创业方向,去参加了某个孵化创业公司的培训课。他发现,创业项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看起来热闹非凡,其中很多不过是草台班子,“结果是啥都没做出来”。但这也让他对创业有了想象空间。他先去了一家从事数据交易、数据安全和可信计算的初创公司,他负责早期大模型的加密。因为人们在大模型上的所有问题和答案都是明文,这就相当于用户在大模型上裸奔,齐炜祯给这些问答加上了一层隐私保护。做完这部分工作,齐炜祯还没来得及谈费用、专利和股份就离开了。因为当时有另外一家更具光环效应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讽刺的是,夏天还没过去,这家公司还没等到齐炜祯入职就被收购了。他同时失去了两个机会。几经周折,齐炜祯痛定思痛,想要找到曲折背后的根源:为什么会走出如此曲折的路径?他甚至去找职业顾问专家咨询。他找到了一个比自己的经历更复杂、更传奇的人,二人惺惺相惜。齐炜祯最终得出了结论:自己并没有破除小镇青年的见识壁垒。在成为投资公司合伙人之前,齐炜祯还揽了一些杂活儿。比如他给某个网红直播大V做数字人,也就是把其直播视频转成文字,然后用GPT把问答的语料清洗出来,再经过训练放在大V卖课的微信小程序上做答疑。齐炜祯很快意识到,自己做的这些杂活儿都是一锤子买卖,并没有变成自己的产品,其实很多技术是可以用来创业的。然而,一想到创业的风险,他还是有些胆怯。这时候,一位从事投资的中国科大校友想要开展人工智能的创业孵化业务,于是就邀请齐炜祯做合伙人。齐炜祯也很高兴,这是他了解如何找渠道和资源、融资上市的好机会。“做题家”的反思 尽管齐炜祯说从来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但自然语言大模型在近年的迅速崛起,打乱了他原来的计划。齐炜祯发现,很多大学都能培养写代码的计算机人才,但大模型的竞争力主要是数据、算法和算力,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很难做到不可替代。他本来的想法是,在工业界或者学术界把技术做好的同时,掌握项目运营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当机会来临时再去做一番事业。然而,在他还没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自然语言大模型领域就爆发了。其实他也没什么可追悔的:来到中国科大,又来到微软,还发了特别好的文章,这一路上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当时能力的极限,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弯路”都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这也使他得到一个聊以自慰的结果:在遭受打击的时候,他的抗压能力比其他同学要好很多。作为对照,齐炜祯提到了自己的同级同学刘泽,那是一位明确自己路径的“狠人”,他在一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做到了极致。同样是中国科大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培博士生,刘泽以第一作者署名的论文在2021年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 2021)上从1612篇被接收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ICCV 2021的马尔奖。这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齐炜祯对刘泽的印象很深。后者充分利用了微软的显卡资源,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实验性能,在物体检测和语义分割等任务中实现了一种远超他人的结果。今年毕业的刘泽加入了马斯克刚刚创办的人工智能公司xAI。齐炜祯分析:“我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我是把所有的错都试完了,然后走到了这里;刘泽却是在一条路上勇猛无敌,然后一路猛下去就做成了。”齐炜祯的风险意识很强,他认定自己不会走刘泽那样的路,“我不太敢选这条路,风险太高了,如果做不到第一,就没办法凸显自己的竞争力”。他会从各种 宗教书和哲学书里面去寻找答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他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收集更多的信息,这是人和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我要把这辈子活明白,人类社会是怎么运行的、世界是怎么运行的,我要更多地体验”。至于自己的事业,齐炜祯有一个略显天真的想法:如果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加上主动性思维的插件,“那将是一辈子值了的体验”。投资公司合伙人的角色或许只是齐炜祯事业上的一个节点。他给了自己一个时限,到30岁之前找到值得一辈子投入的事业。他还有很多可能性。2024-08-283 浏览 · 0 收藏 -
学制延长成趋势,专业硕士培养如何提质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延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告诉记者。之所以形成这个结论,别敦荣表示,是由于近几年密集的高校学制调整。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将2025级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近期先后公布延长学制的高校还有西安外国语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早在2023年8月,一批学校将部分或全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的消息就曾登上网络热搜。近年来,研究生学制延长涉及的学校、专业数量之多,格外引人注目。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何延长学制?学制延长怎样带来“学质”的进一步提升?1.学制延长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多学一年,感觉时间更宽裕。我读研时学制两年,马不停蹄上课、实践、写论文、找工作,整日里忙忙叨叨的,感觉知识学得不扎实。”“学制延长,培养方案怎么变?这才是重点。不会只是延长写论文的时间吧。”…………从网友的评论中不难看出,对于研究生学制延长,大家有赞同也有疑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专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看,多数专家认为延长学制有必要。河北经贸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相关负责人从本专业的角度阐述了原因:“首先,两年制硕士培养周期难以全面覆盖必要的知识体系和实用技能,尤其是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延长学制能够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与实用技术方面学得更扎实。其次,延长学制可以增加科学研究和项目实践的比重,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课题研究,或者参与多样化的实习项目。”“学制延长体现出专硕研究生教育正从过渡性教育阶段向独立教育阶段变化。”别敦荣总结。“从现实看,专硕很容易被当成学硕的‘压缩版’。在一些考生心中,专硕是学硕的‘备胎’,而非不同的成才路径。社会也存在专硕学制短,是‘速成硕士’的看法。学制延长,让专硕和学硕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回望历史,在我国40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学制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总体呈现出“长—短—长”的发展特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但在“弹性学制”政策推出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带头实行硕士研究生2年制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学制一度形成缩短之势。然而仅仅几年后,国内高校又纷纷将学硕改回3年制。“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这一探索,初衷是‘与国际接轨’,希望达到早出人才、增强本硕博延续性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三年作为一个培养周期更完整,所以很多学校改回了三年制。”别敦荣介绍,从历史经验看,学制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学制延长,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忌盲目跟风。如果相应的配套没跟上,多出来的时间仅仅让学生去实习或者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就会质疑延长学制的必要性,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顾建民指出,从国外经验看,欧美国家的硕士教育有一年制、一年半制、两年制、三年制等,种类多样。“学制是否延长要从专业定位出发,从专硕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出发,不能一概而论。”2.“加时”之后,亟须探索专硕特色培养模式学制延长后,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模式会不会趋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出,到 202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要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学制“加时”之外,规模“增量”同样引人注目。教育部于2023年底出台的这个文件,将“分类发展”作为重心,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差异化发展。“专业学位,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别敦荣认为,国家已经对专硕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精准定位,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长时间努力。“一个教学班子、一套培养方案,很难真正因材施教,培养出两个类型的人才。应当在‘坚持两类学位同等重要、分类规划两类学位发展’这一政策引导下深入打造分类培养链条,最终实现两类人才、两类培养模式、两类学校协同发展的格局。”熊丙奇也有同样观点:“如果仅仅延长专硕学制,而不探索与学硕不同的培养模式,很难起到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的实效。比如,对专硕研究生,就不宜再提出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而要重视实践成果,关注他们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为了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全媒体人才,我们新闻与传播专业很早就建立了双导师制度和研究生工作站,但学生和校外导师普遍反映实践实习周期短,效果受限。”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庄曦说,“在决定延长学制后,学校为修订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决定优化培养模式,在增加实践实习时长的基础上,重新‘排兵布阵’,增强专业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有效衔接。”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清华大学采用“项目招生”方式,关注生源与项目的契合,南京大学则将招生与项目、产学研平台建设相结合。“这些创新,是我国专硕研究生教育走出模仿格局、多模式发展的有益探索。”顾建民说。3.高质量发展背后是全过程、全要素发力“专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过程管理、全要素发力。全过程管理是指入口、各培养环节、出口都形成制度化管理,让规范的制度框架成为专硕提质增效的基石。全要素发力是指政府、学校、教师、社会、企业、家庭之间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变阻力为动力,集分力为合力。目前来看,在全过程管理的环节上还存在一些短板。”顾建民举了个例子:为严把质量关,研究生有中期考核分流制度,分流退出的学生无法获得相应学位。在国外,这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常规机制,甚至一些学生在自我评估后会主动申请被分流。但在我国,研究生中期淘汰率远远低于国外。这一现象与我们的用人制度、社会文化等密不可分——因为考虑到一旦拿不到学位,学生会承担很大的社会压力,就业也会遇到种种问题,所以,很多学校不愿轻易实施分流、淘汰。“高质量发展建立在高质量培养基础上。”如何高质量培养?别敦荣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提高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专硕课堂教学包括公共学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四类课程的学分占比如何划分,须充分考量该学科领域基础理论、前沿科技发展等,致力于解决专硕专业技能培养不足的问题,增强专业课程和行业间的融合度。其次,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授人以渔”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课程中的挑战性,激发其多学、多思、多做的兴趣,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再次,规范导师培养制度。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需提升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导师需将学生纳入科研工作全周期中,勤沟通、多交流,定期组织项目会、读书会等。学生应当正确认知读研的意义,提升对知识的渴求度。熊丙奇认为,提升专硕研究生教育质量还需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不断推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基础学制应该多长,应由学校、院系的教授委员会结合本学科专业培养定位进行论证,在目前的学制基础上给予更大的弹性。”(本报记者 李琦)2024-08-281 浏览 · 0 收藏 -
让学制延长赋能“学质”提升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自此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起初,专业硕士学制参照学术型硕士,基本上采用三年学制。2009年,为更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学制一般调整为2年,以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效能。然而发展至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就业市场对人才胜任力的内在要求,因而,不少高校开始重新给专业硕士“加时”,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延长至三年。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在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迁移能力与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比以往更加重要,要求“学质”的内涵及其支撑因素更加丰富多样。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减”与“增”的调整,实际上是国家和高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战略性选择,是基于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综合考量而进行的调整,是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推进过程中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持续探索。专业硕士学制延长,本质上看是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留出更多时间、更大空间,以探索更多的教育可能性,进而体现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学质并重”。学制延长的突出意义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相对统一性。在学制与学位方面,国家统一主导学位授权点的审批、评价以及招生名额分配、导师聘任与管理,计划性强,但灵活性和弹性相对不足。对于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专业硕士教育而言,其培养过程尤其缺少用人单位以及第三方机构的深度参与。因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亟须走出传统学术逻辑的羁绊与先天应用性不足的困境,以适应新人才市场的各种新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学制延长对于“学质”提升具有四点意义:其一,学制延长为吸纳更加多样的用人单位主体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引入前沿、高维的市场信息与课程设计创造了更多机遇。通过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高频互动,政产研学用紧密结合,有利于为学生拓展、畅通多样化的实战场域,使其在各类职业环境中掌握专业经验与行业知识,提升专业硕士综合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其二,学制延长为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为回应社会与行业需求,高校应体现更大办学灵活性,科学优化培养过程,细化专业硕士分类培养模式,邀请业界专家参与教学,开展产学研深入合作,帮助专业硕士将专业学习与就业阶段的职业发展衔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明确的发展前景增强专业吸引力。其三,学制延长可增加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弹性、灵活性与开放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可持续发展。学制延长后,学生增加了能自主支配的时间,可根据兴趣和专长进行职业规划,在创新探索中开发个性化潜能,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独特优势。同时,学制延长后,高校能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学时分配,可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反思)—再实践螺旋式上升模式夯实专业硕士培养的应用性、研究性,深入挖掘市场、教育资源,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进行应用型研究,增加研究经历,锻炼理论联系实践与可迁移能力,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进行多样化职业体验与行业培训,找到真正适切并能释放自己潜力的平台。其四,学制延长有利于构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硕士培养提出的要求,已经不只是胜任特定岗位,还要具备驱动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视野和能力。高质量专业硕士教育需严把招生关,招收真正热爱、适切且有内驱力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强化过程控制与跨界融入,政产研学用深度融通,从“专”“实”向“精”“通”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与可持续成长,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学制延长赋能“学质”提升 需要看到,学制延长并不必然带来“学质”提升。如不解决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学制延长只会降低学生学习和实践强度,浪费更多公共资源。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积极探索对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让学制调整真正赋能“学质”提升。为此,应树立基于循证决策的就业—招生—培养一体化改革理念。基于对经济、人口、教育等宏观数据的有效分析,依据市场需求的量与质,动态调整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与培养方案,做到“决策有据”。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用人单位和学生融入开拓空间、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加强过程考核,创新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与方法。通过增加过程考核的学业评价权重,强化学习过程管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松紧有度”。进一步完善学业、行业双导师制度设计,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健全行业导师选聘、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能力,鼓励导师创新指导方式,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守好“责任田”,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学制调整应以专业学位质量标准的提高为旨归。根据专业硕士教育定位,引进多元质量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体系,将高校自我评估、学位点合格评估、专业认证等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多类型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培养全过程监控和毕业生跟踪,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可依、有机制支撑。(作者:高迎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规划与评估处副处长、副教授)2024-08-2713 浏览 · 0 收藏 -
研究生教育调结构,专硕专博为何扩招
近日,新一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公示名单公布。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全国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新增2755个。其中,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566个,占比约80%——远超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一些高招专家的分析,在本轮新增学位授权点的变化来看,最大的看点就是专硕扩招。为适应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势在必行。未来的研究生教育,或将成为专硕、专博的主场。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研究生就业比本科生更难”等来自就业市场的统计数据,也持续引发众人对“学历贬值”等话题的讨论。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该怎么看?对“考研族”来说,哪些重要的改革风向不容错过?增量集中于专硕,专博也将扩容 记者梳理发现,本轮新增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在数量上再创新高,相比上一轮2020年新增2023个,此次的增幅达36%。从硕士学位点来看,增量主要在专硕。“未来几年,开设专硕的院校层次将更加丰富,招生规模也将继续扩大。”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接受采访时介绍,2023年,专硕招生比例接近60%。今年4月,教育部要求,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约占硕士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专硕不仅在数量上将占绝对优势,地位也与学硕相同。说得直接一点,此次调整就是专硕与学硕的‘并表’。”值得一提的是,专博也同样将迎扩容。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专业学位授权点总数由2012年占学位授权点总数的37.6%提升至2022年占比44.2%,其中,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增长了3倍。在本轮新增中,专博学位点也较以往显著提升,831个博士点中有35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记者注意到,在新增的专业学位点中,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做出了不少“贡献”,比如,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和区域国别学等交叉学科,以及数字经济、知识产权、食品与营养、医学技术等新设学科。按照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的分析,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增长集中于理、工、农、医领域,实际上可视作高等教育对产业人才需求的回应。比如,新增的博士点中,有10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这正是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做出调整,向人工智能产业输送高端人才。加快专业更新,缓解“结构性过剩” 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持续扩招可能导致学历贬值,“硕士”“博士”头衔的含金量将大不如前。此外,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国内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硕博学历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4%,低于本科生的45.4%。一时间,“研究生就业比本科生更难”“硕博过剩”等话题也引发热议。一边是“入口”扩招,一边是“出口”乏力,为何供需两端的“体感”截然相反?对此,多位高教专家认为,这实际上说明,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具体而言,学术型人才过剩,实践型人才短缺;部分文科及传统专业的研究生过剩,而理、工、农、医及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生短缺。陈以一认为,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很多具有重复性、机械性特征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一些过时的专业教育已不能胜任社会的用人需求。为此,大学必须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主动调整乃至淘汰一批专业,同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未来,不同学校和学科应根据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因此,学位点的设置要应时而动,加强专业更新。”张端鸿进一步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高层次实践型人才培养不足,是抑制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工程技术领域,产业亟需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正持续增长。与这些专业“对口”的硕士、博士非但不会因为扩招饱和,恰恰相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专业教育“上移”的趋势未来会更加明显,即本科阶段以打基础为主,研究生阶段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研究生教育正不断加大调整步伐,加大实践创新型人才供给力度,更主动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支撑需求。”2024-08-263 浏览 · 0 收藏 -
博士论文匿名盲审制度是存是废 关键在哪里
据澎湃新闻报道,最近,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王战军教授在《中国科学报》上发文《博士生论文答辩亟待破除盲审“桎梏”》,建议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盲审,释放创新潜力。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盲审后才能进入答辩环节,这被认为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基本制度。但是,随着我国逐渐健全导师制,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博士学位论文匿名盲审制度,与落实导师自主权,强调导师用自身的教育声誉、学术声誉保障自己所指导博士生的质量,产生了一些矛盾。现实中,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要由本校研究生院发给校外专家匿名盲审,盲审通过后,才能进入答辩环节,如果没有通过盲审,包括只要有一个专家评审不合格,就需要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通过评审后,才能答辩。实施这一盲审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博士授予单位、博导对本校博士生“放水”。这一制度在前些年一些高校不重视博士生质量把关、博士生导师制不健全、个别博士生“混文凭”的情况下,曾起到比较重要的推进高校、博士生导师、博士生重视学位论文质量的作用。但是,匿名盲审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弱化了博士生导师的责任;一些匿名专家由于“匿名”,对自己的评价也并不一定真负责,存在随意评分的问题,有的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分相差很大,几名专家都评高分,某个专家却给不及格的评分,而这一评分直接导致博士生不能进行答辩;高校过分依赖匿名评审,如果匿名评审不过,学生申诉很难,不得不延期毕业。这些问题,都亟待改善。对于匿名盲审制度,也有人认为,虽然存在各种弊端,但这是“最不坏”的制度,如果取消匿名盲审制度,有的博导和博士生就不会认真对待博士学位论文。对此,需要理性看待。当前,我国的博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相比以前,已经更加健全,除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匿名盲审外,高校各学位授予点还对博士生提出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得强调高校和导师的主体责任。基于此,从落实导师自主权,强化导师责任出发,有必要对匿名评审制度的利弊进行评估,就是否继续推进匿名评审制度,听取高校、博导、博士生的意见。考虑到不同学位授予点的导师队伍素质、质量把关各不相同,当前,还不宜全面取消匿名盲审制度,而是可以采取由部分高校先行先试的方式,逐渐取消匿名盲审制度。一方面,高校要摆脱对匿名盲审的过度依赖,把匿名盲审作为评价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一方面指标,而不是作为是否进行答辩的刚性前置条件。另一方面,要推进大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切实发挥本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以健全的导师制、博士论文答辩制度替代匿名盲审制度。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关键在健全导师制,激发导师的教育与学术荣誉意识。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就需要在健全导师制上做文章,尤其是要明晰导师权责,改革对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引导博士生导师投入更多精力指导博士生,加强对博士生的过程性培养、管理和评价。(中国青年报 熊丙奇)2024-08-225 浏览 · 0 收藏 -
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难点如何突破
编者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也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近期,围绕研究生教育,不少高校开启了一系列改革,无论是学制的变化、导学关系的改革还是硕博点申报程序的优化等,核心目的只有一个——促进研究生教育更高质量发展。本版将围绕研究生教育改革陆续推出相关报道。首期,让我们聚焦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的深层根源与解决之道。“不出所料,我延毕(延期毕业)了。”面对现实,北京某高校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吴娜竟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慌。其实,一年前毕业论文开题时,她对自己顺利毕业还是很乐观的。然而,困境渐渐显现——“我的选题理论性较强,前期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在文献查找和论文撰写上遇到了很大困难。”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她,于今年3月决定延毕。出乎吴娜预料的是,同班延毕的,远不止她一人。“我们班一共16个人,今年只有10人顺利毕业,6人选择延毕,延毕率接近40%。”近年来,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较为普遍,且有逐渐增多之势。随着博士生逐年扩招,从2011年全国招收6.56万人到2022年突破13万人,在校博士生人数不断创新高,但博士“合格出厂”愈发困难。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博士毕业生中的延期毕业者比例为39.7%,2021年达到49.4%。博士生为何越来越难毕业?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难点如何突破? 严把博士生教育“出口”关“博士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的是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高度,严把博士生教育‘出口’关,是育人单位应尽的责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公钦正如是说。这段时间,多所高校陆续清退一批研究生。武汉大学发布公告,由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且长期无法联系到学生本人,拟对3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对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35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宁波大学发布《关于对超最长学习年限研究生作退学处理的通知》,54名研究生被按照退学处理……博士生延毕现象,其成因何在?在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余庆看来,并非所有的延毕现象都是因为培养质量不高。“一方面,我国原有的博士学制时间较短,欧美发达国家博士学制普遍在4年以上。以2021年为例,我国学术学位博士平均攻读时间为4.7年,专业学位博士平均攻读时间为4.4年。而202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博士学位获得者从开始读博到获得学位的时间中位数为5.7年。”“我国博士生总体培养质量在持续提高,培养类型日趋多样化,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随之而来的,是博士毕业要求不断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卢威认为,“博士生教育是面向未知领域的教育阶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博士学习阶段遇到阻力的可能性显然比其他教育阶段更大”。卢威提醒,博士生延毕率长期居高不下,也说明了一些问题,比如博士生修业年限规定与培养实践的兼容性不足,当下博士生培养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培养考核制度有待健全“博士生扩招,是近年来的国际趋势。”卢威介绍,《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我国在学博士生13.67万人,2022年这一数字升至55.61万人。当博士生教育的“入口”逐渐放宽而“出口”基本不变时,延毕问题就会日益凸显。博士生大面积延毕,折射出不断扩大的博士生教育规模与传统的高度精英化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他进一步分析,从“入口”看,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大带来了博士生群体的多样化,“不同动机、不同潜质、不同基础的学生纷纷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客观上的生源质量下降与高度精英化的博士生培养制度设计,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当前,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设计了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等分流机制,初衷在于分流一批不宜继续培养的博士生,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形成多样化成才格局。但这种分流机制在实践中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还需进一步观察。”公钦正坦陈。余庆说:“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博士招生指标。因此,高校普遍制定了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对外审、盲审或抽检等级进行严格限定。博士生甚至导师担心论文质量不过关,宁愿选择延长学位论文的写作周期。”学术论文的硬性要求,也是导致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重要原因。卢威提到,以人文社科领域为例,博士生数量日益增加、发表需求越来越大,但CSSCI来源期刊载文量逐年下降、博士生发表论文机会较少、期刊审稿周期普遍较长,博士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发文标准难度持续上升。 关注导学关系 提升学术热情余庆介绍,我国博士生在职攻读学位的比例较高,尤其是专业博士学位。“他们忙于工作,无力抽身专注学业,导致难以按期毕业。”公钦正表示,“有些博士生入学时就已过而立之年,生活和工作上难免面临各种压力,都可能导致科研进展缓慢甚至延毕。”全日制博士生同样值得关注。“一部分博士生在入学之初,并没想清未来3至4年的研究方向,缺少持久的科研规划和学术热情。”公钦正说。回想自己的延毕经历,北京某高校文科博士寇阳体悟良多。“我本科读的是工科,硕博阶段才转到了文科,导致我缺乏基本的专业认知与学术训练。而这一问题,也影响了我的选题设计与论文写作进度。”他还特别提及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培养的重要影响——“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与导师发生了激烈的学术碰撞,特别是在研究落脚点、范式方法上,没有达成共识。而这种分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研究进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了另一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参与科研项目是手段、提高研究能力是目的,但在实践中,手段与目的常被倒置,‘做项目’‘干活’本身成了目的,博士生成为‘廉价劳动力’,导师指派的一些任务与博士生个人专业或研究方向无关,甚至还有的导师扣着学生拖延其毕业,这就使得博士生个人学术志趣与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之间产生了紧张关系,影响了博士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进度。” 明确分流机制 适度调整考核要求“解决博士生延毕率居高不下的问题,简单讲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调整修业年限,这种做法可操作性强,但非治本之策。”在卢威看来,所谓延毕只是表象,博士生教育质量不高才是根本。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该从哪些环节入手?“首先要把好‘入口’关,通过改革博士生选拔机制,将真正适合读博的学生录取进来。”卢威表示,从过程看,需强化导师指导责任和培养单位责任,将培养质量与对导师、培养单位的考核评价紧密挂钩。特别是要厘清参与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走出以安排博士生“做项目”“干活”代替对其进行科研指导的误区。对博士生毕业的考核要求也应适度调整。公钦正指出,高校应进一步破除“五唯”评价导向,更加重视对博士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可考虑降低论文发表硬性要求,或将论文发表作为博士生综合评价体系的一个方面,而非唯一标准。”他说:“应将学位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关键因素,凸显学位论文创新水平在博士教育阶段的决定性意义。质量过硬的论文,不管是否已经发表,都应该给予认定,作为毕业的重要条件。”“当然,也要尊重现实,允许一部分人放弃博士学位或转读硕士学位。”余庆展开说:“应完善博士培养过程化考核,建立明确的分流机制。强化课程、实践、合作研究等学术训练,只有通过博士候选人考核才能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未能通过考核的应延期考核或进行分流,避免因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延期毕业。”“不能简单以延毕与否判断人才培养质量。”余庆表示,当前,多数高校博士质量管理以学位论文外审结果为依据,“这么做确有合理性,但也会导致学生为顺利毕业选择‘平庸却保险’的选题,从而错失有重大研究意义却需要艰辛付出的研究方向。对此,高校应树立以培优为导向的质量观,对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高校应予以足够的宽容和支持,鼓励其延长研究周期,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博士生和导师之间要建立和谐高效、以信任为基础的导学关系。”公钦正建议,在博士生入学之初,导学双方应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和成长目标;培养过程中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形成包容开放的沟通氛围。导师要鼓励博士生在“做中学”,通过科研实践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高禄欣)2024-08-224 浏览 · 0 收藏 -
“水硕”“水博”招摇过市的日子还有多久?
“最快3个月拿到海外硕士双证”“半个月拿美国硕士单证”“从中专到博士只需五年”……据《新华每日电讯》近日报道,一些学历提升机构在网上发布海外“速成学历”广告,有的直接晒出多个学员的海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有学历提升机构的咨询顾问说,有人不惜花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买一个海外学历。事实上,一些境外高校“学历速成”已野蛮生长多时。一些海外当地私立高校知名度不高,办学质量一般,对申请者没有外语成绩要求。不少学校采取线上授课,有的甚至不需要撰写毕业论文。部分留学中介机构正是利用这些学校“易录取、好毕业”“学制短”“价格低”的特点,开辟出一条看似“极具性价比”的留学新赛道,从帮助“运作”申请、代写学生作业和论文,到学生回国找工作时做背景提升,提供完整的“一条龙”服务。这样含金量不高的速成学历,也被网友戏称为“水硕”“水博”。如此“速成模式”颇有市场。许多单位在招聘时会设置学历门槛,高学历也让在职人员在加薪、升职、职称评定、落户积分等方面更有优势,甚至一些企业在裁员时还会将学历作为参考指标之一,种种因素自然会刺激一些人提升学历的需求。此前有媒体曝出,有高校送自家教师出国速成读博,之后再批量引进,迅速完成博士率指标以“升级更名”。这样的“速成”拿学历,对那些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速成博士”毕业回国后,享受的人才政策、福利待遇都与正常培养的博士并无二致。如果“走捷径”拿文凭的人成为获益者,甚至抢走了那些努力拼搏的实干者的人生机会,是对教育秩序的扰乱、对教育公平的破坏,也是对官方认证机构公信力的损害。同时,花钱买海外“速成学历”,天上掉下来的可能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在线上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搜索关键词“学历”,共有4万多条投诉记录,其中涉及“虚假宣传”“拒不退款”等问题的内容居多。因此,个人应保持理性,避免被眼前的“捷径”所迷惑,否则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打水漂不说,还可能对自身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遏制“速成学历”乱象,应加强学历认证审查力度,在完善认证院校信息披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目前,我国对国外学位的承认主要是基于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互认协议,这样的互认能够辨别真伪,但不能把关质量,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难以有效筛选。因此,可以鼓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发布评估报告,加强社会监督。“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留学生颁发速成硕士、博士学位”的现象,已经得到了立法层面的重视。将于2025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要求,“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的承认,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自2021年9月以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陆续发布了五个批次涉及32所国外高校或其学历教育项目的审查公告。不难预见,“水硕”“水博”未来在国内的生存空间将会越发逼仄。“速成学历”乱象也是一种提醒,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的刚性评价倾向,建立健全科学务实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速成学历”的生存土壤。2024-08-218 浏览 · 0 收藏 -
优化培养模式 构建合理的博士生考评机制
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继续呈扩张趋势,截至2023年在校博士生已达61.25万人。然而,与之相随的是博士生延期毕业率居高不下,诸多弊端也愈发凸显,影响了博士生培养质量。有研究表明,学制长短、导学关系、院校培养机制等都是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包含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支持、评价机制等在内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与较高的延期毕业率具有紧密关联性。深入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博士生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需从培养理念、选拔机制、培养模式与考评机制等方面入手,系统改革博士生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 坚持创新发展的培养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表现出知识本位、注重学术成果等理念导向。随着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博士生培养逐渐向关注创新能力转型,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培养理念成为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根本前提。首先,应尊重博士生人才培养规律,加强人文关怀。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博士生在学术道路上顺利前进的重要保障,通过营造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与包容失败的科研氛围、给予博士生全方位支持和帮助,鼓励博士生建立自我认同与专业自信。其次,突出博士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博士生成长需求。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充分调动博士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引导博士生参与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再次,注重培养博士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与独立研究能力是博士生的立身之本,要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完善课程结构、强化社会服务等多样化途径塑造博士生创新能力,促进博士生实现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完善高质量博士生选拔机制招生选拔作为博士生教育“入口端”,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宽进严出”的博士生招生模式,虽能吸引更多具有不同背景与潜力的学生、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但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科研志趣不高的博士生而言,可能由于难以应对研究任务而延长周期或中途退出,造成培养单位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一方面需要在质量优先、严格要求前提下加强对博士生招生选拔的管理,多维度、全方位考查候选人攻读博士学位能力,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博士生“贯通式培养”,提高贯通培养项目招生比例,并完善硕博贯通培养选拔机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贯通式培养的博士生平均延期率明显低于分段式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相较于统一的考试分数,招生选拔应更加关注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创新潜力与科研兴趣。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博士生招生已实行“申请-考核”制,赋予导师组与学院更多自主权,通过规范化流程对博士生专业背景、知识储备、科研能力及兴趣、心理素质等进行全面审核。此外,应强化博士生资格考试或中期考核环节的作用,提前将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的学生进行制度化退出。 优化创新型博士生培养模式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要素,需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经费资助、科研合作等方面探索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强化博士生科研能力。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前沿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夯实博士生的研究素养。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既要尊重基础学科发展规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又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为跨学科博士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如日本筑波大学建立“博而专”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博士生培养基础性、专精性与广博性的有机结合。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优秀学术水平与指导能力的一流教师加入博士生教育中来;二是增强教师对博士生培养的投入程度,让教师深入开展对博士生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与就业方向的指导,避免博士生因缺乏指导而陷入困境。实践中,部分高校通过实行校企联合、国际联合、多学科联合导师制等方式助力博士生成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经费资助方面,应健全博士生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相关研究指出,推行“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有利于促进学术成果产出、加快学位完成进度。在促进交流合作方面,鼓励博士生积极融入国际合作网络,拓展多样化学术交流途径,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为博士生创造高质量的科研合作机会。 构建合理的博士生考评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对博士生实行量化的科研成果考核标准,将论文发表作为毕业的强制性规定,严格把握博士生毕业的“出口端”。然而,在“不发表就出局”规则导向下,部分博士生采取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快餐式”研究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学研究陷入功利化、低质量困境。在博士学位评定方面,学位论文盲审制度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当前的盲审过于强调形式规范性与程序公正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论文创新性与知识贡献的考量。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博士生就业领域多样化与知识应用场景的复杂化,对博士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可尝试逐步淡化单一学术成果,尤其是论文发表量化评价标准,坚持创新价值与知识贡献的基本原则,强调质量评价、过程评价与分类评价有机结合,以充分激发博士生创新潜能为目标,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作者:蔡三发,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24-08-204 浏览 · 0 收藏 -
【新闻随笔】理性看待专业“冷”与“热”
【新闻随笔】最近,大学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不少考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录取情况,从中不难感受到高校专业“冷”“热”切换之快。总的来说,土木工程、外语、金融、对外贸易、管理类等曾经热门的专业在近几年遇冷,高招录取中不同程度遭遇降分,有的学校甚至不得不选择缩招。而反观一批新工科专业则“高分出道”,表现火热,成为不少高分考生的首选。昔日的“热门”爆冷,过去不曾被关注的专业成功翻红,对于高校专业的冷热切换,人们虽已不再新鲜,但依然对该话题保持着关注。从高招季到就业季,关于高校专业的新闻总能引起不小的讨论。人们试图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感知风向的变化,并以此修正自己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家中考生的志愿填报、职业赛道的选择。专业本身并无绝对的冷热之分,公共话题中所言的专业冷热,其实更接近于反映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的指标,更直白地说,也即就业前景。而这又与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息息相关。当一个专业的发展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且容纳能力强,那么自然就会吸引更多人报考,并最终表现为走高的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也即“热”。反之亦然。仅以就业前景来对一个专业作出定义,当然是片面的。不过,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求稳心态强烈的现实背景下,人们对专业的选择赋予就业前景这个指标以更高的权重,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追高”总有“踩空”的风险。任何专业和行业发展都有自己的周期,当初的热门专业不一定在几年之后还是“香饽饽”。特别是,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与变革,可以预见的是,与之相关联的专业调整也将更加频繁和显著。尽管人们对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强对应的思维惯性依旧存在,但事实上,过去那种一考定终身,考什么干什么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而出,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持续颠覆着我们对职业的认知和想象。在未来的竞争中,大学几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高阶的认知能力、学习迁移能力、通融见识、宽广视野等可能更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与其焦虑专业选择,不如重新思考并设定自己的成长目标与规划。以专业为基,但又不为其所限,在关注就业的同时更关注个人长远发展,尽可能拓展个人未来发展空间。对于高校来说,则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打下深厚的基础,积极回应专业焦虑背后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期待。此前,不少高校公布了本科生转专业“新政”,进一步放宽了专业选择的相关限制,比如允许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转出“零门槛”且可转多次等。这些充满弹性的调整将有助于打破专业间的壁垒,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容错空间,让他们拥有更多实现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机会。如何进一步畅通专业间流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通识教育,等等,显然,等待我们破解的难题,还有很多。(作者:莫洁)2024-08-195 浏览 · 0 收藏 -
12年,职校生成为博士生
一个人可以用12年做什么?青岛青年戴栋晨用12年完成了从职校生到博士生的进阶。戴栋晨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然而,当原本枯燥的课本学习变成一堂堂生动的实践课程,当一个个试件“进化”得几近完美,最初的懵懂和迷茫也转化成日渐清晰的热爱和理想。青岛电子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山东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细数走过的“台阶”,即便戴栋晨只字不提,记者仍能想象到这个过程的辛苦和不易。 从迷茫到热爱虽然只是博一,戴栋晨已经参与了多个国防军事项目的研发工作。确定采访时间是在晚上10点,这时的他刚刚开完工作例会。选择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人工智能专业博士,戴栋晨的理由纯粹又宏大。“喜欢军事,希望深度参与我国国防事业。”戴栋晨坦言,也许这份理想“有些大”,但却是他自职业学校至今始终热爱的领域。中考结束后,戴栋晨也曾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最终选择去职校学习。职校高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初中埋头苦读的学习状态无异,进入高二的实操课程,戴栋晨有过短暂的不适应。“第一次实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电动机控制线路图,让我们据此完成试件的线路接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戴栋晨完全不知如何下手。“当时学校有专门的实验室,供参加大赛的同学集训,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打下手,换来了旁听和练手的机会。”如果说最初的努力是为了通过专业考试,那么不知何时起,戴栋晨对于专业的感觉有了微妙的变化。“真正的热爱,可能是从试件‘用起来’的那刻开始吧。”从一根根接线开始练起,随着专业的精进,戴栋晨发现自己制作的试件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等各个场景。 在热爱的领域深耕虽然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理工大学,戴栋晨入学初期还是感到了学习的“吃力”。“就拿高等数学来说,我们和夏季高考的同学一起上大课,他们的基础和反应能力明显优于我们。”虽然有过短暂的羡慕和失落,但是实践课程的优势很快帮助戴栋晨找到了自信。到处蹭课,泡在图书馆做题、看书,填满了戴栋晨所有的课余时间。“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和侧重点都不一样,大量汲取理论知识,是我迅速成长的关键。”凭借一股韧劲,不到一个月,戴栋晨已经可以跟上老师的节奏,反应能力直追夏季高考的同学。整个本科阶段,戴栋晨的成绩都位居前列,大一时就在全国性机械制图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大二开始在实验室带学弟学妹。职校生取得本科学历,本已足够励志,可是戴栋晨又确定了考研的目标。“并不是执着于学历,而是想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职校时期萌生出的热爱,始终牵引着他。因为英语的4分之差,戴栋晨无缘硕士院校。第二年,他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学校门口租房、每天在自习室里复习的日子,一过就是一年。2020年,戴栋晨顺利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提前3年修完博士学分硕士3年,戴栋晨参与了两个国防军事项目的研发。“那个时期更多是跟着博士生和导师做一些基础工作。”如今考入博士,戴栋晨同时兼顾多个项目,由跟随者变成主导者,其压力和强度可想而知,可因为那份热爱和韧劲,戴栋晨不仅不觉疲惫,还在项目攻克、论文撰写等繁忙的课业中提前3年修完了4年博士的学分。今年5月14日举行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作为职教优秀毕业生,戴栋晨与青岛其他两位代表宁允展、李启士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整个交流活动中,戴栋晨既感慨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也敬佩宁允展和李启士对于职业的热爱。“无论我最终从事什么行业,职校阶段萌生的对专业的热爱已经深刻植入我内心。”戴栋晨庆幸自己在职业学校学习的经历,那些在实验室里苦练实操的日子,成为他心中坚不可摧的磐石和专业底气,一点点托举着他更加接近心中的理想。2024-08-192 浏览 · 0 收藏 -
未来产业,如何开启未来
【研究报告】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我国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伴随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持续深化,不断催生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在此背景下,摸清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短板不足,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十分必要。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育未来产业在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早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即提出“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的要求。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等目标。时下已步入2024年下半年,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此外,针对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地方层面,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深圳、青岛、宁波等3个计划单列市已出台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并聚焦自身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如北京市于2023年9月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聚焦6大领域20个细分赛道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区域布局逐渐清晰。在各地先行先试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领域。比如,上海围绕未来健康、未来芯片、未来智能、未来能源等领域已设立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目前在未来健康、未来芯片等领域集聚效应显著,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浙江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产业、未来网络、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前沿领域设立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旨在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它们成为浙江省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场景应用引领地和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河南聚焦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目前已设立14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此外,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广东、江西等多个省市也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领域超前布局,持续加快技术创新攻关,核心技术多点开花,接连取得重大突破。在6G领域,由鹏城实验室牵头打造的科技基础设施——面向6G空天地全场景宽带无线通信环境科学设施一期正式上线,将为6G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测试评估和标准化提供核心能力支撑,为我国无线通信创新发展提供全球领先的技术试验场与策源地。在量子信息领域,我国量子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北京量子信息科研院首次实现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科院自主研发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二号”以及“祖冲之二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在两种技术路线都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设计了时空解复用的光子探测新方法,构建了高保真度的准光子数可分辨探测器,提升了光子操纵水平和量子计算复杂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华为、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主体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开发脑机接口、大模型等标志性产品。据统计,我国研发的“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排名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超过100个,总体步入全球第一梯队。部分重点领域专利布局优势突出。平台载体建设提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平台+载体+实验室”的产业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在大科学装置方面,北京、上海、合肥、粤港澳等地依托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初步形成集群化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科学装置群。如北京聚焦空间科学、能源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布局建设了5个大科学装置,初步形成了以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核心的战略高地。在新型研发机构方面,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为特征的“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6G、类脑智能等技术突破,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家由高校依托或共建单位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市场主体抢先布局。截至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4万家,认定高技术企业超46万家,广泛涉及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智能制造、先进通信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方面,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等企业,在未来网络架构优化、6G赫兹技术验证、智能原生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在量子计算方面,阿里、腾讯、百度等企业,积极与国内重点院所合作成立量子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量子通信方面,华为、中兴等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展政务、能源、金融等领域量子通信场景创新相关工作。在人工智能方面,企业数量超4400家,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在卫星互联网方面,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众多民营企业广泛参与的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未来产业在展现超前引领性的同时,也必然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各地在探索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的现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未来产业缺乏整体统筹,赛道布局“部分趋同”。目前地方未来产业布局呈现多主体、分散式、高趋同等特征,部分地方对未来产业认识不够深入。从部分省市已出台的未来产业政策看,有的“未来产业”仅是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并未体现出面向未来的产业成长特征,对未来产业内涵边界、区域统筹等缺乏全局和趋势性把握。同时部分未来产业领域在地方布局中高度重合,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发布未来产业政策的省市中,将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列为重点布局方向的比例超80%,然而某些地方并不具备该方向产业资源基础,未来可能会出现过度重复建设,引发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二是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科研成果到市场的产业化路径仍有待完善。未来产业高度依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科技研发投入整体较低。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部分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贡献度仅占1%左右,企业对基础研究原创性的投入缺乏动力,对前沿技术的掌握能力仍有待提升。一些科研实力强的地区科研人员反映,在本地难以找到成果转化渠道,但在其他地区寻求转化时又面临本地区相关制度约束。同时,受场景拓展限制,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较慢,导致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例如在量子信息领域,很多企业表示对该领域产业化前景预期并不高,认为短期难以实现经济效益。三是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企业顶尖人才聚集程度不高。就未来产业相关高科技领域而言,我国高端技术人才尚不能满足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细分赛道人才缺口明显。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高层次研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在企业层面,我国前沿、战略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特殊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灵活度不足。四是缺乏耐心资本,难以满足未来产业长期发展投资需求。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高度依赖产融资本,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短平快”的现象比较普遍,金融资本更倾向于进入回报快、回报率高的产业领域。而未来产业部分领域尚处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阶段,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回报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多数投资机构对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项目投资不足,从而丧失大量未来技术进步的机会。 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强化整体统筹和机制建设。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制定、技术攻关、资源投入等方面协同配合,加快形成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围绕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发展势头好、市场前景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前沿科技领域,适时出台专项产业发展规划、专项政策和技术路线图,构建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政策支撑体系,指导地方前瞻性开展未来产业规划布局。探索适用未来产业发展的“沙盒监管”措施,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区域协同集聚发展。支持优势地区先行先试,围绕“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发展路径,鼓励各地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培育壮大未来产业集群。优化现有区域统筹机制,推进全国未来产业布局,协调区域间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引导区域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依托各地区在产业链环节差异化优势,引导和鼓励各地区通过共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促进成果异地转移转化等,积极开展区域间未来产业合作,推动形成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优化前沿技术转化路径。强化科技部门和产业部门合作,深化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以前沿技术能力供给引领重大需求和场景驱动,构建“技术研究—早期验证—产品孵化—场景应用—规模推广”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常态化发布机制,适时发布未来产业重点场景建设清单,以“揭榜挂帅”方式评选未来产业典型应用场景或优秀案例,推动一批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加速落地。支持企业牵头科研院校搭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以定向委托、定向择优等模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前沿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完善未来产业人才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和评价等机制,加大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激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动力。鼓励高校加快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技术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建设,鼓励高校与领军企业共建前沿人才培育基地,系统培养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未来产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拓展海外引才渠道,聚焦关键基础理论、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等人才缺口较大的领域,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未来产业发展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地方针对未来产业调整现有补贴政策适用范围,出台新型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未来产业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先导区建设、应用场景试点示范的精准支持力度。研究设立未来产业专项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探索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多渠道并举的投入机制,打造早期介入、全周期赋能的新型耐心资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鼓励和支持私募基金投资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与创业种子基金,扶持创新与创业,支持初创企业。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作者:韩健、李雨凌,分别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助理研究员)●链接 前瞻部署新赛道未来制造。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发展。未来信息。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快量子、光子等计算技术创新突破,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赋能,加速培育智能产业。未来材料。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未来能源。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研发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专用设备,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未来空间。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设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研制及创新应用,推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地探测与作业等领域装备研制。未来健康。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08-157 浏览 · 0 收藏
-
3所高校将牵头建设山西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山西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立项名单公示根据《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晋科规〔2024〕6号),同意山西大学牵头建设山西省物理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共同牵头建设山西省化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学牵头建设山西省力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现予公示,公示期至2024年9月23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和必要的证明。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本单位公章,并提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提供个人有效证件、签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未按上述要求提出异议的,不予受理。联系方式:省科技厅基础处 弓慧茹联系电话:0351-4067993地址:太原市滨河西路南段129号集中办公区A座1208室山西省科学技术厅2024年9月13日2024-09-142 浏览 · 0 收藏 -
教育部公示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本年度专业申报工作已经结束。按照通知要求,现对相关材料予以公示,公示期为9月13日-10月12日。点击查看原文: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2024-09-1314 浏览 · 0 收藏 -
事业单位招聘新规来了,一图看懂!
为提高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工作质量和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2024-09-132 浏览 · 0 收藏 -
人才需求正旺 全国已有626所高校开设网络安全专业
《2024年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昨天(11日)发布。报告显示,在网络安全人才短缺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普遍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网络安全业务处于成长期,因而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相对更加旺盛。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加快,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有626所高校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网络安全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另外,对比数据发现,30岁以下的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占比逐渐升高,成为网络安全产业的主力军。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常务理事 段平霞:它说明了网络安全的主力军,现在还是我们的年轻人才,而且年轻(人才)能带来更多网络安全人才发展的动能,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面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强烈需求,我国相关专业院校也加强了同专业机构及网络安全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实战能力,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招聘企业负责人 王欣:其实我们现在,包括我们公司跟其他的一些公司一样,它其实跟很多的高校联合去创立相关的一些网络安全的学科、学院,然后通过这样的共同的人才培养机制,能把学校里面的一些学到的理论,如何快速在他毕业之前就能跟企业的一些需求给连接起来。报告显示,网络安全运营招聘职位数占比最高,达到29.4%。其次是网络安全建设、数据安全等,相比往年,数据安全人才的招聘需求呈现出“岗位多要求高”的特点。此外,通信网络设备、运营商增值服务、汽车制造等行业,也对网络安全人才有较大需求。2024-09-126 浏览 · 0 收藏 -
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本科双学位项目签约
9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本科双学位(金融学+金融科技)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及发布会顺利举行。这也是大陆和香港两地高校首个深度合作的整建制成班的本科双学位项目。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常务副校长陈金梁、副校长(策略发展)陈伟仪、工程学院副院长许建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副校长刘卫东、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文宁的见证下,港中文工程学院院长曾汉奇与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刘少轩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图片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提供合作项目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旨在为金融和科技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掌握经济金融分析底层逻辑和工程思维、优秀的数据建模和数据分析能力,并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金融科技高端专业人才。据悉,项目的学制为4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成立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课程的学术质量控制、课程设置、培养审定等学术内容。课程设置整合两个学位的课程规范并充分融合,既要夯实两个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加强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训练。项目将采取“2+2”联合培养模式,第1、4学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2、3学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学生修毕课程,成绩达到两校各自学位要求后,可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颁发的本科学历证书(金融学专业)及经济学学士学位,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工程学学士学位证书(金融科技专业)。2024-09-113 浏览 · 0 收藏 -
青岛西海岸新区:“双聘双跨”让校企人才共享
本报青岛讯 (通讯员 张宁)“‘双聘双跨’有助于我们突破身份束缚,让我们在校企科研项目合作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近期,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逄博被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川安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联合聘用为“研发总监”后,牵头开展极端环境混凝土材料技术攻关,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胶州湾大桥等重大滨海结构维养抢修工程。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今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双聘双跨”校企人才共享机制,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聘用人才,支持人才跨岗位开展校企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路径,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突出编制灵活,推动校企人才共引共育。坚持人岗相适,为共享人才提供高校、科研院所或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保障,首批推动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与海尔集团、双星集团等15家重点企业合作,以“讲席教授”“科技副总”等形式共引共用高层次人才23名。坚持协同创新,促进校企成果共创共享。瞄准人工智能、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共享人才在校企科研项目合作中的“牵头”和“纽带”作用,精准匹配企业关键技术需求与高校创新资源供给,推动校企合作开展“高性能聚丙烯隔膜研发及产业化”等科创项目21个,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快速向企业转化。深化融合发展,加强校企平台共建共用。围绕搭建“双聘双跨”承才载体,整合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37类平台培育政策,制定《重点人才载体培育手册》,推动校企共建青岛国际种都种业联合实验室、高端绿色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等科创平台,聚力打造校企人才创新共同体。“西海岸新区高校院所众多、科创企业富集,通过开展‘双聘双跨’校企合作,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撬动教育、科技、人才的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源动力。”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陆莹介绍。2024-09-106 浏览 · 0 收藏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揭牌
9月3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暨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越秀iPARK粤港智谷举行。这标志着广州南沙打造“湾区硅谷”迈入进行时。广州市南沙区区长吴扬表示,南沙区将携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高质量推进基地的建设,创建“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的创新园区,加快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构建“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的协同创新链,为南沙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热土,推动更多优质成果在南沙落地转化。揭牌现场。官月霞供图据了解,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选址粤港智谷,由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负责运营;未来5年提供约2万平方米优质物理空间和专业孵化服务。目前,该基地已储备20个初创项目,未来将在基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同时,该基地将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双校一体的强大科创资源,发挥总规模10亿元的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和累计签约规模达14亿元的合作直投基金作用,为初创项目引来“金融活水”,进一步推动南沙区成为粤港澳创新合作的新高地。“自2022年6月正式办学以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始终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倪明选校长表示,未来,该校致力于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先行高地,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调动香港科技大学的资源,推动两个校园科创项目在南沙的落地转化。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将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为起点,通过明珠科学园、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复旦国际科创园、慧谷海洋产业集聚区等园区相协同,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创业生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支撑,逐步将南沙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首选地”和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2024-09-067 浏览 · 0 收藏 -
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新学院
9月1日上午,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新校区多功能报告厅举办资源与环境学院揭牌仪式暨新农业学科论坛证会。校党委书记陈永胜,党委副书记、校长高聚林,副校长塔娜教授,党委委员、副校长齐景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褚亚申,党委委员、副校长左合君、董同力嘎出席揭牌仪式。高聚林主持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陈学庚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明岗研究员等6位院士与陈永胜、高聚林、退休教师代表李跃进教授一同为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揭牌,陈永胜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第一任院长李海港教授授牌。陈永胜表示,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精准高效做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学校决定单独设立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校高度重视并将全力支持资源与环境学院发展建设,学校将聚焦农、牧、林、水、草、乳、沙等优势特色领域,整合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打造一批优秀师生团队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瞄准生态农牧业发展,以草地和林业土壤为特色,努力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更大进步。他希望社会各界关注支持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发展建设并提出宝贵意见,希望学院师生珍惜历史机遇,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积极争取获得行业资源,努力回报社会各界的关怀关爱。张佳宝代表中国土壤学会和国际土壤联合会向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成立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必要性。他说,内蒙古在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地理位置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为了顺应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设立资源与环境学院非常重要且意义重大,能够为国家西北资源环境的建设与推进作出重大贡献,也能够为内蒙古的人才培养提供新基地。自治区农牧业厅、农田建设管理处林利龙处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内蒙古的耕地情况,肯定了我校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师生在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在资源与环境的合理配置、土壤改良、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资源与环境学院为自治区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取得更丰硕的科研成果。兄弟院校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贾汉忠祝贺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他表示,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方向、新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是对国家相关战略的响应与担当,更是全国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的大事件。希望资源与环境学院同其他高校一起顺应国家和地方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力合作,携手为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校友代表、通辽市先进工作者朱云来和企业代表、以色列化工集团中国区首席农艺师李国华在致辞中祝贺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肯定了学院成立的重要意义,并表示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期待。李海港围绕学院历史沿革、使命任务等作了工作汇报。揭牌仪式后,新农业学科群论证、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圆桌讨论会、企业代表与学生座谈会、校友座谈会同时举行。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高教学会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资源与环境学院负责人、专家代表,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色列化工集团、阿里巴巴数字乡村事业部、天脊集团销售公司、内蒙古万戈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植得智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芯航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农(内蒙古)农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家代表,全体处级干部、学院历任领导、退休教师代表、博士点创建导师代表、学院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揭牌仪式。据了解,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下设土壤科学系、植物营养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源于1958年建成的土壤农化专业,1997年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9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学院获批建设的本科专业,2024年开始招生。环境工程专业1995年设立,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学院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博士后流动站。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1985年开始招收土壤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开始招收土壤学博士研究生,2017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序列,2023年获批设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野外试验站1个;土壤与植物营养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核心科研基地1000余亩;在区内外科研、技术推广和企业共建教学研究实习基地10个。2024-09-054 浏览 · 0 收藏 -
选址雄安建设新校区!涉5所在京高校
据雄安新区消息,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雄安校区选址均已完成,均在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一组团。目前5所高校正在推进各自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等工作。《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雄安新区起步区从西向东划分为5大组团,占地198平方公里。其中第四组团和第五组团交会的各一部分共38平方公里被划分为启动区。第一组团位于容城县西部与安新县西北部交汇处。根据《规划》,第一组团将集聚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医疗服务等重点功能,突出创新环境营造,构建起步区的创新高地。据介绍,5所校区位置相近,呈现聚集态势。华北电力大学雄安校区总用地面积约1132亩,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校区总用地面积850亩,北京语言大学雄安校区总用地面积约710亩,北京理工大学雄安校区总用地面积约671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雄安校区总用地面积约497亩。5所校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华电雄安校区,最小的是北航雄安校区。华电、北理、北航三所大学的雄安校区均临近城市东西交通大通海岳大街西延线,这里或将成为雄安新区又一处“大学城”。据悉,除这5所高校外,第一组团规划预留了一座高铁站——小里站。小里站选址位于容城县容城镇白龙村西侧,正在建设的雄忻高速铁路、雄石城际铁路等在此穿行而过,这里也将成为雄安新区又一处重要交通枢纽。2024-09-051 浏览 · 0 收藏 -
发展“大交通”学科体系,同济大学成立新学院
作为优化大交通相关学科平台资源、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又一改革探索,同济大学融合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新的交通学院。9月1日,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揭牌仪式在嘉定校区通达馆前举行。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始终与国家交通发展同频共振,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相信新的交通学院依托同济强大的学科资源人才优势,一定会不负期望,再谱新篇,为交通强国建设、更好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成立新的交通学院,旨在发展“大交通”学科体系,培养具有战略思维的交通领军人才,打造交通创新高地,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学校在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方面迈出的又一步伐。期待学院打造未来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车辆载运、高速磁浮、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国铁集团原总工程师、同济大学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院长郑健指出,新的交通学院成立,是同济大学大交通学科融合发展的里程碑。相信交通学院必将在大交通领域再创辉煌,开拓并引领更多新质研究方向,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更多的同济智慧。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会随后举行,与会领导、院士专家学者围绕同济交通学科创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当前,交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等方向发展,努力为人们提供更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希望同济交通学科紧密围绕国家所需,守正创新,加强系统协同交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持续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2024-09-044 浏览 · 0 收藏 -
这家“教授创业公司”官宣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
9月2日,有着浓厚教授创业背景的科技创业公司“无问芯穹”(Infinigence AI)宣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至此,在成立短短1年4个月内,无问芯穹累计已完成近10亿元融资。作为一家AI算力技术初创公司,无问芯穹的主要人员几乎都在高校任职:无问芯穹的发起人汪玉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担任CTO的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颜深根,首席科学家为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清源研究院人工智能设计自动化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戴国浩。无问芯穹本轮融资联合领投方为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启明创投和洪泰基金,跟投方包括联想创投、小米、软通高科等战略投资方,国开科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徐汇科创投等国资基金,以及顺为资本、达晨财智、德同资本、尚势资本、森若玉坤、申万宏源、正景资本等财务机构。无问芯穹的过往投资方还包括百度、智谱、同歌创投等战略股东,以及红杉中国、砺思资本、徐汇资本、北极光创投、真格基金、惠隆创投、经纬创投、无限基金SEE Fund、金沙江创投、星连资本、绿洲资本、南山资本、光源资本、七熹投资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感谢多方资本对无问芯穹的青睐,让我们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征途上多了一份不负厚望的笃定。”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表示,AI 2.0浪潮带来的新“二八定律”、Transformer 架构统一了新的技术范式,意味着只需解决20%的关键技术问题即可支撑80%的垂直场景泛化,这给软硬件联合优化技术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无问芯穹所在赛道为AI算力,致力于提高AI模型实际可用算力效率。该团队提出“芯片算力×优化系数(软硬协同)×集群规模(多元异构)=AI模型算力”公式,遵循这一公式,无问芯穹将通过软硬件联合优化技术,持续提升芯片算力在大模型任务中的利用率,并通过多元异构算力适配技术,提升集群算力利用率,扩大行业整体算力供给。“中国算力生态正面临的供需矛盾以及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为我们拉动上下游协力实现多元异构算力的高效整合创造了时代机遇;而我们源于清华电子系的技术底蕴、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经验所形成的产研结合的‘复合型’团队,更成为AI领域的人才‘引力井’,构成了无问芯穹独特的人才竞争力。”夏立雪说。据介绍,无问芯穹本次募资将用于加强技术人才吸纳与技术研发、深入推动产品商业化发展、强化生态合作等方面。2024-09-040 浏览 · 0 收藏 -
江南大学搬迁新校区
近日,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迎来首批新生。为确保新校区能够顺利有序投入使用,江南大学在7月26日开始搬迁工作,分批分阶段完成江阴霞客湾校区相关学院4500余台试验仪器设备的搬迁工作,8月30日,江南大学召开江阴霞客湾校区学生搬迁工作协调会;9月初开始,将集中完成老生的搬迁工作。江阴霞客湾校区首批入驻四个新学院,分别是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6个专业招收本科新生455人。9月研究生入学工作完成后,江阴霞客湾校区本科和研究生总人数将达到1800人左右,教职人员160余人。二期将于2025年启动建设,预计校区总占地790亩,远景总规模约7000人。为把江阴霞客湾校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校地合作的标杆和示范,日前,江南大学与江阴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办学补充协议,双方在合作办学、经费保障、优惠支持和二期校区建设等方面达成更多共识。江阴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叶李斐介绍,江阴月城镇辖区内有不少包装新材料企业,希望能在工业设计上与落地江阴的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展开合作,用更多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包装新材料产业。校方表示,新校区启用将不断强化学院与江阴优势产业的联动链,补充江阴产业提质增效与学校学科提档升级的赋能链,努力成为江阴发展的动力源、助推器、人才库。据江阴市科技局相关统计,“双向奔赴”之下,江阴企业与江南大学近3年已达成合作项目近70项,成果丰硕,如广信感光新材料与江南大学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南农高科联合江南大学攻关动物疫苗发酵工艺优化及产业应用上的新技术。据悉,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复,江南大学与江阴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的协议,2022年5月启动校区建设,2024年6月完工交付,历时两年零一个月。2024-09-0310 浏览 · 0 收藏 -
新“科技大学”,加速筹建!
据中原工学院官微消息,8月28日,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持续汇聚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强大工作合力,切实推进筹建工作早日取得成功,中原工学院在龙湖校区召开党委会扩大会议,研究推进部署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全体校领导、全体中层正职干部参加会议。图源: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贾少鑫指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师生特别是各牵头部门同志的不懈努力和全力推进下,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制约筹建的瓶颈问题正在稳步解决,整体工作进展和建设成效持续向好,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攻坚克难,继续抓实抓细做好重难点工作。一是主动跟进,加强沟通。二是持续努力,奋发作为。三是咬定目标,坚定信心。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来校调研座谈讲话精神,在新校区建设、学科内涵强化、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早日取得成功。此前,7月4日,中原工学院召开学科学院重塑工作推进会。校长夏元清指出,学科学院重塑工作是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关键一子,当前已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他就加快二级学院内涵建设提出四大要求。党委书记贾少鑫强调,此次会议既是对过往成绩经验的总结,更是对今后持续深化内涵建设、推进高水平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再部署。图源:中原工学院会上提到:前期,学校已组建集成电路学院等8个电子信息类学院,近日又对传统学院进行重塑升级,将纺织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等7个学院更名为智能纺织与织物电子学院、智慧能源与环境学院、材料电子与储能学院等,并对新更名学院内涵建设做了进一步规划。截至目前,学校电子信息类学院数量达到10个,占比48%;电子信息类相关学院数量达到17个,占比81%;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占比35%。学校学科学院重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结构合理的、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学科学院专业体系已基本形成。2024-09-028 浏览 · 0 收藏 -
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8月30日,山东大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高峰论坛暨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会举行。会上,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并发布了《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图片揭牌仪式 山东大学供图“人工智能学院将坚持走一条具有山大特色的人工智能自主创新道路,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完全自主、不可替代的‘山大AI方案’。”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成秀珍介绍,学院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未来发展趋势,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攻关大平台,实施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工程、跨学科工程软件人才工程、社会劳动力数智化素养提升工程,从而实现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教育、高水平科技、高水平人才“三位一体”格局。据介绍,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坚持校企共建体制机制,依托山东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与浪潮的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一体两翼”发展,整合校企优势,强化有组织科研,探索创新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的灵活组织模式。人工智能学院将建设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成为重大产业成果孵化器。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邹庆忠说:“为建设好人工智能学院,浪潮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强化资金投入,支撑好相关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加强资源共享,集团的科研平台、生产基地、应用场景等将面向学生开放,提供好实习实验的平台;优先保障就业,采取定向招聘、委托培养等方式,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人工智能学院的毕业生到浪潮工作。通过系列措施,助力山东大学打造人工智能一流学科,也带动促进浪潮发展。”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表示,校企双方共建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将系统实施“大人工智能战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续写新时代校企协同创新的壮丽篇章。2024-09-024 浏览 · 0 收藏 -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新规出台:加大对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的监管
近日,人社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的通知》,聚焦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虚假招聘、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就业歧视等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加强准入管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眼下,人力资源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市场活动形式日益多样,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非法职介、违规收费等损害劳动者权益问题时有发生。”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通知提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准入管理,对有关公众号、APP、短视频、互联网群组等网站平台开展职业中介活动进行筛查、甄别,督促指导开展职业中介活动的市场主体依法申请许可,避免出现监管盲区。个人信息泄露,一度困扰不少求职者。通知提出,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有效防范泄密、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等事件发生。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人社部门会同网信等部门,综合运用责令改正、处置账号、下架移动应用程序、暂停招聘服务、关闭平台或网站等措施依法处置。就近年来以直播带岗、依托零工平台线上匹配供需等方式开展的职业中介活动,通知强调规范管理,依法打击服务过程中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 防范就业歧视,加大惩处力度求职被盘问“婚育”的性别歧视;“以出身论英雄”的学历歧视……人力资源市场五花八门的歧视现象,严重影响公平就业。“为防范就业歧视,通知提出完善招聘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动态监测等措施,防止发布含有性别、年龄、学历等歧视性内容招聘信息。”这位负责人表示。通知要求,各地人社部门要推行招聘信息规范格式,防止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歧视性内容的招聘信息。定期检查或抽查招聘信息,对就业歧视有关关键词开展线上监测,针对性跟踪调查、督促提醒。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对发布含有歧视性内容招聘信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采取行政约谈、通报曝光、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措施,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我们已针对求职公平和安全设置了九大审核举措,如求职者如在求职接洽中遇到招聘方的不友好歧视行为,可通过企业职位信息、聊天沟通界面、企业点评等投诉渠道进行举报。”智联招聘董事长、CEO郭盛说。 规范市场服务收费,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近来,一些中介机构以“名企内推”“保offer”为噱头,诱骗求职者。通知明确,规范市场服务收费行为。各地人社部门要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收费监测机制,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收费目录清单,收集、发布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收费标准,督促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其服务场所及所属网站等平台上明示收费标准,在服务台账记录服务收费等情况,有效维护市场服务收费秩序。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内部推荐”等为名收取高额费用、介绍挂靠“残疾人证”牟取不正当利益、诱导个人参与贷款、以培训等名目设置求职招聘陷阱骗取财物等违规行为,人社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查处,探索实施“一线多查”“一案多查”,健全案件移送、行刑衔接等机制,形成有力震慑。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这位负责人介绍,将推动地方人社部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主动发现和识别违法违规线索,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打击人力资源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2024-08-3038 浏览 · 0 收藏 -
内蒙古师范大学将筹建3个新学院
8月25日下午,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中共党史与党建学院、未来科学与技术学院、“一带一路”学院筹建工作推进会,党委书记李树林出席并讲话,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李树林对三个新建学院的前期筹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明确了各学院的基本建设方向,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和要求。李树林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调动整合校内外资源,高起点建设,高质量落地,高水平发展;要善于系统谋划,承担好学院筹建的主体责任,尽早形成具体的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新建学院建设工作落实落地;要注重协同配合,做好交接工作,完善制度保障。会上,发展规划部(发展规划处)负责同志对新建学院的前期筹建工作进行汇报,组织部负责同志宣布新建学院负责人。2024-08-304 浏览 · 0 收藏 -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揭牌成立
据湖南师范大学官微消息,8月24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揭牌仪式暨首届(岳麓)师大医学论坛、第三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医院精益管理院长论坛及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现代医院精益管理专委会年会开幕式在长沙举行。图源:湖南师范大学官微湖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程博,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欧洲科学院院士蒋洪新,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医学部主任、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原副主任祝益民共同为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揭牌。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宣读了湖南师范大学关于成立医学部并聘请祝益民担任首任主任的决定。他表示,湖南师范大学整合全校涉医学科资源组建医学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主动开展学科重塑的具体举措。他表示,医学部将构建包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教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等临床实践基地,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多模式的医学教育体系,全力塑造具有湖南师范大学特色的医学教育品牌,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为推动健康中国、健康湖南贡献智慧和力量。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表示,此次医学部的成立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切实举措,也是顺应时代变化、完善和优化综合性学科布局中关键一环。湖南师范大学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深耕教师教育,推动朝综合化运演和研究型提升,将发展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格局的战略重点。湖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程博对师大医学部的成立和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湖南师范大学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整合优化医学教育资源成立医学部,对于服务健康湖南和推动湖南省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等。据悉,为积极落实国家医教研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整合教学医院资源,强化公立医院医教研全面发展,湖南师范大学于8月23日举办了湖南师范大学教学医院联盟成立大会。会上,81家医院代表认真审议并通过了联盟章程,庄重地宣读了联盟执行委员会名单,并依次接过联盟单位证书。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副处长徐火红,医学部主任、首届联盟主席祝益民教授出席联盟成立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省81家成员单位共一百多名代表参加大会。2024-08-297 浏览 · 0 收藏 -
山东师范大学拟撤销13个本科专业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发布《关于公示2024年度拟撤销本科专业的通知》,拟撤销应用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13个本科专业。通知内容如下: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24〕1号)通知要求,连续五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撤销。经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拟撤销葡萄牙语等13个本科专业(见附表),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4年8月25日至9月1日。 公示期间内如有异议,请实名以书面形式向教务处反映。 拟撤销专业名单如下:2024-08-295 浏览 · 0 收藏 -
首批河南省“人工智能+高等教育” 典型应用场景公布
记者8月26日获悉,河南省教育厅日前公布了首批河南省“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认定名单。据悉,经高校申报、会议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此次河南省认定郑州大学《构建AI评价专家模型,赋能课程质量评价与分类认证》、河南大学《“编教学评创”五助协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智能体》、河南师范大学《智能引领,专业升级:AI驱动构建“五化四力”教师教育创新体系》、河南理工大学《交互式人工智能赋能大数据技术实践课程教学》等22项案例为首批河南省“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根据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管、研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优化教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推动教学科研工作智能化和高效化;要加强保障支持,强化日常管理和成效跟踪,确保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建设成果用于教改、用于课堂、用于学生。河南省教育厅将通过日常监测等方式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记者孙越 通讯员张竞昳)2024-08-283 浏览 · 0 收藏 -
西北工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签约
当地时间8月22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签署了《西北工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关于设立“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的合作意向备忘录》。近年来,在中白关系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西北工业大学深入谋划、紧抓机遇,主动扩大对白合作,奋力加速推进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合作在华设立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分院以西北工业大学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为主要依托,搭建开放的中白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双向互动。中国分院将搭建高水平专家交流机制、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促进双方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等,一体化落实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部署,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是白俄罗斯最高科研机构,受白俄罗斯总统直接领导。一直以来,西北工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开展了广泛有效的合作,双方在专家交流、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等方面合作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分院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华设立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是中白友好合作结出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下一步,双方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共同建好中国分院,以实际成效助推两国关系发展迈入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2024-08-264 浏览 · 0 收藏
圈子
- QQ群 |
- 微信群
推荐资讯
博士自述:上岸大专教师1个月vs1年后……丨高才情报局第140期
-
教育部公示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2024-09-13
-
未来的大学老师,比教中小学还“惨”吗?2024-09-09
-
教师节招聘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2024-09-09
热点资讯
-
1
【西南西北专场】重庆、成都、西安三场招聘会,近百家单位参与,岗位丰富,招聘力度空前!
-
2
教师节招聘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
3
博士下沉到小学?28岁清华女博士出任小学校长……丨高才情报局第139期
-
4
博士自述:上岸大专教师1个月vs1年后……丨高才情报局第140期
-
5
教育厅答复:今年教师计划,减招54.7%!
-
6
【9.20线上面试】教师岗/科研岗,有编制,公办/民办高校等单位诚聘
-
7
含编制,待遇从优!一大波教师招聘需求来袭……丨一周招聘精选
-
8
未来的大学老师,比教中小学还“惨”吗?
-
9
公办高校招聘教师、辅导员等,含编制岗,待遇从优!丨一周招聘精选
-
10
高校人才网招聘信息日报(2024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