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人才网资讯学术科研>ChatGPT冲击波已来,高等教育应做好准备

ChatGPT冲击波已来,高等教育应做好准备

发布日期:2023-01-16 作者:郭英剑 阅读量:6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AI)语言模型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它可以模仿人类语言进行对话,针对人类的问话生成符合人类表达的反应,由此形成的对话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几无差异。这一语言模型就是被称为ChatGPT的聊天模型。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AI)语言模型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它可以模仿人类语言进行对话,针对人类的问话生成符合人类表达的反应,由此形成的对话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几无差异。这一语言模型就是被称为ChatGPT的聊天模型。


它的出现已经开始对全球的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这应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为此做好应对准备。


01.

走在智能化路上的ChatGPT


要想说清楚ChatGPT,必须先搞清楚OpenAI。


OpenAI是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由营利性公司OpenAI LP及其非营利性母公司OpenAI Inc组成。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其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既定目标是促进和开发友好的人工智能以造福人类。


ChatGPT就是由OpenAI在2022年11月底推出的聊天机器人。其免费预览版在推出后很快受到广泛关注。据OpenAI的说法,推出5天内就有超过百万人注册。《纽约时报》称其为“有史以来向公众发布的最好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说到底,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服务器。它使用巨量的包含真实世界中人类对话的语料库训练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使用人类语言,从而进行近乎真实的对话,并根据对话语境进行交流互动。就当下功能来看,它可以写电子邮件、完成完备文案、制作视频脚本、撰写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各类文章。



事实上,ChatGPT能从互联网稳定接收数字文本(问题),然后生成近乎完善的副本(答案),即你输入一个提示,它就会输出几段作为回应,而且提示越详细,回答就越具体。当然,生成的文本并非没有问题与错误,但总体看,只要是正常的问题,生成的文本几乎都是完善的。


当然,对一般的人工智能而言,完成写邮件、翻译文章、写作代码等相对程式化的作业已经不是新鲜事,但ChatGPT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似乎走在真正的智能化道路上。


下面,仅举三个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例子。


第一,生成学术论文。一位名叫夏普勒斯的教授于2022年12月16日在推特上连发推文,谈自己如何在10分钟内使用ChatGPT创作了一篇2千多字的学术论文。他说自己随机选择了一篇真实论文的标题《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环境中的特定领域建模语言》,要求ChatGPT仅根据标题生成一个新的摘要。“我之所以选择一篇看起来像评论的文章,是因为在评论文章中,ChatGPT更有可能引用现有研究而不是发明研究。”他说。


结果呢?夏普勒斯把该摘要的全文放在了网上。他的评价是,生成的摘要结构合理,并且具有相当的学术性。


随后,夏普勒斯要求ChatGPT在此摘要的基础上给出一个论文题目,ChatGPT瞬间完成。


接下来,夏普勒斯要求ChatGPT依照其题目与摘要做出一篇论文。他很快就得到了一篇2200字的论文。他称之为“原创性学术论文”。


第二,撰写个人陈述。长期帮助中学生申请大学的克劳福德曾请一些大学招生负责人和辅导员阅读两篇个人陈述,分别是成功申请进入顶尖大学的文章,以及由ChatGPT撰写的文章。她请他们猜测哪一篇是真人所写。结果超过一半的参与者都认为,ChatGPT创作的那篇文章乃是学生所写。


克劳福德说:“我原以为大多数人会选择学生所写的那一篇,因为我知道作者的身份,我能说服自己,并识别出‘真实的声音’,但我却很惊讶地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三,创建教学大纲。2022年12月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莫里克发文称,在过去的一周,他一直关注ChatGPT,很想看看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多少工作。而最终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一些明显缺点,但它现在能做的已经令人相当震惊。”


莫里克说,他的试验从教学开始。从事MBA教学的他找到一门有12节课的入门级课程,要求ChatGPT帮他创建一份教学大纲,并要求前四节课要包括阅读和作业,以及内容摘要,最后还要包括班级纪律等。


很快,他得到了一个在他看来近乎完美的教学大纲,所提供的读物相当现代。在随后的各种试验中,ChatGPT都完成得很好。更关键的是,这些都是在几秒内完成的。



02.

ChatGPT的广泛应用


ChatGPT的用途远不止上述三个案例中涉及的三个方面,它还有更多用武之地。


首先,使用文本生成技术进行教学。有人已经在探讨如何将ChatGPT变成一个开放的资源库,邀请使用文本生成技术的教师将相关课堂作业和活动提交到一个开放获取的编辑集合体中,作为一个教学资源,汇集人工智能和程序文本生成的方法,包括作文、教育、文学、数字人文、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创意写作、技术交流、计算诗学和学科写作等。


其次,使用文本生成技术为写作服务。现在的ChatGPT已成为连贯写作的生产者。过去所谓“智能写作”基本以段落为主,少有篇章。但ChatGPT可以创作诗歌、散文乃至小说。此外,如果你要求它对比一下《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权主义主题,它也完全能做到。因此,创意作家、自媒体博主们都已经开始探索它的用途,学生们也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推动自身的写作。


03.

ChatGPT带来的问题、困境与挑战


毫无疑问,ChatGPT的出现带来的并非只有欣喜与狂欢。目前来看,与ChatGPT的对话将会把人们带入一个它营造的世界,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困境与挑战。


比如,疫情时期,ChatGPT的出现将给线上教学与远程评估带来极大挑战,这一点不言自明。在ChatGPT的世界中,学生用它完成作业是否算剽窃?对此,教师能做什么?学生如何进行考核?而随着ChatGPT的进步,它是否会取代教育工作者和其他职业人员?就写作而言,ChatGPT究竟是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水平,还是相反?其替代性写作是助推了写作,还是对写作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文本生成后,还会带来生成技术的伦理、历史或现实方面的问题,人们需要研究这些新工具、新技术和新文本及使用它们的道德规范。比如,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器的广泛使用,会给学生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又是否会影响现有的公平?现有的剽窃定义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AI生成的文本?这些文本在使用方面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克劳福德看到实验结果后说,当我们分不清楚一篇文章何为真人所写、何为ChatGPT所写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折。莫里克说得更直接:“我通常不太愿意作出技术预测,但我认为ChatGPT会比我们的预期更快、更彻底地改变世界。”


据报道,今年1月4日起,纽约市教育部门已限制从其公立学校互联网和设备访问ChatGPT。其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担心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对内容安全性和准确性的担忧”。


她说,虽然该工具能为问题提供快速、简便的答案,但无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04.

我们该如何应对


目前来看,ChatGPT带给高等教育的巨大冲击首先表现在教学与学术两个层面。


在教学层面,受冲击对象无疑是学生与教师。一般来说,学生(特别是青年一代学生)使用写作生成器生成论文或部分论文的可能性极大。这是时代使然,单靠禁止无济于事。据美国媒体报道,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学生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一篇文章是否为ChatGPT所写”。但媒体也承认,学生们对此并不感兴趣。


既然学生会用,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更明智地使用它们,发挥其优势,并了解其局限性,甚至人工智能生成的写作中出现的偏见和错误形式,以及写作中最常见和最易识别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中一些共性特征帮助识别潜在的生成文本。他们有必要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才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充分利用这项技术,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思想。


就学术层面而言,受冲击对象将是学者与编辑及审稿人。


正如学生会使用一样,ChatGPT同样会被学者使用。这无疑将给刊物编辑与审稿人带来巨大挑战。今后,编辑们将被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所淹没。人工智能发明的这些研究将被置于公共领域,而审稿人将不得不检查面前那些看似合理的研究结果是否真实。


当然,夏普勒斯也呼吁,我们迫切需要讨论人工智能辅助学术写作的未来。它会增加(或综合)人类知识吗?它可以发展或检验理论吗?它会赋能学术上有所欠缺的学者吗?编辑和审查过程中应如何分辨大量类似的发明研究?


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术层面,无疑都会牵涉到管理方面。那么,管理方面又会有哪些问题?


比如,对于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器,管理机构应采取何种政策和措施?其是否应该与现有的剽窃规定有所不同?教师是否需要就这些工具的性质和使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人工智能素养是否应成为数字素养教学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是否应在针对文本生成器制定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否应出台人工智能生成文本透明的法规?


当然,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目前,人工智能尚无法进行原创性学术研究,而且它对真正的学术写作也没有太大帮助,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但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相信这一天离我们并不遥远。


《大西洋》杂志将ChatGPT列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的一部分,它“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人类创造力的认知”。因此,面对这一即将到来的变革,高等教育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做好应对冲击的准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外国语学院教授)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job)。
高校人才网
百万硕博人的择业平台
高校直招
5000+单位官方入驻
简历直投
20W+职位一键投递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传
+ 上传文件
立即续费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职位投递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高校人才网服务号】

求职效率翻倍

实时接收投递反馈
精彩活动抢先知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