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网—国内访问量、信息量领先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高校人才网>人事动态>高校资讯>

以教育自信助推“双一流”建设

时间:2017年11月22日 作者:张立迁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聚焦“教育自信”系列评论之二

教育自信意味着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完全照搬“世界一流”标准建设“双一流”;教育自信意味着坚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北京大学公布了学校中长期规划和远景目标,通过聚焦包括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等在内的七大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

客观而言,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主动适应新的历史进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回应人民对更加公平和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期盼。“一流”虽仅是一种外在的称呼,不同于可精准量化之实物,然而立足新时代,却能焕发出深厚的教育自信。

一方面,教育自信意味着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完全照搬“世界一流”标准建设“双一流”。向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强国学习无可厚非,但倘若完全以西方的某些理念、制度、模式、经验来考量我国高等教育,将其作为“金标准”拿来参照模仿,在一定程度上犯了“言必称希腊、贤必举欧美”的错误倾向,对何为一流大学、何为一流学科、如何建设“双一流”等本源性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

事实上,中国有其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一所大学、一门学科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制度。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知。譬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理当融入社会和文化结构中,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建设中国的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致力于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研究、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因而,在国外刊物上发表多少论文显然不是衡量一流的唯一标准,反倒是要大力提倡、鼓励广大学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案。

另一方面,教育自信意味着坚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唯有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更全情地投身于社会发展主流中,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和丰沛的人才资源,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方能体现出“对当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展模式和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超越”这样一个重要的价值意蕴,这将为“双一流”建设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极大激发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巨大活力。

教育自信还意味着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转变,着力解决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我国还处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过渡时期,“双一流”建设要防止因过分强调竞争而加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问题。对中西部地区一些高校和学科,虽然说对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衡量还达不到要求,但还是应该加强建设,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和倾斜,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样才会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在改革创新中越走越宽广。

时至今日,入选“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方案已陆续公布,并处在起步实施阶段。这里,笔者反倒想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为例来比照说明一番。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不少媒体称已回到了“中国标准”时代,“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施工工艺达到世界领先,“中国制造”撑起超级工程“世界之最”而引领全球。其实,用其反观“双一流”建设,我们要高度认同和充分自信中国在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方面所具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还要博采众长,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为世界高等教育新发展积累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来源: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1/22/content_489448.htm?div=-1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