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观点热议>遏制“水博”,把发展机会留给奋斗者

遏制“水博”,把发展机会留给奋斗者

发布日期:2022-09-14 作者:樊秀娣 张雷生 阅读量:26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个人“混”国外文凭现象国内外一直都有,但这种以集体、公开方式“批量速成”博士的现象却不常见。对此,国家管理部门需要高度重视。


近期,国内一些地方高校从东南亚批量引进“速成”博士的新闻被频频曝出。这些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报考东南亚某些高校的博士学位项目,学员经过两年左右的学习后便能获得博士文凭。


业内人士心知肚明,这种读博项目的特点就是学习“宽松”,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是其招生“亮点”,坊间将此称为“水博”。


应该说,个人“混”国外文凭现象国内外一直都有,但这种以集体、公开方式“批量速成”博士的现象却不常见。对此,国家管理部门需要高度重视。



一方面,“批量速成”博士让高校充斥“水博士”,“真博士”的发展空间却严重受阻。这无疑会打乱学校师资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首先,“批量速成”博士把教职工的读博目的异化为“一纸文凭”,这无疑违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学员的专业发展无甚帮助,还会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某些高校会把“批量速成”博士当成一种内部“福利”。因为读的是“水博”,所以不会看重教职工的实际才能和努力付出,而这份“福利”发放给谁,很可能取决于领导对员工的满意程度。如此,自然会在教职工中形成“得到领导喜欢”比“受到学生喜欢”重要得多的认识。在这种校园氛围里,“以学生为中心”“质量是学校生命线”恐怕也只是口号。


最后,“批量速成”博士的巨额学费中有丰厚的经济利益,容易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乐此不疲、不务正业,其中还可能存在假公济私、收受回扣等问题。


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损害了其他学术同行的正当学术权利。因“批量速成”博士而直接利益受损的学术同行主要有三部分人。


一是真正认真攻读东南亚大学博士学位的国内学者,他们中的许多人要花费多年时间才能获得相应的博士文凭。事实上,不少东南亚国家大学的教育质量很不错,要拿到其博士文凭也并非易事。但这批“真博士”的学术名誉和待遇均受到 “水博士”的影响。


二是国内“批量速成”博士高校内的其他未获得读博机会的教师。众所周知,有无博士文凭会给高校教师的学术发展和收入待遇带来较大差距。“批量速成”博士学员一旦拿到博士文凭,学校就会以引进人才的名义提高他们的各种待遇,这显然对其他教师不公平。


三是对这类学校有求职意向的博士毕业生。本来学校需要招聘一定数量的博士毕业生,但如今,相关职位被批量速成的“水博”占据,那些求职的博士毕业生就没有机会获得职位了。



笔者留意到,在相关高校“批量速成”博士的问题被曝光后,许多国内高校理应在官网上公开并接受社会问责的重要办学信息已大大缩减,甚至干脆见不到了。这也更凸显国家对相关问题加强监管不可或缺的意义。


事实上,我国驻外使馆教育处对海外教育文凭的监管工作一直在进行,并已经多次向国内教育机构公开涉嫌问题的东南亚高校名单,还为此向我国使馆所驻国提出抗议,但这些警示工作还是挡不住国内某些高校与东南亚高校联手“批量速成”博士问题。


为此,建议国家完善对海外高校博士文凭的认证制度,增设相关博士学位论文的盲审系统。对于那些国家驻外使馆教育处预警、国内高校人员就读或办学情况出现“异常”的海外高校博士项目,可以对其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检。如果发现其存在质量问题,便可对相关论文逐一盲审。


由此,对这类没有博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盲审不通过的海外文凭,国内可不予认可。无疑,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入手,可能是鉴定“水博”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出现“批量速成”博士问题的高校领导大多强调,学校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学校要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等,都需要博士人才,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招不到博士。对于此种说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就国家的相关标准看,对高校师资的博士占比要求相对合理。比如,《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2020年)》规定,除艺术体育类院校外,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的基本条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5%。根据2006年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


个人认为,这样的博士比例要求不能算太高。毕竟高校向上发展的确需要提高年轻教师的高学历比例,同时也为国内外博士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机会。



事实上,不少“批量速成”博士的高校也前后投入了几千万元的经费,这笔巨资足够使校内教员出国学到专业对口的学科知识,并获得名副其实的博士学位。因此,即使学校内部选拔相关教员前往国外读博,也应该科学选拔、公平竞争,让发愤图强的有志者学有所成。


在相关学校领导表达引进博士难的同时,也有不少国内名校博士毕业生自证曾多次到这些高校应聘,却没有得到初步的接洽机会。看来学校如何广开门路、吸引优秀人才依然是一件需要用心去做的重要工作。


总之,学校要创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让本校的优秀教员脱颖而出;也吸引外校的有志博士毕业生前来施展才华,把发展空间留给积极向上的奋斗者。


(作者分别为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2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