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校女青椒,90后,研究生一毕业就入职高校,至今已经是五年半了,在高职院校当过辅导员,干过宣传部行政,后来跳槽考上了省内一所不错高职的思政课教师,深知高校青椒的不易,亦深刻体会到忙碌并穷着是一种什么滋味。
忙忙碌碌一年,又到年尾了,作为“万众瞩目”、“自带光环”的高校教师,头顶着高学历、高工资、高自由的帽子,仿佛走哪都让人侧目一般,可其中的多少辛苦多少甜,只有自己才知道。
01.
马不停蹄的教学工作
上半年开学,正好撞上我产假结束,一周8节课,分散在两个早晨,那时候住的比较远,刚上了一天班,就赶上各地疫情防控,于是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后来完全恢复线下后已经是端午前后了,我们这门课也接近尾声了,返校那周给学生把考试给考了,然后就结束了教学任务。
下半年疫情再次来袭,仅10月-11月两月中大约一个月稍多些时间是线下教学,其余皆为线上。一周10节课,又是居家,所以在大家眼里相对还是比较轻松的。其实不然,线上教学效果一般,还要应付网络短线、延迟、考勤、互动等诸多问题,往往比线下教学还要疲惫。
除却日常教学,领导非常之在乎和看重教学比赛,这是我的弱项,颜值、身高、口才,似乎哪一项我都不太在线,但是一名小兵是无法拒绝以“进步”的名义给你分配的任务的。拒绝不了只能接受,至于怎么应对就是我自己的事了,所以7月和11月的两次学校选拔赛我都是持敷衍态度对付的,实在是不想在弱点上妙笔生花。
在教学上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便是集体备课,每逢寒暑假必要重新备课,然后每人分配一章,在学院会议上说课,由领导和教授一一点评。这本身是一项促进成长的重大利好,但时间一长不乏有的老师疲惫了,沦为了“看客”和“走过场”,更有甚者对说课和讲课概念混淆,稀里糊涂的在原定10-15分钟的基础上无限制延长至40-60分钟不等,半天下来三门课三个老师讲完,不仅头脑懵懵的,更要一路飞奔追赶校车,实在成了学校茶余饭后的热点新闻。
02.
意想不到的科研收获
毕业后家庭事业一直忙,科研颗粒无收,好在有着研究生期间发表多篇论文的经验,再加上考博虽然未成功,但却有着一份严密的、深思熟虑的计划书。三月份,本着打酱油的心,在一周的熬夜付出后,我想申报某全国性的课题,删改十几版,头发掉了一大把,那时候想着,无论结果如何,努力过就好。
好不容易定稿、上传,学校那边却传来消息:这么多专家教授都申请不来这么高端的课题,一个助教推荐上去,报的下来吗?好在部门领导超级给力:别管报不报的下来,反正符合申报要求,尽管给我们报就是。于是,经过学校、省里层层审核,才继续往上,这也启示青椒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不能因为惧怕而斩断了自己前行的步伐,凡事尽力就好。
万万没想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份,课题竟然中了。于是,来自领导的、同事的羡慕和鼓励纷至沓来。毕竟在高职院校,科研课题本就是弱项,国家级课题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是鼓励,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是一份压力,一种责任,着实不能辜负。
03.
喜忧参半的工资收入
我入职高校五年半了,因为中途曾经有过跳槽经历,之前的学校十年不评职称,新入职学校入职不久后刚评职称,还在实习期的我完美跳过,以至于三年了还在等评职称的通知。作为一名资深老助教,职称一事就好比那镜花水月一般,将来肯定是会评职称的,但就是这个“将来”又似乎遥遥无期,看不见光亮。
职称短时间内未得晋升,也就意味着工资待遇的“一往无前”,除去基本工资(研究生档案工资)4000元,助教一节课60元,但因为思政课都是大班合堂教学,是有系数的,所以一节课75元左右。由于三月份刚休完产假,孩子尚小,所以我这一年来,只是按规定的不少于8课时的标准来上课。上半年一周9节,下半年因为课时有所调整,要了5个班10节课,但也直接导致了工资的直线下降,上半年课时费仅2093元而已,下半年也不过2752元。
我所在的学校虽是高职,却是全国高职中的佼佼者,以往年中能拿两万左右的绩效考核奖,年终也能拿一笔两三万的精神文明奖,这是助教的发放金额,职称越高拿到的会越多。但这两笔钱近两年已经停发了,有地方经济吃紧的原因,也有学校发展的特殊情况,总之这一部分的缺失直接降低了生活质量。
这就是我作为高校青椒的一年,有光芒万丈,亦有鸡毛蒜皮的琐碎,疲惫的时候向往躺平,在困难挫折面前又一次次接受了挑战。从不敢以高知群体自居,实在受之有愧,但也在这茫茫尘世间苦于车贷、房贷,若说梦想,还是有的,对于远方的渴望从未停止过。在这岁末年关之际,只能坚定的说一句:未来可期,你我皆是黑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