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2025年博士后招收公告

共计35个岗位,招 若干查看此公告的职位列表
查看此公告的职位列表
基本信息
公告详情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7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竞技体育学院、中国足球运动学院等8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国体育大数据中心)。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中国奥林匹克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3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学校学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第五轮表现优异处于领先地位。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新闻学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点,以及新闻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应用心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国内唯一一家获得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认可的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北京兴奋剂检测实验室;有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社科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等4个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16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800余名,研究生3500余名,函授生30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逾13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2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现为WoS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数据库收录期刊;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入选2023—2024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外文刊核心库;2023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国际期刊;“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外文刊入库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61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奥列格·马迪钦(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202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体育部长。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前主席吉安·弗兰科·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前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费利(Gilbert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致力于打造人才高地,为有志于体育报国的天下英才提供优质发展平台,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加盟,携手事业发展,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招收类型

1.师资博士后。由学校各教学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在站培养,以承担教学、训练任务为主。

2.科研博士后。由学校各科研平台(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和在站培养,以承担科研任务为主。

二、招收条件

1.拥护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具有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身心条件。

3.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不超过35岁。

4.所学专业须与博士后研究方向相关,或对所报研究方向有足够的学科背景支持和一定的研究积累与研究设想。

5.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北京体育大学以外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条件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6.需全职在校完成博士后工作。

三、在站时间和薪资待遇

学校博士后在站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薪资待遇按全额资助和自筹经费两种方式执行。全额资助重点面向体育学相关学科,薪资待遇不低于16万元/年,另提供博士后租房补贴4万元/年。自筹经费博士后由博士后申请人、招收单位或合作导师通过多种渠道自筹经费,学校不予经费支持,具体可按协议执行。

四、招收程序

(一)个人申请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博士后申请人员根据自身专业方向、条件和意愿联系合作导师,向相关教学科研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材料包括:

1.《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申请表》1份;

2.身份证复印件1份,博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1份;

3.专家推荐信2份,留学归国或外籍博士至少提供1封国外教授专家推荐信;

4.教学和科研能力证明材料(如: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

按照《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国外、境外、中外合作办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需在进站时或进站6个月内提供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未按时提交人员应予以退站;社会在职人员辞职做博士后的,需提供原工作单位出具的《辞职证明》。

(二)教学科研单位考核

教学科研单位对博士后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和综合评议,并对拟招收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没有异议或经查实不影响聘用的,提交学校进行复核。

(三)学校考察和审批

学校将安排复核通过人员进行体检和综合考察,并依据教学科研单位考核意见及博士后申请人员体检、综合考察等情况,最终确定拟录取人员。

五、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工作办公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北办公楼114

人:梁老师

咨询电话:010-62989255

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25年全年有效,如遇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政策、规定发生调整,按新规定、政策执行。本公告由学校人事处负责解释。

【快捷投递: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


附件1.2025年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信息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学院/研究平台

(按教学关系所在单位)

本人研究方向

招收博士后研究方向

专业技术职务

邮箱

1

肖林鹏

管理学院

体育战略管理

体育战略管理

教授

linpeng@bsu.edu.cn

2

白宇飞

管理学院

体育经济

体育经济

教授

baiyufei@bsu.edu.cn

3

肖淑红

管理学院

体育经济与产业

体育经济管理及商业模式再造

教授

xiao928@vip.163.com

4

黄海燕

管理学院

体育产业政策、体育赛事管理

体育产业政策、体育赛事管理

教授

haixi021@126.com

5

刘昕

教育学院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体育

教授

tiyujiaoyuxue@126.com

6

姚蕾

教育学院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体育

教授

yaoleimai@126.com

7

谢慧松

教育学院

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田径训

练原理与方法;体育教育评估

体育竞赛体系;体育项目运动表现

教授

Xiehuisong68@163.com

8

马鸿韬

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艺术类项目教学训练研究)

体育教育训练学

教授

mm9094@Sina.com

9

樊铭

竞技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艺术类项目教学训练研究)

体育教育训练学

教授

rgfan@126.com

10

米靖

竞技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教授

tanshanmijing@126.com

11

张莉清

竞技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教授

2130@bsu.edu.cn

12

张晓义

人文学院

体育哲学与体育史研究

体育外交理论、体育社会学理论

教授

zhangxiaoyi@bsu.edu.cn

13

于亮

体能训练学院

运动表现生理学与体能训练

运动表现与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教授

yuliang@bsu.edu.cn

14

周爱国

体能训练学院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与健康促进

教授

aiguozhou@126.com

15

刘昊扬

体育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与运动训练

人工智能与运动训练

教授

liuhaoyang@bsu.edu.cn

16

蒋依依

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

教授

yiyijiang@bsu.edu.cn

17

温宇红

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户外运动、休闲体育

体育教育训练学、户外运动、休闲体育

教授

13911999531@126.com

18

李岭涛

新闻与传播学院

体育新闻与传播

体育新闻与传播

教授

bbi_llt@hotmail.com

19

毕雪梅

新闻与传播学院

体育新闻与传播、健康传播

体育新闻与传播、健康传播

教授

bixuemei@bsu.edu.cn

20

薛文婷

新闻与传播学院

体育新闻与传播史论、体育新

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体育解说、体育新闻传播教育

体育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

教授

1742613357@qq.com

21

王荣辉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与健康促进

运动与健康促进

教授

wrh.bsu@163.com

22

赵丽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生理学机制

运动与健康促进

教授

zhaolispring@bsu.edu.cn

23

石丽君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生理学机制

运动与心脑血管功能调控

教授

shilj@bsu.edu.cn

24

李红娟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与体质健康

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质测评运动与健康促进

教授

janerobin@126.com

25

刘卉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表现与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教授

liuhuibupe@163.com

26

邱俊强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营养与健康

运动营养与健康

教授

qiujunqiang@bsu.edu.cn

27

严翊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应激的机体调控与营养干预

运动及营养干预对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影响及其机制

教授

yanyi@bsu.edu.cn

28

王艳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运动与健康促进

运动处方与慢性疾病

教授

wyweiwei@126.com

29

苗向军

中国篮球运动学院

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教授

miaomiao288@163.com

30

邱招义

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理论、奥林匹克文化研

究、冰雪运动理论与实践

教授

qiuzhaoyi2008@163.com

31

武冬

中国武术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教授

1070226995@qq.com

32

李士英

中国武术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教授

wushu13801116609@163.com

33

宋亚锋

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

肌肉代谢与机能机制研究

神经肌肉病基因治疗研究

肌肉代谢与机能机制研究

神经肌肉病基因治疗研究

教授

songyafeng@bsu.edu.cn

34

洪平

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

运动健康促进、神经生物学、

体育工程学

运动健康促进

研究员

2459110147@qq.com

35

包大鹏

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

体能测评与训练

体能测评新技术新方法

教授

baodp@bsu.edu.cn


北京体育大学

202537

附件下载
公告热度
解锁详细分析
该公告在同类公告中的热度为 ***,目前已有 *** 对其非常感兴趣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硕博QQ交流群:1015865503 ,进微信群请加:gzgxrcw06)
重要风险提示:如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向求职者提出收取押金、保证金、体检费、材料费、成本费,或指定医院体检等,求职者有权要求招聘单位出具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许可证明材料,若无法提供相关证明,请求职者提高警惕,有可能属于诈骗或违规行为。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3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