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与失联很久的高中同学小聚,大家偶然间谈起了我的变化,纷纷表示很难想象一向嘻嘻哈哈、不修边幅的我竟然穿西装打领带了。尽管长相上宝相庄严,谈吐上略显难堪,学术上成果不够,生活上有些为难,但我仍然骄傲表示,我现在已经不是那个上课躲边边,吃饭垒尖尖的后排常客了,我已经是某高校工作七八年的青椒了。
01.
其实变化非常多
实际上,我自己也能感觉出来,自从有了高校教师的身份,从头发丝到脚底板,从传声带到鼻子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和几位同事聊过之后,大家也都有这种感觉。变化包括但不限于——
变化一:嗓门越来越大了
这一点辅导员小张很有体会。作为一名长相娇小可爱,性格鬼灵精怪的应届毕业生,她刚入职时给人的感觉就像矮了20公分的林黛玉一样。结果经历了2年辅导员工作后,经常能听见她办公室传来了一句嘶吼,偶尔也能看见她打电话时的歇斯底里。
尤其是毕业季,各种手续和表格,还有各种难缠的学生和家长,那段时间几乎听不见她用正常语调说话,属于林黛玉大喊一声水倒流了。
变化二:胆子越来越小了
与小张同一年入职的小王有着不一样的变化。小王只做了半年的辅导员,就因为文笔出众被调去了校长办公室。据他所说,他入职高校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胆子越来越小了。正所谓待在教学部,天天有进步;待在职能办,天天犯错误,小王就属于天天犯错误的类型。
尽管高校的行政氛围没那么浓厚,但也很难免俗,一会儿是文件格式不对要重印,一会儿是领导临时改稿要加班,一到办公室就谨小慎微,生怕在那个小细节出了岔子,结果头发越来越少了,胆子也越来越小了。
变化三:想法越来越少了
按理说,高校教师有非升即走的压力,教师们应该常怀忧患之心才对,但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李院长却不这么想。虽然叫李院长,可他却不是院长,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四级教授。之所以有这个称谓,是因为去年他主动放弃了当副院长的机会,而且苦苦哀求领导们不要把他提上去。
按他的说法,在高校想做学术的就不要碰行政,既能干好管理又能做好学问的人有,但绝对不是他。不光对行政职务不感兴趣,老李对职称晋级的兴趣也不大,每年只完成基本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保证高级职称不掉下去。据他所说,学术也是有圈子的,自己一直就不在圈子里,现在年龄也大了,不做那些无用的内耗了。
变化四:生活越来越规律了
与一般认知的不同,我身边很多同事其实并不喜欢寒暑假,原因也很简单,寒暑假不是太闲,而是不确定的事情太多,不如正常上班是有规律。
正常上班时,任课教师的课程是学期开始时提前排好的,科研任务基本上也是有固定时间节点的,每个月甚至每周要干什么基本上是确定的;
对于辅导员和行政岗来说也是一样,工作和生活又很有规律性,时间长了大部分人都对这份规律性产生了依赖。我身边大部分同事即使寒暑假也时不时来学校办公室,据他们所说,还是在办公室里有写文章的氛围。
变化五:心态越来越稳了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高校本质上属于体制内,总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在高校时间上了,无论是说话还是干工作都不急不躁,不再像年轻时一旦有工作就抓紧完成。上课时的语速也变慢了,也不像中学老师那样反复确实学生是否已经听懂了;论文投稿时早就做好了被退稿的准备,申报课题也少了非中不可的决心。
总之,在高校待的久了,只想努力干好自己的该干的,不会刻意去显摆自己的能力,别人的事自己不会去发表意见,也不再相信同事随意地承诺,更不会在意领导特意的画饼。
02.
这样的变化好吗?
由于高校自身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会让人也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变化,也会变得越来越喜欢小圈子。实际上不光是高校,在任何环境待久了,人都会不自觉地适应大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也就具备了一些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气质。
目前来看,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高校其实是非常少的,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高校还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所需要的教师便不是那种敢想敢干敢、想法多做法更多的类型,而是安安心心地教学生、做课题,帮助学校把排名搞上去,把学生就业率提上去,剩下的就是少惹事。于是高校老师们也就朝着这个方向变化了。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好与坏,对高校的任课教师而言,有非升即走的压力顶着,自己想躺平也躺不安稳,至少每年要保证最基本的科研工作量,只不过有的人可以持续输出,有在自己的领域保持创新开拓的能力,而有的人则乐于炒冷饭;对于高校辅导员和管理岗来说,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在管理岗位待一辈子,这种执念也驱使大家不停地搞科研发文章,环境塑造人,但人也会努力去到新的环境中。
如果觉得上面所说的变化同样发生在你的身上,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已经适应了高校的工作节奏,未来充满了确定性。如果你觉得这些变化弊大于利,那么同样恭喜你,你仍然保留着锐意进取的良好品质,祝愿你能够持续保留这份激情,并把这份激情带给像我们一样的高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