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国科学报发布了一篇文章还上了百度热搜,文中提到——50多万博士生分布“地图”,近八成在省会。如何看待这个信息呢?
2022年博士招生人数就有近14万人,博士的在校生人数更是达到了55.61万。
2023年,高校人才网6月对全国高校硕博毕业生源信息进行了一次收集及梳理,预估2023年全国高校博士毕业人数将高达近97000人,硕士毕业人数将高达50余万人。
△直辖市、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各自拥有的博士点高校比例
“拥挤”、“前仆后继”、“顶层内卷”、“前浪还没上岸,后浪已经到了”……不仅是北上广深的竞争压力巨大,各个省会的高校资源,同样也面临着博士与硕士的激烈竞争。在这样的求职局面下,现实很残酷:在一二线城市,硕士的竞争力几乎不占优势。
01.
二线城市,已经卷疯了
注:北上广深划到一线城市,本文不使用“新一线城市”的说法。
2022年,是我国内地人口总体上进入“负增长”的一年,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省份的人口是净增长的。
△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10大省份
拿前三名的省会城市(杭州、合肥、武汉)举例,硕士如果想求职高校,面临着主动降低择业“要求”,和被动降低待遇“标准”的尴尬局面。
图源:高才硕士求职交流群
发展需要人口,但人口过多、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硕博人才从一线城市回流去二线省会,面临的就业竞争依旧巨大。
△2022年十大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
由于有博士点的高校基本占了省会城市的半壁江山,再加上“名校”数量也多,人才池里游的,净是些「本硕博都在双一流及以上」的top级竞争者。
举个例子——杭州最好的高校,浙江大学,据说59%左右的学生都会选择留在本省发展,其中,又有八成多学生会选择留在杭州。
杭州地理上由于靠上海太近,加上经济发展好,还会接收来自上海的优质大学生。而本地有6所985,11所211高校(含985在内)的上海,则因为当地高不可攀的房价,大部分“家里没矿”的普通家庭的高学历人才也回流去了周边城市……
02.
那些“退而求其次的”硕士博士们……
博士为什么选省会?高校多、平台好、资源优,但是“神仙打架”,待遇不高。硕士选省会得到的就业机会是?大厂、国企等,如果想去高校,公办几乎没有合适的岗位。所以,为了实现“大学老师梦”的硕博人才,纷纷开始转变求职思路……
01.下沉层次,降维打击
第一种情况:留在省会,转向中学。
图源:高校人才网博士求职交流群
不少博士认为杭州的某些公办高校待遇太低,纷纷转换赛道。比如,杭州的公立高中的年薪可以达到30万,如果是博士的话,人才引进即落实编制。而杭州市招聘在职在编公办教师的要求,仍然是硕士可报,甚至本科也行。
信息来源:《杭州市余杭区2023年第二批公开招聘中小学事业编制教师公告》
待遇高,门槛低,还能留下“包邮区”的省会城市,是当下流行的硕博人才求职思路。
第二种情况:“死磕”高校,继续下沉。
高校,也不是省会城市独有的教育资源。如果省会的公办本科、公办高职进不去,去省会城市附近的二三线城市找寻机会,未尝不可。比如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仍然为硕士老师提供事业编制。
信息来源:《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公开招聘30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公告》
地处陕西省第二大城市,高校还能提供30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且面向社会招聘,不限应届生等。看到这些硕士友好的招聘规定,很难不说“有点心动”。
有人说,一线卷,但其实二线也卷。一些省会城市普遍存在“高校不少,岗位少;编制很少,钱更少”的情况。真正在大城市“土生土长”出来的硕士博士并没有那么多,但很多人认为“好像不留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定居发展,这个书就白读了”。
真的如此吗?
省会城市的房价也不低,工资待遇和上升机会却远远比不上一线,甚至比不上某些东部沿海城市。如果去哪里都是“背井离乡”,回头看看,其实从某些村镇里努力跳出去的我们,退而求其次去一些稍小的城市,未必不是一种环境上的「跳跃」。
某硕士朋友本硕都是985,毕业后去了在深圳某大厂“996”,不到一年回省会发展,最后成功入职四线城市的带编公办单位。当笔者问他怎么不留在大城市时,他说:
“我从老家的小村镇考出去,如今在更好的城市站稳了脚跟已经可以了。谁都知道‘来了就是深圳人’,别忘了还有一句口号叫‘青春深圳’,大城市虽好,但它要的是年轻人,人不会永远二十岁,说到底步子迈大了很容易那啥的。”
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更需要脚踏实地,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不约而同地“返璞归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