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七月,我和我的一大家子:妻子、一儿一女、老父母,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坐着火车一路向东,奔赴我的老家。看着车窗外,越来越郁郁葱葱、越来越繁华的城市,顿感思绪万千。
十三年前,我博士毕业后,携妻子、父母一路奔赴新疆某大学入职,而今岁月匆匆,我已从青春壮年变成了面带皱纹和头发稀松的中年油腻大叔,期间在新疆购置三处房产,事业上也是小有成就,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小有学术成绩。
但今年,我却选择跳槽回老家,这一决定在外人眼里突如其来,在我这却是深思熟虑过的。
01.
读书:此生唯一的出路
我出生在鲁中丘陵山区,那是1980年,那时候国家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历程,家乡虽不是南方沿海城市,但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知名工业城市,小山村的生活质量也还是可以的。
我的父亲由于相貌不佳,又是幼年丧父、兄妹众多,在我们村里是讨不上媳妇的,到了适婚年龄竟无一人来讲亲,父亲很是消极,连下地干活都不去了,一味地在床上躺着。我奶奶眼见无可奈何,只好用“我儿,给你用泥土土捏个媳妇吧”之类的话来糊弄父亲,一度成了村里几十年来的笑柄。
后来有临市平原地区的女人嫁来,几年后渐渐觉得虽是山区,却不怎么干农活,去工厂里干活,一个女人也是按月拿钱的,所以慢慢地好多那个地方的女人嫁给了我爸这样的“老大难”,我爸也沾光娶了智商稍低的我母亲。
在如此家庭背景之下,我的境遇可想而知,好在我从小自立自强,学习一直是名列前茅,周围所有人都敬佩有加,我深知,我一无所有,但只要我肯努力,不仅能为自己挣得一个好前程,也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那这唯一的出路便是读书,没有退路,只有前进!一路从大学、研究生,到博士,没让父母操一点儿心,包括学费生活费,以及终身大事。
02.
工作:深思后的断舍离
博士毕业在即,工作问题被提上日程,我不得不通盘考虑:
- 导师希望我留校,这样的话实验和课题一成不变继续往下推进就好,但学校是东部比较贫困省份,工资待遇甚至不如山东老家,不是我做不得冷板凳,是实在不得不为将来打算;
- 妻子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在家乡一所高校任辅导员,她的父亲为我提出了夫妻共同入职一所学校的计划,且专业对口;
- 之前参加学术会议有幸结识新疆211名校同仁,志同道合,且待遇丰厚。
斟酌再三,我想了好久好久,甚至把一路走来学习之路上的大大小小事情琢磨了个遍,最后选择带着父母、妻子远赴新疆,去往自己的远方,追逐学术梦想。我知道这一决定遭到了长辈、师门、好友的一致反对,但我的妻子紧紧握着我的手,坚定地告诉我:“我陪着你”,所以我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生活了三十年的家乡。
事实证明,当今这个社会虽然发达,交通便利,可并没有我们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初来乍到,一家人水土不服,差不多要两年才完全适应。后来,奶奶去世我们一家老小赶回来时已经下葬了,破败的老家年久失修早已不适合住,每逢节日回来都要借住在亲友家中,一日三餐更是要等人伺候。
随着年龄渐长,父母越来越思乡情切,尤其是我的母亲,她的家乡现如今已经是全国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舅姨们虽然辛苦,但每年收入三四十万不成问题。母亲开始略带责备的唠叨我读书无用,跑这么远挣个万儿八千还不如回家种地,我苦笑。
03.
回归:余生只愿岁月静好
其实,在新疆工作期间,并非只拿那万儿八千的工资,在前辈的带领下,我们一批中青年已然成长为了专业骨干,纵使和东部一些名校相比无法企及,也算坚守岗位努力教书育人做科研。但是三年疫情啊,直接颠覆了我的人生,在父母的思念家乡中,在岳父病重无人照料时,我的那种无可奈何只能举杯邀明月。
于是乎,已经四十三岁的我被迫有看起了求职,这次目光只能聚焦山东老家了。山大、山师、中国海洋、中国石油之类我是自知水平有限,直接跳过的,后来临市一所新兴学校正在招募博士,给出了100万的科研奖励,签订了一大堆协议。大家可能也知道的,不一定都能完成相应任务的,但好在是有了这个机会,至少我那老父亲也可以出去说“我儿回来领了一百万”。
说实话,作为我自己来说,我的内心是苦涩的、五味杂陈的,好不容易熬过了高校青椒岁月,在一些人已经躺平的时候,我又选择了扬帆起航,新的环境、不一样的学校定位、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都在等待着我重头再来,但唯一的好处是离家近了,心一下子踏实了,有归属感了。
所以说,后辈们在入职前,务必对所入职学校有个全方位的打分,包括专业、氛围、收入、环境、交通等等,且要在喜欢的岗位上做热爱的事,不然一旦定下来就很难再改变了。我们终究是普通人,要趁早打消轰轰烈烈的念头,脚踏实地,平平稳稳才是最踏实的。
作者:香草子兰,高校思政课教师,201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喜欢教学,热爱科研和传统文化,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