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后,一首“挖呀挖呀挖”的儿歌迅速在各个社交平台大爆。抖音、微博、朋友圈、微信群……还有办公室的同事们也纷纷玩起了段子。还有高校老师笑称:“感觉幼儿园老师服务的对象,好像是我们成年人,太上头了!”
这不,听多了这突然爆红的儿歌,高校版的创作灵感可不就来了吗?
《高校版“挖呀挖呀挖”》
——大学“青椒”
在高校的花园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教职的种子 开不一样的花
在一线教师的花园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大大的种子 不开就搬家(考核不过非升即走)
在辅导员的花园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多多的种子 都开不了花(人多竞争大)
在行政岗的花园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大大的种子 隔壁先开花(同岗不同命)
在实验岗的花园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小小的种子 就我不开花(没有晋升渠道)
……
在高校教职的花园里,这“种子”就像是我们“青椒”的学历、投入的时间、耗费的精力和资源。而开的“花”,就对应着我们在不同教职岗位中,能够拿到的待遇、收入和地位。
01.
“种大大的种子”
高校的岗位很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老牌院校,内部的人事组织结构不算外包人员,光是校内岗位,就可以达到十几种。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其2023年在“高校人才网”网站上公开招聘的岗位就有:
①博士后②学术领军人才/顶尖人才③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④教授/副教授⑤专职教师/教学科研岗⑥实验技术岗(所属二级学院/研究院)⑦党务行政岗⑧技术支撑岗⑨其他支撑岗(行政管理岗)⑩高级研究人员(正/副研究员)⑪专职科研岗⑫实验技术岗(其他技术部门)等。
学术圈普遍认为高校中,教学科研岗的考核压力最大,行政岗的事情最多最繁琐。
而二者之间,再算上高校岗位的招聘门槛,普遍“博士起步”的教学科研岗应该是高校岗位中投入最大的了。
加上现在高校基本实行的聘用制,要是到了考核期限一线“青椒”还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开不了花),换个土壤搬个家也是常有的事儿。
当然,对于其他岗位来说,虽然考核压力相对较小,但这也不代表工作就轻松了。不同岗位的大学老师也有着自己必须多加投入,“种了种子就要精心呵护”的工作内容。
比如辅导员岗,有些辅导员喜欢和年轻学生长期相处,做一辈子的辅导员也不是没有可能。2021年黑龙江省专职辅导员中副处级和正处级辅导员有46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也有465人。截止当年8月底,全省的专兼职辅导员达到了5275人,也就说有高级职称的仅占比8.8%。
尽管晋升的选择很多,由于辅导员既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整体数量多。所以,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竞争性都很大。许多大学辅导员即便工作年限长达十几年,最后也仍是基层辅导员。
能评高级职称的,都是凤毛麟角。可不就是密密麻麻撒了一堆种子,极个别“开花”嘛。
图源:甘肃农业大学公众号
高校里除了这些岗位,其他岗位教职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强度也不会简单或少到哪里去。
结合高校岗位的待遇综合起来看,当不同岗位的教师们投入和付出以后,能够得到的收益又有多少性价比呢?
02.
“开小小的花”
众所周知,高校教职工的收入和所在地区以及职称直接相关。所以,有的人说大学老师“有钱又闲”,很大概率是参考了某某高校副教授及以上职位的待遇。
据笔者了解,广东省一个普通二本的副教授每月可以拿到一万五左右;而非沿海地区的省份,哪怕是211学校的有编普通行政岗,可能每个月到手才四五千。
那其余的岗位呢?
2022年,北方某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缓解高校毕业生压力,招聘“科研助理”一岗,然而待遇上却是:博士4000元/月、硕士3000元/月、本科2500元/月。
来源:该高校官网
起步价过低先不谈,要是具备发展空间也还好吧,但现实是本岗位也一直饱受硕博人群吐槽。由于科研助理一般是跟着项目走,聘用期较短。如果是有大佬的课题组,为了给简历增色会有部分人选择去,然而这类岗位的门槛也不低,总体来说性价比不高。
于是,大部分普通高校的科研助理只能说是“打短工”,有的高校甚至一年一聘,工作稳定性可以说几乎没有。真可谓是工作是一点没少,“花”却开得有大有小。
还有的实验员岗位也是。
有的高校能让你评高级实验师,甚至转教师路线发展;有的高校却把这个岗位当“边缘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你申请评职称的时候告诉你,“不好意思,我们学校这个岗位无法晋升。”
挪威诗人亨利克·易卜生曾说:“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高校岗位的“种子”能不能“开花”?有时候“土壤”(环境)起到了决定作用,有时候后天的“阳光”(资源)也影响颇多。除了客观条件以外,“养花人”(大学老师)能否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天气(政策因素)的情况也很重要。
所以入职高校前,就要选好要培育的“种子”(岗位),针对性地按照不同“花种”(发展路线)去精心对待。
种下香株,便是迟迟日暖,也会等来一朝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