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投了几百份简历,才换来一两个笔试机会;有人面试五六轮,最终还是被刷……在这个学历通胀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发现,曾经引以为豪的学历,如今似乎成了一张“失效入场券”。
————
“抱歉,该岗位仅限博士或2年以上相关经验者。”
这是我收到的无数封拒绝信中的一封。作为一名双非院校的硕士毕业生,我的专业不算冷门,研究生期间也按部就班做出了不少成果。但当我拿着简历冲进求职市场时,还是发现现实比想象残酷得多。
好一些的岗位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竞争,硕士学历早已不是优势,而是基本门槛。背后还有博士、海归、大厂背景的候选人虎视眈眈。
我想去的单位够不到标准,而能进去的岗位我又不想去,留给硕士的机会越来越少。曾经硕士可报的岗位,现在很多门槛都提高至博士。对于那些没有突出科研成果、没有权威奖项、没有大厂背书的普通硕士来说,求职之路变得愈发艰难。
身边的同学情况也差不多。有人投了几百份简历才换来一两个笔试机会;有人一路闯到终面,却在最后一轮被刷下来。
前段时间参加招聘会,看到普通的硕士岗位也有博士来竞争,我突然明白,学历通胀不是简单的“学历贬值”,而是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正在极速升级,而大多数普通人,刚好卡在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最近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放弃港硕选择乡镇公务员会后悔吗#,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有一篇题为《年轻人不考研,去考公了》的文章,写得很有共鸣。文章中提到:
“考公也好,考研也罢,这种狂热背后蕴含着某种盲目性,太多人只是执着于‘上岸’的结果,却很少思考这是否真是自己想要的……就像有很多人闷着头干一件事,只想着把事情给干成,没想着事情干成了之后自己到底会不会满意,会不会开心,后续的打算也是没有想过的。”
这段话让我开始反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是习惯了“继续往上走”的路径。
但问题是,那个目标本身真的适合你吗?如果连这个都没想清楚,那即使“上岸”,也可能迎来新的困惑——因为岸上未必有你期待的风景。
所以,对于还未毕业的学弟学妹们,你们还有时间去探索和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希望你们可以多想想自己的规划是什么,再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在这个时代,方向比努力要重要得多。
比如说:
- 你想进的行业或单位,行业发展如何,市场需求和招聘门槛是什么样的?是更看重实践经验还是专业知识?这些都需要你们提前去了解和研究。
- 你是适合做研究,还是更适合做应用型工作?你的兴趣和能力是否匹配?审视自身优势和兴趣,然后放弃一些不适合自己的热门岗位。
作为一个还在求职路上挣扎的“失败者”,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成功经验。但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慢慢想通了一件事:找不到工作,不是一个人的错。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人能一开始就找到完美的答案,也没有人能靠一张文凭吃一辈子。
与其纠结于“学历贬值”,不如把自己当成一个“半成品”,保持学习和适应能力。那些看似失败的经历,比如被拒的面试、没拿到的offer,也许都是在帮你排除错误选项。
就像我现在,虽然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在面试过程中,我逐渐清楚了自己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主人公是一位硕士毕业生。她语气幽默地提起自己的经历:硕士毕业三年,被大厂优化过,也裸辞过。按世俗标准,这似乎是应该贴上「失败标签」的人生片段,但她对着镜头说:我从未觉得自己走在错路上,摔跤也是走路的一部分。
有条评论说:“看到你,我突然不焦虑了。”
其实我们焦虑的根源,往往是把别人的“时间表”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尺”。看到别人25岁买房买车,就觉得自己30岁没稳定工作很失败;看到别人博士毕业进高校,就觉得自己硕士学历没前途。
但每个人的人生节奏不同,有人20岁就找到方向,有人40岁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这都很正常。
学历通胀确实让竞争更激烈了,但也让我们不得不更早地思考:“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你一直在思考、在行动,就不算浪费时间。
最后想对所有和我一样在迷茫中前行的人说:别因为暂时的挫折否定自己,也别因为别人的“上岸”而焦虑。保持学习,保持思考,保持对未来的期待——属于你的风景,也许就在下一个转弯处。
▍往期内容
>>《民办高校vs公办高校:同样是教师,差距究竟有多大?丨高才情报局第176期》
>>《硕士毕业想进高校做行政?这些“潜规则”你需要知道!丨高才情报局第175期》
>>《“一站式”学生社区,压垮辅导员的“最后一根稻草”?丨高才情报局第17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