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观点热议>高校实名编制‘断崖式’消失:无编青椒如何自救?

高校实名编制‘断崖式’消失:无编青椒如何自救?

发布日期:2025-06-30 作者:今朝有酒 阅读量:414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当我们审视2025年全国高校招聘现状时,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已然显现:传统实名编制岗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新型用人模式。


曾几何时,“高校事业编制”是无数硕博人才眼中的“金饭碗”,象征着稳定的职业生涯和体面的社会地位。然而当我们审视2025年全国高校招聘现状时,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已然显现:传统实名编制岗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新型用人模式。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聘教辅岗、管理岗采用员额制


△浙江省试点“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的共享用人机制


当前,高校实名编制“正在消失”的趋势已在全国范围内显现,且不同地区因改革进程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这一现象正深刻影响着在岗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与硕博人才的职业选择。那么:面对实名编制总量有限、“以岗定编,岗撤编撤”的现实情况,无编制的大学教师该如何应对?



01. 编制岗位断崖式减少:全国高校的现状缩览


以广西高校为例:实名编极其有限!


2025年广西多所高校的招聘公告显示,今年提供实名编制的岗位数量极其有限。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仅开放2个实名编制专业技术岗;广西财经学院2025年招聘教职人员(教师、医生),但用人方式为“教职人员控制数”,报名时间仅限八天。


信息来源:广西质检网


信息来源:广西财经学院官网


北部湾大学(公办本科)2025年公开招聘博士,该校招聘流程中明确要求“按事业编制聘用”,享受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福利,但这仅限于通过严格考核的高层次人才。


不过,也有要求不高,2025年还能拿出不少实名编制的高校。


比如广西的公办院校,梧州职业学院2025年第一批公开招聘使用“实名编制”的71个岗位中:大部分岗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可放宽至40周岁,副高及以上职称放宽至45周岁,部分岗位“专业不限”。



但“双刃剑”效应也随之显现——由于报考门槛不高,符合条件的报名者数量激增。仅以“梧州人社”公众号发布的该院校第一批实名制人员招聘计划表为例,其下载量已突破五位数。



全国性趋势:编制向顶尖人才集中,绝大多数普通岗位无编


广西虽已属全国范围内提供实名编制岗位相对友好的地区,但也难以独善其身。根据2025年事业单位改革政策动向,各地高校呈现出以下共性特征:


- 编制向顶尖人才集中:绝大多数普通岗位(如辅导员、行政岗)已不再提供编制,有限的编制资源被集中用于吸引学科带头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 劳务派遣与项目制用工兴起:厦门一研究院以“劳务派遣形式”招聘双一流高校硕博毕业生;浙江大学2025年招聘一批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行政专员,采用人才派遣合同制管理等。


《招聘11人!我院科研团队2025年度科研助理招聘启事》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人力资源处


02. 无编高校老师如何应对现状?


显而易见,编制岗像退潮一样快速消失,是多重政策因素与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博士硕士们想进高校,如今没编制已成了普遍现象。学校常说的“干得好就给编”,听着诱人,但这张“饼”真能啃一辈子吗?也不一定。


(1)编制虽香,但别执念!


有编自然最好,但是没有,对编制的过度执着也可能给自己带来诸多困境——


很多人为了“混”个编制,硬着头皮去干和自己专业不搭边的岗位,结果职业发展越走越窄。这种专业和工作不匹配的情况,不光让人上班的时候天天心里憋屈,还把人才都给浪费了。


不少高校老师都说:“天天干的活儿跟大学学的东西压根不沾边,想往上晋升基本没指望。”


还有硕博人才,二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就为了拿到编制,不得不硬着头皮接受偏远地区的岗位。这种地域上的不匹配,最后常常闹得人才自己主动放弃编制,辞职走人。


有位籍贯在东部沿海,去到偏远地区高校工作的博士感慨:“当地各方面条件都很有落差,主要是城市方面的发展。生活习惯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社交圈子也特别封闭,虽说工作是稳定了,但日子过得很难受。” 


某高校年轻老师吐槽:“刚入职那会儿,学校给我们这一批新老师画大饼,信誓旦旦说‘三年第一次考核期满,基本都能转固定教职’。可等到真熬到考核结束才发现,学院总共就2个名额,符合条件的却有8个人,这不明摆着让人白忙活嘛!”



(2)盯紧政策,积累硬实力和资源


以前觉得有编=铁饭碗,现在得清醒了:真正的安全感,是你自己身上别人拿不走的硬本事和积累的资源。


某双一流高校的副教授坦言,他真正的“踏实感”并非来自编制身份,而是源于自己的学术实力:多篇顶级期刊论文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扎实的行业人脉。在他看来,高校教师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教学和发表论文,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政府提供智库咨询等。


“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教学科研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当一条路走不通时,转身或许就能遇见新的风景。”


(3)签合同千万别大意,小心“画饼”变“陷阱”


学校承诺的“考核优秀给编”,一定得白纸黑字把“优秀”具体化。比如“发几篇SCI二区以上的论文”、“学生打分平均90分以上”,写得越清楚越好,以免将来推诿扯皮。有的高校评职称没有量化数据,只是给了分级,就有可能出现在两个老师完成数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可能就全看专家团的主观判断了。


关于合同条款,如果只写了你干不好就让你走人,却没提学校要是反悔不给你编了该怎么补偿你,这种也得警惕,尽量争取双方责任对等。


另外,如果对考核结果有争议,还是要积极争取不要怕投诉得罪人,只要评上了中高级职称,换下家时也会更有底气。


(4)聪明人永远为自己预留第二条跑道


别把自己完全锁在象牙塔里。每年抽空参加一两次你那个领域的行业会议,看看外面世界在发生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保持对业界的敏感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即便是人文学科,也可以熟练数据分析、善用AI工具、尝试做做知识分享视频或网课。


这些本事在高校内外都是硬通货,也符合当下时代趋势。利用大学老师身份背书,给行业媒体写写文章、做点付费知识产品,把你的专业见解分享出去,慢慢建立个人品牌,(许多大学老师的自媒体第一步是开通自己的公号写高教相关的文章)这既能帮你在圈内提升知名度,也是未来转型的宝贵资本。


结语


说到底,变局之中,编制缩水,高校用人方式也常常是“领导一换,规则也跟着换”。


与其为“当下没编制,未来也没编制咋办?”焦虑失眠,不如认清现实:你最终的安全感,来源于你能创造什么价值。放下那份“编制情结”,用开放的心态和实打实的能力武装自己,在这场变革中找到属于你的位置和那份踏实的安心。


来源:   高才-高校人才网(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高校人才网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才-高校人才网”,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3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才-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