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观点热议>1800万引进23位菲律宾“水博”,国内高校为何拼命“生产”洋博士?

1800万引进23位菲律宾“水博”,国内高校为何拼命“生产”洋博士?

发布日期:2022-07-25 作者:几木 阅读量:272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本土博士和“洋博士”并不存在所谓的出身天堑,无论是哪里的博士,都应当更加注重自己的视野和学术定力,拥有敢于开拓新视角的创新精神。这些与己有益、于社会有利的能力,远比一纸机票更加重要。


最近博士圈的新闻很多,最热门的可能就是前不久上了微博热搜的——「高校一次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博士,引进总花费1900余万元,其中22人为“毕业返校”」的事情了。


信息来源:高校官网(官网已过公示期)


“都来自菲律宾的同一所大学”、“博士学位均为哲学(教育学)”

 “均在 2019 年 8 月至 2021 年 12 月间在亚当森大学取得的学位”

“大约人均 84.4 万元的「身价」被引进“、“该校今年共花费8335万引进人才”

……


分开看,在高校人才引进的层面上似乎是符合程序的;集中看,信息的背后似乎另有深意。


那么引起舆论争议的背后,有哪些信息值得硕博人才们关注呢?


· 壹 ·

首先是“水博”的问题


“水博”在学术圈并不是个新词,它的定义也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讲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是从“野鸡大学”和“低成本升学”两个层面考虑的。


关注点1:菲律宾的亚当森大学是“野鸡大学”吗?


笔者认为不算是。


信息来源:中国留学网


根据公开信息,亚当森大学的确有我国教育部的认证。


而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去年11月,因收到多起举报,反映部分菲律宾等外国的院校在疫情期间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所以还对亚当森大学学历学位的认证申请,进行了加强认证审查。


低质量课程是一回事,没资格开办学府是另一回事,“尽管含金量不高,但并不等于无名氏。”


关注点2:去亚当森大学读博,是低成本升学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博更多是为了深造,但每个人的求学条件不一样。


一些在国内没有熟悉的导师、学术圈里也没有几个人脉、专业不够优秀、也没有发过很多科研文章的硕士们,如果想要留在国内读博,难度其实比较大;


有的寒门博士还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欧美发达地区去不了,就干脆折中一下,比如说去消费相对低廉的东南亚地区排名还行的大学试试看。


本次事件是属于这种情况吗?


根据名单显示,引进的23个人中,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经管的、体育学院的、文学院的、外国语学院的;除了这些文科专业以外,还有部分理工类专业如机械能源、信息工程、食品化工;甚至还有艺术专业和学校的行政岗位(宣传部、教务处)。


人才数量多,专业方向都不相同,但博士学历却统一都是均为哲学(教育学)……


说好的“因材施教”呢?批量送出,批量引进,连博士学历都是“复制粘贴”,这个文凭似乎和“深造”扯不上关系吧……不怪乎大家觉得这是在“花钱买学历”了。



· 贰 ·

国内高校为何拼命“生产”洋博士?


面对网友们,甚至是自己学校学生们“花钱培养水博教师”的质疑,作为一所省属公立的综合性院校,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引才难啊!


1.众所周知,高校想要自身发展能够在招生上有更多优势,就得申请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而从《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2020)》文件来看,高校想要“申硕”“申博”,其人员结构、人员规模都有一定的比例要求:比如说不同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必须有多少,博士学位的人必须有多少等。


①学校老师想要获得更多收入→评比职称/职称看什么?→博士学历和科研成果;

②学校想“申硕”→增加博士教师;‍


学校与老师共同的目标确定了:就是要引进更多博士,越多越好!


2.可是对于对名气不高,还在发展阶段的地方公办高校来说,想要引进“双一流”的高层次人才,现实更多是处处碰壁。


某985博士称:“三四线城市的高校,待遇上对我没有吸引力,地理位置也没有一线城市优越,科研平台也小了,不满足我的需求。除非我老家在那里,像我同学基本都会选择北上广深的高校,或者老家省会的高校。”


公立学校的钱属于国家财政,如果读“水博”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指标,未来公办院校的教学质量似乎更加无法保证。


本身是为了发展学校才要增加博士数量,最后却增加了“水份”,稀释了质量,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尽管符合程序,但如果公办高校都如法炮制,为了完成一些指标而花费国家的钱,去“生产”一些没有科研意义的所谓“指标专用水博”,兜兜转转又引进回高校,也很难评价这个过程是否具备正义性。


· 叁 ·

本土博士应该如何应对“水博”竞争?


本来在各大高校中,就有着比起本土博士更欢迎海外博士的观念存在。如今,“水博”也挤上赛场,还独占一条赛道,这些都导致了本土博士的竞争环境越来越艰巨。


信息来源:东亚日报


难道“海博>水博>本土博士”吗?


并不


从读博目的上说,大部分高层次人才都是为了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所帮助才去读博。


一旦读博目的和过程都功利化了,不仅浪费的是高校资源,同时也是对硕博人才对于学术科研热爱的消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把教师集中派往东南亚国家读博的现象并非孤例,背后的根源就是功利化的学术价值取向。”


在高校中,的确存在海博待遇高于本土博士的情况,这种时候就需要本土博士权衡自身条件。


清华大学教授潘峰表示:“抛开‘头衔’,本土和海外博士没有区别,在学校里都是靠实力说话,最多就是在安家费上有差别。


如果能够去海外学习见识全球视角,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番历练;如果没有留学打算,或者只有“水博”的选择,不如沉下心在国内的实力高校中学习,做一个真正的高层次人才。毕竟博士求职高校时,除了根据自身优势有选择性地确定目标院校,更多的还是要靠科研实力说话。


“任他风霜刀剑,如何风雨不改?”


学术出身只是反映了地域不同,学术成就并不能以“海外”“本土”来区分。


本土博士和“洋博士”并不存在所谓的出身天堑,无论是哪里的博士,都应当更加注重自己的视野和学术定力,拥有敢于开拓新视角的创新精神。这些与己有益、于社会有利的能力,远比一纸机票更加重要。


来源:   高校人才网V(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高校人才网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校人才网V”,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2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