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观点热议>高校紧急叫停:这几类博士,一律不招!

高校紧急叫停:这几类博士,一律不招!

发布日期:2025-06-23 作者:几木 阅读量:488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博士学历还比不上硕士学历?2025年部分高校开始调整招聘政策,个别明确拒绝某些类型的博士。


博士读完,没有工作机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根据教育部历年教育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至2024年我国博士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招生10.52万人,2023年增至15.33万人。2025年,首批大规模扩招的博士正在集中毕业,但不少人发现能进高校的博士却变少了。


一位985高校博士后苦涩地比喻:“读博时以为博士是‘镀金’,结果发现只是‘续命’。”


信息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2025年3月乐山市委党校4个教职岗位吸引300余名硕博竞争者,学历背景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名校,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海外院校。而最终入围结果:10人中仅1人为博士,其余9人均为硕士。


博士学历还比不上硕士学历?2025年部分高校开始调整招聘政策,个别明确拒绝某些类型的博士。



01.想进高校?这些类型的博士可能直接被“筛掉”!


重要提示:不同高校、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千差万别。因此,某些博士未能满足特定岗位的招聘条件,更多是“岗位需求”与“个人背景”未能精准匹配的结果,仅能说明“钥匙未找到对应的锁眼”,而非对特定群体的排斥或歧视。


(1)仅有博士学历没有工作经验?不招


安徽工程大学2025年博士专职辅导员招聘,仅设2个博士辅导员岗位,却要求本、硕、博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生干部经历,且年龄≤35周岁。


信息来源:安徽工程大学官网


根据《南华大学2025年事业编制人员公开招聘公告》明确规定:“岗位要求有工作经历的,必须提供相关工作经历”“在全日制学校就读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兼职等不能视为工作经历。”


信息来源:湖南人社厅官网


对比往年大部分高校“具有XXX相关经历”的门槛,今年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提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硬性要求。


(2)不招聘东南亚、韩国等“低竞争力”博士的高校


某高校明确规定:不引进东南亚、韩国毕业的博士。部分高校更将东南亚博士归为“C类人才”,不提供安家费或配偶工作安排。真的“水博”那也就不说了,即便博士院校排名QS200以内,仍会遭遇这种情况。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46位‌


甚至有人才表示:博士院校QS排名100左右,手握SSCIQ1论文,985本科、硕士院校排名QS前20,在应聘高校时还是被卡了。这种分类源于某些“速成博士”项目的泛滥,造成的某些博士群体整体声誉受到系统性质疑。


△2022年某中部高校花费1800万引进菲律宾博士引发争议最终通报认定:相关责任人被免职


一位人事处长透露:“曾有应聘者出示国外某高校博士学位,但论文质量甚至不及国内硕士水平。”



除了以上情况以外,无高质量论文的博士、在职博士或培养质量存疑的博士、科研产出不足的博士等同样面对求职困境。甚至还有“名义招聘博士,实际落选”的情况。本文对比了四类高校岗位的招聘要求与各单位实际录用倾向,可供参考:



2025年有一个现象:对比科研属性较强的高校岗位,博士在行政、教辅、艺术类岗位的竞争中,有可能会因职业预期、成本压力等因素甚至被硕士逆袭。这些并非孤例,对于博士而言,要注意名义开放实则关闭的某些岗位“陪跑”陷阱。


02. 给想进高校的博士:一些求职思路分享


读博时期的高投入(时间、经济、精力)与低回报的强烈反差,再加上年龄压力(35岁门槛)与职业发展受限的恐慌。一些博士遇到了就业现实的困境:


有的被迫放弃学术,名校博士应聘中小学教师、基层公务员;文科博士尤其艰难,某哲学系博士手握3篇CSSCI论文仍屡屡碰壁,最终选择在民办高校担任辅导员。(网传数据显示,2024年文史哲博士平均求职周期达9.8个月,比工科博士多出172天。)


甚至还有部分博士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陷入“读博是否值得”的内耗,可博士已经读完了,再反思也无济于事……


同样条件的博士,如果沿海高校求职竞争太激烈,本科高校考核又要求过高。或许也可以看看中部地区高校或公办职业类院校的招聘信息。


比如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引进博士10名(事业编制管理),不仅专业上对博士友好(艺术类、文科类博士有更多选择),年龄上40岁以下,且没有硬性的科研指标门槛,“具备相关学科背景或行业经验”等即可。


信息来源:安徽省人社厅官网


公办本科莆田学院2025年招聘104名博士人才,涵盖音乐、美术等传统难就业专业,年龄限制放宽至40-50周岁。二线院校成为吸纳博士的“蓄水池”,尽管科研条件不如强省强校,但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栖身之所。


图源:莆田学院人事处


总而言之,当邮箱中的简历越多,高校招人怕看走眼,便会用简单粗暴的标准卡人(比如只看学校排名、顶刊数量等)。


根据经济学上的“信号理论”,高校用人要求实际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信号筛选。其本质是成本控制策略,比如:东南亚博士被筛是因验证其学术能力成本更高(需额外审查论文/答辩记录)、无顶刊博士被拒是因高校缺乏时间逐一评估人才潜力。


作为找工作的博士,或许可以采取比较现实的方法应对:出身被质疑?主动附上权威专家推荐信;摸清对方团队正在头疼啥问题,面试时直接说“我能帮你搞定这个”等。


面对就业寒冬,博士群体就越要多路径寻求破局。因为寒意正浓之下,真正的破冰者恐怕很难“等风来”。


来源:   高才-高校人才网(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高校人才网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才-高校人才网”,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3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才-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