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以下简称“肿瘤所”)成立于1958年。1980年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1985年经国家批准建立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通过验收并对外开放。2003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2010年与仁济医院实现院所合一。2019年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正式转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肿瘤所由徐汇园区、浦东园区和闵行园区三个园区组成,本部位于徐汇园区,另有两个园区分别在浦东仁济医院东院和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肿瘤所的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实验室”)是国家级肿瘤研究重点基地,目前由中国科学院陈国强院士担任国重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王红阳院士任学委会主任,现有课题组100余个。肿瘤所以国重实验室为依托,力推人才强所战略,先后研究出台了《青年人才引育激励计划》、《出国访学资助计划》等人才扶持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来所发展,近年来先后有17人次入选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包括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晨光计划等重点人才计划。
作为国家重点科研基地,肿瘤所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配套设施,建有高水平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包括GMP细胞技术平台、生物资源中心、单细胞测序平台、质谱分析、流式平台和实验动物中心等,为开展医学研究提供一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应聘条件
(1)已获博士学位或即将博士毕业的应届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身体健康;
(2)具有扎实实验技能和研究基础,近五年内在研究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至少1篇;
(3)对科研工作充满兴趣,具有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生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发展晋升
聘期满时,取得优秀成果的博士后,可推荐优先聘用正式教职,并享受相应的人才津贴激励政策,提供条件支持晋升高级职称。
岗位待遇
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支持条件,并协助办理上海市户口,提供不低于25-30万的基本年薪待遇,享受科研激励绩效,具体情况面议;另外,支持申请交大医学院博士后激励计划(年薪上升4~6万)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年薪上升8~12万)。
应聘方式
请将应聘材料(个人介绍、学习/工作经历、参与/承担课题、熟练掌握技能、发表论文)及附件发送至相应邮箱,邮件主题“姓名-毕业学校-博士后申请-高校人才网”。【快捷投递: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
本招聘信息长期有效。
招聘需求
序号 | 课题组及需求 | 导师&课题组介绍 |
1 | 刘培峰课题组 需求人数:若干 投递邮箱:lpf@sjtu.edu.cn 招聘方向: (1)材料化学背景:DNA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水凝胶、分析化学等; (2)生物学背景: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 (3)药学背景:药物递送系统(包含细胞递送系统、微纳米药物、核酸/蛋白质/多肽、静脉或局部递送系统),及其在肿瘤诊治和成像等方面应用; (4)生物医学背景:医工交叉多学科研究背景、基于POCT的疾病诊断、DNA微纳米技术的生物应用等。 | 导师介绍:刘培峰博士,教授、博导,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PI,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副所长,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心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课题组近5年来Advanced Materials(2024、2023、2023、2021);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3-1、2023-2);Angewandte Chemie(2023、2021);Nano Today(2023、2021);Advanced Science(2019、2020、2021)等知名杂志发表20多篇文章,申请8项目发明专利。 课题组介绍: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临床疾病诊治的需求,利用DNA、高分子等生物材料高效实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解决临床具体问题。研究方向涉及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材料科学、纳米与临床医学等学科。 |
2 | 段友容课题组 需求人数:若干 投递邮箱:yrduan@shsci.org 招聘方向:生物学、医学、材料学及其相关学科背景。 | 导师介绍:段友容博士、教授,博师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PI。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背景,长期从事药物载体及纳米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在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和研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 课题组介绍:课题组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生物材料与转化医学领域的研究,围绕肿瘤诊疗中的若干挑战性问题,发展了一系列新型纳米探针用于体外生物检测与活体分子影像,并探索了多种基于纳米技术和生物材料的肿瘤治疗新策略,目前正与企业合作开发。课题组近年来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Autophagy;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向企业成功转让发明专利4项。 |
3 | 甘愉课题组 需求人数:若干 投递邮箱:ganyu@shsci.org 招聘方向:肿瘤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或生物医学相关背景。 | 导师介绍:甘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PI。近年来专注于肿瘤的系统性调控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以第一、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在Hepatology、Cancer Research、Annals of Neur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200余次,并参编英文论著3部。 课题组介绍:课题组遵循重点实验室提出的“肿瘤是一种以局部组织异常生长为特征的全身性系统调控失常性疾病”的观念,以肝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肿瘤宏环境入手,通过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系统生物学等多种手段,探索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新机制,并提出创新性的肿瘤防治策略。 |
4 | 项永兵(流行病学室)课题组 需求人数:1 投递邮箱:ybxiang@shsci.org 招聘方向: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背景:(1)流行病学(肿瘤病因、肿瘤预防等); (2)统计学方向(卫生统计、生物信息学等); | 导师介绍:项永兵,研究员,现为流行病学研究室负责人、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PI),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肿瘤流行病学(描述流行病学、队列研究、病因学研究等)与生物统计方法应用等研究(方向)。曾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子课题(十一五和十二五课题)两项(已结题)、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一项(已结题)、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两项(结题二项)。至今已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期刊文章400余篇;已培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研究生40余名(其中博士10名),并带教和培训外籍研究生5名(印尼2人、法国1人及美国2人)。 课题组介绍:流行病学研究室前身是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肿瘤登记和肿瘤防治小组,是国内较早开展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部门,国内最大的全人群肿瘤登记--上海市肿瘤登记处于1963-2001年设在本研究室,主要任务是系统收集和分析上海市区居民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资料。1980年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主要在全市开展社区人群的癌症三级预防工作。研究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展了一系列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并开始建立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 2000年以来,流行病学研究室科研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大规模、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队列的随访工作和日常维护等,以及通过利用两个城市人群队列(上海市女性健康队列,上海男性健康队列)开展上海市区居民常见恶性肿瘤(如肝癌、大肠癌、肺癌、胃癌、乳腺癌、胆胰肿瘤等)危险因素的系统探讨和深入研究。例如科室作为子课题负责单位承担的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主要通过利用大型流行病学队列调查资料、筛查人群资料和各类组学指标等大数据,建立和优化个体化癌症风险预测模型。 目前研究室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涵盖了肿瘤流行病学的相关分支学科,例如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生存分析、生物统计方法应用研究等,同时也针对某些常见肿瘤开展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包括相关营养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等。 |
5 | 郝宇钧课题组 需求人数:若干 投递邮箱:yjhao@shsci.org 招聘方向:肿瘤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医学相关研究背景。 | 导师介绍:郝宇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肿瘤代谢课题组PI,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PI。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Redox Biology,Cell reports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得201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Scholar-In-Training-Award),2017年度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7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峰高原项目双百人计划,2019年度上海市科委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2022年度东方学者跟踪计划等人才项目,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主要聚焦于以下方向的研究 1.PI3K的致癌机制与靶向治疗策略:PI3K是肿瘤发生的主要信号通路,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课题组围绕PI3K各个亚基在肿瘤中的表达或变异及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机制如PI3K蛋白互作、蛋白翻译后修饰等展开系列研究,并根据相应机制设计靶向PI3K的肿瘤治疗新策略。 2.代谢重编程影响肿瘤发生的机制: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课题组利用质谱平台通过对肿瘤代谢组或代谢流的筛查,探索代谢影响肿瘤发生的机制。目前的主要研究重点是肿瘤相关代谢酶的液液相分离调控机制的研究。 |
6 | 李红课题组 需求人数:5人 投递邮箱:hongli@shsci.org 招聘方向:能够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等手段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 | 导师介绍:李红,现任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科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道遗传性肿瘤专科委员会;Cellular Oncology,Cancer Letters生物学和基础医学背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基础医学等。 |
7 | 覃文新课题组 需求人数:若干 投递邮箱:wxqin@sjtu.edu.cn 招聘方向:(1)肿瘤治疗新策略的分子基础;(2)肿瘤疫苗/药物。 | 导师介绍:覃文新,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理学学士,苏州医学院医学硕士,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博士,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美国肝病研究学会Hepatology Communications杂志副主编(JCR-Q1区)。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在Lancet Oncology、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肿瘤微环境》学术译著1部,参编《Primary Liver Cancer》英文著作1部。获美国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 课题组介绍: 聚焦肿瘤分子机理与治疗新策略研究。代表工作有,发现DKK1在肝癌诊疗中的作用(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9,Lancet Oncology 2012);揭示RCAN1.4是新型肝癌抑制分子(Gastroenterology 2017);利用肿瘤细胞p53基因突变,探索先诱导肿瘤细胞衰老,再清除衰老肿瘤细胞的分步式肝癌治疗新策略(Nature 2019);提出仑伐替尼+吉非替尼两药协同治疗EGFR高表达晚期肝癌患者的联合用药新方案,(Nature 2021,封面论文)。受邀在Nature Reviews撰写长篇综述文章,系统介绍肝癌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前沿进展(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21,2023)。 |
8 | 张志刚课题组 需求人数:1-2 投递邮箱:zzhang@shsci.org 招聘方向:神经生物学,肿瘤学,干细胞,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医学相关专业。 | 导师介绍:张志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神经递质与肿瘤微环境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原创探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课题资助。担任Frontiers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的Signaling section主编。以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ell,Gastroenterology,Gut,Nature Communications,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Genome Biology,Molecular Therap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发表多篇论文。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原高峰”计划。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国家专利授权6项,获国际PCT专利授权1项,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2本。获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课题组介绍: 主要研究方向: 1.肿瘤的系统性调控 2.神经递质-激素-免疫系统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 3.器官间交流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9 | 金浩杰课题组 需求人数:若干 投递邮箱:hjjin1986@126.com 招聘专业:肿瘤学/免疫学 | 导师介绍:金浩杰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研究员、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肝胆肿瘤耐药机制探索、联合靶向干预方法的开发及临床转化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等6项国家级项目;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仲英青年学者;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2021,封面论文;2019)、Nature Cancer(2022)、SciTransl Med(2025)、JHepatol(2024)、STTT(2024)、eBio Medicine(2022)和Cancer Commun(2023,封面论文)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40余篇,受邀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23,封面论文)、Gut(2024)和STTT(2025)等学术期刊发表长篇综述。获得2项肝癌联合靶向治疗相关授权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1项肝癌治疗新策略研究成果被评为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十大科技进展。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任职。任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期刊副主编(JCR-Q1)、Hepatology Communications期刊编委(JCR-Q1)和eGastroenterology期刊青年编委。 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 1)肝胆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 2)肿瘤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联合干预策略探索; 3)肿瘤微环境重塑与免疫治疗新策略探索。 |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
【高才博士后】网站→https://boshihou.gaoxiaojo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