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
历经2年投稿,35岁博后终获首篇Nature
近日,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周鹏以第一作者身份,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篇Nature论文。刚步入35岁的他,给自己送了一份新年大礼。这距离2021年1月投稿的日子,已过去整整2年时间。这2年中,他经历了第12023-01-194 浏览 · 0 收藏 -
更大限度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力——专家解读《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亮点
“文件对推动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可谓恰逢其时、直击要害,将更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释放创新主体发展潜力,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能力。”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研究员范云涛所说的文件,是近期中办2023-01-171 浏览 · 0 收藏 -
他26岁攻克世界难题,任中科大特任教授
他1994年出生,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5岁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助理教授,26岁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杲是人们口中的“天才”和“神童”。“我挺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并2023-01-172 浏览 · 0 收藏 -
中科院博士分享:写好一篇SCI论文的几个“五项原则”
一篇精致的SCI论文给读者的第一感受一定是愉悦的,审稿人、读者对于这样的论文都是无从挑剔的。我们有时候会抱怨,总觉得是审稿人的偏见导致自己的论文修来修去。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写作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说2023-01-163 浏览 · 0 收藏 -
ChatGPT冲击波已来,高等教育应做好准备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AI)语言模型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它可以模仿人类语言进行对话,针对人类的问话生成符合人类表达的反应,由此形成的对话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几2023-01-161 浏览 · 0 收藏 -
硕士学位论文20%末位红线该不该划
不久前,2022年研究生初试落下大幕。“挤破头”依然是考研入口端的现状。从出口端反观,研究生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近日,上海某“双一流”高校出台2023年毕业新规,要求各研究所在1月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23-01-1014 浏览 · 0 收藏 -
遏制功利性评价,促科教工作回归本位
评价中的功利性问题泛指评价活动被掺杂进各种功利目的,并由此引发负面效应。当下,针对教育科研机构及个人的评价活动众多,其中不乏功利性问题。如果任由其滋生蔓延,将导致教育科研人员的追求目标严重异化,出现评2023-01-101 浏览 · 0 收藏 -
减负行动迈向3.0时代 让青年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编者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各级部门出台的人才新政,展示各地方培养、引进、使用人2023-01-091 浏览 · 0 收藏 -
学术评奖,能否不再用自己申报
在大学中,报奖是老师们在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获奖很荣耀也很重要,对于职称晋升或争取各种头衔而言,获奖的数量多少与层次高低殊为关键,必须“锱铢必较”。然而在报奖这一日常现象中,却隐藏着一些颇具危害性的因素2023-01-091 浏览 · 0 收藏 -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须避免五种问题
近期,2023年研究生入学笔试刚刚结束。与之相伴的,则是人们对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次关注。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直在不断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提升基层改革的积极性。其中,主2023-01-052 浏览 · 0 收藏 -
学部制改革究竟改的是什么?
日前,太原理工大学召开学部启动会,正式成立包括理学部、信息与电气学部、材料与化工学部等在内的八大学部。启动会上,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学部未来将致力于提高学术水平,优化学术资源,促进内涵发展,加快学2023-01-043 浏览 · 0 收藏 -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高校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过去十年间,高校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校级科研机构成为高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近2023-01-035 浏览 · 0 收藏 -
当老师不再“老”,研究生该如何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端人才日趋年轻化,时常有“90后博导”之类的新闻引发热议。这些人才虽然年轻,但已然有了“导师”身份。与此同时,这些年轻导师与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近,他们有着同一时代的喜好,穿着、聊天也没有太2022-12-305 浏览 · 0 收藏 -
“一稿成”的项目开启科研生涯
“这种事情大概率不会再有了。”从丰厚人生积淀中拾起这个35年前的记忆片段时,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颜光美依然特别兴奋。颜光美丨受访者供图1987年,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青年讲师颜光美开2022-12-292 浏览 · 1 收藏 -
Nature研究成果遭抢发,两论文作者曾友好合作
相隔3个月先后发表的论文,却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造假?2021年6月,古生物学家Melanie During向《自然》杂志投稿。她信心满满,觉得该成果肯定会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在美2022-12-286 浏览 · 0 收藏 -
3万元建起国内第一家医院科研实验室
▲王宪团队▲王宪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李晨阳时至今日,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宪还能回忆起,33年前从北京赶到山东曲阜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科学基金)答辩时的一些细节。那时人们2022-12-274 浏览 · 1 收藏 -
不靠论文、项目也可升教授!这所高校如此破五唯
非985、非211、非“双一流”,这样一所建校仅4年的“技术大学”,在部分省份的考取难度却堪比211高校。事实上,深圳技术大学独立招生的第一年,均分就超过了一本线。在部分省份的录取线甚至高出一本线602022-12-2013 浏览 · 0 收藏 -
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竞争力稳居全球第一方阵
中国农业科技论文竞争力指数全球第一,农业专利竞争力指数全球第二,农业热点前沿国家总体表现力得分排名第一……12月16日,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发布了2022-12-192 浏览 · 0 收藏 -
压力大误解多:博士生的酸甜苦辣咸
关于读博的讨论很多,包括该不该读博、学术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落差等等。今天,我们不再讨论这些需要下大力气梳理的议题,只是简简单单地来看一看博士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当下状态的呢? ■本报记者 韩2022-12-156 浏览 · 0 收藏 -
博士生之困:继续科研还是养家糊口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最近收到一封来信。发信人是一位“外地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他问道:“我们为什么做科研?继续科研还是养家糊口?”这些问题并不新鲜。在汇集了科学界众多学者、学生的科学网博客,早有不少关2022-12-154 浏览 · 0 收藏