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2023海交会之青年科技人才招聘会暨海外优青人才项目交流对接会

共计1个岗位,招 若干查看此公告的职位列表
查看此公告的职位列表
基本信息
  • 发布时间:2023-11-27
  • 截止日期:详见正文
  •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 所属省份:
    工作地点:
  • 报名方式:
    网上系统
    栏目分类:
  • 需求学科(供参考):
公告详情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参加2023海交会之海内外青年科技人才招聘会暨海外优青人才项目交流对接会,欢迎海内外青年博士人才、博士后及紧缺专业硕士人才报名参会,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现场交流。

1.参会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

12月22日(周五)10:30-17:00

12月23日(周六)9:00-16:00

活动地点: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D18.2馆(广州市海珠区阅江中路380号)

2.报名通道:点击立即报名

本次招聘会不收取参会人才任何费用。

3.入场方式:

2023海交会官方要求,参会人才进场需提交入场申报,为预留申报时间,参会人才需在20231217日前完成报名,主办方将统一进行观众入场申报。主办方完成申报后,凭借个人专属入场二维码扫码入场。入场二维码获取方式将在申报完成后再行通知。请留意高校人才网官方渠道通知。

4.活动咨询

人才报名后请务必微信添加客服老师,便于掌握最新活动及招聘信息。

(博士请添加“小高老师”,硕士请添加“陆老师”,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学历+专业+毕业院校+2023海交会”,后续我们将邀请您加入活动交流群)

2024年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申报通知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205月,属于独立的实体研究机构,挂靠在地空学院。能源研究院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能源领域全局及国际前沿,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能源智库和能源科技研发推广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战略与政策、智慧能源、页岩油气、地热、新能源及能源国际合作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软硬结合的学科特色。并逐步搭建了以金之钧院士为首的教授、研究员、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及博士后、博士等中青年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并举办了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3060”论坛、“碳中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等活动,承担中国工程院“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等相关课题。能源研究院充分发挥国际联系广泛的优势,与国际能源署、国际燃气联盟等机构,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国际知名公司均开展了项目合作,建立了合作机制。

目前,研究院教职工共计35人。院士1位、博雅特聘教授1位(杰青)、助理教授4位(海外优青2位)、研究员3位、助理研究员3位、博士后12人、合同制人员11人。

一、项目简介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请人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411(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43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311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为准,相关链接: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88099.htm

三、福利保障

项目入选者可受聘为北京大学教研系列职位,由北京大学提供的薪酬待遇包括但不限于:

1.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货币化薪酬。教研系列职位采用基本年薪制,其薪酬体系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基本年薪——根据学校聘任职位,由学校提供相应档次的基本年薪;

·人才津贴——获得博雅青年学者聘任,由学校提供相应档次的人才津贴;

·学院绩效——根据学科竞争力和年度预算情况,由学院自主统筹分配;

·科研绩效——根据个人承担的科研项目,可获得相应科研绩效奖励。

2.提供科研启动经费200800万元(含国家配套),为教研人员从事高水平研究创造条件;

3.提供工作办公空间等良好的学术支持条件;教研人员均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可独立组建包括博士生、博士后和专职研究人员的学术团队;

4.提供教师公寓、特别房租补贴等良好的生活支持条件;

5.提供附属幼儿园、附小和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

6.提供附属医院高水准的优质医疗服务保障。

四、提交材料:

1.个人应聘申请/Cover Letter

2.个人简历/Resume

3.教学、研究陈述/Teaching nd Research Statement

4.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撑材料等。

5.提交时间:即日起至202431


2023年招聘|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2023年全球招聘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205月,属于独立的实体研究机构,挂靠在地空学院。能源研究院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能源领域全局及国际前沿,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能源智库和能源科技研发推广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战略与政策、智慧能源、页岩油气、地热、新能源及能源国际合作等领域。研究院坚持推进“软硬结合”,已初步搭建起具有自主特色的发展框架,并逐步搭建了以金之钧院士为首的教授、研究员、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及博士后、博士等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多维度研究团队。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非常重视人才建设,现面对全球进行招聘。

一、岗位设置

职位系列

岗位职责

应聘条件(年龄、学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要求)

人数

研究技术系列

从事能源领域,特别是储能、能源战略与政策、智慧油田、天然气、碳中和与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

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岗位职责描述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及工作背景;助理研究员年龄不超过35岁。

5-6

二、预申请流程

提交材料:

1.个人应聘申请/Cover Letter

2.个人简历/Resume

3.研究陈述及聘期内工作计划/Research Statement and Research Proposal

4.不少于3封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s

5.代表性学术成果/Representative academic achievements


一、研究院概述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是成立于20205月的实体研究机构。能源研究院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能源领域全局及国际前沿,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能源智库和能源科技研发推广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战略与政策、智慧能源、页岩油气、地热、新能源及能源国际合作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软硬结合的学科特色。并逐步搭建了以金之钧院士为首的教授、研究员、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及博士后、博士等中青年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并举办了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3060”论坛、“碳中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等活动,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中国工程院“双碳战略重大问题研究等相关课题。能源研究院充分发挥国际联系广泛的优势,与国际能源署、国际燃气联盟等机构,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国际知名公司均开展了项目合作,建立了合作机制。

研究院全职教职工37人。兼职及双聘研究人员40位,挂靠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转型项目17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员工超过50人。

二、人员简介

金之钧/院长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地下清洁能源资源研究方向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委员。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页岩气行业标准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全有/博雅特聘教授

首届腾讯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国家杰青和优青获得者,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荣获黄汲清、侯德封、孙越崎等荣誉奖项。

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编委、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副主编、天然气地球科学(中英文)副主编、地球科学(中英文)编委、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AAAPGExecutive Council、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会理事。

杨雷/研究员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分布式能源研究方向负责人。曾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处长、副司长,国际能源署IEA署长高级顾问。任国际燃气联盟IGU协调委员会主席。

致力于能源清洁转型研究,能源体制改革,积极参加全球能源治理。

出版了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国际经验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分布式能源前景展望、能源的未来—数字化与金融重塑等著作和论文。

杨玉峰/特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全职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能源战略与碳中和路径研究方向负责人。199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1年清华大学核研院能源系统分析室博士后出站,并被清华大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副研究员;2001-2018年在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工作(2013年被国家发改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研究员);曾是能源宪章秘书处高级访问学者(2015年)、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17年)、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研究员(Honorary Research Fellow2018-2020);曾是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亚洲开发银行高级咨询专家。主要从事能源系统分析与战略规划研究,“双碳”路径优化与模拟,前沿与颠覆性能源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能源-经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多维度、多尺度量化方法学及综合分析平台研究。

郝洪亮/特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新型储能研究方向负责人,博士,高工,资深能源行业研究专家;从事氢能、储能及综合能源方面研究,近两年作为首席研究员组织申报并取得两项省部级、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资助;参与1项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取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全国燃气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9)委员;能源行业燃气分布式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EEEPES能源发展与发电技术委员会(中国)分布式能源技术分委会常务理事;EEEPES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储能市场与规划技术分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热能利用专委会委员。

章凯强/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地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能源技术与系统优化。已发表SCI期刊论文70余篇,H-index25,入选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基金、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以及国内外科研

/工业项目10余个,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知名院校、政府企业等机构做学术报告30余次。长期担任中国、英国、加拿大、卡塔尔国家科研基金特邀外审专家,三本SCI期刊副主编,美国化工协会年会、CCUS国际会议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

吴辉/助理教授

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美国岩石力学学会未来领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尺度多场耦合(水---化学)并行数值程序开发与模拟、地下储层开发与模拟、以及深度学习在深部储层开发中的应用。担任Geo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专刊编辑,担任 Applied energ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Geothermics20余种学术期刊审稿人。两次获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全球安全研究金奖,2022年入选美国岩石力学学会Future Leader。以第一作者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Journal of Hydrology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5篇。

刘扣其/助理教授

主要从事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领域包括储层表征(孔隙结构,多尺度岩石力学)。近五年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英文专著2部。主持多项纵横向项目。入选斯坦福大学2022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任《Journal of Composites and Compounds》期刊编委和美国化学学会(ACS)石油类基金评审专家。

张川/助理教授

主要从事复杂性建模在能源系统分析优化中的应用、基于优化模型的碳中和技术路径设计、资源能源环境管理战略与政策的研究。致力于通过跨学科多尺度综合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为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复杂性分析与综合优化提供解决方案。张川博士是宏观能源系统分析国际小组(Macro Energy System Analysis)的共同发起人之一,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等保持广泛密切合作。

李想/副研究员

李想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此前,李想博士曾经先后担任美国落基山研究所中国电力项目总监,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门的高级分析师,以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

李想在落基山研究所工作期间,领导该机构电力部门开展电力市场改革、控煤以及企业采购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工作。在国际能源署工作期间,李想是《中国国家能源局—国际能源署三年合作方案》中电力领域合作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李想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工作期间,受能源局委托参与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以及多个能源电力领域政策制定,并于2016年获能源局软科学奖。

李想拥有清华大学热能动力工程学士学位,以及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

孙慧/助理研究员

孙慧,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助理研究员。2007年起供职于中国石油规划总院,2022年调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主要从事天然气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市场研究。牵头/主力承担国家发改委“深化天然气市场改革的思路与建议”、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国家管网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研究”、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天然气市场运行分析模型构建方法”、鄂尔多斯市”天然气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等课题。

2018年主笔起草的《新形势下我国天然气需求潜力分析及相关建议》获习总书记批示。先后担任“国家能源十四五规划工作组”成员、“国家清洁取暖规划”编制工作组和中期评估专家组成员,参与国家油气“十四五”规划、国家石油天然气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全国储气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天然气利用政策(2012年版)、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等国家级规划和政策的编制起草工作。先后参与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陕京四线等多条国家级管道预可研/可研/FID工作。发表论文30多篇,获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二三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二三等奖,中国石油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石油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石油规划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技术奖励29项,获中国石油政策研究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6项。

陈垒/助理研究员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助理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研究方向包括电力与碳中和、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广域监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Applied Energy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Power Systems/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等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受理国家发明专利9项。

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入选北京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参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电网公司项目等纵向/横向课题多项。

梁新平/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俄海陆相页岩油形成演化与富集机理的研究工作,近年聚焦火山活动与页岩油成源-成储,超临界水条件下页岩油原位开采机理探索,协助团队负责人自主搭建实验平台、方案设计与装备研制。发表中、英、俄文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博士后基金各1项,主持油田相关项目5项,获第9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优秀报告、博士后国际会议资助、国际沉积学会资助等;是IASEGUEAG等地质学领域国际协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页岩油重大项目办公室副主任,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MPGJAESEnergy & Fuel、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期刊审稿人,与俄罗斯、欧美以及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保持合作,积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为提升科研理论成果,推动项目顺利执行起到关键性作用。

刘润超/助理研究员

从事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火山学与地热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工作。2019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石油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期间曾赴英国杜伦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联合培养一年。201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油气)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近年来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参与了多项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项目等。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SA BulletinLithosphere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王炜玮/项目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拥有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等领域项目开发评估、业务规划和企业管理相关从业经验。曾参与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城市能源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工作,参加《中国油气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22)》、《燃气分布式能源产业报告(2022)》、《中国城市燃气行业低碳发展研究》、《城市能源现代化治理体系机制的研究》等报告编制工作。

王酉臣/实验室技术人员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硕士。毕业后主要从事数字化岩心方面工作,曾参与中海油、长庆、新疆等油田的岩心数字化项目,对于岩石三维重构,阈值分割、渗流模拟等具有一定经验。

刘雪晶/人事

江西财经大学管理学、法学双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管理在职研究生。十余年人事工作经验,曾任SOHO中国人事行政经理、中信集团下属公司人事行政经理,在北投集团、清华大学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具有多企业、多行业人力资源基础知识、实操、管理经验。

张娟/工程博士教学秘书

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会计专业。从事财务工作20年。

刘艾嘉/科研秘书

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拥有丰富的宣传推广和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从业经验,曾参与建立媒体传播体系,了解主流网络媒体和新媒体渠道。曾参与组织召开“第四届北大能源论坛”、“国际能源署《2023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发布会”大型能源论坛活动

朱日祥/双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二任所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根生/双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副院长、首席科学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方向负责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刘合/双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陈新华/特聘研究员

先后担任英国石油公司中国区副总裁、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委员会主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新奥集团首席战略官、主席助理。

郭焦锋/特聘研究员

能源安全、能源发展战略和石油天然气政策专家。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中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中国气体清洁能源发展报告》的主要编纂专家和总协调人。

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获得国务院主要负责同志的批示20多次。专送国务院主要负责同志的政策建议报告30多篇,以及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50多篇。

李飓/特聘研究员

曾任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处长,中国华电集团新疆公司副总经理,现脱离体制创业。

1998-2003年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但绝大部分时间借调国家煤炭工业局和国家发改委。期间参与了煤炭行业几乎所有的重大课题研究,主要有全国煤炭消费状况调查和预测研究、全国煤炭市场供需调查、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煤炭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规划研究、全国煤矿生产能力调查和全国煤炭消费市场滚动调查。

涂建军/特聘研究员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客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基于他在亚太、北美及欧洲地区二十多年的能源、环保及政府关系从业经验,涂建军对包括化石燃料产业链、能源转型、能源行业改革、气候变化及企业战略转型等议题在内的诸多政策议题有深入研究,并高度关注中美关系及中欧关系变迁对中国能源与气候政策的影响。

出版多部著作并发表多篇论文。

谢秋野/特聘研究员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高级顾问。曾任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南电力设计院院长,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发电分公司总经理,西北电力设计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能源电力规划研究、政策研究、火力发电厂设计,主持多项国家能源及电力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新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大课题研究,主持多项大型火发电厂设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薛进军/特聘研究员

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创碳投碳中和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杨富强/特聘研究员

曾就职于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和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从事能源政策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过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以及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长期专注中国可持续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

郑洪弢/特聘研究员

清华大学博士学历,现任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执行主席,曾任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国际贸易分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在能源规划、国际LNG资源采购及贸易、LNG船运、国内天然气销售及相关资产并购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朱兴珊/特聘研究员

博士,教授级高级经济师,原中国石油发展计划部副总经济师,现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从事地质研究、能源战略研究和管理以及油气战略研究和规划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碳中和及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

马新华/兼职教授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治亮/兼职教授

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主编,兼任多所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素云/兼职教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所所长、院副总地质师、总地质师等职。长期从事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海相碳酸盐岩与深层油气成藏、勘探战略选区等研究。

张光亚/兼职教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油气地质与勘探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曾任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全球油气资源与战略研究所所长、非洲研究所所长等职。

殷进垠/兼职教授

正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油气地质专业,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从事国外含油气盆地研究、海外油气资源战略与选区、新项目评价及油气信息平台建设20余年;支持自然资源部“一带一路”、拉美、非洲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图集编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4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李晓/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岩石力学、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知名专家。

承担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重点科技项目二级课题以及河北省交通厅、金川集团公司、兖矿集团公司、三峡建设总公司等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委托项目共计20余项。

白国平/兼职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中心工作,任副教授、教授,2022年加入能源研究院任研究员。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技攻关项目和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油公司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次

(排序第三)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次(排序第二),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张刘平/兼职教授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技专项的课题、中国石油-北京大学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其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朱如凯/兼职教授

中国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兼分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石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Asian Earth Science》、《Scienti?c Reports》、《Earth Science Review》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多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3次,获“领跑者5000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10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本,合作出版专著6本。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

曾联波/兼职教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页岩气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changjiang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十大科技进展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和三等奖2项。

王晓梅/兼职教授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兼职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长期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

朱东亚/兼职教授

199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2005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现为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专家,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碳酸盐岩沉积与储层及深部流体作用与油气成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面上和重点基金(地质联合)各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中科院先导项目子课题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和黄汲清奖。在Precambrian ResearchAAPG、中国科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95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50余篇,SCI收录47篇。

聂海宽/兼职教授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专家,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预测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5项,取得页岩气战略选区与资源评价、页岩储层成因机制与评价方法、强改造区页岩气富集机理与目标评价三方面创新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2项、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发表论文145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69篇(SCI26篇,EI22篇),第一作者中1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篇获中国石油科学十佳论文、13篇入选领跑者F5000。制定并发布企业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10件。担任《石油勘探与开发》《天然气工业》和《地层学杂志》等期刊编委。

宋洁/双聘教授

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长聘教授、教育部changjiang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能源大数据研究方向负责人。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担任IEEE国际自动化管理技术委员会主席(首任亚洲学者),IEEE杰出报告人。

吴晓磊/双聘教授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长聘教授、教育部changjiang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现任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主任,北京市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米建春/双聘教授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节能与动力工程研究所所长,曾获“湖湘学者”、“楚天学者”、“湖南tepin专家”等称号。

张信荣/双聘教授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首席科学家、节能减碳研究方向负责人。北京市城市热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能源学会会长,新型能源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王昊/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能源与资源工程系主任,教育部青年changjiang学者,北大博雅青年学者,微纳米热质传递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传热传质学、工业烟气处理和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

张玺/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副系主任。智能工业与服务系统数据分析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运筹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委员。

邸元/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副系主任。主要从事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开发研究。

宋柏/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研究员,北京市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Co-PI,受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资助。主要从事极限传热理论和技术研究。

吴建国/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研究员,受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资助。

徐克/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副系主任、受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兼任中国石油-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合作协议基础研究合作项目工作组副组长、国际多孔介质学会(InterPore)中国分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渗流物理和地下能源资源开发。

李康康/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研究员。主要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和转化利用技术研究。

邓航/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研究员,受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资助。主要从事二氧化碳封存和矿化反应机理研究。

赵皓/双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研究员,受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资助。主要从事等离子体反应机理、燃烧和氨转化合成技术研究

杨富强/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高级顾问

作为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四十多年来专注中国的可持续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在推进建筑、工业和交通部门节能、低碳生态城市、电力和可再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担任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历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及能源基金会(中国)副主席、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并曾在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从事能源政策研究工作。拥有中国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及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工业工程博士学位。

郑平/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主任

长期关注中国及全球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最近15年里,分别在国内外非营利性机构和智库主持相关项目,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并牵头创建一家社会企业。在此之前的数年,供职于咨询公司和市场研究机构,为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提供决策支撑和市场咨询。拥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和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莫争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高级顾问

拥有在中美两国从事能源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的丰富经验。在推进建筑节能、可持续城市、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绿色金融、可再生能源、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关注在国际碳中和政策、生态碳汇、绿色金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曾担任芝加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中国中心执行主任,芝加哥大学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所资深顾问,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能源基金会中国建筑项目主任,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可持续建筑项目主任等。2017年因持续推动中国在绿色发展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被中国房地产报等机构选为“十大绿色推动力人物”。2005年获得美国环境与节能建筑协会25年来首次颁发的传承大奖。1995年获得中国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丹/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副主任

负责能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综合发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区域--市“碳中和”模式示范推广、社会公正转型、散煤控制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长期从事环境-能源-气候相关研究工作,曾就职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曾主持和参与国家发改委、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委托的多个研究项目;在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tmospheric Environment, Nature-Sustainability, Energy 及《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国能源》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18年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分别于2004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陈炯/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副主任

拥有多年的能源行业研究咨询管理经验,曾就职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美国)北京代表处(NRDC),担任“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经理,负责煤控项目的整体协调与管理,也曾担任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总监及公司副总裁,全面负责公司的研究咨询和运营管理工作。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康俊杰/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副主任

负责电力清洁化转型、电力体制改革、电力行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长期从事能源政策与能源经济相关研究工作,曾就职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曾主持和参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委托的多个研究项目;主持和参与世界银行、英国繁荣基金等多个国家合作项目;在Nature-communicationEnergyEnergy Policy及中国能源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受到中国能源报、财经、南方能源观察等媒体报道,并接受南方周末的专访。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博士学位。

孙轶峰/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运营主任

孙轶峰,拥有十余年财务及机构运营经验。她曾在知名外资律师事务所、国际非营利组织及研究机构任职,主要负责财务、人力和运营管理工作。她拥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士学位。

朱泓/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高级分析师

目前的主要工作有:高耗能行业低碳化、工业碳中和、绿色“一带一路”发展、碳关税及重点产品碳排放强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旨在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及国际合作,以助力化石能源退出和双碳目标的达成,实现可持续发展。曾在一家国际非盈利机构Apparel Impact Institute承担全球绿色供应链项目的开发和规模化实施,帮助生产企业实现节能节水减排以及碳目标管理;曾在交通、冶金、建筑领域央企集团实践多年,具有丰富的行业和企业经验,曾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课题、冶金行业标准制订等研究课题,以及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项目、商务部成套设备对外援助项目负责人等大型项目。拥有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和海外MBA学位,高级工程师职称。

吴迪/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高级分析师

主要工作领域涉及中国煤电的优化与退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地方省市电力发展规划、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等。曾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气候与能源政策项目工作,推动削减中国的煤炭和石油消费,并负责整体的宣传策略和方案。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机构委托的相关研究课题,并在财经、财新、澎湃等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公共事务与环境科学的双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能源。

王倩钰/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分析师

主要负责石油消费总量控制项目。主要工作领域为交通领域和非道路移动机械领域的节油减碳路径研究。曾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协助开展气候与能源政策项目工作,推动削减中国石油消费。在此之前,她曾在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工作,参与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拥有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环境与发展专业的社科学士学位,及日本早稻田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

张洵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分析师

专注石油化工行业减碳路径、塑料行业的减量降碳和循环经济研究,主要负责石油消费总量控制项目。英国化工协会(IChemE)的注册工程师,曾任美国通用电气(GE)、福陆公司(Fluor)工艺工程师,参与过中东的大型石油天然气项目和澳大利亚的垃圾焚烧项目。拥有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工程本科学位,及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赵子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分析师

主要负责煤炭费总量控制项目。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商务专业。

周晓竺/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分析师

主要负责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的动态与政策进行跟踪分析。此前在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Team)负责中国企业气候行动项目,并曾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任职多年,参与能效、需求侧管理与电力体制改革等项目。拥有外交学院学士学位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

汪若宇/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分析师

主要工作涉及电力系统低碳发展、碳市场、碳减排政策等相关研究项目。曾在四大可持续与气候变化部门、战略咨询公司可持续发展业务线工作,熟悉国际国内绿电、绿证、碳市场领域的政策沿革、市场需求等。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

王可珂/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助理分析师

目前主要参与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政策、碳中和战略等相关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拥有香港大学环境管理硕士学位。

韩沁珂/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传播官员

主要负责传播工作。曾在财新无所不能、界面、新京报担任记者,长期关注能源环境领域议题。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石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行政助理

负责办公室财务、行政、人事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

01.能源战略和政策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碳中和有关政策研究、分布式电力政策研究、天然气市场化政策研究。

02.页岩油气勘探开发

页岩油形成演化与富集机理、中高成熟度关键开发技术、中低成熟度原位改质技术、深部流体及氢

03.新能源与地热

冷热综合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大地构造与大地热流值、CCS/CCUS

4.能源数字化

智能油田、区块链应用、区块链应用


四、科研成果

研究院师生积极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水平的专著,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140余篇,EI27篇;编写专著10本。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4项已经授权。

五、国际合作

研究院发挥国际化特色,围绕双碳目标深入、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与国际能源署(IEA)、国际燃气联盟(IGU)、英国驻华使馆、美国驻华使馆、壳牌、SNAMCheniereVG、牛津大学能源研究院、剑桥能源周等建立了良好的机制性合作关系。同时,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主题,打造品牌论坛活动。研究院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北大能源论坛,初步形成品牌。举办了新工科碳中和分论坛;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城市星球碳中和之路”论坛;与斯坦福大学组织了7场北大-斯坦福碳中和圆桌会议;与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多场甲烷减排研讨活动;连续两年成为剑桥能源周的学术伙伴。与IEA(国际能源署)共同筹办多场国际能源署报告发布会及专题研讨会,包括《全球能源行业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等产生重大影响的报告。

IEA法提赫署长、美国朱棣文前能源部长、赖斯前国务卿、里夫金博士、大卫桑德罗副部长等知名学者和专家都曾经多次参加过我们的活动,这些交流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二轨对话的作用,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对增进国际交流理解,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得益于能源研究院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立三年来得到了SNAM、能源基金会、红杉基金、气候工作基金等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的研究资助十多项,累计近千万元。

六、项目合作

三年以来,研究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同时研究院积极与企业合作,承担横向研究课题多项在这些扎实科研工作基础上,研究院师生积极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水平的专著,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能源研究院牵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学科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等政策性课题,逐步形成产--研一体化研究平台,为中国陆相页岩油规模经济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七、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为本,搭建发展的“四梁八柱”

研究院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视其为“立院之本”,通过网站平台、微信公众号以及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同时抓住国家人才项目的机遇,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努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工作队伍。目前,研究院教职工共计37人。院士1位,博雅特聘教授(杰青)1位,助理教授4位(海外优青2位),研究员3位,助理研究员4位,博士后12人,合同制人员12人。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保障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党建工作

2022年,研究院成立了党支部,以党建推动与教学科研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九、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旨在助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项目通过科学研究,设立有雄心的目标,制定清晰的路线图和有效的行动计划,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支持。

关注领域

1.煤控与地方转型

·宏观的能源与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综合发展;

·区域、省、市碳中和模式的示范推广;

·散煤污染治理;

·社会公正转型等。

2.油气发展战略

·交通部门“禁燃”;

·石化部门“禁塑”;

·"非道路移动机械部门“定标”;

·生物质燃油;

·"天然气发展战略等。

3.碳市场与碳汇

·基于生态碳汇的碳信用开发与交易机制;

·各国碳市场模式等。

4.节能与部门发展

·高耗能部门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工业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

·工业碳排放强度控制和管理等。

5.电气化与新型C力系统

·新能源的发展和煤电的优化退出;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终端用能电气化;

·需求侧管理等。

部分承接课题

十一、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九大研究方向

01能源战略与碳中和路径方向

通过持续跟踪全球能源政治格局、全球能源市场形势、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全球绿色低碳技术进展等,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解析关乎我国能源安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等若干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和前沿科技难题;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全局下,切实支撑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它地区的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并助力鄂尔多斯成为世界能源绿色转型的“中国名片”和“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战略规划研究、政策研究、量化方法学研究、能源技术跟踪与评价等。

02智慧矿山方向

通过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人工智能、透明化地质、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精确定姿定位、时空大数据、智能协同控制等高新技术和装备与现代煤炭开发技术的深入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化煤矿操作系统;解决智能化矿山发展面临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关键性问题,推动鄂尔多斯智慧矿山建设及科学创新发展。

03新型储能方向

针对鄂尔多斯资源禀赋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需求,研究地质空间储能、物理储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CO2储能)、化学储能(新型镍氢气电池)等新型储能中的科学问题,解决新型储能产品的技术问题,通过示范项目试验验证,推动新型储能在鄂尔多斯的大规模、多场景应用。

04分布式能源方向

从鄂尔多斯能源资源特点出发,研究分布式能源中的前沿科学问题,通过示范项目搭建分布式能源创新交易平台和智能微电网运行控制软件平台,推动分布式能源在鄂尔多斯的推广应用,形成国家分布式能源示范试验基地。同时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建设,建立分布式能源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鄂尔多斯产业升级、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通过“一个抓手,两个平台,三个方向”来实现项目目标。

05地下清洁能源资源方向

在“双碳”目标下,围绕鄂尔多斯清洁能源产业上游,基于鄂尔多斯地下清洁能源资源赋存类型,分别开展氢气和氦气资源、中低温地热能资源和储能关键金属(锂资源)的基础地质和开发方案研究,为鄂尔多斯清洁能源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优势资源支撑。

06节能减碳方向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针对鄂尔多斯能源产业碳排放量大、能耗高、冷热分离等现状,节能减碳方向以天然工质CO2资源利用为核心,提出高效、低碳、环保的CO2制冷-制热-发电-储能四位一体综合利用技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07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向

通过材料开发、流程模拟、工艺设计、小试验证、中试工艺放大等手段,研发新型低成本、低能耗CO2捕集技术,构建CO2矿物利用及矿化封存技术和实现路径,开发CO2地质利用与封存及高性能数值模拟平台,形成全过程CO2地质封存安全监测体系,最终完成百万吨CCUS示范工程所需的技术研发及相关技术储备。

08能源大数据方向

能源领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体,而电力更是能源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未来40年,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我国百亿吨碳排放归零的必由之路。数据科学与数智技术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能源、交通、工业、制造等多学科的共性支撑。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持续产生PB量级数据,目前仍是一笔巨大的沉没成本,待突破海量异构数据信息价值挖掘,以信息二次轻资产推动能源一次重资产开发利用效率。为解决以机理规律提升数据黑箱可观性、以数据驱动强化机理过程可控性的关键难题,研究团队提出“机理+数据”融合决策的优化理论与范式,成功开展能源系统控制、电化学机理建模以及我国低碳路径规划等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09能源软件方向

面向能源、资源领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发针对CCUS、电网、光伏、生态、林业、地学可视化等方向的通用软件平台,服务于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不同业务模块的软件需求在三年内形成系列软硬件产品,五年内再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十二、未来展望

发展目标

未来两年是研究院第一个五年的后期,更有条件对标国内外典型高校、研究院,打造学科一流、师资雄厚、业内知名、成果转化效益高的复合型研究院,发挥优势的非常规页岩油气领域地质勘探领域,发展综合能源、能源市场化改革政策研究的特色,并在相关联的异地科研机构实现成果转化。研究院应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立学科特色和优势,实现具有国际水平的能源研究院。

工作重点

·贯彻人才强院,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

·依托实体化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务实科研打造国际特色,深化智库建设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成果转化

·优化学科建设布局,构建高质量教研体系凝练学科方向,积极拓展科研服务

·推进内外延伸,构建新型国际合作体系

·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2023年招聘信息专业汇总

金融学、应用数学、统计、国际关系、能源类及其它文理工科类专业、系统分析、经济学、运筹学、各类能源工程、各类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专业以及热能、汽车、化学化工、材料、核能、环境等工程类、数学、应用模型、软件、计算机、物理,有定量化分析和建模经验的的能源类、电力电子类专业、采矿、地质、地理信息、机电、测量、安全工程、储能相关热能、化学、化工、新能源等专业、地下工程相关岩石力学、岩土工程、工程地质、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热能、电力、经济、自控、大数据、能源经济、自动化、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热能、暖通、环境、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专业、地热地质学、水文学、地质工程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固体)专业、煤化工工程、工程热力学、暖通、热泵、制冷、太阳能、储能、热能工程、制冷空调、暖通、热泵理工科相关专业、CCUS、油气田开发、石油化工、石油地质、地球化学或其他相关专业、电气、工业工程等、遥感、GIS、测绘、无人机等相关专业、地质、地球物理、能源等相关专业、统计学、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


更多招聘安排,请点击→高校人才网2023招聘活动总览

公告热度
解锁详细分析
该公告在同类公告中的热度为 ***,目前已有 *** 对其非常感兴趣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硕博QQ交流群:572038191,进微信群请加:gzgxrcw06)
重要风险提示:如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向求职者提出收取押金、保证金、体检费、材料费、成本费,或指定医院体检等,求职者有权要求招聘单位出具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许可证明材料,若无法提供相关证明,请求职者提高警惕,有可能属于诈骗或违规行为。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2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