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求职攻略>招聘公告上,博后年薪远高于大学讲师教职,该怎么选?

招聘公告上,博后年薪远高于大学讲师教职,该怎么选?

发布日期:2022-03-28 作者:麦田 阅读量:464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具体怎么选,要综合结合自身的科研条件、科研方向及考虑家庭、事业发展。


在学校就业网、政府官网以及人才服务机构的网页、微信群、QQ群、硕博论坛等的招聘公告上经常有类似某高校高薪引进青年人才,给予动则数十万至百万的安家费、购房款、启动经费另加安排家属工作、解决子女上学等附加福利,综合起来看上去非常诱惑,这也是很多博士毕业生的主流选择。

 

然而也并非就能那么轻而易举地做出这一选择。毕竟各个学校、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博士千姿万别,科研方向、能力、成果差异较大的同时不同的高校招人引人标准又各不相同、各地人才政策也差异较大。

 

现实情况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自主重视程度越来越多,本土培养博士毕业生以及留学回国青年才俊越来越多,各地高校开始内卷化,很多一线城市学校引进青年博士时要先进站博后(或师资博后),然后经过考核才能留下。以致很多博士生毕业证在手,还是无法轻易抉择自己未来的路。

 

在做出具体选择之前,我们重要的是知己知彼,方能心中不慌。明确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及同行情况,将有助于做出选择。

 

 

01.先了解博士周围竞争者情况,知己知彼!

国内顶级名校毕业占多数,海归回流叠加竞争激烈

 

自国内开展博士教育以来,每年博士招生人数节节攀升。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20年博士招生已经突破11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62万人。

 

而留学归国人员方面,根据全球智库和智联招聘联合整理发布的《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统计,2020年底教育部公布2019年回国就业创业人员近58.03万,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尤其在2020年疫情之后,回国就业创业人数剧增。其中2020年回国人员中博士占比1.7%,与2019年占比1.6%而言基本持平,由此推算可以知道回国人员中博士学历人员增加近万人。

 

从2020年博士招生单位招录人数排名来看,前十高校都在2000名以上,占据了全国博士招生(总超过11万人)的近30%了。而同年非双一流学科的江苏科技大学录取人数仅仅为35人。

 

注:数据来源网络

 

根据2021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就业质量报告,毕业博士多达1847人,占当年总毕业生的24.8%,其中博士毕业去高校的占博士总就业比例的39.8%,大部分博士去向是北上粤,占比71.4%。

 

而相比之下,中部的省级非双一流名校河南大学根据其公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博士毕业生仅32人。由此也可以间接看出,就国内博士毕业生而言,顶级名校博士毕业生占据主要部分,非双一流高校的博士招生名额少,自然博士毕业生人数也少。

 

因此,从现实的博士毕业生基本情况来看,国内主流博士毕业生出自于双一流高校(包含双一流学科),而国外留学回国博士学历人数在经历了疫情之后也只会越来越多,以往打算出国继续深造博后的人员也相对较少,尤其中国留学生首选的美国在限制签证后,对留学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国内博士竞争教职与其它岗位相比会相对更加激烈。

 

 

02.去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

一线城市竞争压力大很难有归属感,三线城市相对稳定但缺乏平台

 

有人说在一线城市能享受便捷的交通、完备的科研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相对高素质的人文环境、活跃的经济氛围,也有人说而三四线城市科研实力较弱、但生活相对节奏较慢能有部分自己的时间去打理生活、兼顾家庭,生活质量高。

 

然而面对周围一群顶级学校毕业的同龄人,竞争对手资质条件都不错的背景下,如果选择去一线城市意味着可能很难拿到教职,而如果去一线城市博后意味着无法真正做到就业,或者选择传统路线——和大部分博士一样进三四线城市高校获得稳定教职?但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远离了核心科研圈。

 

这对于在经历了3-5年博士阶段煎熬好不容易熬到保留了仅有的几根头发的青年才俊们(看头顶的那几根头发在随风飘扬,多欢快!!!)想闯出一番事业之心相矛盾。因此如何选择依然是个难于抉择的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就只能去三四线,各位观众不用这么急,且继续跟着小编来了解,或许能助你解惑!

 

 

03.选择教职该如何选?

正确认识高校教职、一线顶级高校门槛高、非升即走压力大、三四线宜觅教职、事业编制稳人心

 

在很多人心目中高校教职意味着时间自由,享受超长寒暑假,工作环境自由,正常工作在学校,还能在校外多处兼职,各种专家费、咨询费或者应邀作报告等、参加各种会议、论坛。工资之外还能获得不错的科研奖励等。

 

目前博士高校就职待遇情况,总的来说,对于大部分青椒们,能拿到的收入除去各种安家费、人才津贴、购房补贴外基本到手的待遇与当地的事业单位平均收入持平(非常优秀的博士除外)。

 

在工作内容方面,真正的高校教职除正常教学工作任务之外,还要面临着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理工科与社会哲学等学科可能有点差异)、大学生实践实习、学生辅导、学业导师等任务。小编的同门去了高校后,经常加班忙备课、忙实验室建设、忙学生疏导、忙写基金等。

 

这可能与外人想象中的教职有点差别!因为大部分本科生了解到的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大教授,不用面临考核、职称晋升等担忧,也常常掌握着本学院的一些科研资源,因此也没有为科研经费的苦恼,可能大部分大教授苦的是怎么使用科研经费。

 

经过小编的这些讲解,希望大家能对大学教职这个职业有个充分明确的认知。

 

因此,如果决定要寻找一份称心的教职,首要得先定位清晰是选择去竞争激烈的高校还是去竞争性相对较小的高校。

 

顶级高校天生条件优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曾经有分析称,为何美国的硅谷是诞生于区旧金山湾区?而不是南部的德州或者其它地方?这得益于硅谷的地理位置处于旧金山市,所在加州拥有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圣塔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西海岸校区(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est Coast Campus) 及加州大学系统其它高校。

 

这些顶级学校的科研氛围及嗅觉使得一些新技术、人才、资金更易在这种土壤里发芽生根。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科研工作者、企业家还是其它工作的人更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一大批的青年才俊前赴后继来此就业创业。

 

当我们目光转向国内,大多数顶级高校分布在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天津、武汉、南京、长沙、成都等一线或新一线城市。这些高校平台好、科研氛围浓厚、福利优厚、区域交通便捷、城市公共服务完备、科研资助项目多。但是一线城市顶级高校平台竞争压力也大,要求更高,很多高校一开始不提供事业编制而采用预聘-长聘制(非升即走),淘汰率高,事业稳定性低。

 

在十年前,国内高校职位还是很多博士首选,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博士扩招、国内科研环境和软硬件水平提升、国外留学博士大量回国等综合变化叠加,一线城市及顶级高校获得一份教职要求开始水涨船高(内卷起来了!)。除了拥有多篇顶级论文还需要拥有在重量级实验室科研培训经历,这是很多本土博士不具备的(当然本土高校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博士)。

 

例如,武汉某高校曾引进青年人才,因淘汰率太高引发网络热议。近期刷爆网络圈的,某C9高校引进的2位理科专业方向的年轻博士,准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一位拥有“NCS”正刊2篇子刊3篇,另一位拥有本领域顶级期刊14篇!这样的科研成果对于大多数博士、博士后来说都是天花板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这些顶级高校引人标准之高。

 

国内TOP2的清北,前些年对回国获得青年千人计划资助的海归也仅仅给予的是助理教授职位,进入预聘-长聘序列进行考核!因此,对于处于一线城市的顶级高校,应该是为那些条件非常优秀的人准备的,而对于大部分的博士来说只能望洋兴叹了!如果自信符合的话,可以尝试一下,毕竟人彪悍不枉少年嘛!

 

既然一线城市顶级高校教职对大部分博士而言求而不得,那博士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了,把目光投向三四线城市高校(或者部分二线城市高校)以谋得一份教职了。另外,由于大环境在变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科技自主,这些年很多中西部城市开始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发展。

 

一些当地的二本院校甚至高职类院校也开始重金以吸引优秀博士前来共谋科研大业。这些学校不但不提实行“非升即走”政策反而给予各种补贴(除学校给予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外还有额外市级人才博士补贴及购房补贴),有些则明确给予事业编以吸引博士们前来应聘,这给予博士们满满的诚意和想找一份稳定工作的急迫心情。

 

来源:惠州学院2022年专任教师(博士、硕士)招聘公告

 

在目前的环境下,在三四线城市高校大部分都给予事业编,那么很多人会问事业编为何如此重要?所谓的编制,其实对应着财政拨款,因为高校属于全额拨款的单位,虽然也有部分的营收比如科技成果转让、校企营收、校友捐赠等,但在国内大部分是公立高校,主要经费还是来源于政府拨款,这和美国大部分优质学校是私立的不同。

 

网上有戏言,宇宙的尽头是有个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大部分博士所求,毕竟博士毕业,很多人已经面临成家立业、养家糊口之境。拥有编制意味着相对的稳定,退一万步说,这个是最后的保住饭碗的符。万一在独立工作时没能成功申请上国基或者没发表出惊人的科研成果,这时拥有编制,意味着不用面对非升即走的窘境。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的博士会生活、工作不那么焦虑,大多能实现事业、家庭平衡。

 

总的来说,如果打算选择一份教职,而且自身条件优越、能抗的住压力、勇于挑战自我、不怕牺牲失败的青年才俊可以选择尝试去一线城市高校;如果科研成果一般、想追求安稳、相对慢节奏生活的话,则建议去选择去竞争压力小的高校。

 

 

04.选择博士后是否是出路?

顶级导师是优选、入圈最重要、但博后有风险入站需谨慎

 

前面也介绍了对于大部分的博士来说很难在一线城市高校觅得一份教职,因此,这几年很多博士也开始转向国内博士后(国外经济下行很多科研经费缩减,博后职位难寻,加上大环境变化,去国外风险增加,近年来去国外博后变得相对较难)。

 

美国能源办公室公布的2018年基础能源科学领域的经费预算表

 

目前国内设置博士后流动站的除了高校、科研院所还有一些设置博士工作站的单位如大型企业、一些政府事业单位等,可以和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

 

维生素原料供应巨头公司-浙江新和成与浙江大学联合招聘博士后公告

 

对于入站博士后,可能处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本身毕业时科研成果不错但是还是想通过做博士后,积攒资历以方便留校。目前这一方式在很多高校称为师资博后,给予博士后2-3年的资助,达到学校签约的条件,就可以进入预聘-长聘轨道。

 

比如小编的实验室一位合作博士,在读博阶段已经发表2篇本学科顶级期刊,以当年这种成果或许能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教职。但是出于科研的热爱和对科研平台的考虑,留下在一位长江学者实验室做师资博后,一年后被派去德国交流一年,如今已经发表3篇顶级期刊,获得特聘副研究员的资格,而进入预聘-长聘轨道。

 

还有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毕业没有较好的科研成果或者导师在本圈不够有话语权,因此,选择一个大牛实验室,继续奋斗几年,借助大牛的平台发表一些重量级的科研成果,以弥补先天不足,出站后获得大牛的一张推荐信对未来寻得教职也是极有帮助的。此外,在未来独立工作的时候,还能借助博后导师资源人脉,助力自己的科研继续上一台阶。

 

比如前些天小编的一位本硕博皆毕业于985高校的博士朋友来向我咨询,由于他导师在他最后一年退休,目前没有发表学科顶级期刊,求职也不够顺利,于是选择博士后,已经申请了上了国内一位新晋院士的博士后名额和一个以色列研究所的全资博后职位。

 

目前国外博后位置相对紧张的环境下,国外博后位置可是很多人可遇而不可求的。然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留在国内,出于博后出站后还是同样面临就业的考虑,尽管国外导师学术能力也不错,他还是选择国内新晋院士组博后,可能为未来国内就业帮助更及时点。

 

另一方面,也还有一部分是出于博士毕业时没能找到合适工作,去做博后一方面不荒废本业,同时也能获得不错的薪水。

 

目前来说,坊间广为传播的深圳博士后年薪36万、出站后还能申请深圳的科研资助及其它人才称号,绝对是目前国内性价比最高的存在。而上海超级博士后给予每人每年资助15万元,而沿海的浙江省,也开出了非常优越的条件,例如宁波市外博士和市内应届毕业博士(不含在职攻读博士)到本市各设站单位做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留甬工作并签订3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申请总额30万元的补助(每年10万元,分3年发放)。

 

由此也可以看出各地在资助博士后方面不可谓没出真金白银吸引。工作三年,妥妥赚够房子首付,同时还不耽误科研。

 

然而,不管出于何种考虑,选择博士后是有一定风险的,首先,博士后过程中不一定能获得更好的科研成果,还要面临新一轮如博士期间那样的科研煎熬。毕竟科研成果很多时候靠运气,这在科研届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奇事。

 

其次,如前文所说目前国内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同时国外留学回国博士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选择博士后,也意味着几年后竞争更加激烈,机会不等人,有时候早上岸或许更能规避风险。

 

小编的一位前同事,北大2014年毕业博士,手握两篇顶级期刊,那会儿可谓顺风顺水,拒绝了很多211高校抛出的橄榄枝,选择去某科研所大牛组博后,想在科研领域有更进一步,然而博后6年(两站),预期的science没能发成,最后只能发一个非顶级的一区杂志。然而6年后,对于曾经发表的那些顶级期刊,很多高校表示只承认近5年的有效性,导致曾经能去的高校现在已经关闭了大门了。

 

因此,小编在此想说,目前博士后的不确定性比较大,短期能获得较丰厚收入但是科研成果是否真的能更好,这充满了未知。同时3年后外界又是一番风景,那时的竞争压力可能更大。然而也不一定要完全放弃和绝望,毕竟博后也是实现翻身路径之一,如果真的要选择博后这条路,一定要选择好合作导师,或许能为你未来的路架上云梯。

 

 

05.到底怎么选?

综合考虑自身条件、需求、家庭、事业,不违背内心也不放弃奋斗的梦想

 

接近尾声,很多人还是想问小编,既然一线城市高校压力大门槛高、三四线城市教职稳定而博后又有一定风险,是否意味着只能去三四线城市教职实现躺平呢?答案是否定的。

 

具体怎么选,要综合结合自身的科研条件、科研方向及考虑家庭、事业发展。比如小编的一位朋友,放弃北大博后机会,选择在回家乡高校就职,因为年龄大了,要考虑结婚生娃,如果去博后,恐怕会有所不便。当然我的一位校友,他选择去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因为在大型企业博后出站后,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重视,工作晋升也比同批博士快一些。

 

当然也可以选择去政府下属单位,比如一些单位可以随调对象安排小孩就近入学,解决一家人常年异地。等等。而对于想在科研领域有所突破和积累的,也可以选择和前面提到的小编的实验室一位合作博士,通过在顶级科研结构博后和交流访问,实现获得一线顶级名校的入职机会。

 

另外要提到的是,目前国家已经明确要实行高等院校事业单位改革,为了能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实现能进能退,大概率在未来很多高校也将面临事业编制改革。那时,三四线城市高校教职是否还能如现在这般安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过,不管未来怎么变,只有在青春年华,一心向前,坚持不懈去努力工作,定能从容应对未来!


来源:   科研岛   文章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岛。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2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