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说,尺子落地,那就会发出声音。今年先是人行分支机构精简改革,再是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改革,3月时还有北大教授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新提案,并发文称:“建议大幅裁减非必要事业单位和人员。”
如今,实行机构改革清减人员的,果然又新加了几所高校。
2023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明确“三减”(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解决“三多”(机构、干部、管理人员均较多)。
图源:西北工业大学官网
在此之前,华中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这几年都曾把校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职级职数等都进行了高比例清减。其中华中农业大学最高,直接减少了39%的部门数量。
信息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发展规划部
高校这几年在减少部门,裁撤编制,重定考核目标,调整岗位,换届人员的方向上,一直没停下动作。那么,在高校精简部门和人员的趋势下,对老师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01.
高校合同工主要集中于什么部门岗位,流动性如何?
一所普通高校,自己学校的部门一般都有三四十个,加上下属机构,就会更多。
在这些部门当中,有的部门例如机关、后勤等往往采取统一集中管理的用工方式,所以相对来说,很多行政岗位的编外人员流动性没有那么高。
而像一线教学科研老师,则因为繁重的考核任务和“非升即走”的要求,在人员流动上都表现得比其他部门要更不稳定。此外,即便都是教学科研的合同制老师,不同学科的合同制老师稳定性也有较大区别。
理论性学科由于人员缺口没有实验性强的学科多,学校不经常招新老师,也就不太push老员工(相对而言)。
而理工科类的学科,不仅二级学院招人,下属机构也不少,人员缺口大,常年纳新。不仅如此,许多高校还会把合同制员工的实质管理权交给具体的用人部门“拿捏”。
比方说,某些老师明明所属二级单位管理,但是仅做备案和形式上的审批,实际上自己的去留基本都是实验室、项目组负责人等说了算。在此基础上,一旦高校机构改革清减人员,会发生什么?
02.
高校精简,对学校老师的影响有多大?
(1)高校老师或会“身兼多职”
部门减少,岗位减少,但是工作内容不减少的话,意味着高校老师们“身兼多职”的可能性增加了。
虽然明面上,高校要“简化”一切。但从现实来看,这个美好目标的实行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在单位改革的“阵痛期”,原本的工作还是要有人做,以前的岗位没人了,就会有留下的承担。
不过,不管你工作多了还是少了,有一个要注意的是,体制内和企业对于人力架构的调整,最大的区别是,高校不会轻易动员工的职级和薪酬。
这些都是满足国家规定的条件经过评审才得到的待遇,在高校员工没有明显个人错误的情况下,公办单位不能轻易调整。西工大这次的机构改革也是宣称:减岗不降级、调岗不降薪等。
但是,编外的老师就不一定同编内老师一起受益了。
(2)合同制老师的失业风险提高
高校精简的大前提——人员冗余、效率低下、财政不落实处等。想要改革,拿编外“开刀”是无可避免的。
现实中,高校里有非常高比例(有的甚至占全单位的三分之一)的编外人员预算,是挤占了单位其他项目经费才得到的。所以,同工同酬下的同岗不同“命运”的事情,未来几年应该不会很少。
参考一些政策,我们也能发现:即便事业单位碰上了精简改革,在编员工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比如多省使用“人才周转池”,江苏省“保留待遇和编制”等。
【政策参考】山东烟台:面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和部分省属特色优势专业高校定向选聘的364名优秀毕业生,一次性全部纳入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2023年,预留500名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和用编计划。
但如果你是编外……那就不好说了。近几年,各个单位无论公办民办,对编外人员的清理不说是大刀阔斧,那也是不留情面。
目前各个单位对合同制员工的管理现状,非编人员在遇到单位不定期结构改革时,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甚至可以说是任人安排的。
前几天,湖南省内一所医院解聘全体员工引发了广泛关注。
笔者仔细看了一下,该所医院解聘全体员工之前,还曾发过问卷调查员工意见,内容包括“接受劳务派遣、自愿放弃工龄补偿”等问题。怎么说呢,「无编,无保障」这句话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03.
高校用工方式的发展趋势,未来会如何?
虽然高校们开始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也在纷纷清减编外员工。但更多是对单位中明显冗余的部分进行调整,所以,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就没有非编制岗位的用工需求了。
就拿这次西工大的机构改革来说,工作动员部署会是10月26日开的。在同一天,西北工业大学的官网还发布了《非事业编制自聘人员启事》:招聘1名新员工,硕士学历即可。
也就是说,就算单位机构改革,合同制员工的需求是不会真正消失的。
但我们要注意:合同岗位虽在,但各方面条件恐怕一年不如一年。比如招聘数量大概率会逐渐消减,关于合同员工的试用期、首聘期的时间,也可能会较以前有所调整。
“在众多合同制员工可选择的情况下,续聘的难度是否会越来越高,评估条件是否会加码?”这些问题也值得思考。
最后,硕博选择高校,往往是冲着稳定和自由。如果有一天它不再拥有这些,即便现在有入职高校的可能,你还会想去高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