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成功上岸,落实编制却迟迟没有结果……」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类似的事情,但是这一次的新闻有点夸张了。
据说河南三门峡市34名编内教师,四年没有编制,没有社保,没有收入!这种事情听着未免太匪夷所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一起来看。
01.
编内教师去民办学校任职,一地鸡毛
事件还原——2023年5月15日,34位编内教师联名陈词:“2019年8月参加了考试,成功上岸市直公办编制教师”;“编制至今未落实,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工资,没有社保,没有医保,没有公积金……长达四年”。
图源:网络
2023年5月22日,该市教育局表示:“做好……政策解读工作”;“教师工资在2022年9月以前由民办学校发放,学校转公办后,由财政逐月发放”;“教师编制问题,处于民办义务教育过渡期”。
图源:微博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于是,笔者又翻出了当年的招聘公告和录取公告,发现本次案例中的34名在编教师,原本是三门峡东方剑桥小学(一所民办学校)的教师。
但她们情况比较特殊,她们并不是参加民办学校的社会招聘入职的,根据当年的该市的招聘公告内容来看,这34名教师是考取了市直教师编制(财政全供),只是单位被分到了民办学校。
信息来源:三门峡市教育局
当年招聘岗位35人,拟录用名单33人。
图源:2019年部分录用人员名单(共33位)
尽管招录名额多于拟录用人数,但是名字都能对上,因此不排除2019年后有教师补录的情况。
另外,根据官方公告,在2022年9月以前,该34名教师的工资由民办学校发放。从事实上看,原“三门峡东方剑桥学校”的确是在2022年9月后,才变更为“三门峡市教育局直属伯阳学校”。
“这个学校去年才转为了公办,一年的时间里很多手续正在办理。”
——三门峡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的回复
所以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其实是:编制教师被分到“民转公”学校后,学校尚未完成公办转制,教师编制几年都无法落实,当事教师的待遇没有得到保障。
「四年不给老师一毛钱?」,官方表示,这样的传言是误读。
教育局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称,其实学校一直有给这34名老师发工资,“这几年一直在发工资,以前发3000元,今年发4000元。”
如果两边都说得没错,那么老师那边的说法,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没有(和公办单位签)劳动合同;没有(落实)编制;没有(公办单位给交的)社保;没有(来自财政拨款)收入。
按照常规流程,编制教师要与公办单位签聘任合同,名额报批市委编办,落实实名事业编制。但由于民办学校尚未转公完成,编制也迟迟没有进度,所以尽管民办学校实质性聘用了34位教师,但人事结构上却是“不归我管”的态度。
这事儿最后会如何解决?官方的回复是“按程序全力推进”,毕竟进了体制内,就要按照政策规定来,后续编制落实后,可能会对这些老师有所补偿。
但四年的青春代价太大,这要提醒正在考教师编的求职者们一句:哪怕上岸成功,如果编制落实进度慢,且工作单位并非公办,就很有可能会存在一些“插花地带没人管”的现象。
最后,这里延伸一个问题:原本是民办学校的教师,后来学校升公办了,原来民办的教师(没有教师编制)何去何从呢?
02.
学校民转公,原来的无编教师该何去何从?
当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时,原本民办聘用的老师,是无法直接获得公办学校教师编制的。但是,可以考,考上了就是事业编。
图源:杭州市滨江区政府官网
以杭州市滨江区的民转公规定为例。当有民办学校转公办时,当地的市编委办会放出一些编制的名额,并且招聘对象往往就是原本在学校教学但没有取得编制的民办老师们,上岸率很高。
如果民转公学校是高校的话,情况还要特殊一些。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内容指出我国独立学院未来几年内,将纷纷“转为民办”、“转为公办”或“终止办学”。
“转为公办”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少数独立学院停止独立招生,直接合并融入母体高校或成为原公办高校的新校区。
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图源:《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转设情况说明》
而原本在学校任教的老师们,根据网传该校学生的说法:一部分离职,一部分工作单位调去了南大。其中既有任课老师,也包括一些辅导员。
本来公办高校招聘老师的要求更高,看起来民办老师能够平调去公办单位任职是“幸运的”,只不过这份“幸运”落在个体条件上,依旧需要门槛。
根据其他信息来源,这部分继续任职的老师大概率属于“博士学历”、“名校出身”或者“南大共享师资”的那类。
而原本独立学院时期新招收的一些硕士老师和辅导员,如果在学校转设时满足不了公办高校招聘教师的硬性条件,依旧离职居多。
至此,我想到一句话——政治理论家Edmund Burke曾说过:“You can never plan the future by the past.”(“不要依据过去来策划未来。”)
不管是上岸后才知道原来编制落实这么难,还是学校转设,没有编制的自己何去何从,都证明了:过去和当前的经验只是暂时的,工作环境的和政策变化总是莫测,那些看似美好稳定的东西,都无法阻挡不确定性的降临。
当意料之外的大浪翻涌而至,我们是否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又掌握哪些方法,能明白如何应对,或许才是比职场中的侥幸心理、安于现状更重要的事情。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