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研究肇始于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时期。1938年西南联大理学院成立地质地理气象学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成立史地系。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2年昆明师范学院成立地理系,其后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继续设置地理系。1999年云南师范大学成立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20年学校整合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等科研和教学资源,成立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获准并建立了“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社部发〔2014〕107号),使学校形成了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地理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了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该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凝聚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专家,以省部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中青年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流动站科研条件良好、科研经费充足,可以利用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平台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因科研需要,2025年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3名。
一、招收条件
(一)在海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者且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二)具有从事地理学方面研究经历、已经获得博士学位者,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三)除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外,在我校地理学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不在本次博士后工作岗位招聘的考虑范围之内。
(四)在职身份人员须脱产全职
(五)不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六)除上述要求外,应聘人员还必须在业务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个人排名第二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或CSCD或CSSCI期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被SSCI、SCI二区以上1篇,或EI收录论文(会议EI除外)或SSCI、SCI二区以下2篇(或与以上成果相当者);
2.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或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3.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排名前3)参加过省、部级及以上研究课题,并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学术成果,且项目已结题;
4.作为主要研究成员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6.热爱科学研究,求真务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学风,能够胜任学术和科研竞争,在近期内可脱产到岗。
二、岗位待遇、职责
(一)岗位待遇按云师大人〔2021〕53号《云南
(二)岗位职责按云师大人〔2021〕53号《云南
(三)根据《
三、申报程序及材料
(一)申请者进入中
http://bg.chinapostdoctor.org.cn/V3/Manage/Login.aspx(全国博士后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填写相关信息。
(二)申请者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一般性材料
(1)《博士后申请表》、《博士后进站审核表》、《专家推荐信》一式叁份(含原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学术部门考核意见表》,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项目指导小组考核意见表》(工作站和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需分别提交考核意见表)。
(2)身份证复印件。
(3)博士学位证书复
(4)近三年表明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证明(如:获奖、鉴定、专利证书、学术论文等)。
(5)近期体检表(县级以上医院)。
(6)本人及配偶、子女身份证、结婚证及独生子女证(提供复印件,原件交验)。
2.特殊材料
(1)定向、委托培
(2)辞职人员须提交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辞职的证明或原单位同级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出具的《辞职证明书》。国家公务员辞去公职须提供《公务员辞去公职批准通知书》。
(3)留学博士需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意见》或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证明》(二者居其一)。留学博士出国前已注销户口,需提供户口注销证明。
(4)现役军人应由所在部队师以上干部部门出具同意脱产做博士后的证明。
(5)转业(复员)军人须提供军官转业证(复员证),或原军队干部部门出具的同意转业(复员)的证明,或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的转业(复员)批函。
(6)工作站和流动站联合招收的博士后人员还须提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和《联合培
(7)如所在单位无独立人事权限,但该单位与当地人才服务机构签订了人事代理协议,进站人员应出具该单位与人才服务机构的人事代理协议书复印件,以及所在单位同意其作博士后的证明。
(8)出站人员再次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出站,可申请到另一个流动站(含授予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或工作站
(9)留学博士做博士后,须提供国家教育部的学历认证书。
(10)外籍人员来
四、博士后合作导师
(一)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邮箱(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二)合作导师简介
宋长青云师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客座教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中国地理科学)》副主编,云师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兼职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多年来,聚焦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创办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积极推动地理学理论方法研究,提出地理复杂性概念,特别强调人文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地理区域综合研究取得系统成果,撰写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杨昆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GIS专业。现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地球观测组织新十年战略执行计划中期评估专家,国家863十二五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GIS主题专家。先后主持完成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安部、教育部和云南省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enc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 等国际国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S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7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0项,作为主编出版学术著作3部,教学专著1部,教材10部。曾获2016年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罗毅本硕博连读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现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区项目2项,参与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1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总被引1400余次,分别发表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Hydrology、Cities、《环境科学》《仪器仪表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生态学报》等知名刊物上,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高校GIS创新人物。
洪亮现为地理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2012-2015年在中南大学
王金亮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带头人,云南省高校资源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云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曾到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中心、加拿大遥感中心、美国北德卡萨斯大学环境地理系等机构做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3项(包括 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社学科学重点项目1项,欧盟伊拉莫斯项目“Innovation of Remote Sens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IRSEL(遥感教育与学习创新)等国际机构资助项目8项;主持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调查等项目多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云南省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科技专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硕士研究生团队建设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地理科学进展》《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Ecological Indicators、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Remote Sensing、Forests、Geocarto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近五年发表SCI/SCIE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本,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朱竑云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研学工作组主任。担任《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副主编、《旅游学刊》《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热带地理》《地理(人大复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杂志编委。兼任澳门科技大学、海南省南海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华南乡村人地地域系统研究)。担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移民治理与城市发展”主任广东乡村地域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以及广州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学术兼职。
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云岭名师、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教学名师等省级荣誉称号。英国Durham University(杜伦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英国 GCRF“Transforming Greater Mekong Food Systems”中心成员、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中心研究成员、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特色小镇、美丽县城评估专家、云南省政府十大文化旅游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全国 MTA 学位点评估专家、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一届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境少数民族在社会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情感唤醒机制研究》《民族认同感在地方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变化研究》《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与重构研究》等3项、主持省部级重点和一般科学研究项目《云南旅游小镇民族文化空间再现及其效应研究》《基于云南“一带一路”建设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及其空间格局研究》《澜沧江云南段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研究》等1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曾以排名第一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重要奖项。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学、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文化遗产保护。
李灿松现为云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岭学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研究方向:民族地理、南亚东南亚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跨境民族与边境安全。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备案)-云南师范大学缅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南亚东南亚科技合作与地缘风险监测预警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常务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社科重大子项目4项,主持科技厅基础专项重点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重大、重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项目一般项目等10余项。在Political Geograph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多份咨询报告被人民日报内参、全国侨联要报等采用并得到省部级领导肯定批示。曾以排名第一获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全国第四届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三等奖、二等奖各1项。
胡金明云南师范大学校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区域自然地理(流域水文地理、气候变化)、湿地水文生态、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等研究。在宏观尺度上,揭示关键生物多样性要素、生态功能与过程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和受威状态,开展系统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针对云南典型受威胁和退化生态系统,开展受威胁或退化机制、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保育机理与恢复等研究,以及跨境生物入侵防控等研究。主持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多项。
角媛梅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景观生态学
张文翔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生态系统元素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在Cate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2部。现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委员、中国第四纪学会应用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特邀委员、全国第一次自然风险灾害普查云南省技术专家组成员、全国第三次土壤调查西藏自治州专家组成员、云南省高校地质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会评专家、云南省地理学会理事等。
五、申请时间
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常年受理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工作。
六、联系方式
(一)云南
联系人:
电话:0871-65941539
(二)“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
联系人:
电话:0871-65941202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聚贤街768号云南师范大学睿智5号楼地理学部321办公室
重要补充:请各位应聘人员于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CFdjz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