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观点热议>"天下苦知网久矣!"丨知网凭什么在垄断道路上狂奔?

"天下苦知网久矣!"丨知网凭什么在垄断道路上狂奔?

发布日期:2022-04-22 作者:几木 阅读量:82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当学术圈伤心透顶,无奈选择其他文献搜索引擎时……中国知网还有学术圈可以选择吗?”


最近,学术圈流传着一则落款为“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截图(如下图),该邮件指出高昂的订阅费用以及苛刻的续订条件,迫使中科院作出了「暂停使用中国知网服务」的决定。



而在去年年底,#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赔偿70多万#就上过一次热搜。


2020.8 “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名家赵德馨教授,状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知网”运营方),案件类型是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2020.12 赵德馨教授陆续胜诉,最终获得70多万的赔偿。


2021.12 相关事件登上热搜,知网致歉并表示:“将积极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知网败诉后,其平台下架了赵德馨教授的所有文章。)


月内,赵德馨教授称,在委托律师继续维权的过程中,“要求知网恢复被删除文章”是其诉求之一。


2022.4.18 #中科院停用知网#登上热搜,赵德馨教授再发声:知网道歉后从没跟我商量过论文上架的事情。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最低充值绑架用户消费被法院判无效、文著协诉中国知网侵犯会员汪曾祺著作权、平台败诉就下架论文、每年涨价20%、多所高校发布公告暂停使用知网、人民日报曾评知网‘霸道’……”


近几年,知网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结合这次“知网涨价”一边倒的负面评价来看,中国学术圈似乎对知网已经忍无可忍了。


如果「天下苦知网久矣」,那么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知网网站开始运营是1999年,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发起。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其目的是通过产业化运作,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做到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


多么好的初衷!


为了帮助它成为公认的数据库,不仅国家在政策上给它一路开了不少“绿灯”,各大院校也几乎无偿贡献出自己的学术资源。


争议点1

知网是外资还是国资?是国企还是私企?


中国知网官方网站现实的运营主体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也就是赵德馨教授被知网侵权后状告的主体公司,其年报也清楚地写了该公司网站信息为“中国知网”,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而后者由清华大学100%持股,是历历可见的国有企业。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企业信息丨来源:爱企查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股东信息丨来源:爱企查


据悉,承担中国知网窗口建设并提供技术支持的,是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由知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为外国法人独资的私企,注册地在开曼群岛(参考大厂阿里模式);根据2020年年报显示,其购买社保人数多达1649人(相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的172人,这个规模似乎更符合大型网站的工作人员人数要求)。


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股东信息丨来源:企查查


来源:爱企查


且同方知网公司名下还有一家分公司,注册在高新产业“主阵地”深圳,由于分公司与独立经营的子公司不同,其在业务、资金、人事等方面受总公司管辖,可见其技术地位。

来源:爱企查


尽管知网业务相关两家主要公司的法人都是其创始人,原清华大学教授王明亮。但是法定代表人不代表公司真正受益方。秉着“公司受益人看股东是谁”的原则,由此可见,传言中「知网是国企背景」是存在的;而私企用于避税的股权架构也是有的,主体公司的董事会董事众多,投资方也多,只是分工不同罢了。


知网运营主体公司-企业关系图谱丨来源:爱企查


争议点2

知网涨价背后的盈利模式,合不合理?


中国知网对高校报价的年涨幅,几近20%丨图源:微博


试问: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每年涨幅20%,相应服务有提升20%吗?


①知网跟各高校签订订阅服务,大几十万起始,动辄百万。北京某高校图书馆负责人称:“购买知网占中文数据库购买经费超过三分之一,只能减少购买其他的一些子库”。而一个地方高校的年度财政总共几十亿,许多地方二本的拨款才几个亿,每年光在一个查文献的平台上面就花不少钱。高校乐意吗?不乐意。


②研究人员投稿给期刊,期刊收取版面费,中文期刊版面费基本都是几千块,投稿了录用了之后被知网收录。收录后,除了从学校里的知网进去外,任何人(包括作者)想下论文,都得收费。作者乐意吗?不乐意。


每年毕业论文查重,必须得走知网的系统,一次是385左右,但在校生这个钱是学校出的。试想全国每年多少本科硕士博士,它真是赚的盆满钵满。另外,用完学校提供的免费论文查重机会,还有很多学生需要花钱购买更多论文查重服务。


据悉,某高校毕业生额外支付了近千元用于论文查重,最后学校查重率终于为5%。而这笔钱,可以供一名普通大学生在学校食堂吃一个月。


所以,知网涨价背后的矛盾其实是: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投稿了,得花钱;事后知网拿着这些论文去挣钱,并且钱还没有作者的份,即使是作者下载这篇论文,也得花钱。


作者全程都是「花钱」的状态——花钱搞研究,花钱投稿,花钱下论文,而钱都让期刊和知网挣了。


然而,花的只有钱吗?


——在经济学原理中,交易双方感知到的公平感是交易效用的一部分。


高校作为大部分学术论文的供稿源头,取之于民,却没有用之于民。知网明明不是学术论文的创造者,它却是中间环节里赚得最多的。如此不公平,知网榨取的是每一个学术人的心血,我们为什么不能生气?


“用不起,忍不了,中科院的恼火不是孤例。”(北京晚报时评)



争议点3

知网凭什么在垄断道路上狂奔?


知网也为其频繁涨价解释过,无非是学术资源的价值和平台维护成本影响了报价。


但是市场价格的高低全由一家公司说了算,很难不去思考一个问题,“可以理解平台需要利润才可以维持运营,只是为何中国知网定价权如此稳固?乃至割全国顶尖人才的韭菜呢?”


据法律界专业人士称:中国知网连年“涨价”可能涉嫌构成《反垄断法》第17条第1款第1项所禁止的“不公平高价”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回到知网出现的初衷,它的定位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社会性和公益性应该是其特有调性。


而我国每年高校的财政是由政府统一支出的,也就是说,知网挣的钱其实是国家支持科研的钱。知网毛利率高达54%,如此暴利适当限制一下,各个高校每年投入研发的钱就能多不少,对国家对个人都是好事儿。


2005-2021年,同方知网历年毛利率走势丨图源:同方股份财报


尽管种种争议或许都是企业行为,但是学术知识不是垄断生意,如果以经济盈利为最高准则,赚钱的同时伤害了学术圈的感情。


作为学术命运共同体的一方,我想对知网说:


“当学术圈伤心透顶,无奈选择其他文献搜索引擎时……中国知网还有学术圈可以选择吗?”


来源:   高校人才网V(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高校人才网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校人才网V”,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20W+职位一键投递
{{checkTextOne}}
{{checkTextTwo}} {{checkTextThree}}
+ 上传
默认此选择
+ 上传
{{checkTextFour}}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职位投递成功
职位投递成功

{{ applySuccessMsg }}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