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推进机构改革,这波操作让准备端高校管理岗“饭碗”的小伙伴们坐不住啦!
以往高校改革大多盯着教学科研岗,像“非升即走”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大家早已见怪不怪。反而行政管理岗成了很多硕博毕业生的求职首选!但这次居然对行政管理岗“动真格”——管理岗编制直接核减 10%,科级机构说撤就撤!
图源:公众号“南航微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高校突然对管理岗“开刀”?这场改革只是南航的“自选动作”,还是未来大部分高校的“规定动作”?对于已经端上或者正准备端上高校管理岗这碗饭的人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将探讨一二。
高校管理岗改革,“动了哪些刀”?
2024年,精简事业单位机构、裁撤编制、原则上不保留科级部门……河南省已经有过先例。
信息来源:河南省发改委
而高校也作为事业单位,简单总结下这次管理岗改革的几个关键变化:
01 编制大幅缩减
高校先按比例缩减现有编制,再把总数控制在更低的比例范围内,避免管理岗人员过多,让资源分配到其他非管理岗去。
02 编制“偏心”一线
换句话说,以后想在管理岗“躺平”可能没那么容易,从政策上看,学校更愿意把资源砸在能出科研成果、能支撑学科发展的地方。
03 超编人员要分流
这一点主要指明了某些被“分流”的管理岗老师新去处。可能会转到教学辅助岗,比如去实验室帮忙、给老师当教学助手啥的;或者去其他缺人的部门,大学老师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且学校给了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求本学期末前必须完成调整,这意味着很难“赖在原地不走”,也基本没有“拖到不了了之”的空间。
04 取消科级机构,自设业务机构(无行政级别)
这一点可能对于高校外面的人来说有点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
①学校不再统一搞“科级部门”——以前可能全校都有固定的“科级单位”(比如XX科、XX办公室),现在取消了。
②二级学院/部门可以自己灵活设业务机构——比如某个学院觉得需要“实验室管理组”等,就可以自己成立,但这些机构没有行政级别(不再是“科级”“处级”这类领导部门)。
③设完要和学校上面报备——新机构不用审批,但得备案,让学校知道有这么个部门。
说白了,就是学校把权力下放,让二级单位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业务部门,但不再赋予行政级别。这样既能提高管理效率,又能避免“官多兵少”的臃肿现象——比如一个办公室四个人,三个是主任、副主任,只有一个是干活的普通老师。
高校改革管理岗,对现在/未来大学老师可能有何影响?
(1)换岗位、降待遇、高考核?
这里提醒一下,现阶段高校普遍实行“老人老办法”。很多高校改革会采取“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方式,即原有编制的教师原则上不直接取消编制,但可能会调整岗位:比如从行政岗转到教学岗、科研岗或教辅岗,编制可能保留,但工作内容变化。
那没有编制的管理老师呢?有可能考核压力增大,绩效差的可能被转岗或降薪。再者,由于高校基本是通过自然减员、转岗等方式逐步优化相关岗位,这意味着被“动刀”的岗位将是高校未来一段时间的改革重点。
那么,相关岗位考核或会更严格,新进教师可能更难拿到编制、留校更难。
(2)原本有行政级别(比如科长、副科长)的高校人员,在机构撤销或调整后,他们去哪呢?
有几种可能性,比如:
1、能保留原有职级待遇(比如工资、职称不变),只是不再担任实职领导,转为普通业务岗;
2、如果学校其他部门(如人事处、科研处、实验室等)还有空缺编制,可能会把他们平调过去;
3、转教学或科研岗(如果符合条件);
4、年龄较大的干部可能安排“退二线”(保留待遇,但不再担任实职)等。
(3)未来高校岗位会变少吗?
过去几十年,高校岗位改革常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的循环,部分被撤销的部门改头换面后重新设立,行政机构还会继续“因人设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幅减少岗位」的情况可能不会在绝大部分高校中出现。但既然编制减少了,意味着高校可能持续缩招。
而且,物以稀为贵,未来高校岗位门槛的上升,应该是确定的。
关于岗位需求如何确定?这一问题还是要看具体学科。许多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需求,部分传统学科因师资存量难以撤销,而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等)人才供给不足。所以后者的岗位需求依旧很多,高校也愿意付出高薪待遇吸引人才。
建议:如果你正打算求职高校管理岗…
鉴于高校对管理岗的改革办法很多是“调整岗位”,这意味着纯行政事务性工作可能会被压缩,学校更需要“能干活、能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既懂管理又能辅助科研的人才会更吃香。
其次,高校减少了科级机构,那么同样地,晋升通道可能从“走行政级别”转向“走专业能力”,比如通过绩效考评、多岗锻炼来体现价值,“熬资历”的时代可能要过去了。
“【政策依据】教育部:“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的试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
对于大学老师来说——
- 如果是已在岗:关注学校分流政策,提前提升自己的跨岗位能力,比如教学辅助、科研项目管理等技能,避免成为超编被调整优化的对象。
- 如果准备应聘:别只盯着“稳定”,先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服务型岗位。建议优先关注“教学科研融合型”管理岗,比如学院的学科建设办公室、科研管理部门等,这些岗位更符合改革后的资源倾斜方向。
简单来说,高校管理岗正在从“铁饭碗”转向“能力碗”,除非有运气一路高升……显而易见,未来普通高校人员拼的不是“级别”,而是“能为学校发展贡献多少价值”。
这场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毕竟,当管理岗真正回归“服务”本质,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反而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