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求职攻略>博士去高校求职,“小论文一作”的影响有多大?

博士去高校求职,“小论文一作”的影响有多大?

发布日期:2022-05-25 作者:几木 阅读量:356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小论文一作与高校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硕博人才一定要尽力争取,多比少好,少比没好。


高尔基说:“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高校改编版——如果想进高校,留高校,升高校,那就要写论文一辈子。

高校进阶版——如果想在高校待得舒服一点儿,那就要多当小论文的“一作”。


近期,笔者整理高校招聘信息时发现:凡是条件不错的高校,对“一作”基本有相当高的要求。


△部分高校官方招聘条件


学术圈都知道“一作”对硕博人士有多重要,这里不再过多阐述。所以,我们这里在【高校求职】的层面上谈谈——


「小论文的“第一作者”越多,对要去高校的你,有哪些好处?」


01.

“第一作者”,能帮你得到什么?


时间,永远是稀缺资源。


根据《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数据表示:


教师获得讲师职称的平均年龄是29.8岁

晋升至副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34.2岁

晋升至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40.8岁


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张志维,年仅26岁,一毕业即留校任教,被聘为特聘副教授。


信息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事处官网


有些人说:“特聘副教授嘛,又不是直接副教授,还不是要非升即走。”


在高校人才招聘的要求水涨船高,名额又少的情况下,能够在大部分人还只能做讲师的年龄,张志维横跨了三五年,直接来到了“副教授”的面前,本身就是与时间赛跑,还赛赢了。


而这些,只因26岁的张同学在五年的硕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发表了10余篇SCI论文,其中9篇发表于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期刊。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25岁~45岁是科技人才实现创造性突破的最佳年龄段。


如此能力卓越的人才,未来几年沉心科研,等待他的会是更多“一作”的学术论文傍身,那么通过考核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谓门槛,能力够了就是门,能力不够就是槛。 ”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以及高学历人才数量的不断攀升,如今想进高校,硕士文凭是“敲门砖”,博士学位,是“稍高的门槛”。


那么,决定硕博求职者进入高校顺序的“门票”,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核心期刊的“一作”越多越好。


高学历人才的学术“内卷”丨图源:高校人才网-硕博交流群


如今的高校不仅编制稀缺,名额更是优中择优,大家学历都是硕博,等到面试环节,才知道“学术大佬”们多篇一区一作傍身,这还没面呢,心情全无了。


“规矩始终是人制定的,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今年三月,发生了一件和sci的“一作”相关,还有点争议的事。


协和医学院考研复试中 331 分考生逆袭 390 分考生。据了解,逆袭的陈同学在本科期间共发表了三篇SCI论文,其中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发表的论文是第一作者,这本期刊的影响因子是6.58。


图源: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为此网友们吵翻了天,不少考研学子纷纷猜测录取过程有问题。


甚至有网友造谣当事学生是学校/官员之子、认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有黑幕、因为当事人考研英语才47分,论文肯定是代笔……不过,经考证,当事学生的父母都只是务农职业。


网友评论:“要不是家徒四壁,我甚至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据了解,重庆数位高校教授也表示录取结果合理——“科研是干出来的,对学校来讲,他们更需要有研究能力的人。”


而科研能力,恰好是高校最看重的。


我们常常抨击学校总是唯分数论,唯名校论,但这事儿也破天荒地回归了初衷,“科研至上。”


02.

高校招人,是如何看待论文作者位置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重点院校“一作”要求,部分高校在招聘时,对于学术圈的“潜规则”也有着「懂得都懂」的意思。


来源:高校人才网官网


有的高校也会认可“导师一作,本人二作”的高水平论文,但是对篇数和期刊等级等其他方面有更高要求。而且,绝大部分重点公办院校还是只看一作文章,通讯和二作相比起来,此时就不算是有效的筹码了。


总的来说,一作论文是硬通货,二作或者通讯稍微差了一点,有的地方认有的地方不认。


03.

应该如何争取“一作”?


“一作写谁?”的案例总是屡见不鲜。站在作者角度上,资料都是自己找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一作”位置,舍我其谁?站在导师的角度上,版面费、实验室资源、课题基金等等都没让个人出,有的导师全程指导帮助,拿个“一作”不说合情合理,至少符合导师身份……


所以,如果学生自己要“一作”。那么无论什么级别的论文都是一样的,一定要保证自己完成了论文的绝大部分的工作。除了论文的撰写和绘图,包括完整版仿真、实验、理论分析这些都尽量自己独立完成。


其次,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如果导师也要一作的话,就得结合自身情况,和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了,比如说自己需要评奖学金,比如强调自己没达到毕业条件等等。


小论文一作与高校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硕博人才一定要尽力争取,多比少好,少比没好。


来源:   高校人才网V(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高校人才网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校人才网V”,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2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