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学教师性别严重失衡”在网上引发热议。话题刚出,瞬间占领热搜第一。
图源:微博
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报告显示,全国中小学阶段的女性教师数量远远超过男性教师,并且在学前阶段这个比例高达近98%。
对此,《光明日报》发文称:“在师范院校招生环节应根据需要确定合理的男女招生比例,改进培养机制。”
此建议一出,迅速引爆了舆论,不少网友表达了不同的想法。
首先,没必要追求性别比例平衡,教学工作无论男女都能做好,谁能把教育做好,谁就是合格的好老师。
而且教师待遇太低,即便学校优先招男老师,男性求职者也不想去。
大众心理也普遍认为,女性更适合教师职业。
……
借用网上正流行的一句话: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
也不怪网友炸锅,“中小学教师性别严重失衡”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而是长期社会活动下的日积月累。
在建议之前,咱们还是坐下来好好聊聊,男教师们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之前高校人才网写过相关的文章《有编的高校老师都跳槽了!恐慌了谁?》,可以看到,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选择日趋扩大化。除了高校、名企、体制内,硕博人士下沉中小学是常态。
而且从公开数据上看,全国高中初中的女性教师占比分别为54.37%和54.8%,女性教师略有高出,称不上是严重失衡,所以这反映了一点:高学历的男老师还是愿意去中学任职的。
那为什么小学,乃至学龄前的男女教师性别比就那么夸张呢?
原因一:世俗眼光、男性心理的影响
女老师事无巨细时,家长会夸:“你们这个老师真是细心负责。”
男老师事事叮嘱时,身边人会说:“你一个大男人怎么婆婆妈妈的。”
明明是同一件事,外界给男老师的反馈截然不同。
从男性视角看,教育年纪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这一点女性是比较占优势的。尤其面对越小的孩子,对一线老师的情感需求就越大,而女性往往会比男性更擅长用感性的思维处理人际问题。
原因二:老师待遇低
某北方四线城市的男老师——“我一个月到手才三千块,我其他本硕的同学,都宁愿去企业拿高薪,或者去体制内因为公务员还有上升空间,老师就一辈子是个教书的。”
某理工科专业出身的男老师——“不怕事情累,就怕钱少!像工程、海务这种累得要死的工作也是男的多,但它钱比老师工资高啊,老师就是稳定,一辈子保证自己温饱,但这个社会对男性的经济要求总是比较高的,男的没钱,寸步难行。”
还有一些男老师反映,尽管学校里会有“一班语文老师的老公是二班的数学老师”这种情况,但大部分女老师其实不太乐意找男老师当对象。
可见虽然教师岗位稳定,但是教师队伍薪资待遇不平衡,上升空间也狭窄,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方,教师工资就越低。加上教师待遇好不好还看工作年限,年轻的男老师有着买车买房养家糊口的多重压力,也就更不愿意去做教师了。
即便有着教师梦的男生,也会在理想和面包中取舍,最后告诉自己,做人嘛还是要实际一点儿。
原因三:工作环境影响
尽管部分学校扩招男性教师,但很多男性求职者并不会去主动应聘。
在他们看来,去了学校以后,一些原本可以平等分担的工作,理所当然地落在了男老师头上。
就拿幼儿园来说,整个园所“红花多,绿叶少”,学校里的脏活累活肯定优先男同胞。
不是男老师不乐意发扬“女性优先”、“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而是那些职责以外的琐事,不是只做个一天两天,只要在这个岗位,它们就永远等着自己。
哪怕换个桶装水,换一辈子也有可能。
在女性扎堆的工作环境里,男老师们感觉寸步难行,这种内心变化总是影响他们当下的角色。
原因四:教育这块真卷不过女生
我们来看看本次争议话题的来源——2022年厦门市教育局官方出的“教师资格复审名单”。
同样是男女各选前六名入选复试,女生的分值比男生高了几十分,如果不是降分审核,男生们真的没什么机会……
一些经历过教师考试的男性求职者也承认了一点:现代女性很独立,社会竞争性大,考试能力强,加上女生报考教师的人数本来就多,真考不过。
除了求职者的原因,高校的性别占比也存在失衡的情况。比如提供大部分教师来源的师范类高校,女生的占比超过了一半。
数据来源:教育部
而理工科院校,则是男生占了“大大大半壁江山”。
在如此悬殊的数据下,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不得在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
就算这样,还是没能改变不同性质的高校男女性别比例日益扩大的事实……
说到底,学校老师只是一个工作,工作做得好不好,应该“唯能者论”而不是“性别论”。
数据冰冷,但教育热血。
教师行业对男性吸引力不大,导致竞争者水平参差不齐。只有解决了造成性别比例悬殊的根源问题,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对学校趋之若鹜。
笔者认为,教师性别比失衡的问题,需要从培养阶段入手:只有通过上涨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加强教师职业观念教育,呼吁打破刻板印象等,才有可能吸引优秀男性主动加入教育队伍。
当下经济大环境不好,试问如果待遇到位,有谁不想去稳定又有回报的工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