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编的范围,正在渐渐扩大。如果说,2023年3月,“要求中央国家机关的人员总数缩编5%”还只是中央层面的改革方案。那么2024年,就一整个从“中央”往“省市级”下面,一步步地扩大“缩编”动作……
“新一轮机构改革已在省级以下推进,部分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近日相继作出部署。”(来源:2024年1月6日 中国青年网)
据《厦门日报》消息,1月5日,厦门市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召开,会上主要传达中央批复的《厦门机构改革方案》的主要精神及福建省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精神;下一步,就是推进厦门市机构改革工作……
图源:厦门市人民政府官网
不仅厦门如此,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1月12日,至少已有山东、江西、北京、重庆、天津等20个省市相继召开会议,部署、动员机构改革工作。”
图源:海报新闻
这么看来,机构改革的动静很大,而厦门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最近也流了出来。提取一下内容重点——
“严控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加大在总量内统筹调配编制力度。”
“市级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统一按照3%的比例精减,公安、司法部门,厦门海事法院不纳入统一精减范围。”
“少数精减后超编的,通过自然减员等方式5年内消化解决精减收回的编制,纳入专账管理,由市委统筹使用。”
事业编如此,行政编亦如此。政策一旦落实,编内编外就会影响很多人。有人认为:“国际大环境都如此,体制内降薪减编符合经济规律。”
但是对于“减编”的理由,也有人表示不同看法:“感觉并没有减员,只不过把编制的权力换了个口袋放着。”
实际上如何呢?咱们可以从前几年全国各地单位“精兵简政”的现象来看——
- 从前有两个部门的人管两件事,现在就要合并成一个部门的人管两件事,重新调配资源;
- 以前独立的办公室,现在会直接并入已有的单位里,不再另立预算,做到减少开支;
- 再或者直接删除原本机构,把原单位的工作职责,纳入到已有单位的新工作职责里……
那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那人呢?人怎么调动?有编/无编的人会受到哪些影响?
1、什么叫“按照3%精简”?
打个比方,就是某地机关单位,现在编制有100个人有,以往只要工作有缺口就可以招新人。
现在上面要求缩编3%,就意味着他们这个单位不管缺不缺人手,编制内只能有97个人,现在超出了3个人,也不用辞退,等着单位的老职工退休(自然消退)就行。
直到人数降到97以下,单位才能再招新人,给编制。然后,这个单位节约出的3个编制名额,归组织部统一管理,其他单位哪里缺人,但是编制满了,就挪到哪里用,这样就能保证总编制数量不变。
2、如何理解“通过自然减员等方式5年内消化解决”?
有人问,“那万一五年内没人退休腾位置呢?”
一个单位的人数是经年累月下来的,现在新人编制不好拿,老员工人手一个编制还是挺常见的;而且部门的编内人员,也不是这几年集中招录进来的,所以基本不存在五年内没几个人退休的情况。
官媒《半月谈》:未来10年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他们正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
笔者一个公务员朋友,她们单位一年大概能退休5-6个老干部,“自然减员”是可行的。如果是实名编制,尤其是公务员的行政编制,“精简人员”也并不是指辞退,而是采取换岗位,甚至换单位的方式。
意思是:这里人多,但总有单位缺人干活。
或者还有一种,就是鼓励编内人员“下海”创业,停薪留职。
图源: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离岗创业一般不超过5年,这个时间段内,停薪留职,时间到了不回来,就当做辞职处理;不创业了,时间到了也可以回来接着上班。
3、“精编减员”对编制内/外会产生哪些影响?
从目的上看,精编减员的目的是减轻财政压力,同时优化人力资源(把多余的人数,又花财政钱的部分去掉),还有就是单位过剩的行政事务需要“剪剪枝丫”。
所以人减少了,不是唯一的结果,未来恐怕加强对编内人员的管理和考核。
很多人说:“编外的干活,编内的可不一定干。编外的人走光了,活还是要人干。”
如此来看,对于编内人员来看,退休待遇这块和职级挂钩,高级干部自然会严控数量和质量;晋升周期的平均值会不会拉长?单位岗位的晋升发展区别会不会越发明显?这些都值得想想。
而对于还没有上岸编内的求职者们来说,未来单位在报名门槛、选拔竞争性以及试用期考核目标或许也会有新的变化。
毕竟前者决定“编制资格”,后者决定“收入待遇”,这些目前都是单位“有限的资源”。
另外,并不是所有编内岗位都是紧缩的情况。按照网传政策文件的原话,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和基层人员力量。”
这几年统招考试的岗位,基层岗位也是一直扩招,这类岗位事多辛苦,如若只想上岸,倒是可以关注下这类机会。
“从上到下,从降薪到减编,这是开始的信号,但远不会是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